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清智能电子染色内镜联合频闪喉镜在声带白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分析高清智能电子染色内镜(i-Scan)联合频闪喉镜在声带白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2021年1月-2022年12月该院的80例声带白斑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患者均经CO2激光喉内显微镜手术以明确病理性质,术前均给予i-Scan和频闪喉镜检查.分析i-Scan和频闪喉镜对声带病变的病理诊断情况,比较i-Scan和频闪喉镜的病灶血管形态评分和病变边界评分,观察声带白斑患者i-Scan下微血管形态特点和病理类型分布,以及频闪喉镜下黏膜波特点和病理类型分布,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 curve)分析i-Scan和频闪喉镜对微血管形态和黏膜波改变的预测价值.结果 以术后病理为最终诊断,5例因表面覆盖白斑或坏死物导致i-Scan和频闪喉镜检查失败,i-Scan检查的诊断符合率为68.00%(51/75),频闪喉镜的诊断符合率为89.33%(67/75).i-Scan检查的病灶血管形态评分和病变边界评分高于频闪喉镜检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7例水平血管改变,以鳞状上皮单纯增生、慢性炎症和轻度异型增生为主,8例垂直血管改变,以轻度异型增生为主,i-Scan下微血管形态方向变化与病理结果良恶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呈正相关.62例黏膜波正常或轻度减退,以鳞状上皮单纯增生、慢性炎症和轻度异型增生为主,13例黏膜波重度减退或消失,以鳞状上皮单纯增生为主,频闪喉镜下黏膜波减退程度与病理结果良恶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呈正相关.单独采用i-Scan或频闪喉镜检查,对于声带白斑患者的良恶性预测效果无明显差异(P>0.05),而i-Scan联合频闪喉镜检查的预测效果优于单独使用(P<0.05).结论 i-Scan联合频闪喉镜检查对于声带白斑患者的声带黏膜下微血管、黏膜波和形态有较佳的评估价值,联合使用对于良恶性病变的预测价值优于单独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声带外侧自体脂肪注射填充术疗效的长期随访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单侧声带麻痹导致发音障碍患者行声带外侧自体脂肪注射术治疗的临床长期随访观察结果。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2003年7月至2020年6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因单侧声带麻痹致发音障碍并于支撑喉镜下行自体脂肪声带外侧注射术的163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86例,女77例,年龄9~73(34.50±12.94)岁。比较患者手术前后主观听感知评估(GRBAS评估)、客观声学评估、嗓音障碍指数(VHI)量表评价及频闪喉镜检查。所有患者随访1~18年,中位随访时间6年。应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63例患者中术前轻度声嘶(G1)17例(10.4%),中重度声嘶(G2~3)146例(89.6%);频闪喉镜下见患侧声带呈弓形,固定于旁正中位或外展位,声门闭合不良。术后139例患者(85.3%)发声恢复正常(G0),18例(11.0%)患者轻度声嘶(G1),6例患者(3.7%)中度声嘶(G2)。其中,131例患者(80.4%)声嘶明显改善,29例患者(17.8%)声嘶轻度改善,3例患者(1.8%)声嘶无明显改善。患者的客观声学参数中频率微扰(Jitter)、振幅微扰(Shimmer)、噪谐比(NHR)和最长发声时间(MPT)均有明显改善,VHI评分亦明显好转。频闪喉镜下见患侧声带内移,声门闭合改善,声带黏膜波接近或恢复正常。当脂肪注射量为3.0~4.5 ml时,术后3个月内患者的主观听感知评分G、R、B、A改善更为明显,VHI和MPT均自术后1年明显好转。双侧声带注射时,自术后1个月起B、A评分较单侧注射明显改善(术后1个月单双侧注射对比: tB评分=1.42, tA评分=1.51, P值均<0.05)。 结论:声带外侧声门旁间隙自体脂肪注射填充手术治疗单侧声带麻痹引起的发音障碍远期疗效良好,手术疗效与脂肪注射剂量和注射侧别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静脉麻醉可视喉镜下夹持式环杓关节复位技术临床报告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静脉麻醉可视喉镜下夹持式环杓关节复位技术的复位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9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明基医院连续收治的环杓关节脱位行闭合复位治疗的40例患者临床资料,男21例,女19例,年龄17~82(中位年龄48)岁。