-
具身情绪启动对抑郁倾向个体注意偏向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具身情绪操控对抑郁倾向个体情绪面孔注意偏向的影响。方法:2018年6—12月共选取91名抑郁倾向大学生,采用3(具身情绪启动类型:积极情绪、消极情绪、无启动)×2(情绪面孔:愉悦、悲伤)的混合试验设计,基于情绪面孔点探测范式测量注意偏向。采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在注意偏向方面,具身情绪启动类型和情绪面孔的交互效应显著[ F(2,88)=5.97, P=0.004, ηp2=0.119]。进一步简单效应分析显示,在愉悦面孔条件下,启动具身积极情绪的被试注意偏向高于启动具身消极情绪的被试注意偏向[(14.30±18.23)ms,(-6.53±38.17)ms, P<0.05],启动具身消极情绪的被试注意偏向低于无具身情绪启动的被试注意偏向[(-6.53±38.17)ms,(9.16±30.62)ms, P<0.05];在悲伤面孔条件下,启动具身消极情绪的被试注意偏向[(28.22±35.33)ms]高于启动具身积极情绪的被试注意偏向[(11.71±29.24)ms, P<0.05]和无具身情绪启动的被试注意偏向[(7.63±30.60)ms, P<0.05]。 结论:具身情绪启动能影响抑郁倾向个体的注意偏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社交焦虑障碍患者情绪面孔加工的脑区激活似然估计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社交焦虑障碍(social anxiety disorder,SAD)患者的面孔与非面孔加工以及不同情绪效价下面孔加工的相关激活脑区。方法:通过关键词检索了PubMed、Medline、Sciencedirect、CNKI等数据库,得到符合要求的31项经同行评议的SAD患者情绪面孔研究,其中SAD患者面孔与非面孔加工元分析纳入13篇文献,包含被试481人、161个激活点。SAD患者不同情绪效价的面孔加工元分析纳入18篇文献,包含被试586人、331个激活点。基于Talairach空间下采用簇水平整体错误(Cluster-level family-wise error,FWE, P<0.05)方法分析。 结果:SAD患者的面孔加工激活了左侧杏仁核(x=-18,y=-8,z=-12),右侧杏仁核(x=26,y =0,z=-20),内嗅皮层(Brodmann脑区28,x=16,y=-8,z=-10)和内侧前额叶皮质(Brodmann脑区10,x=2,y=44,z=-8)。并且,SAD患者在处理负性面孔时左侧杏仁核(x=-26,y=0,z=-16),右侧杏仁核(x=26,y=0,z=-12),左内侧苍白球(x=-20,y=-10,z=-6)和右内侧苍白球(x=20,y=-10,z=-6)有强烈激活,其中恐惧面孔激活双侧杏仁核(左:x=-28,y=0,z=-16,右:x=28,y=-2,z=-12)、愤怒面孔激活内侧苍白球(x=20,y=-8,z=-6)。结论:SAD患者的面孔加工存在特定神经机制,双侧杏仁核、内嗅皮层和内侧前额叶皮质是面孔加工的关键脑区,杏仁核和内侧苍白球是负性情绪面孔加工的重要神经区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不同加工动机对大学生群际互动意愿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利用眼动技术探索不同加工动机对大学生群际互动意愿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方法:在西北师范大学选取符合研究条件的60名大学生被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内群体动机组( n=30)和外群体动机组( n=30)。两组被试先参加眼动任务,然后参加合作伙伴选择任务,眼动任务中记录两组被试注视不同群体面孔的时长百分比,合作伙伴选择任务中记录两组被试对不同群体面孔选择的次数。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结果:(1)在眼动任务中,在注视时长百分比上组别与面孔群体类型的交互作用显著( F=13.37, P<0.001),组别的主效应不显著( F=3.23, P=0.077),面孔群体类型的主效应不显著( F=0.09, P>0.05),进一步简单效应分析发现,内群体动机组注视黄种人的时长百分比[(16.00±0.06)%]显著大于外群体动机组[(12.00±0.04)%],外群体动机组注视白种人的时长百分比[(17.00±0.06)%]显著大于内群体动机组[(9.00±0.04)%]。(2)在合作伙伴选择任务中,在选择次数上组别、面孔群体类型、面孔新旧类型的交互作用显著( F=4.38, P=0.041),面孔群体类型主效应显著( F=14.87, P<0.001),面孔新旧类型主效应显著( F=8.88, P=0.004),组别的主效应不显著( P>0.05)。进一步简单效应分析发现,2组大学生对熟悉的不同群体面孔的选择次数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F=11.51, P=0.001),内群体动机组选择熟悉的黄种人作为合作伙伴的次数[(5.51±1.14)次]显著大于外群体动机组[(2.30±0.65)次],外群体动机组选择熟悉的白种人作为合作伙伴的次数[(5.40±1.00)次]显著大于内群体动机组[(3.47±0.94)次]。