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通道内镜腰椎融合联合骨水泥强化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单通道内镜下腰椎管减压椎间融合术联合骨水泥强化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21年1月—2022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骨科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60例,其中男26例、女34例,年龄60~84(69.8±4.7)岁。60例患者均采用单通道内镜下腰椎管减压椎间融合术治疗,根据术中是否应用骨水泥强化经皮椎弓根螺钉分为2组:非强化组患者32例,在腰椎管减压、椎间融合器后,直接行经皮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强化组患者28例,采用经中空椎弓根螺钉注入骨水泥后行经皮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观察2组患者围手术期和随访期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腰痛觉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邻近椎间隙高度、固定节段Cobb角丢失等指标评价并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骨密度、BMI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其中强化组3例患者术中发现骨水泥渗漏,强化组和非强化组各1例患者术中发生神经根外膜撕裂,经处理或观察未发生严重后果。患者术后均获随访10~18(12.8±2.6)个月。组内比较,强化组和非强化组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与术前相比,VAS评分、ODI、邻近椎间隙高度明显降低,术前分别为(7.3±1.5)分和(7.5±1.3)分、33.3%±5.1%和34.0%±4.8%、(6.62±1.37)mm和(6.59±1.47)mm,术后1个月时分别为(1.7±0.8)分和(2.4±0.6)分、14.7%±2.9%和15.1%±2.8%、(6.12±1.29)mm和(5.96±1.11)mm,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3±1.0)分和(1.5±0.9)分、9.2%±2.9%和10.1%±2.2%、(4.32±0.97)mm和(5.22±1.10)mm;固定节段Cobb角明显升高,术前分别为15.20°±3.38°和14.73°±2.48°,术后1个月时分别为27.06°±1.55°和26.58°±2.28°,末次随访时分别为26.42°±1.51°和23.43°±2.15°:3个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组间比较,术后1个月VAS评分及末次随访时邻近椎间隙高度、固定节段Cobb角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60、3.36、6.14, P值均<0.05),其余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与非骨水泥强化的单通道内镜下腰椎管减压椎间融合术相比,应用骨水泥强化经皮椎弓根螺钉的单通道内镜下腰椎管减压椎间融合术同样能够实现椎管的有效减压,且有助于维持骨质疏松患者术后早期的椎间稳定性,但可能加速邻近椎间隙的退变,不应常规作为预防螺钉松动的处理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单侧双靶点穿刺技术联合侧开口推进器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Kümmell病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单侧双靶点穿刺技术联合侧开口推进器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与传统PVP治疗Kümmell病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郑州市骨科医院收治的40例Kümmell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29例;年龄61~95岁[(74.3±9.5)岁]。20例采用单侧双靶点穿刺技术联合侧开口推进器行PVP(观察组),20例采用传统PVP(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分布等级。术前、术后1 d及术后6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Cobb角和椎体前缘高度。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患者均获随访6~12个月[(9.1±2.8)个月]。观察组手术时间为(40.3±4.5)min,对照组为(38.6±3.5)min( P>0.05)。观察组骨水泥注入量为(6.5±1.3)ml,大于对照组的(5.4±1.0)ml( P<0.01)。