对环杓关节脱位的诱因、患者症状、术前评估方法、复位操作技术、复位次数以及复位后杓状软骨运动及声音恢复情况进行评价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均有明显声音嘶哑,发声明显气息声;频闪喉镜或电子纤维喉镜下可见患侧声带运动障碍及声门闭合不良,其中左侧28例,右侧9例,双侧3例。麻醉插管25例(62.5%),为脱位最常见原因,其他依次为喉部外伤、无痛胃镜检查、剧烈咳嗽、呕吐等。其中我科初诊复位28例,外院复位失败来诊12例。40例患者中脱位后24 h行复位6例;3 d~1个月18例;1~3个月7例;3~6个月复位6例;6个月以上3例。复位1次后发音恢复正常10例(10/40,25%),2次复位后恢复正常14例(14/40,35%),3次后正常10例(10/40,25%),4次后正常2例(2/40,5%),5次后正常1例(2.5%)。采用喉部薄层CT扫描加环杓关节重建进行分类:半脱位37例(92.5%)、3例全脱位;28例左侧脱位,9例右侧,双侧3例;29例(72.5%)后脱位、11例(27.5%)前脱位。所有患者经静脉麻醉可视喉镜下、专用复位钳夹持杓状软骨进行复位。术后禁声1~2周,术后第1周和第4周经频闪喉镜和/或嗓音分析评估疗效,声带运动恢复正常、发音良好37例(92.5%)。结论:静脉麻醉可视喉镜下夹持式环杓关节复位技术便于操作,复位效果稳定,是环杓关节复位的可靠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高清智能染色内镜结合频闪喉镜对声带白斑的诊疗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估高清智能染色内镜(iSCAN)结合频闪喉镜鉴别声带白斑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1年8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耳鼻咽喉科行CO 2激光喉显微手术明确病理性质的79例声带白斑患者资料,其中男性75例,女性4例,年龄33~90(61.5±10.3)岁。术前采用iSCAN和频闪喉镜观察和评估病变形态学特征、微血管形态、黏膜波特点等,并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79例患者,共119侧病变(56侧左,63侧右)。病理检查结果诊断为恶性病变(重度异型增生,原位癌及浸润癌)的声带侧别为51侧,良性病变为68侧。频闪喉镜下,黏膜波正常及轻度减退69侧,重度减退及消失50侧,黏膜波减退程度与恶性病变正相关( ρ=0.687, P<0.001)。iSCAN内镜下,病变部位微血管形态变化(垂直)与恶性病变正相关( ρ=0.687, P<0.0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灶大、厚、颜色不均匀、颗粒状隆起、周边红斑和不对称与恶性病变正相关( ρ=0.530、0.401、0.538、0.315、0.497、0.281, 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灶大的恶性病变风险是病灶小的5.437倍,iSCAN内镜下垂直血管改变的恶性病变风险是血管形态正常的8.711倍,黏膜波重度减退或消失恶性病变风险是黏膜波正常或轻度减退的9.12倍。 结论:iSCAN结合频闪喉镜,可以全面观察和评估声带白斑患者的声带形态、黏膜下微血管及声带黏膜波的变化,提高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伴随声音嘶哑的腓骨肌萎缩症2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本文报道2例中青年女性伴随声音嘶哑的腓骨肌萎缩症。例1,因“声音嘶哑半年余”就诊。患者于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声音嘶哑,长时间发声后症状可好转,伴有轻度吞咽困难,呈逐渐加重,药物治疗无明显效果,频闪喉镜检查示右侧声带固定,左侧声带活动受限。基因测序提示 MME基因变异。例2,以“四肢乏力伴萎缩30余年,声音嘶哑1年余”为主诉,患者自诉3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足拇趾乏力,逐渐向近心端进展,行走姿势出现异常改变,初中时出现双手拇指无力,上述症状缓慢进展。2年余前在情绪激动、大声说话后出现声嘶,过度用嗓时声嘶加重。患者遂进行基因检测,提示 GDAP1基因、 MYH14基因变异。