(3)采用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大学生的内群体偏好是加工动机与群际互动意愿的中介变量(中介效应值=0.20,95% CI=0.02~0.31)。 结论:启动内群体加工动机对大学生群际互动意愿具有威胁效应,启动外群体加工动机对大学生群际互动意愿具有促进效应,加工动机通过内群体偏好对群际互动意愿产生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围绝经期抑郁女性前额叶皮质激活的近红外脑功能成像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究围绝经期抑郁女性在情绪面孔识别任务期间前额叶皮质(prefrontal cortex,PFC)的氧合血红蛋白(oxygenated hemoglobin,Oxy-Hb)相对浓度变化以及脑区激活情况。方法:2023年2—4月招募围绝经期女性40人,其中围绝经期抑郁女性(试验组)20人,围绝经期非抑郁女性(对照组)20人。使用改良Kupperman评分、24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 items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24)和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PHQ-9)对所有被试进行评估。采用近红外脑功能成像(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fNIRS)设备测量两组被试在情绪面孔识别任务下的PFC的Oxy-Hb相对浓度。统计分析使用SPSS 26.0软件。数据统计采用 t检验、秩和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 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改良Kupperman评分[(23.20±3.66)分,(18.10±1.28)分]、HAMD-24[(15.95±5.47)分,(3.35±1.84)分]、PHQ-9[7.00(5.00,10.75)分,1.50(1.00,3.00)分]量表得分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的改良Kupperman评分与HAMD-24评分之间呈正相关( r=0.685, P=0.01)。试验组在识别负性情绪面孔和中性情绪面孔的反应时间比对照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01,4.80,均 P<0.05)。与识别中性情绪相比,在识别负性情绪时试验组和对照组的PFC激活增强( P<0.05)。在识别负性情绪时试验组比对照组的PFC激活增强( P<0.05)。在识别中性情绪时两组激活程度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围绝经期抑郁女性存在情绪处理的特异性,在识别负性情绪时PFC激活程度增强,PFC的情绪处理功能受损并且有氧代谢功能失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面孔情绪识别测验在行为变异型额颞叶痴呆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面孔情绪识别测验(FERT)在行为变异型额颞叶痴呆(bvFTD)患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连续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7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记忆门诊且符合入组条件的轻度bvFTD患者27例、轻度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27例和正常对照者54名。采用FERT以及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额叶功能评定量表(FAB)和听觉词语学习测验(AVLT)等多个神经心理测验对受试者进行评估;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来评价FERT的诊断效能。结果:bvFTD组的FERT得分为18.00(14.00, 21.00)分,明显低于对照组[28.00(26.00, 30.00)分, H=-55.278, P<0.001]和AD组[25.00(21.00, 28.00)分, H=-28.407, P=0.002]。ROC显示,FERT区分bvFTD组和对照组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69(95% CI 0.931~1.000, P<0.001),最佳分界值为24分,敏感度为92.6%,特异度为92.6%;FERT区分bvFTD组和AD组的AUC为0.850(95% CI 0.749~0.951, P<0.001),最佳分界值为22分,敏感度为81.5%,特异度为71.4%。