观察组骨水泥分布等级(1级0例,2级3例,3级17例)优于对照组(1级1例,2级15例,3级4例)( P<0.01)。术前两组VAS、ODI、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术后1 d观察组与对照组VAS分别为(1.6±0.7)分、(2.5±0.8)分,ODI分别为16.1±3.3、21.3±4.1,Cobb角分别为(18.4±2.9)°、(21.4±2.0)°,椎体前缘高度分别为(23.7±1.8)mm、(20.1±1.7)mm;术后6个月观察组与对照组VAS分别为(1.3±0.5)分、(2.3±0.9)分,ODI分别为15.0±3.8、20.8±3.9,Cobb角分别为(19.3±2.9)°、(22.4±1.7)°,椎体前缘高度分别为(23.4±1.8)mm、(19.8±1.6)mm。术后1 d和术后6个月观察组VAS、ODI、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优于对照组( P均<0.01)。术后1 d两组VAS、ODI、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较术前有明显改善( P均<0.01);术后6个月两组VAS、ODI、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较术前有明显改善( P均<0.01),但与术后1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与传统PVP比较,单侧双靶点穿刺技术联合侧开口推进器行PVP治疗Kümmell病,骨水泥注入量更充足、分布更均匀,可更有效减轻患者疼痛,改善生活质量,矫正后凸畸形及恢复椎体高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Flow-through胫后动脉皮瓣联合Orthofix单臂轨道式外固定支架在治疗小腿离断伤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应用Flow-through胫后动脉穿支皮瓣联合Orthofix单臂轨道式外固定支架治疗小腿严重离断伤的临床疗效和技术要点,评估保肢技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至2021年6月在徐州仁慈医院足踝外科收治的10例小腿中下段离断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4例;年龄23~56岁,平均40.6岁;致伤原因:车祸伤6例,重物砸伤2例,挤压伤2例;离断处创面缺损面积9.0 cm×5.0 cm~24.0 cm×6.0 cm,血管缺损长度3.0~10.0 cm,平均5.7 cm,胫、腓骨缺损4.0~8.0 cm,平均5.6 cm;均急诊手术,一期采用游离对侧Flow-through胫后动脉皮瓣覆盖创面、桥接血管重建血运,供区一期拉拢缝合;胫骨缺损用抗生素骨水泥填充安装Orthofix单臂轨道式外固定支架。再植术后1个月行骨缺损区域骨水泥去除加胫骨高位截骨骨搬运,带架时间为10~15个月,平均12.1个月,术后观察再植肢体及游离皮瓣成活情况、再植肢体功能及供区外形功能恢复情况;末次随访时记录患者骨折愈合的质量Paley评分、骨延长区域矿化时间、骨延长长度、带架时间、骨性愈合指数(BHI)、Likert满意度量表进行满意度评价。结果:10例患者皮瓣均一期成活,2例因皮瓣臃肿后期行皮瓣修整,血管彩超检查桥接的血管通畅;所有患者骨搬运延长段骨矿化良好,6例搬运骨会师断端清理加压骨性愈合,4例搬运骨会师后行软组织清理并植骨加压内固定后骨性愈合,所有患者均来院复诊随访12~18个月,平均14.6个月。末次随访时Paley评分,优5例、良4例、一般1例,末次随访时Likert满意度调查显示:非常满意3例,满意6例,一般1例。骨延长区域矿化平均300 d,骨延长长度平均5.6 cm,带架时间平均12个月,BHI平均30 d/cm。供区仅留线形瘢痕,无增生。结论:Flow-through胫后动脉穿支皮瓣联合Orthofix单臂轨道式外固定支架治疗小腿离断伤,安全有效,既恢复了血供,又覆盖了创面,骨搬运治疗长段骨缺损安全性更高,非短缩再植下肢功能恢复更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膜诱导技术分期治疗成人四肢长骨慢性血源性骨髓炎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膜诱导技术分期治疗成人长骨慢性血源性骨髓炎(CHOM)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采用膜诱导技术分期手术治疗的22例四肢长骨CHOM患者资料。男18例,女4例;年龄16~56岁,平均31.8岁;病程0.6~42.0年,平均18.4年;Cierny-Mader解剖学分型:Ⅰ型4例,Ⅲ型6例,Ⅳ型12例。患者一期彻底清创后放置抗生素骨水泥填充骨缺损;感染控制后二期取出骨水泥,植骨修复骨缺损。随访观察骨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记录和比较一期手术前、二期手术前和末次随访时感染控制情况[包括局部红肿、流脓、疼痛等临床表现及血液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以评估疗效。结果:一期清创后骨缺损的体积为54~176 cm 3(平均90.9 cm 3)。所有患者术后获20~51个月(平均30.1个月)随访。