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系统治疗失败的复发难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和间变淋巴瘤激酶阳性肺腺癌脑膜转移患者局部多学科综合治疗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系统治疗失败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间变淋巴瘤激酶(ALK)阳性肺腺癌脑膜转移(LM)患者局部多学科综合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20年5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广东三九脑科医院收治的16例EGFR和ALK阳性复发难治肺腺癌LM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在全身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基础上,接受了神经外科手术治疗(脑室-腹腔分流术或ommaya囊脑室置入术),同时联合全脑放疗、局部脑室或鞘内注射化疗,观察其疗效。结果:16例患者接受手术后,神经系统症状和体能状态评分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局部治疗后神经肿瘤评价标准(RANO)-LM疗效评估:13例改善,1例稳定,2例恶化,有效率87.5%(13/16)。随访0.5~29个月,16例患者中位总生存时间为10个月,12个月总生存率为44.5%。结论:在全身TKI治疗基础上,EGFR和ALK阳性肺腺癌LM患者进行局部多学科综合治疗可以明显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提高生命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伴脊髓压迫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提高对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伴脊髓压迫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深圳市儿童医院收治的1例儿童ALL伴脊髓压迫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儿为女性,9岁7个月,急性起病,因背痛及面色苍白入院,骨髓涂片示原始幼稚淋巴细胞0.82,流式细胞学:可见异常幼稚B淋巴细胞群,占有核细胞57.5%,融合基因:BCR-ABL(p210)阳性;骨髓染色体核型:46,XX,t(3;9;22)(p25;q34;q11)[20];诊断为费城染色体阳性ALL。予CCCG-ALL 2020方案化疗,第6天出现截瘫表现,外科手术治疗效果不佳,诱导化疗期间出现严重肺炎、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治疗第35天家属放弃治疗。结论:ALL伴脊髓压迫较罕见,大部分早期表现为背痛和(或)双下肢无力,通过核磁共振可确诊,目前缺乏有效的标准治疗方案,早期予三联鞘内注射、大剂量甲氨蝶呤联合阿糖胞苷化疗能改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鞘内注射化疗药物致全血细胞减少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鞘内注射化疗药物后致全血细胞减少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CNSL鞘内注射化疗药物致全血细胞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者为71岁男性,就诊后确诊为急性髓系白血病,在规律化疗过程中出现髓外复发,白血病细胞侵犯大脑上矢状窦。间断给予腰椎穿刺并鞘内注射化疗药物,其间患者血象进行性下降,且出现口腔黏膜炎。给予亚叶酸钙解救,间断输注成分血等对症支持治疗,血象恢复。后出现骨髓复发,因感染死亡。结论:白血病细胞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一方面可致颅内压增高、脑脊液吸收加快,另一方面可致上矢状窦结构破坏或通透性增加,化疗药物随脑脊液持续进入血液,可能引起全血细胞减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达沙替尼治疗Ph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致视神经炎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男,51岁。2020年1月因"发热1周"就诊于当地医院。血常规:WBC 95.43×10 9/L,HGB 130 g/L,PLT 103×10 9/L,遂转至我院。查体:颈部双侧及腋窝可触及肿大淋巴结,质韧,无压痛,胸骨轻压痛,肝脾肋缘下未触及。骨髓细胞形态学及免疫分型提示为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融合基因检测:BCR-ABL融合基因(P190型)阳性;染色体核型:45,XY,-7,der(9)t(7;9)(p13;p22)t(9;22)(q34;q11.2),der(22)t(9;22)(q34;q11.2)[20]。诊断为Ph + ALL。2020年1月17日予伊马替尼400 mg/d治疗,并VDCP方案(长春地辛+环磷酰胺+伊达比星+泼尼松)诱导化疗1个疗程,后复查骨髓,疗效评价为完全缓解(CR)。给予Hyper-CVAD、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阿糖胞苷(Ara-C)方案交替巩固化疗共8个疗程,后给予VP方案(长春地辛+泼尼松)每月1次维持化疗共2年,期间一直予伊马替尼治疗,并多次鞘内注射(鞘注)Ara-C、MTX、地塞米松预防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疗效评价持续CR且BCR-ABL融合基因阴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培美曲塞鞘内化疗治疗实体肿瘤脑膜转移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培美曲塞鞘内化疗治疗实体肿瘤脑膜转移的可行性、安全性及反应性。