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利妥昔单抗治疗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患者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讨利妥昔单抗对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白细胞介素-23(IL-23)/IL-17A轴及微小RNA-365-5p(miR-363-5p)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NMOSD患者根据水通道蛋白4免疫球蛋白G型抗体(AQP-4IgG)结果分为AQP-4IgG阳性组和AQP-4IgG阴性组.2组患者均接受利妥昔单抗(PTX)连续治疗1年以上.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2个月后年复发次数、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评分和外周血IL-23、IL-17A、miR-363-5p表达水平,并记录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AQP-4IgG阳性组和阴性组分别纳入73例和27例.AQP-4IgG阳性组与AQP-4IgG阴性组临床疗效分别为84.93%和70.37%,在统计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AQP-4IgG阳性组和AQP-4IgG阴性组的年复发次数分别为(1.36±0.32)和(1.33±0.41)次,ADL评分分别为(62.36±5.76)和(63.27±5.38)分,IL-23 分别为(325.23±116.35)和(328.79±120.38)pg·mL-1,IL-17A 分别为(68.46±12.38)和(69.61±13.41)pg·mL-1,miR-363-5p 分别为1.76±0.10和1.77±0.19.治疗12个月后,AQP-4IgG阳性组与AQP-4IgG阴性组患者年复发次数分别为(0.28±0.16)和(0.31±0.12)次,ADL评分分别为(85.10±10.36)和(81.26±11.34)分,IL-23 分别为(119.49±10.26)和(122.46±11.54)pg·mL-1,IL-17A 分别 为(43.16±6.29)和(40.27±8.75)pg·mL-1,miR-363-5p 分别为 1.38±0.15 和 1.36±0.15.2组上述指标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在统计学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2组间上述指标比较,在统计学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QP-4IgG阳性组和AQP-4IgG阴性组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3.69%和18.51%,在统计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利妥昔单抗治疗NMOSD疗效确切,可降低年复发次数,促进患者活动能力恢复,其机制可能与调控IL-23/IL-17A轴及抑制miR-363-5p的表达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肝细胞癌的近远期疗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肝细胞癌的近远期疗效.方法 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枞阳县人民医院收治的肝细胞癌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接受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对照组接受传统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评估治疗效果、肝功能、血清AFP水平、生存期、安全性等.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患者CR+PR比例高于对照组为90.00%(27/30)比66.67%(2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11,P=0.028);治疗6周后ALT为(40.92±6.09)U/L,低于对照组的(46.33±8.13)U/L;治疗9周后血清AFP水平对照组为(153.25±42.23)μg/L,高于治疗组的(74.61±18.29)μg/L;治疗组的无进展生存期为(22.41±2.88)个月,总生存期为(34.18±5.77)个月,对照组无进展生存期为(14.17±3.14)个月,总生存期为(21.68±5.36)个月,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肝细胞癌的近远期疗效均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锌指蛋白在急性白血病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总结锌指蛋白(ZFPs)在急性白血病发生发展中的生物学功能以及在急性白血病患者预后中的意义,以期为临床研究提供借鉴.方法 以"锌指蛋白、急性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髓细胞白血病"为中文关键词,以"zinc finger proteins,acute leukemia,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cute myeloid leukemia"为英文关键词,检索 中国知网、PubMed以及万方数据库2003-01-01-2023-12-31发表的相关文献.