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脏术后患者呼吸衰竭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观察心脏术后患者呼吸衰竭(呼衰)的发生情况和预后,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 2020 年 7 月至 2023 年 11 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收治的 559 例接受心脏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医院信息系统(HIS)提取临床数据,包括一般资料: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吸烟史、饮酒史、合并症;疾病基本数据:术前近 1 个月呼吸道感染发生情况、术前使用抗菌药物、射血分数、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术中输血量、置入鼻胃管、院内感染、二次开胸、术前白细胞计数(WBC),以及患者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二次插管及气管切开情况、出院诊断和转归.将患者按是否发生呼衰分为发生呼衰组和未发生呼衰组,比较是否发生呼衰两组上述资料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心脏术后患者发生呼衰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以上述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预测模型对患者发生呼衰的预测价值.结果 心脏术后患者呼衰发生率为 7.51%(42 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中输血量>2000 mL、置入鼻胃管、院内感染是心脏术后患者发生呼衰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OR)和95%可信区间(95%CI)分别为 4.136(1.794~9.535)、3.162(1.454~6.878)、3.488(1.262~9.638),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预测模型对心脏术后患者发生呼衰有一定的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AUC)=0.738,95%CI为 0.658~0.818,P<0.001].发生呼衰组患者ICU住院时间较未发生呼衰组明显延长(h:8.16±7.62比 4.52±3.95),二次插管率[80.95%(34/42)比 0(0/517)]、气管切开率[88.10%(37/42)比 0(0/517)]均明显高于未发生呼衰组,痊愈/好转率明显低于未发生呼衰组[59.52%(25/42)比 90.13%(466/5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术中输血量>2000 mL、置入鼻胃管、发生院内感染的患者是心脏术后发生呼衰的高危人群,护理人员应加强高危人群的识别并积极采取呼衰干预措施,进而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星状神经节阻滞对鼻内窥镜手术患者术后睡眠障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讨星状神经节阻滞(SGB)对鼻内窥镜手术患者术后睡眠障碍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行鼻内窥镜手术患者58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9例.麻醉诱导前30 min,观察组行超声引导下SGB,对照组不行SGB.比较两组术前1 d以及术后1、3、5 d匹兹堡睡眠指数(PSQI)评分.记录两组术后1d的夜间总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和清醒次数.术后24h评估VAS疼痛评分.观察SGB相关并发症,并记录术后24 h内需要补救镇痛的例数.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1 d的夜间总睡眠时间延长,睡眠效率提高,夜间睡眠过程中清醒次数减少(P<0.05).与术前1 d比较,对照组患者术后1、3 d的PSQI评分升高,观察组术后3、5 d的PSQI评分降低(P<0.05).观察组术后1、3、5 d的PSQ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24 h的VAS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补救镇痛和恶心、呕吐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GB可有效改善鼻内窥镜手术患者术后睡眠质量,减轻术后疼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枣核形组织切除法在鼻翼缩窄术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枣核形组织切除法在内切型鼻翼缩窄整形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至2022年6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收治的行鼻翼缩窄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于鼻翼小叶基底部外缘设计梭形切口线,宽度为4~5 mm,长度为8~12 mm。切口线距离鼻翼面颊沟1~2 mm,设计线内侧延长至鼻前庭内部;沿切口设计线切开表面皮肤后,先用尖头弯剪扩大剥离切口下鼻翼软组织,再切除相应的鼻翼内组织,扩大切除的组织形态类似于枣核;充分减张后,切口两端的皮肤行垂直褥式外翻缝合。术后对手术效果和并发症进行随访,并由1位第三方整形外科主治医师采用观察者总体美容改善评分法(GAIS)和温哥华瘢痕量表评分法(VSS),通过对比患者术前和术后末次随访时的照片对手术效果和术后鼻部瘢痕情况进行评价。其中GAIS包括1、2、3、4、5分,评分越低改善效果越好,改善的标准为评分≤3分;VSS包括颜色(0~3分)、厚度(0~4分)、血管分布(0~3分)、柔软度(0~5分)4个指标,评分越高瘢痕越严重。