方法:选取2017—2018年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采用培美曲塞鞘内化疗的47例患者。培美曲塞鞘内化疗研究采用经典剂量爬坡研究模式,纳入13例既往经过鞘内化疗等多种治疗后复发难治的非小细胞肺癌脑膜转移患者。基于剂量爬坡研究,进行培美曲塞一线鞘内化疗联合放疗临床研究,纳入未接受过鞘内化疗的实体肿瘤脑膜转移患者34例。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 rank检验,影响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结果:剂量爬坡研究显示,培美曲塞鞘内化疗最大耐受剂量为单次10 mg,推荐给药方案为10 mg,每周1~2次给药。10例发生不良反应,包括血液学不良反应(7例)、转氨酶升高(2例)、神经根反应(5例)及乏力和体重下降(1例);4例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包括4~5级血液学不良反应(2例)、4级神经根刺激症状(2例)和4级转氨酶升高(1例)。剂量爬坡研究治疗有效患者为4例,疾病控制患者7例,生存时间为0.3~14.0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3.8个月。培美曲塞鞘内化疗联合放疗临床研究显示,每周1次10 mg培美曲塞鞘内化疗,联合同步受累区放疗40 Gy/4周的治疗模式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及反应性。主要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2.9% (18/34),包括血液学不良反应(13例)、转氨酶升高(10例)和神经根反应(4例)。研究2患者治疗反应率为67.6% (23/34),疾病控制率为73.5% (25/34),总生存时间为0.3~16.6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5.5个月,1年生存率为21.6%。临床治疗反应、神经功能障碍改善、完成同步治疗、后续进行系统治疗与总生存有关(均 P<0.05)。 结论:培美曲塞适用于鞘内化疗给药,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及反应性。推荐给药方案为单次剂量10 mg,每周1~2次。血液学不良反应为影响培美曲塞鞘内化疗实施的主要因素,应用维生素补充可有效控制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视神经胶质瘤的诊治研究现状及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视神经胶质瘤(ONG)是一种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且相对罕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主要病理类型为低级别的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其分为散发和1型神经纤维瘤病(NF-1)相关的ONG。由于ONG与视神经的紧密关系,在诊疗上存在其特殊性,其诊断主要依靠病史、症状和体征,以及磁共振成像和CT等影像检查。ONG应与神经鞘脑膜瘤、视神经炎、视神经转移瘤等疾病相鉴别。患者初诊时,可以暂行随诊观察治疗,密切关注患者视力、视野改变;当病情进展时,才需干预。化学药物治疗(化疗)是ONG的首选手段,近年来新发现的分子靶向治疗和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是ONG药物治疗的有力补充。当化疗不敏感或出现耐药时,可考虑放射治疗(放疗),但仅推荐对7岁以上患者进行。当患者视力损伤严重、突眼明显影响外观或发生暴露性角膜时,可考虑手术治疗。此外,由于NF-1患者存在肿瘤易患性,因此NF-1相关ONG患者的化疗方案和放疗时机与散发ONG患者存在不同,其化疗方案应考虑到药物引起继发性白血病的风险,放疗时机应在10岁以后。期待进一步的ONG临床研究能为今后的临床工作带来更多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泌尿男生殖系统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泌尿男生殖系统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对其预后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至2019年8月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9例泌尿男生殖系统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5例,女4例。平均年龄62(50~69)岁。肿瘤位于肾脏3例,膀胱2例,睾丸4例。首发症状:肾肿瘤3例中2例为发热(1例伴腹痛及体重减轻),1例为体检发现肾盂占位;膀胱肿瘤1例为肉眼血尿伴腹痛,1例为尿急、尿痛;4例睾丸肿瘤均为睾丸无痛性肿大。5例行CT检查见低密度肿物伴轻中度强化,4例睾丸肿瘤行B超检查提示不规则、不均质肿块内见血流信号。术前诊断均为泌尿男生殖系统肿瘤。6例接受手术,3例行病灶穿刺获取病理。9例中4例接受手术治疗联合化疗,2例仅接受化疗,2例仅接受手术治疗,1例未治疗。肾肿瘤3例中,1例行B超引导下病灶穿刺活检术,术后予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利妥昔单抗(R-CHOP)方案静脉化疗;1例肾盂占位性病变者行腹腔镜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术后予R-CHOP方案静脉化疗;1例行B超引导下病灶穿刺活检术,术后患者拒绝进一步治疗。2例膀胱肿瘤者均行TURBT,术后均拒绝放化疗。4例睾丸肿瘤者中,3例行患侧睾丸切除术,1例行B超引导下病灶穿刺活检术;3例行R-CHOP方案化疗,1例于外院行化疗及对侧睾丸放疗,具体方案不详;4例均行鞘内注射化疗药物(甲氨蝶呤15 mg+阿糖胞苷50 mg+地塞米松5 mg)预防中枢神经系统浸润。