2例患者目前以营养神经药物及嗓音训练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环杓关节脱位的诊疗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总结环杓关节脱位诊断与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方法:在SinoMed、万方数据库以及PubMed等中英文数据库中检索2022年之前发表的环杓关节脱位诊断与治疗的相关文献共3 241篇,剔除重复检索、内容相关性低、无法获得全文、质量较低以及创新性差的文献,对最终纳入的46篇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和分析。结果:环杓关节脱位一旦发生,对患者生活质量将造成很大影响;其检查方法有病史询问、电子(频闪)喉镜、CT、喉肌电图和嗓音分析等,确诊往往需要结合多种检查手段。根据病情需要、患者意愿、医院条件,环杓关节脱位的治疗有局部麻醉下闭合复位、全身麻醉下闭合复位、脂肪注射、开放复位及嗓音矫治等方法可供选择。结论:环杓关节脱位的辅助检查方法各有利弊,对脱位的侧别、程度、方位精准诊断需多种检查手段相结合。复位需要在合适的时间窗进行,全身麻醉、可视喉镜下、复位钳夹持杓状软骨的闭合复位方法,可减轻患者痛苦,便于术者操作,是重要的治疗措施;嗓音矫治是其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甲状腺术后单侧声带麻痹神经电刺激治疗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5/18
目的 回顾性分析甲状腺术后单侧声带麻痹患者接受选择性喉神经电刺激治疗的远期疗效,探讨喉神经电刺激在甲状腺术后单侧声带麻痹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3年5月就诊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门诊,既往行甲状腺切除手术并经频闪喉镜及喉肌电图检查诊断为单侧声带麻痹的患者42例,病程为15 d~6年,喉肌电图检查时给予喉神经电刺激治疗,检查前后均完善频闪喉镜及主客观嗓音参数检查,并录音频保存,于治疗后1年进行随访,评估患者声嘶恢复情况.结果 电刺激治疗后,28例患者声嘶立刻改善,自觉发音费力明显缓解,且声门闭合较前改善,频闪喉镜下可观察到黏膜波.嗓音评分ΔR、ΔB、ΔH的改变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嗓音障碍严重指数(dysphonia severity index,DSI)较刺激前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最长发音时间(maximum pronunciation time,MPT)较刺激前延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基频微扰(Jitter)和振幅微扰(Shimmer)未见明显改变.电刺激治疗后1年随访,失访6例,随访36例,痊愈为58.3%(21/36),好转13.9%(5/36),未愈27.8%(10/36).电刺激治疗有效28例,失访2例,随访时痊愈19例,好转4例,有效率为88.5%(23/26).结论 喉神经电刺激治疗可以改善甲状腺术后单侧声带麻痹患者的声嘶,对其神经恢复期间的声音质量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8
-
等离子射频联合喉模置入治疗病变广泛的复发性喉气管乳头状瘤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等离子射频和喉腔支撑材料置入术治疗病变广泛的复发性喉气管乳头状瘤的可行性和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03-2016-04期间收治的13例(男8例、女5例)复发性喉乳头状瘤成年患者,年龄28~67岁.本次就诊前均在外院接受过1~5次不同方式的外科处理,末次至本次手术间隔时间2~6个月.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均接受电子或频闪喉镜检查以及嗓音质量评估.全身麻醉支撑喉镜下行喉气管乳头状瘤等离子射频消融和喉腔支撑材料(硅胶片7例、硅胶管4例、T管2例)置入术.术后随访时间为12~76个月.结果:喉镜发现病变分别位于声带、前连合、室带、后连合、杓会厌皱襞、会厌等部位,部分累及声门下区和气管,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前连合或(和)后连合等部位粘连,2例存在轻度气管狭窄.所有患者在术后2~6周拔除喉腔支撑材料,除2例2个月后再次发生前连合粘连,余均未发生明显的声带粘连或喉气管狭窄.术后的嗓音障碍指数和总嘶哑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1年内复发3例,术后2年内复发4例,病变均位于室带、声门下区和气管内,随访期间未复发者6例.复发者再次接受射频消融术,随访期间内未再出现复发.