结果:共纳入20例患者,其中男6例,女14例,年龄20~33岁,平均24.9岁;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鼻翼外扩、鼻翼肥厚的表现。术后13例患者术区出现轻度肿胀、皮下淤斑和黄染,3 d后逐渐消退;术后无感染、切口裂开、延迟不愈等近期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3~16个月,有2例患者因联合了肋软骨植入隆鼻术,术后6~9个月逐渐出现软骨变形而影响鼻孔外观,再次通过手术调整后获得满意效果,鼻孔对称度显著提高;其余患者鼻翼形态均一次性得到较大改善,患者对术后效果表示满意;术后远期无鼻孔变形、鼻小柱偏斜、通气障碍等表现,鼻翼切口瘢痕不明显,位置隐蔽。术后第三方医师对20例患者的GAIS评分为(1.20±0.41)分,其中16例评为1分,4例评为2分,均达到改善标准;VSS总评分为(1.45±0.60)分,其中颜色平均分为0.60分、厚度为0.05分、血管分布为0.55分、柔软度为0.30分。结论:将枣核形组织切除法应用于内切型鼻翼缩窄术中,可以在切口宽度相同的情况下增加组织去除量,不仅能够充分缩窄鼻翼,而且对鼻翼组织肥厚也有一定的矫正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右美托咪定对颅内动脉瘤栓塞患者苏醒期恢复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对颅内动脉瘤栓塞患者麻醉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ASA分级Ⅰ或Ⅱ级、Hunt-Hess分级0或Ⅰ级,择期行颅内动脉瘤栓塞的患者1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右美托咪定滴鼻组(A组,45例),患者在麻醉诱导前10 min给予右美托咪定0.5 μg/kg滴鼻;右美托咪定静脉组(B组,47例),患者从麻醉诱导前10 min开始至手术结束持续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0.4 μg·kg -1·h -1;空白对照组(C组,48例),不给予右美托咪定。记录苏醒期患者咳嗽分级和Ricker镇静-躁动评分,麻醉诱导前(T 0)、插管前(T 1)、插管即刻(T 2)、插管后1 min(T 3)、动脉瘤栓塞前(T 4)、栓塞结束(T 5)、呼之睁眼时(T 6)、拔管时(T 7)和拔管后2 min(T 8)时MAP和心率变化,术中丙泊酚及瑞芬太尼用量,停药至拔管时间,动脉瘤栓塞前后血糖和乳酸值,术前24 h和术后24 h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评分以及苏醒期缺氧(SpO 2<90%)、喉痉挛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与C组比较,B组苏醒期呛咳和躁动发生率降低( P<0.05),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T 0时比较,A组T 1、T 3、T 4、T 5时和B组T 1、T 3、T 4时MAP均降低( P<0.05),3组患者各时点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T 5时比较,A组和C组T 6、T 7、T 8时MAP明显升高,T 7、T 8时心率明显升高( P<0.05),B组MAP和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B组比较,A组和C组T 8时心率较高( P<0.05);3组患者T 6、T 7、T 8时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3组患者丙泊酚及瑞芬太尼维持用量、停药至拔管时间、术前24 h和术后24 h MMSE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栓塞前比较,A组和B组栓塞后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C组栓塞结束时血糖指标有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栓塞前比较,3组栓塞后乳酸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3组患者苏醒期均无缺氧、喉痉挛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在颅内动脉瘤栓塞中,右美托咪定静脉泵注可有效维持术中及苏醒期血流动力学稳定,降低苏醒期呛咳发生率,更有利于改善患者的恢复质量,且不会引起苏醒时间延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右美托咪定术前滴鼻用药对舒更葡糖钠拮抗罗库溴铵残余肌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右美托咪定术前滴鼻对舒更葡糖钠拮抗罗库溴铵残余肌松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0年11月择期行下腹部手术的患儿64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Ⅰ、Ⅱ级,年龄1~12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分别在麻醉诱导前给予右美托咪定1.0 μg/kg或等容量生理盐水滴鼻。术中应用肌松监测仪四个成串刺激(TOF)模式监测肌松。术毕当肌松监测TOF T2再现时,两组患儿均静脉注射舒更葡糖钠2 mg/kg。记录患儿TOF比值(TOFR)恢复到0.9的时间;记录患儿一般情况、手术时间、术毕体温、拔管时间及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ACU)滞留时间;记录肌松拮抗前即刻、拮抗后2 min、拮抗后5 min的脑电双频指数(BIS)、心率、收缩压、舒张压以及苏醒期皮疹、恶心、呕吐、躁动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儿一般情况、TOFR恢复至0.9的时间、手术时间、术毕体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实验组患儿拔管时间和PACU滞留时间较对照组明显较长(均 P<0.05)。