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械通气新生儿气管导管的生物膜菌群分析及其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新生儿气管导管内腔表面细菌生物膜(endotracheal tube-bacterial biofilm,ETT-BF)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之间的关系。方法:纳入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新生儿科采取气管插管留置时间≥48 h的新生儿30例,根据气管导管留置时间分为A组(2~6 d)13例、B组(7~14 d)9例和C组(>14 d)8例。观察扫描电子显微镜下ETT-BF的形态,分析3组患儿VAP的发生率,气管导管表面分离菌株阳性率和下呼吸道分泌物分离菌株阳性率、菌株检出情况及其耐药性。统计学分析采用 χ2检验。 结果: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果提示气管导管留置达3 d可在气管导管内腔表面观察到片状基质物,留置4 d可见球菌黏附,随着气管导管留置时间延长,细菌生物膜结果趋近完善。30例新生儿中,下呼吸道分泌物分离菌株阳性率达23.3%(7/30),均为革兰阴性菌。A组无患儿发生VAP,B组有2例VAP患儿,C组有5例VAP患儿,3组VAP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0.82, P=0.004)。不同气管导管留置时间下气管导管表面分离菌株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03, P=0.598)。13例A组患儿中气管导管表面分离菌株阳性者7例,主要为革兰阳性菌,随着留置时间延长,气管导管表面分离菌株逐渐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在7例VAP患儿中,5例下呼吸道分泌物分离菌株与其对应气管导管表面分离菌株一致,分别为液化沙雷菌、产酸克雷伯菌、黏质沙雷菌、脑膜脓毒性黄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且菌株耐药性一致。 结论:早期的ETT-BF定植菌可能来自上呼吸道,较少发生迁移引起VAP,随着气管导管留置时间延长,患儿的VAP发生率升高,气管导管表面及下呼吸道分泌物可发现同一病原菌,具体病原菌来源仍有待进一步研究阐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感染相关的儿童多系统炎症综合征11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感染相关的儿童多系统炎症综合征(MIS-C)的临床特征、诊治及随访情况。方法:回顾性病例总结。分析2022年12月至2023年1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收治的11例MIS-C的临床资料。对MIS-C的临床特点、治疗和随访进行总结。结果:11例患儿中男7例、女4例,就诊年龄4.4(2.0,5.5)岁。所有患儿均有发热,持续时间7(5,9)d。皮疹7例、球结膜充血5例、口唇红和杨梅舌3例、淋巴结肿大3例、手足硬肿2例。出现消化道症状8例、呼吸系统症状8例,神经系统症状3例。8例患儿存在多系统损伤,其中1例有休克症状。11例患儿均为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BF.7)变异株感染,实验室检查结果示11例均有炎症指标升高、凝血功能异常和心肌损伤,6例白细胞计数升高,5例肝功能损伤,3例肾功能损伤,8例冠状动脉病变。11例患儿均接受抗感染治疗,其中8例接受2 g/kg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和2 mg/(kg·d)甲泼尼龙治疗,3例仅接受2 g/kg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治疗。8例冠状动脉病变患儿中6例接受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所有患儿出院后2周随访其炎症指标均基本恢复正常,4周后复查冠状动脉病变8例和肺炎3例均较前明显好转或恢复正常。所有患儿随访3个月以上均无新增并发症或合并症。结论:MIS-C可表现为类川崎病样症状,伴或不伴消化系统、神经系统或呼吸系统症状,炎症指标升高、凝血功能异常和心脏损伤有助于MIS-C诊断。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和甲泼尼龙为治疗MIS-C首选药物,随访3个月以上短期预后均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miR-451通过调控Rho/ROCK1信号通路对乳腺癌细胞糖酵解及凋亡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miR-451通过调控Rho/ROCK1信号通路对乳腺癌细胞糖酵解及凋亡的影响。方法:将乳腺癌MCF7细胞分为乳腺癌细胞(BC)组、乳腺癌细胞+miR-451-NC(MN)组、乳腺癌细胞+miR-451 inhibitor(MI)组、乳腺癌细胞+miR-451 mimic(MM)组、乳腺癌细胞+溶血磷脂酸(BL)组、乳腺癌细胞+法舒地尔(BF)组、乳腺癌细胞+miR-451 mimic+法舒地尔(MF)组。用葡萄糖摄取检测试剂盒和乳酸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糖酵解,DAPI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蛋白质印迹法检测Rho/ROCK1通路蛋白表达,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证实miR-451和Rho/ROCK1的相互作用。