结果:本组9例术后恢复顺利,无手术及穿刺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后病理诊断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中8例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1例睾丸淋巴瘤为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按照Ann Arbor分期标准进行临床分期,确诊时Ⅰ~ⅡE期4例,ⅢE~ⅣE期5例。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0~2分6例,≥3分3例。随访时间平均18(6~66)个月。7例存活,其中3例完成化疗者中,2例完全缓解(睾丸淋巴瘤ⅡE期IPI评分1分和ⅣE期IPI评分2分各1例),1例部分缓解(肾盂淋巴瘤ⅣE期IPI评分3分);3例拒绝化疗者未见肿瘤复发或进展(膀胱淋巴瘤2例和肾盂淋巴瘤1例,均为ⅠE期IPI评分1分);1例化疗2个周期后因出现细菌真菌混合感染性肺炎停止化疗(睾丸淋巴瘤ⅢE期IPI评分3分)。肾淋巴瘤ⅢE期IPI评分3分1例和睾丸淋巴瘤Ⅲ期IPI评分2分1例,分别于确诊后6个月、17个月因肿瘤进展死亡。结论:泌尿男生殖系统淋巴瘤以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为主,临床表现特异性差,诊断时应根据症状及影像学表现与其他常见肿瘤进行鉴别,避免误诊误治。组织病理学是诊断的金标准,R-CHOP方案化疗为首选治疗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巩固维持期脑脊液流式细胞术阳性患儿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巩固维持期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脑脊液流式细胞术阳性即中枢神经系统浸润阳性(central nervous system infiltration,CNSI +)患儿的临床特点及预后。 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巩固维持期ALL CNSI +患儿的临床特点、免疫分型、治疗及预后等临床资料,分析影响CNSI +患儿预后因素。 结果:12例巩固维持期CNSI +的患儿,以男性为主,免疫分型均为B细胞型。初诊高白细胞数( χ2=6.374, P=0.012)、激素预治疗不敏感( χ2=5.048, P=0.025)、流式脑脊液异常细胞比率升高(≥60%, χ2=7.024, P=0.008)、出现CNSI +时间≤14个月( χ2=4.873, P=0.027)以及复杂核型( χ2=9.356, P=0.002)等是预后不良因素。其中,复杂核型是巩固维持期CNSI +患儿独立预后不良因素( P=0.017)。 结论:ALL巩固维持期脑脊液流式检测CNSI +患儿,预后差。强化腰椎穿刺+鞘内注射及全身化疗是巩固维持期CNSI +患儿重要治疗方案,对于单纯骨髓或骨髓合并髓外复发的患儿,造血干细胞移植是重要的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父子同患急性白血病且父亲为三重癌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家族性白血病的发病机制及临床特征。方法:选择2012年10月及2018年12月泰州市人民医院血液科收治的2例急性白血病(AL)患者为研究对象。2例患者的就诊年龄分别为34、65岁,2例患者为父子关系。对2例患者行血常规检查、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染色体核型分析、白血病细胞免疫分型、微小残留病(MRD)检测及融合基因检测等。回顾性分析2例患者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经过。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版《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的要求。结果:①患者1(儿子)因"头晕乏力、盗汗3个月"于2012年10月23日就诊于泰州市人民医院血液科。入院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示,有核细胞增生活跃,原始、幼稚淋巴细胞比例为38.5%。白血病细胞免疫分型结果示,CD34、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CD10、CD20、CD19均呈阳性;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示正常,考虑为B系淋巴瘤/白血病。随后,行R+Hyper-CVAD(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长春地辛+表柔比星+地塞米松)/R+MA(利妥昔单抗+甲氨蝶呤+阿糖胞苷)方案交替化疗4次,联合8次鞘内注射(甲氨蝶呤+地塞米松或者阿糖胞苷)。其间复查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示,完全缓解(CR),并且MRD呈阴性。2013年4月26日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移植后行利妥昔单抗巩固治疗2次。2013年11月8日复查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示,骨髓增生活跃,淋巴瘤细胞比例为35.0%,考虑疾病复发。随后予VDCLP(长春地辛+柔红霉素+环磷酰胺+培门冬酶+泼尼松)与CA(环磷酰胺+阿糖胞苷)方案进行诱导与巩固化疗,患者获得CR后再次复发。2014年3月12日行挽救性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haplo-HSCT)后获得CR。2015年4月3日复查骨髓形态学检查结果示,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活跃,幼稚淋巴细胞比例为22.0%;白血病细胞免疫分型结果示,CD34、CD22、CD19、CD33、HLA-DR均呈阳性;染色体核型正常。