均获骨缺损愈合,骨愈合时间4~11个月(平均6.6个月)。其中3例髂后上棘取骨处感染,1例供区疼痛,经对症处置后缓解。1例术后7个月摔倒,骨缺损部位骨折、钢板断裂,经再次手术后骨愈合。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伤口无红肿、流脓等症状,二期手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白细胞计数[(5.70±1.57)、(5.65±1.58)×10 9/L]、CRP[(7.56±2.57)、(7.25±3.83)mg/L]、ESR[(9.64±2.90)、(10.55±5.23)mm/h]均较一期术前[(8.24±2.18)×10 9/L、(49.54±19.56)mg/L、(42.68±13.77)mm/h]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二期术前和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应用膜诱导技术分期治疗成人四肢长骨慢性血源性骨髓炎能够有效控制感染,实现骨缺损修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吻合血管的三节段腓骨瓣移植重建小儿跟骨和距骨缺损一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报道2020年7月收治的1例因外伤致右足跟骨、距骨缺损及舟骨开放性骨折合并右踝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患儿,术前运用3D打印技术明确骨缺损情况及一期手术置入的骨水泥的位置和形态,术中"V"形截断腓骨设计三节段腓骨瓣,固定后吻合腓动脉与胫前动脉,骨瓣静脉与胫前静脉、皮下静脉吻合。患者术后三节段腓骨瓣成活良好,随访结果示患者行走功能良好,下蹲站立动作完成良好,未诉酸胀、疼痛等不适,患者及家属对手术效果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治疗前足损伤伴复合组织缺损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在前足损伤伴复合组织缺损修复中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收治的26例前足损伤伴复合组织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1例,女5例;年龄15~61岁[(31.6±12.5)岁]。合并骨折10例,跖跗关节脱位3例,骨缺损9例,肌腱损伤5例,韧带损伤3例。前足复合组织缺损处理方法:软组织缺损均采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皮瓣面积6.0 cm×3.5 cm~26.5 cm×10.0 cm;骨缺损根据创面条件分别采用Ⅰ期植骨修复或抗生素骨水泥占位膜诱导后Ⅱ期植骨修复;趾长伸肌腱损伤采用直接缝合或肌腱转位修复;跖跗韧带损伤Ⅰ期缝合修复。术后2周内观察皮瓣成活情况。术后1,3,6,12个月至末次随访观察骨折愈合、骨缺损修复、软组织修复后足部外形美观及供区愈合情况。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评价足部功能。结果:患者均获随访6~36个月[(20.5±4.6)个月]。皮瓣均成活,骨折均愈合,骨缺损得到修复。皮瓣质地良好,其中Ⅰ期修薄皮瓣11例,术后3~6个月Ⅱ期修薄15例。供区愈合好,仅遗留线性瘢痕。1例出现静脉危象,经急诊手术探查后成活;3例皮瓣局部感染,经清创及应用敏感抗生素后痊愈。末次随访时AOFAS踝-后足评分为54~94分[(76.6±10.4)分],与术前11~51分[(27.2±11.3)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其中优5例,良11例,可10例,优良率为62%。 结论:对于前足损伤伴复合组织缺损,应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同期联合多种技术治疗骨缺损及肌腱韧带损伤,皮瓣外观满意,供区外形美观,足部功能恢复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带蒂皮瓣联合膜诱导技术修复糖尿病患者足踝部创面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采用带蒂皮瓣联合膜诱导技术修复糖尿病患者足踝部创面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9年3月—2021年7月,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收治12例符合入选标准的糖尿病足踝部创面患者,其中男7例、女5例,年龄20~92岁。清创前创面面积为4.0 cm×2.5 cm~16.0 cm×12.5 cm。患者均于Ⅰ期行清创+抗生素骨水泥填塞;Ⅱ期根据创面位置,采用腓动脉穿支皮瓣或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创面,皮瓣切取面积为4.5 cm×3.0 cm~18.5 cm×14.0 cm。4例患者供区直接缝合,8例患者供区取腹股沟全厚皮片覆盖。Ⅱ期术后随访皮瓣和皮片的成活情况,皮瓣供受区瘢痕情况以及皮瓣外观,患肢踝关节功能。末次随访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评估足踝部功能恢复情况并评级。