结果:BC组、MN组、MI组、MM组细胞葡萄糖摄取量分别为(14.22±2.36)×10 5 mg/h、(14.20±2.37)×10 5 mg/h、(21.55±2.43)×10 5 mg/h、(6.19±1.34)×10 5 mg/h( F=5.30, P<0.001),乳酸生成量分别为(1.52±0.21)×10 5 μg/h、(1.53±0.22)×10 5 μg/h、(2.05±0.32)×10 5 μg/h、(0.54±0.12)×10 5 μg/h( F=3.28, P=0.008),凋亡率分别为(10.13±1.35)%、(10.16±1.37)%、(5.36±1.24)%、(28.47±2.56)%( F=6.36, P<0.001),Rho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31±0.46、2.32±0.41、2.95±0.35、1.05±0.25( F=2.86, P=0.017),ROCK1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51±0.41、2.52±0.42、3.05±0.33、1.15±0.13( F=2.43, P=0.035),MN组和MI组、MN组和MM组、MI组和MM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BC组、BL组、BF组细胞葡萄糖摄取量分别为(14.22±2.36)×10 5 mg/h、(21.54±2.40)×10 5 mg/h、(6.20±1.35)×10 5 mg/h( F=5.33, P<0.001),乳酸生成量分别为(1.52±0.21)×10 5 μg/h、(2.01±0.30)×10 5 μg/h、(0.55±0.12)×10 5 μg/h( F=3.28, P=0.008),凋亡率分别为(10.13±1.35)%、(5.34±1.22)%、(28.44±2.54)%( F=6.45, P<0.001),Rho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31±0.46、2.94±0.45、1.01±0.24( F=2.40, P=0.037),ROCK1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51±0.41、3.08±0.42、1.13±0.12( F=2.38, P=0.039),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MF组细胞葡萄糖摄取量为(3.21±0.89)×10 5 mg/h,乳酸生成量为(0.33±0.04)×10 5 μg/h,凋亡率为(38.01±2.87)%,Rho蛋白相对表达量为0.55±0.14,ROCK1蛋白相对表达量为0.51±0.10,MM组、BF组、MF组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4.53, P=0.001; F=4.26, P=0.002; F=6.12, P<0.001; F=4.06, P=0.002; F=9.72, P<0.001),MF组与BF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结果显示,转染miR-451后可显著降低ROCK1-3′-UTR-WT的荧光素酶活性(0.59±0.03比1.01±0.05, t=17.64, P<0.001),但对突变基因无显著影响(1.01±0.07比1.02±0.04, t=0.30, P=0.767)。 结论:过表达miR-451可显著抑制乳腺癌细胞糖酵解,并促进乳腺癌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抑制Rho/ROCK1信号通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抑郁症患者烟酸皮肤潮红反应与认知功能的关联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烟酸皮肤潮红反应敏感度与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纳入2018年7月至2019年8月在驻马店市第二人民医院门诊或住院的符合DSM-Ⅳ诊断标准的抑郁症患者40例(抑郁症组),以及与抑郁症组性别和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32名(对照组)。收集一般人口学和临床资料。采用可重复的成套神经心理状态测量(Repeatable Battery for the Assessment of Neuropsychological Status,RBANS)对所有被试者的认知功能进行测试,使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PeriFlux 5000对被试者进行8个浓度(10 -5 mol/L、10 -4 mol/L、10 -3.5 mol/L、10 -3 mol/L、10 -2.5 mol/L、10 -2 mol/L、10 -1.5 mol/L、10 -1 mol/L)梯度的前臂烟酸皮肤潮红反应测试,计算血流量值和皮肤最大反应血流量(maximal blood flow,MBF)值以及半数效应浓度对数值LogEC50。采用重复测量多重比较与简单效应分析2组8个浓度梯度的血流量值差异,采用非参数检验分析MBF值、LogEC50。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分析LogEC50与认知功能评分的相关性。 