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合应用光相干断层扫描和三维磁共振成像对病理性近视视网膜劈裂与后葡萄肿关系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观察病理性近视(PM)视网膜劈裂(MRS)与后巩膜葡萄肿(PS)的相关性,初步探讨MRS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2016年11月至2019年11月于河南省立眼科医院检查确诊的PM伴MRS患者38例60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0例,女性28例;双眼13例,单眼25例。平均年龄(49±13)岁。均行BCVA、散瞳检影验光、频域OCT、三维磁共振成像(3D-MRI)检查以及眼轴长度(AL)测量。依据频域OCT检查结果将MRS分为内层劈裂、外层劈裂和混合型劈裂;依据3D-MRI扫描结果将PS分为宽黄斑型、窄黄斑型、绕盘型、鼻侧型、盘下型和其他类型。MRS与PS之间相关性行 χ2检验或 Fisher精确检验。 结果:60只眼中,MRS合并PS 58只眼(96.77% )。其中,宽黄斑型、窄黄斑型、绕盘型、鼻侧型、盘下型、其他类型分别为30 (51.72% )、19 (32.75% )、1 (1.72% )、2 (3.48% )、2 (3.48% )、4 (6.85%)只眼;内层劈裂、外层劈裂、混合型劈裂分别为10 (17.24% )、24 (41.38% )、24 (41.38%)只眼。窄黄斑型PS 19只眼中,MRS累及中心凹16只眼;其余形态PS 39只眼中,MRS累及中心凹22只眼。窄黄斑型与其余类型累及中心凹眼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44)。MRS累及中心凹与窄黄斑型PS相关度中等(Cramer's V=0.275 )。内层劈裂、外层劈裂、混合型劈裂患者年龄分别为(44±12)、(56±10)、(44±13)岁。内层劈裂患者较外层劈裂患者年轻,外层劈裂患者较内层劈裂、混合型劈裂患者年龄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0、0.010、0.060 )。 结论:PM伴MRS多发生于PS患眼,且以黄斑型PS(宽黄斑型、窄黄斑型)为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不同程度近视眼视盘旁萎缩弧和脉络膜血管指数及其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观察不同程度近视患者视盘旁萎缩弧(PPA)和视盘周围脉络膜血管指数(CVI ),分析其相关性。方法:横断面临床研究。2021年9~ 12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就诊的近视患者281例281只眼纳入研究,均以右眼为受试眼。其中,男性135例135只眼,女性146例146只眼;年龄(28.18±5.78)岁;等效球镜度数(SE)(-5.13±2.33)D。根据SE,将患眼分为低度近视组(A组,-3.00 D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肾上腺意外瘤与糖尿病风险增加有关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在获得J Clin Endocrinol Metab的版权后,本文对该刊2020年4月发表的文章[Giuseppe R, et al. Adrenal incidentalomas are tied to increased risk of diabetes: findings from a prospective study.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20,105(4):dgz284]进行中文编译。这是一项前瞻性研究,其目的是探索肾上腺意外瘤的患病率及其伴发病情况。研究对象为在放射科进行腹部CT检查的患者,排除已知或疑为肾上腺疾病、恶性肿瘤。纳入601例受试者,发现7.3%存在肾上腺意外瘤。进一步分析发现伴肾上腺意外瘤的患者体重指数更高( P=0.009)、腰围更大( P=0.007),糖尿病更多(31.8%对14.2%, P=0.003 8)。多元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与肾上腺意外瘤存在显著相关( P=0.003)。50%肾上腺意外瘤患者存在自主皮质醇分泌(1 mg地塞米松过夜后血皮质醇≥50 nmol/L)。本研究采用前瞻性设计(避免了受试者纳入偏倚),首次明确肾上腺意外瘤的检出率为7.3%,并发现肾上腺意外瘤与糖尿病风险增加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病理性近视黄斑和视盘血流密度变化及其与眼轴长度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观察病理性近视(PM)黄斑和视盘区血流密度(VD)变化及其与眼轴长度(AL)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9年6~12月于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眼科就诊的近视患者171例171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72例,女性99例;年龄(35.0±10.8)岁。将患者分为PM组、高度近视(HM)组、非HM组,分别为51例51只眼、70例70只眼、50例50只眼。采用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对患眼黄斑和视盘区6 mm×6 mm范围进行扫描。根据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研究分区将黄斑、视盘区中心6 mm范围内视网膜划分为以黄斑、视盘中心为中心的2个同心圆,分别是直径为1 mm的中心区,1~3 mm的旁中心区;旁中心区分别有2条放射线将其分为上方、下方、鼻侧、颞侧4个区。测量患眼黄斑和视盘的中心区、上方、下方、鼻侧、颞侧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层(SCP)、深层毛细血管层(DCP)、外层视网膜、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的VD。对比观察PM组、HM组、非HM组患眼VD情况。