纳入标准:(1)ZFPs在急性白血病中生物学功能的研究;(2)ZFPs在急性白血病中表达及预后关系的研究.排除标准:(1)数据不完整的文献;(2)质量差的文献.根据纳入标准分析文献63篇.结果 ZFPs可通过下调抑癌基因p53表达,促进急性白血病细胞增殖;沉默急性白血病细胞株ZEB2、ZBTB46基因,细胞生长受到明显抑制.ZFPs通过调控细胞周期蛋白p21、p27、Cyc-A2表达,使急性白血病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或S期.ZFPs通过影响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Bcl-xl表达,促进或抑制急性白血病细胞凋亡.ZFPs对维持ESCs和LSCs自我更新具有重要作用.ZFPs表达异常是判断急性白血病患者预后和生存的潜在指标.结论 ZFPs可通过影响细胞增殖、细胞凋亡、细胞周期、白血病干细胞等参与急性白血病的发生发展,对急性白血病临床预后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92例IgG4相关性疾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分析IgG4相关性疾病(IgG4-RD)的临床特点,指导治疗药物选择,探寻IgG4潜在的肿瘤标识意义.方法 通过医渡云系统择取2017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于该院住院治疗的92例IgG4-RD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汇总分析,总结IgG4-RD的临床特点.结果 92例患者IgG4-RD确诊平均年龄为(58.1±11.3)岁,其中男65例(70.7%),女27例(29.3%).最常受累的器官组织为淋巴结(37例,40.2%)、胰腺(33例,35.9%)、唾液腺(31例,33.7%).92例患者中单器官组织受累者为28例(30.4%),双器官或多器官受累者各为32例(34.8%).92例患者中有89例患者接受激素治疗,71例患者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其中45例使用过环磷酰胺(占63.4%).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组的初始治疗有效率(72.7%vs.55.6%)与1年未复发率(38.2%vs.20.0%)均优于单用激素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2例患者中肿瘤合并者IgG4水平>40 g/L的比例(18.2%)明显高于非肿瘤合并者(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他IgG4水平分段中肿瘤合并者与非肿瘤合并者比较,患者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gG4-RD发病多见于中老年男性,淋巴结、胰腺、唾液腺受累者多见,多数患者双器官或多器官受累.治疗上建议激素与免疫抑制剂联合应用.IgG4-RD患者IgG4水平>40 g/L可能对并发肿瘤具有提示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H3G34突变型弥漫型半球胶质瘤3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讨H3 G34突变型弥漫型半球胶质瘤(H3 G34-mutant diffuse hemisphere glioma,DHG-G34)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分析其免疫表型、分子特征和预后.方法 复习3例DHG-G34病例资料,光镜下分析其组织学特点和免疫表型,结合分子改变和随访结果评估该肿瘤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结果 例1、例2位于右侧额叶,例3累及双侧额叶、左侧颞岛叶及基底核区等多个脑叶.术前影像2例额叶病变均显示皮质及交界区囊实性占位,增强扫描囊壁及实性部分强化;例3显示多个脑叶呈不规则异常信号影,强化不明显.显微镜下2例额叶病变均呈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改变,在GBM背景中可见密集分布未分化小细胞,呈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rimitive neuroectodermal tumour,PNET)改变.例3肿瘤累及多个脑叶,呈2~3级星形细胞瘤形态.免疫组化肿瘤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均阳性,但少突胶质细胞转录因子2(oligodendrocyte transcription factor 2,Olig-2)、异柠檬酸脱氢酶(isocitrate dehydrogenase,IDH)1/2、地中海贫血伴智力低下综合征X连锁(alpha-thalassemia X-linked intellectual,ATRX)、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启动子(O6-methylguanine-DNA methyltransferase promoter,MGMT)和BRAF V600E均阴性.1例P53呈强阳性,2例P53表达完全缺失(无义突变);2例H3 G34R呈弥漫核强阳性,1例H3 G34V阳性.3例均行病灶切除术,例2术后未辅助放化疗,3个月后肿瘤即复发.例1和例3术后行放化疗,在术后12和17个月出现肿瘤进展.