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患儿肌松拮抗前即刻、拮抗后2 min BIS较低(均 P<0.05),肌松拮抗前即刻收缩压较低( P<0.05);其余时点两组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苏醒期两组患儿均未发生皮疹、恶心、呕吐,实验组患儿躁动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儿童术前给予1 μg/kg右美托咪定滴鼻不会延长2 mg/kg舒更葡糖钠拮抗罗库溴铵诱导残余肌松的恢复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合并基础疾病儿童感染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的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合并基础疾病的儿童感染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BA.2.2后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3月2日至6月10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收治的76例确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且合并基础疾病患儿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及预后等。按合并疾病种类分为血液肿瘤组、非血液肿瘤组,非血液肿瘤组患儿包括心肺疾病组、神经系统疾病组、先天性畸形组,分析不同种类基础疾病患儿感染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后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结果:76例合并基础疾病儿童中,初诊发热者61例、无症状者15例,合并血液肿瘤疾病、心肺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先天性畸形患儿分别为26例、22例、20例、8例;4种基础疾病患儿发热时间3~7 d,合并咳嗽、鼻塞、流涕、呕吐、腹泻等表现较少,肺部影像学表现轻,无一例重症肺炎发生,各疾病组临床表现无明显差异( P>0.05)。血液肿瘤组患儿更易发生单脏器或多脏器功能不全,C-反应蛋白水平较非血液肿瘤组升高,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较非血液肿瘤组降低,病毒转阴时间、发热持续时间高于非血液肿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血液肿瘤组患儿中,2周内进行化疗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的患儿血象、炎症指标较非化疗组更差,发热持续时间、病毒转阴时间更长( P<0.05),其中3例血液肿瘤患儿病毒转阴后,在进行化疗及手术治疗后出现复阳。 结论: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BA.2.2对合并心肺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先天性畸形患儿未造成严重影响,但可导致血液肿瘤患儿发热持续时间及病毒转阴时间延长,其中化疗后患儿较未化疗患儿所受影响更大,这对血液肿瘤患儿疫情防控策略制定及化疗时机选择产生重要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侵犯气管的甲状腺恶性肿瘤呼吸通道建立方法初探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对于甲状腺恶性肿瘤晚期侵犯气管的病例,术前如何安全快速建立呼吸通道及其方法依据的判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2020年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14例甲状腺恶性肿瘤侵犯气管的病例资料,其中男性5例,女性9例,年龄24~79岁。Shin分级:Ⅱ级5例,Ⅲ级6例,Ⅳ级3例。根据肿瘤对气管压迫、侵犯程度及患者呼吸困难情况分为3类诊疗方案:对于气管最狭窄直径>5 mm(伴有Ⅰ-Ⅱ度呼吸困难8例,Shin分级为Ⅱ-Ⅲ级),经镇静、镇痛后,局部表面麻醉清醒气管插管;对于气管最狭窄直径为4~5 mm(伴有Ⅱ度呼吸困难3例,Shin分级为Ⅳ级),经面罩给氧局部麻醉行气管切开术;对于肿瘤侵犯压迫至气管最狭窄直径<4 mm(伴有Ⅲ度呼吸困难3例,Shin分级为Ⅲ级),则于体外循环支持下气管切开。结果:14例患者均安全建立呼吸通道进行全身麻醉,12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行手术治疗;2例甲状腺组织活检病理分别为未分化癌和大B细胞淋巴瘤,行气管切开术后,肿瘤科及血液科进一步治疗。所有患者随访2~22个月,手术患者均无瘤生存;1例淋巴瘤患者血液科行化疗,随访期间无瘤生存;1例未分化癌患者生存期3个月。结论:通过对患者气道狭窄程度分类评估,采取不同方法快速安全建立呼吸通道。对于手术患者,为进一步治疗提供安全保障,提高患者生存率;对于无手术指征的患者,为后续姑息维持治疗提供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患者生存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面部注射透明质酸引起血管相关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面部注射透明质酸导致血管相关并发症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2016年1月至2021年10月,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收集面部注射透明质酸导致血管相关并发症患者42例,男5例、女37例;年龄16~70(34±10)岁。统计患者临床资料、注射部位、临床表现、面部既往手术史等信息,并做分析。结果:发生血管相关并发症鼻部12例(28.6%),鼻唇沟8例(19.0%),眉间6例(14.3%),额部6例(14.3%)。