结果:在烟酸皮肤潮红反应中,当烟酸溶液浓度为10 -3.5 mol/L、10 -3 mol/L时,对照组血流量值高于抑郁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0.490、-4.626, 均 P<0.01)。对照组LogEC50值(-3.513±0.848)低于抑郁症组(-2.776±0.568),2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 t=4.196, P<0.01)。与对照组相比,抑郁症组词汇学习( t=-2.127, P=0.037)、编码测试( t=-3.226, P=0.002)、词汇回忆( t=-3.697, P<0.01)、故事回忆( t=-2.687, P=0.009)、图形回忆( t=-2.660, P=0.010)测试得分较低,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抑郁症组LogEC50与RBANS子测试中词汇回忆( r=-0.407, P=0.032)、故事回忆( r=-0.376, P=0.049)与图形回忆( r=-0.455, P=0.015)评分呈负相关;MBF值与图形临摹( r=0.428, P=0.023)评分呈正相关。 结论:抑郁症患者的烟酸敏感度及认知功能均较对照者低,且认知功能降低可能与烟酸皮肤潮红反应中磷脂酶A2的信号通路紊乱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冠灭活疫苗序贯免疫对Wuhan-Hu1和Omicron变异株的体液免疫反应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新冠灭活疫苗序贯免疫策略对Wuhan-Hu1和Omicron变异株中和抗体的影响。方法:BALB/c小鼠免疫两针Wuhan-Hu-1灭活疫苗,再分别用Omicron或Wuhan-Hu-1灭活疫苗加强免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小鼠血清结合抗体水平;用水疱性口炎病毒假病毒检测系统检测小鼠血清中Omicron变异株中和抗体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斑点实验检测特异性T细胞反应。结果:与免疫一针Wuhan-Hu1灭活疫苗相比,免疫两针疫苗提高小鼠血清特异性Wuhan-Hu1、Delta和Omicron受体结合域(receptor binding domain,RBD)IgG滴度。与加强免疫Wuhan-Hu1灭活疫苗组相比,小鼠加强免疫Omicron灭活疫苗后,血清Wuhan-Hu1和Omicron特异性结合抗体RBD IgG GMT分别提高1.41和1.26倍;针对Omicron变异株BA.1、BA.2、BA.4/5和BF.7的中和抗体GMT分别提高4.5、3.4、12.1和6.5倍。加强免疫Wuhan-Hu1或Omicron灭活疫苗后,小鼠血清Wu-RBD IgA滴度高于免疫一针Wuhan-Hu1灭活疫苗( P=0.005 7, P=0.006 1)。 结论:加强免疫Omicron灭活疫苗能提高Omicron变异株的中和抗体水平。Wuhan-Hu1或Omicron灭活疫苗加强免疫能显著增强小鼠诱导的Wuhan-Hu1 RBD IgA。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减重代谢手术对身体成分构成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减重代谢手术对身体成分构成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收治的66例代谢性疾病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42例,女24例;年龄为(40±11)岁,年龄范围为17~63岁。66例患者中,27例行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LSG),设为LSG组;39例行腹腔镜Roux-en-Y胃旁路术(LRYGB),设为LRYGB组。所有患者于术前及术后6个月通过双能X射线吸收法测定身体成分构成指标。观察指标:(1)术前和术后6个月人体测量学参数、糖脂代谢指标、体脂质量百分比(BF%)、Android区BF%与Gynoid区BF%比值(A/G比值)变化情况。(2)术前和术后6个月全身和局部身体成分变化情况。(3)BF%与人体测量学参数、糖脂代谢指标相关性分析。(4)随访情况。采用门诊或再住院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术后6个月身体成分变化情况,随访时间为术后6个月,随访时间截至2015年7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 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基线一致)或协方差分析(基线不一致)。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 P25, P75)表示,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采用Pearson双变量进行相关性检验。 