结论 DHG-G34是一种累及青少年和年轻成人大脑半球的高级别胶质瘤,具有特征性免疫表型和分子改变,患者预后差,但优于IDH野生型GBM和弥漫性中线胶质瘤(H3K27变异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靶向抗TIGIT和PVRIG双特异抗体的制备及体外生物性活性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制备靶向抗T细胞免疫球蛋白-ITIM结构域蛋白(T cell immune receptor with Ig and ITIM domains,TIGIT)和脊髓灰质炎病毒受体相关免疫球蛋白结构域蛋白(Poliovirus re-ceptor-related immunoglobin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PVRIG)双特异抗体,探究其体外生物学活性.方法 用PVRIG人源化抗体hP1和TIGIT人源化抗体hT1构建KY-TIGIT-hlgG4M-PVRIG-SCFV双特异性抗体,将纯化得到KY-TIGIT-hlgG4M-PVRIG-SCFV抗体进行SDS-PAGE凝胶电泳、热稳定性检测和稳定性分析;采用流式细胞术(Fluorescence activated cell sor-ting,FACS)检测双特异性抗体的结合活性;采用生物干涉膜技术(Bio-layer interferometry,BLI)检测双特异性抗体亲和力;用 Jurkat-NFAT-Luc2-PD1-TIGIT-PVRIG 细胞和 293T-OS8-PVRL2-PDL1细胞中检测双特异性抗体KY-TIGIT-hlgG4M-PVRIG-SCFV对于TIGIT/PVRIG靶点的阻断作用;采用CMV recall assay法检测IFN-r在上清液中的浓度.结果 SDS-PAGE凝胶电泳结果显示KY-TIGIT-hlgG4M-PVRIG-SCFV双特异性抗体纯度>95%;Tm结果为Tm1:66.34,Tm2:80.95.采用SEC-HPLC对双特异性抗体KY-TIGIT-hlgG4M-PVRIG-SCFV进行稳定性分析,其纯度均>90%.KY-TIGIT-hlgG4M-PVRIG-SCFV抗体和PVRIG的人源化抗体hP1与293T-PVRIG cell line 的 EC50 分别为 0.168 70 μg/mL 和 0.038 65 μg/mL,与 293T-cyno-PVRIG cell line 的 EC50 分别为 0.037 14 μg/mL 和 0.031 98 μg/mL,与 Human PVRIG Protein,His Tag的亲和力为 1.74E-10M 和 1.69E-10M.KY-TIGIT-hlgG4M-PVRIG-SCFV 抗体和 TIGIT 的人源化抗体 hT1 与 293T-PVRIG cell line 的 EC50 分别为 0.070 27 μg/mL 和 0.031 21 μg/mL;与293T-cyno-TIGIT cell line 的 EC50 分别为 0.020 28μg/mL 和 0.028 22 μg/mL;与 Human TIGIT Protein,His Tag 的亲和力为 8.50E-10M 和 8.47E-10M.KY-TIGIT-hlgG4M-PVRIG-SCFV 抗体具有阻断 PD1/PDL1/TIGIT/PVRIG 相互作用活性,且 KY-TIGIT-hlgG4M-PVRIG-SCFV 的 EC50为 0.007 μg/mL,优于单独人源化抗体 hT1(EC50为 0.013 μg/mL)和 hP1(EC50为 0.048 μg/mL)的作用.在含 pp65 peptide 条件下 KY-TIGIT-h1gG4M-PVRIG-SCFV 抗体分泌 IFN-r 为 349.72 pg/mL,明显高于其他抗体.结论 KY-TIGIT-hlgG4M-PVRIG-SCFV抗体具有高亲和力和良好的生物学活性,有望开发成为肿瘤免疫治疗的抗体药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Toll样受体4、肠三叶因子与脑卒中患者胃肠功能障碍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分析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ntestinal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IFABP)、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肠三叶因子(intestinal trefoil factor,ITF)与脑卒中患者胃肠功能障碍的相关性.方法 根据患者入院7d内是否出现胃肠功能障碍将68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无胃肠功能障碍,n=41)和观察组(出现胃肠功能障碍,n=27).比较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以及IFABP、TLR4、ITF水平.统计两组患者预后良好率;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IFABP、TLR4、ITF水平在预估脑卒中患者胃肠功能障碍发生和不良预后的价值.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NIHSS评分以及IFABP、TLR4、ITF水平均较高(P<0.05).观察组预后良好率(55.56%)较对照组(78.05%)低(P<0.05);IFABP、TLR4、ITF水平预测脑卒中患者胃肠功能障碍发生的最佳临界值为IFABP≥367.85μg/L、TLR4≥3.78ng/ml、ITF≥14.40μg/L,此时曲线下面积为 0.851、0.838、0.744(P<0.05),灵敏度为77.78%、70.37%、77.78%,特异度为92.68%、92.68%、75.61%.IFABP、TLR4、ITF水平预测脑卒中患者不良预后的最佳临界值为IFABP≥336.10μg/L、TLR4≥3.05ng/ml、ITF≥15.95μg/L,此时曲线下面积为 0.914、0.925、0.930(P<0.05),灵敏度为 100.00%、100.00%、76.19%,特异度为70.21%、65.96%、95.74%.