根据患者临床特征及相关检查结果诊断为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于2015年4月7日给予挽救性地西他滨+VLP(长春地辛+培门冬酶+地塞米松)方案化疗后获得CR,MRD比例为0.13%。随后给予患者多种方案化疗后再次复发。于2016年1月27日给予CIOLP(环磷酰胺+长春地辛+米托蒽醌+地塞米松+培门冬酶)方案化疗,化疗后患者出现Ⅳ级骨髓抑制合并重症感染,给予对症治疗后无效,患者于2016年2月20日死亡。②患者2(父亲)于2001年7月因"腹胀不适"于泰州市人民医院行胃镜检查、活组织检查,结果示低分化腺癌,遂行全胃切除术。2018年4月患者出现无痛性肉眼血尿于江苏省人民医院查CT结果示膀胱占位,行根治性膀胱全切除术+原位回肠代膀胱术。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示,膀胱高级别乳头状尿路上皮癌。2018年11月患者行膀胱癌术后随访,血常规检查结果见幼稚粒细胞。遂就诊于泰州市人民医院血液科,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示,粒系增生活跃,其中原始粒细胞比例为19.0%,诊断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伴原始细胞增多(EB)2。于2018年12月26日复查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示,原始粒细胞比例为26.0%;白血病细胞免疫分型结果示,CD7、CD34、CD13、CD33、CD117、CD15、CD64、髓过氧化物酶(MPO)、HLA-DR均呈阳性;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示复杂核型;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结果示,cen8三体阳性比例为86%,TP53缺失阳性比例为85%。诊断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M2,于2018年12月28日给予地西他滨+HA(高三尖杉酯碱+阿糖胞苷)方案诱导化疗。2019年1月30日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示,原始粒细胞比例为7.0%,考虑为部分缓解(PR)。于2019年2月13日给予地西他滨+IA(去甲氧柔红霉素+阿糖胞苷)方案再次诱导化疗。2019年3月23日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示,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稍减低,原始粒细胞比例为1.0%,提示CR。分别于2019年3月25日、2019年4月27日行IAG(去甲氧柔红霉素+阿糖胞苷+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方案巩固化疗。期间多次复查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提示CR,并且MRD呈阴性。2019年6月10日行HA方案化疗。2019年7月19日复查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示,原始粒细胞比例为25.0%,提示疾病复发。于2019年7月20日行地西他滨+HA方案再次诱导化疗。截至2019年8月8日,尚未复查化疗后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结论:家族性白血病的发病机制以遗传因素为主,常规化疗难缓解、易复发,生存期短。但是该结论仅限于对2例病例的临床分析,尚需要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PD-1抑制剂治疗耐药复发妊娠滋养细胞肿瘤的初步探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在耐药复发妊娠滋养细胞肿瘤(GTN)中的治疗作用。方法:收集2018年8月—2019年6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接受PD-1抑制剂——派姆单抗(pembrolizumab)治疗的8例耐药复发GTN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既往治疗、PD-1抑制剂治疗及预后。结果:(1)临床病理特点:8例GTN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为32.9岁(31~39岁);病理类型:绒毛膜癌7例,上皮样滋养细胞肿瘤1例;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Ⅲ期5例,Ⅳ期3例;FIGO预后评分:7~12分(高危)4例,≥13分(超高危)4例;8例患者均有肺转移,同时伴脑转移2例、肾及肠道转移各1例。(2)既往治疗:①化疗:8例GTN患者平均接受了21.1个疗程(5~30个疗程)的化疗;化疗途径主要为全身静脉化疗,有1例患者因脑转移接受了甲氨蝶呤鞘内注射。②手术:8例GTN患者中,7例接受了手术治疗,其中盆腔手术5例次,肺叶切除术6例次,右半结肠切除术1例次。③放疗:8例GTN患者中,2例接受了放疗,其中1例因肺转移行肺部放疗8次,另1例行肺部、右骶髂关节及头颅放疗共22次。(3)PD-1抑制剂治疗:8例GTN患者耐药复发后均接受了PD-1抑制剂治疗,平均9.0个疗程(2~12个疗程),治疗过程中有6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均为Ⅰ~Ⅱ级,无一例重度不良反应发生。(4)预后:8例耐药复发GTN患者中,4例患者在PD-1抑制剂治疗2~3个疗程后血清β-hCG水平降至正常,巩固治疗0~9个疗程,随访2~7个月均无复发;1例患者接受PD-1抑制剂治疗12个疗程,在第6个疗程后血清β-hCG水平降至正常,维持正常1个月后血清β-hCG水平升高,因疾病进展接受贝伐单抗治疗;3例患者PD-1抑制剂治疗期间疾病进展,更换其他化疗方案治疗。结论:PD-1抑制剂可作为耐药复发GTN的补救治疗措施,其有效率较高,不良反应相对较轻。但本研究病例数较少,临床需积累更多病例并结合病理、免疫组化检查等综合评估其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