结果:Ⅱ期术后随访4~15个月,皮瓣与皮片均成活,无明显感染复发,皮瓣供受区均遗留线性瘢痕,皮瓣外观良好,患肢踝关节功能接近正常。末次随访时,患者AOFAS评分为79~93分,评级为优者8例、良者4例。结论:带蒂皮瓣联合膜诱导技术修复糖尿病患者足踝部创面具有操作简单、可保全踝关节功能、术后感染复发少的优点,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载抗生素骨水泥治疗糖尿病足感染创面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糖尿病足感染(DFI)是导致糖尿病患者病情恶化、截肢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导致住院和医疗费用增加的常见原因。在治疗方面,主要采用全身应用抗生素、彻底清创、定期换药、局部使用特殊敷料、负压封闭引流、减压治疗等方法治疗,创面较大者还需适时进行植皮或皮瓣移植手术。载抗生素骨水泥在骨科领域广泛应用,利用诱导膜技术修复大段长骨缺损,发挥持久的局部抗感染作用,同时在骨水泥周围形成生物诱导膜,近年来逐渐应用到DFI创面的治疗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该文采用载抗生素骨水泥治疗DFI创面的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旨在提高对其产品研发、作用机制及临床疗效的认识,为临床治疗选择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微波结合刮除术治疗骨盆转移瘤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微波消融技术结合刮除术治疗骨盆转移瘤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9年6月共12例微波消融辅助治疗骨盆转移瘤患者的资料,其中男7例,女5例;年龄为(59.5±10.1)岁(范围:43~79岁)。手术方式选择微波消融、肿瘤刮除、骨水泥填塞,当病变累及骶髂关节面,影响负重弓时加钢板螺钉内固定重建。12例中8例在微波消融后行刮除术、骨水泥填塞加钢板螺钉内固定,4例微波消融后行刮除术、单纯使用骨水泥填塞。术后随访观察指标包括:患者生存率、局部复发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并发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36条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量表(Short-Form 36,SF-36)以及骨与软组织肿瘤学会(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MSTS)评分系统功能评分。记录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VAS评分和SF-36评分,对随访>3个月者进行MSTS功能评分。结果:12例随访4~27个月,平均14.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9个月。至末次随访,12例中死亡7例,生存5例,6个月生存率81.8%,1年生存率为40.9%,2年生存率为27.3%;死亡患者生存时间为8.8个月(范围:5~18个月),中位生存时间7个月。随访期间局部复发率8.3%(1/12),术后平均复发时间为4个月。12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01±21)min,术中出血(295±108)ml。12例术前VAS评分中位数为7.5(7,8)分,术后1周VAS评分5(4,5)分,术后3个月5(4,5.75)分,与术前相比患者疼痛明显减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12例术前SF-36评分中位数23(21,24.75)分,术后1周为47(46,54)分,术后3个月为50.5(47,55.25)分,与术前相比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12例术后3个月MSTS评分中位数为20.5(16.25,21.75)分,其中优16.7%(2/12),良50%(6/12),可16.7%(2/12),差16.7%(2/12),总体优良率66.7%(8/12)。 结论:微波消融结合刮除术治疗骨盆转移瘤可以明显缓解局部疼痛,重建肢体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是一种可选的骨盆转移瘤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三角形腓骨支架重建腕掌骨多发骨缺损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2020年5月,四川现代医院手外科收治1例右腕、掌部严重毁损伤患者。患者右腕、掌背部软组织缺损,并腕骨多发骨缺损、第2~5掌骨缺损。急诊行清创骨水泥填塞、VSD治疗,二期行皮瓣覆盖创面,游离腓骨移植,折叠成三角形支架重建腕、掌骨多发骨缺损;三期行肌腱移植及转位,重建伸指功能。术后3年随访,患者右手功能与外观恢复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