结论 存在胃肠功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NIHSS评分以及IFABP、TLR4、ITF水平均较高,且不良预后发生风险较高,检测脑卒中患者IFABP、TLR4、ITF水平可了解胃肠功能障碍发生风险和不良预后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NMDA受体在七氟烷麻醉致老龄小鼠海马神经元程序性坏死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受体)在七氟烷麻醉致老龄小鼠海马神经元程序性坏死中的作用。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C57BL/6小鼠90只,18月龄,体重27~3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 n=30):对照组(C组)、七氟烷麻醉组(S组)和七氟烷麻醉+NMDA受体拮抗剂盐酸美金刚组(S+M组)。S组和S+M组小鼠连续3 d吸入3%七氟烷2 h,S+M组于每次吸入七氟烷前1 h腹腔注射盐酸美金刚20 mg/kg,C组只吸入纯氧。分别于麻醉前1 d、麻醉后3和7 d时每组随机取10只小鼠行Morris水迷宫实验。Morris水迷宫实验结束后立即处死小鼠取海马,于光镜下观察病理学结果,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神经元程序性坏死率和胞浆游离钙离子浓度([Ca 2+] i),Wes-tern blot法检测NMDA受体亚型GluN2A、GluN2B和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RIP1)的表达。 结果:与C组比较,S组和S+M组麻醉后各时点逃避潜伏期延长,穿越原平台位置次数减少,海马[Ca 2+] i和神经元程序性坏死率升高,GluN2A、GluN2B和RIP1表达上调( P<0.05),病理学损伤加重;与S组比较,S+M组麻醉后各时点逃避潜伏期缩短,穿越原平台位置次数增加,海马[Ca 2+] i和神经元程序性坏死率降低,GluN2A、GluN2B和RIP1表达下调( P<0.05),病理学损伤减轻。 结论:NMDA受体参与了七氟烷麻醉致老龄小鼠认知功能障碍的过程,其机制可能与促进海马神经元程序性坏死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乌司他丁联合谷氨酰胺对严重烧伤患者早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联合谷氨酰胺对严重烧伤患者早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淮海医院2016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32例严重烧伤患者,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男4例、女4例)、乌司他丁组(男5例、女3例)、谷氨酰胺组(男5例、女3例)、乌司他丁+谷氨酰胺组(男4例、女4例),其年龄依次为(36±8)、(34±8)、(35±9)、(38±13)岁。从伤后2 d开始,给予4组患者等氮、等热量的营养支持,其中蛋白质每日2.0 g/kg,乌司他丁组患者另每隔8小时静脉注射乌司他丁1次,每次100 kU,连续使用7 d;给予谷氨酰胺组患者的蛋白质中,0.3 g/kg由丙氨酸谷氨酰胺提供,连续使用7 d;乌司他丁+谷氨酰胺组患者同时接受乌司他丁组和谷氨酰胺组的相应治疗。借助脉搏轮廓心输出量监测技术监测各组患者治疗1、3、7 d的心指数、每搏量指数(SVI)、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GEDI)、全身血管阻力指数(SVRI)、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肺血管通透性指数(PVPI)。数据处理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单因素方差分析、重复测量方差分析、Bonferroni法。结果:4组患者治疗1 d心指数均处于较低水平、SVI均低于正常值,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随后均逐渐上升;治疗3、7 d,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其余3组患者心指数、SVI均升高,其中乌司他丁+谷氨酰胺组患者心指数、SVI显著升高( P<0.05或 P<0.01)。治疗1 d,常规治疗组、乌司他丁组、谷氨酰胺组、乌司他丁+谷氨酰胺组患者GEDI均处于正常低值水平,分别为(659±58)、(661±79)、(659±88)、(653±71)mL/m 2,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随后均逐渐上升;治疗3、7 d,与常规治疗组的(684±82)、(742±46)mL/m 2比较,乌司他丁组、谷氨酰胺组、乌司他丁+谷氨酰胺组患者GEDI均升高,分别为(732±53)、(777±33),(725±58)、(783±49),(813±65)、(849±27)mL/m 2,其中乌司他丁+谷氨酰胺组患者GEDI显著升高( P<0.05)。4组患者治疗1 d SVRI均处于较高水平,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随后均逐渐下降;治疗3、7 d,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其余3组患者SVRI均升高,其中乌司他丁+谷氨酰胺组患者SVRI显著升高( P<0.05)。