该组病例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等离子射频可满意切除病变广泛的复发性喉气管乳头状瘤,同时采用不同的支撑材料保护手术创面能有效地预防创面粘连和喉气管狭窄的发生,提高嗓音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手术联合A型肉毒毒素甲杓肌注射治疗成人声带小结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手术联合A型肉毒毒素甲杓肌注射治疗成人声带小结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76例手术治疗的成人声带小结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12年8月~2014年8月的病例为单纯手术组,共40例,均在全麻支撑喉镜下行喉显微手术切除声带小结;2014年9月~2016年3月的病例为联合注射组,共36例,均在喉显微手术同时行A型肉毒毒素0.25~0.5U双侧甲杓肌注射.两组均于术前及术后6个月分别进行频闪喉镜及电子喉镜检查,采用嗓音主观感知GRBAS评估系统的G分级及嗓音障碍指数(voice handicap index,VHI)进行嗓音评估,记录最长发声时间(maximum phonation time,MPT)、基频微扰(jitter)、振幅微扰(shimmer)和嗓音障碍严重程度指数(dysphonia severity index,DSI),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单纯手术组痊愈5例,好转28例,无效7例,有效率82.50%(33/40);联合注射组痊愈30例,好转6例,有效率100%(36/36).单纯手术组术后声门闭合良好22例,闭合不全18例;联合注射组声门闭合良好30例,好转但仍闭合不全6例,两组术后声门闭合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注射组术后VHI、MPT、jitter、shimmer及DSI改善明显,两组之间比较,除了G分级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手术切除联合A型肉毒毒素甲杓肌注射治疗成人声带小结在恢复声带形态的同时调节甲杓肌肌张力,改善声带振动,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肉毒素注射环甲肌及甲杓肌缓解双侧喉返神经不全麻痹患者呼吸困难的初步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小剂量肉毒素注射环甲肌及甲杓肌缓解双侧喉返神经不全麻痹并发急性呼吸困难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6例并发不同程度呼吸困难、喉肌电图确诊为双侧喉返神经不全损伤并预测神经有自主恢复可能的患者,在环甲肌及甲杓肌上进行小剂量肉毒素注射,收集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的相关参数,含呼吸困难情况、频闪喉镜下最大吸气相声带前连合夹角、正常发/i/音时的声学参数:基频(fundamental frequency,F0)、基频微扰(Jitter)、振幅微扰(Shimmer),分别嘱患者在正常音调发/i/音、低频及高频发/i/音时喉部CT影像,并测量声带膜部长度、宽度及声门面积等参数.采用配对t值分析肉毒素注射前后的频闪喉镜图像及声学信号参数,采用方差检验分析三种不同发声时声带的CT参数.同时定期随访.结果 患者均顺利进行肉毒素注射,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治疗后患者呼吸困难均明显缓解,其中2例注射前行气管切开的患者在注射后1个月顺利拔除气管套管;治疗后声带前连合夹角较治疗前增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4,P<0.05);F0及Jitter在治疗前后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72、1.42,P>0.05),Shimmer在治疗后大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61,P<0.05);随着发声频率增高,声带长度增加,声带宽度变宽,声门面积增大,肉毒素注射前不同发声状态下3种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93,P <0.05),肉毒素注射后不同状态下的3种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6.84,P>0.05),肉毒素注射前后3个参数在不同的发声状态下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治疗后1个月的喉肌电图显示喉内收肌的募集密度及动作电位幅度较治疗前下降.6例患者的随访时间分别为7个月、1年、1年、18个月、22个月、2年,患者病情稳定,未再发呼吸困难.结论 小剂量肉毒素注射环甲肌和甲杓肌,可缓解双侧声带不全麻痹导致的急性呼吸困难,注射后声音质量稍变差,该方法可作为双侧喉返神经不全损伤缓解呼吸困难的替代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