三组患眼之间VD比较采用方差分析;VD与AL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PM组患眼黄斑旁中心区SCP、外层视网膜和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的VD均低于HM组、非H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PM组患眼黄斑中心区DCP的VD高于H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20)。视盘区,除DCP上方、下方、颞侧和外层视网膜中心区外,PM组患眼其他区VD均低于非HM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DCP的黄斑中心区、视盘区上方和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视盘中心区的VD与AL不相关( P=0.647、0.688、0.146 ),其他区域的VD均与AL呈负相关( P<0.05)。 结论:与HM、非HM患眼比较,PM患眼黄斑及视盘区多数区域的VD降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不同强度光照对豚鼠屈光发育和形觉剥夺性近视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强度光照对豚鼠屈光发育和形觉剥夺性近视(FDM)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3周龄三色豚鼠108只,分为FDM豚鼠群54只和正常屈光发育豚鼠群54只,分别采用不透明面罩法制作单眼近视模型和双眼均不遮盖处理。采用随机数表法将FDM豚鼠和正常屈光发育豚鼠分别分为低强度光照组、正常强度光照组和高强度光照组,各组分别在20、300和5 000 lx环境中连续饲养6周,每天12 h光照/12 h黑暗。各组豚鼠每2周进行眼参数生物学测量并进行比较,采用眼科A型超声诊断仪测量豚鼠眼轴长度(AL),AL定义为角膜顶点到视网膜黄斑区的距离;采用检影法测定各组豚鼠扩瞳后的屈光度。计算各组豚鼠AL和屈光度变化量,变化量定义为光照各时间点测量值与光照前的差值。结果:正常屈光发育豚鼠不同强度光照组AL值组间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组别=0.365, P=0.697),各组豚鼠AL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而显著延长,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时间=353.750, P<0.001)。正常屈光发育豚鼠不同强度光照组间屈光度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组别=3.576, P=0.034),其中高强度光照组豚鼠光照4周屈光度为(+2.75±2.15)D,大于低强度光照组的(+0.41±3.0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FDM豚鼠不同强度光照组AL值和屈光度值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F组别=0.105, P=0.900; F组别=0.973, P=0.387),光照不同时间AL和屈光度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时间=408.302、27.407,均 P<0.001),其中低强度光照组光照2周FDM眼屈光度为(+2.35±1.95)D,大于光照前的(+1.90±0.97)D,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正常屈光发育豚鼠高强度光照组AL最短,且变化量最小;FDM豚鼠低强度光照组光照2周屈光度变化量明显小于正常强度光照组,产生短暂性远视漂移。 结论:高强度光照可减缓正常屈光发育豚鼠屈光度向近视漂移;低强度光照有延缓FDM进展的趋势,光照2周屈光度出现短暂性远视漂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枢椎峡部螺钉在椎动脉高跨患者枢椎螺钉内固定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在椎动脉高跨患者枢椎螺钉内固定术中置入枢椎峡部螺钉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3年1月—2020年6月宁波市第六医院脊柱外科合并椎动脉高跨的上颈椎病变患者74例,其中男51例、女23例,年龄29~71(53.2±7.6)岁。患者均接受枢椎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根据枢椎螺钉置入方式的不同分为峡部螺钉组(38例)和椎板螺钉组(36例)。对比2组患者基线资料,以及置钉时间、螺钉长度、手术时间、术中X线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等围术期指标,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基于术后颈椎CT扫描及三维重建的Upendra螺钉分级标准评估枢椎峡部和椎板螺钉置入准确率;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患者颈部疼痛程度,采用改良日本骨科协会(mJOA)评分评价患者神经功能;末次随访时,采用Odom评分标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2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疾病类型等基线资料比较,以及置钉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X线透视次数、住院时间等围术期观察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峡部螺钉组手术时间为(125.75±13.64)min,短于椎板螺钉组的(145.53±20.2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90, P<0.001)。峡部螺钉组螺钉长度为(16.24±2.35)mm,短于椎板螺钉组的(20.67±2.6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7.67, P<0.001)。峡部螺钉组术中发生螺钉穿透椎动脉孔后壁2例,术后无螺钉松动、脱出等并发症发生;椎板螺钉组术中发生螺钉穿破椎板皮质4例,术后并发椎板螺钉松动脱出2例、切口浅表感染2例:峡部螺钉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26%(2/38),低于椎板螺钉组的22.22%(8/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55, P=0.033)。