治疗1 d,常规治疗组、乌司他丁组、谷氨酰胺组、乌司他丁+谷氨酰胺组患者EVLWI均处于正常范围,分别为(6.6±0.6)、(6.3±0.4)、(6.5±0.4)、(6.6±0.6)mL/kg,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随后均呈上升趋势;治疗3、7 d,与常规治疗组的(7.1±0.9)、(7.9±0.5)mL/kg比较,乌司他丁组、谷氨酰胺组、乌司他丁+谷氨酰胺组患者EVLWI均降低,分别为(6.2±0.6)、(7.1±0.4),(6.3±1.0)、(7.2±0.9),(5.8±0.7)、(6.7±0.6)mL/kg,其中乌司他丁+谷氨酰胺组患者EVLWI显著降低( P<0.05)。治疗1 d,4组患者PVPI均处于正常范围,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随后均逐渐下降;治疗3、7 d,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其余3组患者PVPI均降低,其中乌司他丁+谷氨酰胺组患者PVPI显著降低( P<0.05)。 结论:乌司他丁联合谷氨酰胺治疗严重烧伤患者,可通过提高心指数、SVI、GEDI、SVRI,降低EVLWI、PVPI,从而增加伤后早期心输出量,促进组织器官灌注,减轻肺水肿,显著改善严重烧伤患者早期的血流动力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罗格列酮对舒尼替尼耐药肾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罗格列酮(RG)对舒尼替尼(SU)耐药肾癌(RCC)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递增SU浓度法(1、3、5、10、15 μmol/L)培养建立耐药RCC细胞株(786-O/SR和A498/SR),转染短发夹RNA(shRNA)静默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表达。实验分为空白组(不加药物),sh(-)组(未转染shRNA)、shPPARγ组(转染shPPARγ)和shNC组(转染阴性对照),后3组给予30 μmol/L RG。使用5-乙炔基-2’脱氧尿苷(EdU)染色、Transwell小室法和划痕实验分别检测RG对耐药细胞增殖、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流式细胞术分析RG对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的影响,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pRb)、细胞周期素D1(Cyclin D1)、周期蛋白依赖激酶4和6(CDK4、CDK6)、周期蛋白依赖激酶抑制因子21和27(p21、p27)的表达。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786-O/SR和A498/SR细胞sh(-)组、shPPARγ组、shNC组的EdU细胞阳性率[(23.0±2.0)%、(27.5±5.1)%;(31.0±2.2)%、(38.6±2.5)%;(22.3±3.6)%、(25.3±2.4)%比(52.0±3.6)%、(55.3±6.8)%, F=73.457、27.212, P<0.01];侵袭细胞数[(47.0±7.8)、(72.0±9.0)个;(90.6±11.2)、(104.0±9.6)个;(54.0±13.5)、(66.0±7.5)个比(129.6±11.7)、(169.6±18.1)个, F=34.236、48.367, P<0.01];细胞迁移率[(25.6±5.7)%、(25.7±2.1)%;(39.9±5.8)%、(38.6±5.4)%;(25.3±4.7)%、(28.8±3.9)%比(59.3±11.4)%、(63.5±8.7)%, F=13.557、29.859, P<0.01]均低于空白组,其中shPPARγ组均高于sh(-)组和shNC组。G 1期细胞比例sh(-)组高于空白组[(69.4±1.3)%、(73.1±2.2)%比(50.3±2.3)%、(52.0±3.6)%, F=34.815、22.033, P<0.01];S期细胞比例sh(-)组低于空白组[(16.2±1.1)%、(14.1±1.7)%比(34.4±2.1)%、(33.0±1.4)%, F=91.784、58.237, P<0.01]。sh(-)组pRb(0.17±0.2、0.14±0.09比0.37±0.02、0.32±0.02, F=71.950、83.872, P<0.01)、Cyclin D1(0.21±0.09、0.21±0.02比0.45±0.06、0.65±0.04, F=20.865、48.571, P<0.01)、CDK4(0.34±0.02、0.27±0.02比0.53±0.03、0.47±0.03, F=46.726、72.617, P<0.01)、CDK6蛋白表达量(0.38±0.01、0.25±0.08比0.59±0.02、0.44±0.03, F=40.428、55.998, P<0.01)低于空白组,而p21(0.57±0.05、0.41±0.03比0.17±0.02、0.17±0.02, F=80.713、77.589, P<0.01)、p27蛋白表达量(0.67±0.02、0.50±0.02比0.23±0.03、0.16±0.02, F=35.688、69.329, P<0.01)高于空白组。786-O/SR细胞凋亡率空白组低于sh(-)组[(10.2±1.7)%比(25.5±2.1)%, F=35.768, P<0.01],RG对A498/SR细胞凋亡无影响。 结论:RG由PPARγ依赖及非依赖途径共同参与调节抑制SU耐药RCC细胞的增殖和侵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