FERT区分bvFTD组和AD组的AUC值(0.850)高于FAB和AVLT-延迟回忆(分别为0.776和0.71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bvFTD在疾病早期具有情绪加工损害,FERT是早期诊断bvFTD的敏感而特异的神经心理学指标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高自杀意念与低自杀意念重性抑郁障碍患者情绪冲突及认知融合差异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高自杀意念抑郁症患者与低自杀意念抑郁症患者的情绪冲突效应及认知融合差异。方法:采用贝克自杀意念量表中文版(Beck scale for suicide ideation-Chinese version,BSI-CV)、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17,HAMD-17)、贝克抑郁自评量表(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BDI)、认知融合问卷(cognitive fusion questionnaire,CFQ)进行测评,应用2×2×2词-面孔Stroop任务混合试验设计,使用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高自杀意念抑郁症患者( n=22)和低自杀意念抑郁症患者( n=22)完成情绪面孔判断任务的反应时和正确率。以两组被试( n=44)的BSI-CV得分为因变量,高兴面孔的反应时、愤怒面孔的反应时、面孔词一致的反应时、面孔词不一致的反应时、BDI得分和CFQ得分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 结果:高自杀意念和低自杀意念抑郁症患者在词-面孔Stroop任务下都会产生情绪冲突效应,即相对于面孔词不一致条件,抑郁症患者在面孔词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更短[(707.19±128.79) ms, (793.55±148.33)ms, F(1,41)=11.38, P<0.01, ηp2=0.217]、正确率更高[(95.85±4.50)%,(84.77±11.54)%, F(1,41)=6.06, P<0.05, ηp2=0.129]。面孔词一致条件下,高自杀意念抑郁症患者反应时长于低自杀意念抑郁症患者[(803.69±91.35) ms, (610.69±78.13)ms, P<0.01]。面孔的表情类型主效应不显著,即高自杀意念与低自杀意念抑郁症患者未对高兴面孔或愤怒面孔表现出注意偏向[ F(1,41)=0.68, P=0.413, ηp2=0.016]。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抑郁得分、认知融合得分、面孔词不一致的反应时正向预测BSI-CV得分( β=0.40、0.29、0.29,均 P<0.05)。 结论:高自杀意念抑郁症患者较低自杀意念抑郁症患者的认知融合程度有差异,情绪识别无差异;面孔词不一致的反应时、认知融合得分和抑郁得分对自杀意念得分有正向预测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D型人格冠心病患者的注意偏向特征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D型人格冠心病患者的注意偏向特征,为阐明D型人格作用于冠心病的发病机制以及制订相应预防策略提供新的理论视角。方法:应用目的抽样法及事件相关电位(ERP)研究经验法,选取2021年3—9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的40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D型人格量表测评将研究对象分为D型人格组和非D型人格组,并根据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进行1∶1匹配分组。应用抑郁自评量表排除抑郁者,应用负性认知加工偏向问卷测量其负性注意偏向程度,并以情绪面孔图片作为实验刺激材料,分别应用行为学的点探测范式和ERP技术对患者注意偏向进行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5例D型人冠心病患者和15例非D型人格冠心病患者。D型人格冠心病患者负性认知加工偏向问卷总分及负性沉思偏向维度得分均高于非D型人格冠心病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行为学实验数据显示,在非D型人格组患者中,积极面孔图片较消极面孔图片在不一致条件刺激下的反应时更短( F=10.646, P<0.05),一致性提示类型较不一致提示类型消极面孔图片刺激下的反应时更短( F=4.744, P<0.05);ERP实验数据显示,与非D型人格组患者相比,D型人格组患者对消极面孔图片及积极面孔图片刺激均能诱发更大的N1波幅( F=8.973, P<0.05);在非D型人格组患者中,积极面孔图片刺激能诱发更大的P3波幅( F=6.750, P<0.05)。 