2组74例手术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96个月,平均30.8个月。2组患者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和m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但各时间点VAS评分及mJOA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峡部螺钉组和椎板组置入螺钉数分别为55枚和50枚,置钉准确率分别为96.4%(53/55)、94.0%(47/5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56, P=0.906)。末次随访时,按照Odom评分标准评价,峡部螺钉组临床疗效优65.8%(25/38)、良21.1%(8/38)、可13.2%(5/38),椎板螺钉组优63.9%(23/36)、良19.4%(7/36)、可16.7%(6/36),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0.25, P=0.803)。 结论:在椎动脉高跨患者中,峡部螺钉和椎板螺钉可达到相似的临床效果,但在置钉准确性方面,峡部螺钉更占优势,同时它能显著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青少年不同分类高度近视患眼黄斑区浅层视网膜血流密度及相关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观察并分析青少年不同类型非病理性高度近视(HM)患眼黄斑区浅层视网膜血流密度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22年3~8月因近视就诊于聊城爱尔眼科医院的青少年117名117只眼纳入研究。根据等效球镜度(SE)和角膜曲率,将受检者分为轻度近视或正视眼组(对照组)、HM组、隐匿性HM(OHM)组、超HM(SHM)组,分别为30名30只眼、28名28只眼、35名35只眼、24名24只眼。受检者均行医学验光、眼压、光相干断层扫描(OCT)、OCT血管成像(OCAT)检查以及眼轴长度(AL)、角膜曲率测量。屈光度数以SE表示。采用OCTA仪对受检眼黄斑区6 mm×6 mm范围进行扫描,软件自动将其划分为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的3个同心圆,分别是直径1 mm的中心区,1~3 mm的内环区,3~6 mm的外环区。测量黄斑区整体及不同分区浅层视网膜血流密度(SRVD)、浅层视网膜血流灌注密度(SBPD)以及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周长(PERIM)、非圆度指数(AI)、视网膜厚度。多组间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最小显著差法 t检验。AL、角膜曲率、眼压与黄斑各区域SRVD、SBPD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 结果:对照组、HM组、OHM组、SHM组受检眼黄斑区整体以及中心区、内环区、外环区SRVD、SBP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中心区以及外环区上方、下方、颞侧视网膜厚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鼻侧视网膜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PERI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FAZ面积、A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AL与黄斑区整体及中心区、内环区、外环区SRVD、SBPD呈负相关( P<0.05);角膜曲率、SE与黄斑区整体及中心区、外环区SRVD、SBPD呈正相关性( P<0.05)。AL与外环区各区域视网膜厚度呈负相关( P<0.05);SE与外环区上方、下方、颞侧视网膜厚度呈正相关( P<0.05)。AL与FAZ面积、AI呈负相关( P<0.05);SE与FAZ面积、PERIM呈正相关( P<0.05)。视网膜厚度与中心区SRVD、SBPD呈正相关( P<0.05)。 结论:青少年不同类型HM的SRVD、SBPD均呈不同程度降低;中心区视网膜厚度变厚,外环区视网膜出现薄变,随SRVD降低,视网膜厚度逐渐变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伴与不伴黄斑劈裂的高度近视黄斑裂孔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手术(PPV)联合内界膜(ILM)剥除、C 3F 8填充治疗伴与不伴黄斑劈裂的高度近视黄斑裂孔(HM-MH)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2017年1月至2022年2月于山东省眼科医院检查诊断为伴与不伴黄斑劈裂的HM-MH患者23例23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5例5只眼,女性18例18只眼;年龄(54.43±12.96)岁。伴与不伴黄斑劈裂者分别为12例12只眼、11例11只眼,并据此分为劈裂组、非劈裂组。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B型超声、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以及眼轴长度(AL)测量。BCVA检查采用Snellen视力表进行,统计时转换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比、黄斑裂孔(MH)直径、logMAR BCVA、AL、后巩膜葡萄肿眼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所有患眼均行PPV联合ILM剥除、C 3F 8填充手术。随访时间为末次手术后至少3个月。对比观察两组患眼手术后BCVA变化及MH闭合情况。组内手术前后BCVA比较采用Wilcoxon检验;组间手术前及手术后BCVA比较采用Mann-whiteny U检验。 结果:初次手术后,23只眼中,MH闭合17只眼(74%,17/23)。劈裂组12只眼中,MH闭合8只眼(66.7%,8/12),未闭合4只眼(33.3%,4/12);非劈裂组11只眼中,MH闭合9只眼(81.8%,9/11),未闭合2只眼(18.2,2/11)。