患者有面部手术史27例(64.3%);有无面部手术史患者临床表现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18例视力受损患者中,12例接受溶栓治疗,4例患者视力在术后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12例患者上睑下垂、球结膜充血和眼球运动功能障碍等情况都得到一定好转。24例血运障碍患者经治疗后均治愈,仅残留散在的色素沉着及轻微瘢痕。 结论:30~39岁女性是美容的主要人群,也是发生血管相关并发症主要患者,在鼻部、鼻唇沟、眉间、额部等部位操作时须格外小心。术前对有既往手术史患者须充分沟通,术后应适当延长留观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小剂量奥马珠单抗在嗜酸粒细胞增多的难治性鼻窦炎患者扩大鼻窦开放术后的应用初探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奥马珠单抗在嗜酸粒细胞增多的难治性鼻窦炎患者鼻窦扩大开放术后的近期应用疗效。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就诊于湖南省人民医院且符合嗜酸粒细胞性慢性鼻窦炎诊断标准、经多次手术病情仍然未控制的患者共24例,其中男13例,女11例,年龄(46.43±13.74)岁。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12例)与对照组(12例),均进行扩大鼻窦开放术,试验组术后使用奥马珠单抗(150 mg/月),对照组未使用奥马珠单抗。观察两组内及组间患者4个月后的主客观症状评分变化情况,包括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鼻腔鼻窦结局测试(SNOT)-22评分、Lund-Mackay评分及Lund-Kennedy评分等。使用SPSS 2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将术后1个月设为基线,两组患者的基线临床特点无显著差别。试验组用药4个月后与基线相比,鼻塞、流涕、嗅觉VAS评分、SNOT-22评分、Lund-Kennedy评分均显著降低[(3.11±1.05)分比(6.44±1.13)分,(2.00±0.87)分比(6.55±1.33)分,(2.22±0.67)分比(7.00±1.22)分,(4.44±0.88)分比(15.22±1.20)分,(1.67±1.00)分比(7.44±0.88)分, P值均<0.001]。对照组自身前后比较,各症状评分在术后1~2个月下降,但随着时间延长,评分逐渐呈现增长趋势。试验组与对照组对比,基线后4个月时,鼻塞、流涕、嗅觉VAS、SNOT-22、Lund-Kennedy评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11±1.05)分比(7.11±1.17)分,(2.00±0.87)分比(7.67±1.41)分,(2.22±0.67)分比(7.56±0.88)分,(4.44±0.88)分比(15.33±2.34)分,(1.67±1.00)分比(9.00±1.41)分, P值均<0.001]。试验组停药后2个月复查,患者鼻塞、流涕、嗅觉VAS评分、SNOT-22评分、Lund-Kennedy评分较停药前稍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44±1.33)分比(3.11±1.05)分,(2.22±1.09)分比(2.00±0.86)分,(2.55±0.88)分比(2.22±0.66)分,(4.77±0.97)分比(4.44±0.88)分,(2.11±1.05)分比(1.67±1.00)分, P值均>0.05]。 结论:针对嗜酸粒细胞增多的难治性鼻窦炎患者,采用扩大鼻窦开放术联合术后应用小剂量奥马珠单抗,可有效控制术腔黏膜炎性反应,促进黏膜上皮化进程,在疾病早期转归关键阶段发挥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单侧Gillies扇形瓣结合口周肌群重建修复鳞癌切除术后下唇缺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单侧Gillies扇形瓣结合口周肌群重建修复鳞癌切除术后下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17年2月至2020年1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8例下唇鳞状细胞癌患者,男2例,女6例,年龄55~81岁,平均62.9岁,采用单侧Gillies扇形瓣结合口周肌群重建的方法修复鳞癌切除术后下唇中度缺损。设计Gillies扇形瓣所包含的上唇唇红长度为下唇缺损唇红长度的1/3,制备以对侧上唇动脉-同侧上唇动脉-面动脉口角段-同侧下唇动脉供血的轴型复合组织瓣,旋转修复下唇缺损。解剖时留存口周各辐射肌群断端备用,恢复口轮匝肌连续性后,在重建口唇对应处固着各口周辐射肌止点。术后行口周肌群肌力训练,待口唇唇长和形态趋于稳定后,进行测量、计算,评价唇外观、张口功能、闭合功能。结果:本组8例患者上、下唇唇红长度平均52.4 mm(46.0~60.0 mm);口唇唇红周长平均104.8 mm(92.0~120.0 mm),下唇缺损范围平均27.6 mm(21.0~35.0 mm),占下唇唇红52.5%(42.0%~67.3%),使用右侧Gillies扇形瓣6例,左侧2例,包含唇红长度平均9.5 mm(7.0~12.0 mm)。术后无感染、出血、血肿等手术并发症发生,切口愈合好,瘢痕相对不明显,存在不同程度下唇麻木感;随访6个月,唇癌无局部或远处复发,下唇麻木感逐渐消失。根据术前及术后6个月测量结果进行评价:(1)唇外观:所有病例术后口唇形态自然,居中对称,两侧口角基本水平对称。上、下唇唇长有不同程度延长,上唇平均增加量6.8 mm,增加率15.9%;下唇平均增加量15.4 mm,增加率45.3%;静息时口唇唇红周长较术前平均减少5.5 mm,为术前周长94.9%,基本恢复术前水平。(2)张口功能:所有病例术后1周张口形为偏斜类圆形,张口度约1.5横指,术后6个月,张口形呈基本对称类圆形,张口度3横指;最大张口时口唇唇红周长较术前平均减少46.5 mm,为术前最大张口周长73.1%,基本满足生理需要。(3)闭口功能:所有病例均能完全闭口,言语功能完整,发闭唇音、吹口哨时无漏气现象;咀嚼、吞咽时无口角歪斜、下唇流涎现象。所有患者均对口唇动、静态外形和张、闭口功能表示满意。结论:单侧Gillies扇形瓣结合口周肌群重建是一种良好的一期修复唇癌切除术后下唇中度全层缺损的方法,再造口角形态自然,口唇对称性良好,可获得充足的张口度和良好的张口形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