结论:D型人格冠心病患者存在负性注意偏向,表现为对消极刺激更敏感,并在认知加工的早期即投入了更多的注意资源,且对消极刺激存在注意脱离困难。临床医护人员应对D型人格冠心病患者减少负性刺激并进行积极的心理干预,以降低负性刺激对患者预后的不良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伴述情障碍抑郁大学生对情绪面孔注意偏向的眼动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伴有述情障碍抑郁情绪的大学生对情绪面孔的注意偏向特点。方法: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和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he twenty-item Toronto alexithymia scale,TAS-20)在885份有效问卷中筛选出伴低述情障碍抑郁情绪的大学生25人(伴低述情障碍抑郁情绪组)、伴低述情障碍无抑郁情绪的大学生33人(伴低述情障碍无抑郁情绪组)以及伴高述情障碍抑郁情绪的大学生23人(伴高述情障碍抑郁情绪组)。运用EyeLink眼动追踪系统,选用情绪面孔图片作为刺激材料,收集实验参与者的相对凝视时间(以相对注意偏向分数表示)。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协方差分析、调节分析等统计处理。结果:(1)在低述情障碍水平下,抑郁情绪组大学生(-0.23±0.18)和无抑郁情绪组大学生(0.06±0.11)在注意偏向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55.876, P<0.01)。(2)伴高述情障碍抑郁情绪组(-0.070±0.153)、伴低述情障碍抑郁情绪组(-0.234±0.150)和伴低述情障碍无抑郁情绪组(0.064±0.149)在注意偏向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2,78)=27.685, P<0.01]。经过Bonferroni检验得出,相对于伴低述情障碍抑郁情绪组,伴高述情障碍抑郁情绪组和伴低述情障碍无抑郁情绪组都表现出了更少的负性注意偏向。(3)SDS总分与TAS-20总分的交互作用显著,述情障碍在SDS总分和注意偏向之间起着调节作用( β=0.333, t=3.345, P<0.01)。 结论:伴高述情障碍抑郁情绪和伴低述情障碍无抑郁情绪大学生都表现出了更少的负性注意偏向;述情障碍在抑郁和注意偏向之间起着调节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脑出血后面孔失认和古茨曼综合征1例报道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脑出血是指原发性非外伤性的脑室质出血,是脑卒中的最危重者,占新发脑卒中的10%~15% [1]。高血压病是导致脑出血的主要病因之一,基底节内囊区是最常见出血部位 [2],其他脑叶出血非高血压出血的典型位置。出血累及不同脑叶,可出现不同的临床特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高低社交焦虑大学生情绪面孔识别注意偏向的行为和眼动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社交焦虑水平大学生在加工不同情绪面孔时注意偏向的行为和眼动特点。方法:根据Liebowitz社交焦虑量表得分筛选高、低社交焦虑大学生26人和27人,通过点探测任务测量被试在一致和不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和正确率,同时记录被试在观察愤怒、厌恶和中性面孔时的眼动特征。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高社交焦虑组在面孔一致和不一致条件下的正确率分别为(0.97±0.10)和(0.93±0.15);高社交焦虑组在一致和不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分别为(660.97±125.38)ms和(687.81±150.90)ms,高社交焦虑被试对靶刺激判断的正确率和反应时在不同一致性条件下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正确率: F(1,51)=15.25, P<0.01;反应时: F(1,51)=7.85, P<0.01],低社交焦虑大学生的正确率和反应时不受一致性条件影响(均 P>0.05)。高、低社交焦虑大学生对情绪面孔的首次注视潜伏期和对中性面孔的首次注视潜伏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F(2,102)=15.01, P<0.01];高、低社交焦虑大学生对情绪面孔的总注视次数与对中性面孔的总注视次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F(2,102)=4.38, P<0.05]。 结论:不同社交焦虑水平的大学生均表现出对情绪面孔的早期注意警觉和注意脱离困难,但只有高社交焦虑者在行为水平上表现出对情绪面孔的注意偏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