两组患眼初次手术后MH闭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手术后1、3个月,劈裂组、非劈裂组患眼logMAR BCVA分别为1.00±0.46、1.03±0.83和0.53± 0.63、0.55±0.41。与手术前比较,手术后1个月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783、0.358);手术后3个月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2、0.007)。劈裂组与非劈裂组患眼间logMAR BCVA比较,手术后1、3个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687、0.950)。 结论:PPV联合ILM剥除、C 3F 8填充手术治疗伴与不伴黄斑劈裂的HM-MH能促进多数患眼MH闭合,改善患眼视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青年近视人群视网膜血管旁异常临床表现及光相干断层扫描图像特征观察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观察青年近视人群视网膜血管旁异常临床表现及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图像特征。方法:病例观察研究。2020年7~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眼科就诊的青年不同近视屈光度患者523例1046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77例,女性246例;中位年龄19.0 (5.0)岁。所有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以及眼轴长度(AL)测量。患眼中位近视屈光度为5.00 (3.25 )D。其中,低度、中度、高度近视分别为227、405、414只眼。患眼平均AL为(25.6±2.8)mm。采用频域OCT仪对视网膜颞上、颞下、鼻上、鼻下血管弓和黄斑中心凹进行放射状扫描。采集存在视网膜血管旁囊腔、微皱褶、板层裂孔的图像并存储。观察分析视网膜血管旁异常患病率、组成比例、分布规律及OCT影像特征。视网膜血管旁异常分布比较采用 χ2检验;不同血管旁异常表现者年龄、屈光度、AL比较采用K-W秩和检验。 结果:1046只眼中,检出视网膜血管旁异常40只眼,总患病率3.8% (40/1046)。其中,中度、高度近视者视网膜血管旁异常患病率分别为0.7% (3/405)、8.9% (37/414)。40只眼中,血管旁囊腔、微皱褶、板层裂孔分别为40 (3.8%,40/1046)、28 (2.7%,28/1046)、13 (1.2%,13/1046)只眼。其中,血管旁囊腔最常见(100.0%,40/40),其次为血管旁微皱褶(70.0%,28/40 ),板层裂孔最少见(32.5%,13/40 )。单纯囊腔12只眼(30.0%,12/40 );囊腔伴微皱褶15只眼(37.5%,15/40);囊腔、微皱褶、板层裂孔共存13只眼(32.5%,13/40)。颞侧血管弓视网膜血管旁囊腔( χ2=25.664)、微皱褶( χ2=14.973 )、板层裂孔( χ2=13.499 )明显多于鼻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 结论:青年近视人群视网膜血管旁异常总患病率为3.8%;中度、高度近视者均可发生。血管旁囊腔可能是视网膜血管旁异常最早期病变。3种血管旁异常多沿视网膜颞侧血管弓分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PACG患者青白联合手术后的屈光状态及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患者行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后3个月的屈光状态以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选择2018年12月至2019年9月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眼科中心行小梁切除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简称青白联合术)的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51例(51眼)。术前用药后眼压≤21 mmHg(1 mmHg=0.133 kPa)患者作为正常眼压组(24例),>21 mmHg作为高眼压组(27例)。所有患者术前使用AL-scan测量前房深度(ACD)、眼轴长度(AL)、角膜曲率,并通过该仪器内置的SRK-T公式预测术后屈光度。随访至术后3个月行综合验光。根据术后屈光误差(RE)将患者分为近视误差组(RE<-0.5 D)、远视误差组(RE>0.5 D)、无屈光误差组(-0.5 D≤RE≤0.5 D)。正常眼压组与高眼压组患者术后屈光误差分布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近视误差组与远视误差组患者术前生物参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手术前后生物参数比较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 结果::正常眼压组患者术后近视误差4例(17%),远视误差3例(12%),无屈光误差17例(71%);高眼压组患者近视误差7例(26%),远视误差16例(59%),无屈光误差4例(15%)。高眼压组患者术后AL缩短程度大于正常眼压组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308, P<0.001)。远视误差组患者术前ACD浅于近视误差组患者,术前AL短于近视误差组患者,组间差异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 t=3.226, P=0.03; t=4.993, P<0.001);近视误差组与远视误差组间的角膜曲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143, P=0.263)。术后RE与术前ACD、AL均呈负相关( r=-0.32, P=0.023; r=-0.52, P<0.001),与术前角膜曲率无相关性( r=0.15, P=0.101)。 结论::相对于术前眼压正常的PACG患者,术前高眼压患者青白联合术后屈光误差发生的比例更高,且大多是远视屈光误差。另外,PACG患者青白联合术后总体上存在术前ACD越浅,AL越短,术后屈光状态越倾向于远视的趋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