结果:(1)术前和术后6个月人体测量学参数、糖脂代谢指标、BF%和A/G比值变化情况:LSG组患者术前和术后6个月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腰围、腰臀比、舒张压、收缩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全身BF%、手臂BF%、腿部BF%、躯干BF%、Android区BF%、Gynoid区BF%、A/G比值分别为(102±17)kg、(37±5)kg/m 2、(118±14)cm、1.01±0.06、(94±14)mmHg(1 mmHg=0.133 kPa)、(137±15)mmHg、(8.1±4.2)mmol/L、7.3%±2.4%、(1.11±0.26)mmol/L、2.14 mmol/L(1.73 mmol/L,2.59 mmol/L)、40%±6%、46%±10%、36%±8%、42%±6%、45%±6%、37%±7%、1.23±0.18和(82±15)kg、(29±4)kg/m 2、(101±13)cm、0.95±0.08、(76±10)mmHg、(118±16)mmHg、(7.2±1.2)mmol/L、5.4%±0.8%、(1.26±0.32)mmol/L、1.21 mmol/L(0.88 mmol/L,1.55 mmol/L)、36%±8%、41%±9%、34%±10%、38%±8%、41%±8%、35%±10%、1.20±0.17,患者术前和术后6个月Gynoid区BF%、A/G比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1.903,1.730, P>0.05);患者术前和术后6个月上述其他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2.748,13.283,9.013,3.804,6.031,6.226,2.393,4.287,-2.900,3.193,2.932,5.198,2.167,3.357,3.116, P<0.05)。LRYGB组患者术前和术后6个月体质量、BMI、腰围、腰臀比、舒张压、收缩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全身BF%、手臂BF%、腿部BF%、躯干BF%、Android区BF%、Gynoid区BF%、A/G比值分别为(80±12)kg、(28±4)kg/m 2、(98±9)cm、0.96±0.05、(85±10)mmHg、(134±17)mmHg、(8.6±2.8)mmol/L、8.3%±1.7%、(1.13±0.26)mmol/L、2.06 mmol/L(1.15 mmol/L,3.30 mmol/L)、30%±8%、29%±11%、23%±9%、37%±7%、40%±7%、29%±8%、1.42±0.26和(69±9)kg、(24±3)kg/m 2、(91±8)cm、0.93±0.05、(80±9)mmHg、(129±18)mmHg、(7.4±1.8)mmol/L、7.0%±1.5%、(1.18±0.29)mmol/L、1.29 mmol/L(0.85 mmol/L,2.02 mmol/L)、25%±8%、23%±12%、20%±9%、29%±9%、32%±10%、25%±9%、1.29±0.25,患者术前和术后6个月收缩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1.733,-1.073, P>0.05);患者术前和术后6个月上述其他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0.525,10.200,7.129,2.887,2.805,2.517,3.699,2.608,7.997,8.018,6.029,8.342,8.069,5.813,6.391, P<0.05)。LSG组和LRYGB组患者术后6个月舒张压、收缩压、糖化血红蛋白、躯干BF%、Android区BF%、A/G比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组间=6.408, t组间=2.641, F组间=20.673,5.140,5.735,4.714, P<0.05)。(2)术前和术后6个月全身和局部身体成分变化情况:LSG组患者术前和术后6个月全身脂肪质量、全身肌肉质量、全身非脂肪组织质量分别为(38.74±9.68)kg、(57.71±11.62)kg、(60.14±11.95)kg和(26.64±8.29)kg、(48.65±13.80)kg、(51.00±14.27)kg,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5.256,5.413,5.315, P<0.05);手臂脂肪质量、手臂肌肉质量、手臂非脂肪组织质量分别为(5.19±1.67)kg、(5.78±1.58)kg、(6.10±1.64)kg和(3.73±1.19)kg、(5.10±1.53)kg、(5.43±1.57)kg,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7.564、5.405、5.363, P<0.05);腿部肌肉质量、腿部非脂肪组织质量分别为(19.05±4.19)kg、(19.93±4.35)kg和(15.93±4.71)kg、(16.81±4.87)kg,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5.623,5.568, P<0.05);躯干脂肪质量、躯干非脂肪组织质量分别为(21.93±4.90)kg、(29.70±5.94)kg和(14.69±4.79)kg、(24.78±7.02)kg,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8.903,5.421, P<0.05);Android区脂肪质量、Android区非脂肪组织质量分别为(4.16±1.19)kg、(5.01±1.12)kg和(2.57±0.90)kg、(3.83±1.20)kg,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8.288,7.637, P<0.05);Gynoid区脂肪质量、Gynoid区非脂肪组织质量分别为(5.51±1.42)kg、(9.27±1.86)kg和(3.85±1.16)kg、(7.65±2.31)kg,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7.461,5.672, P<0.05);骨骼肌指数分别为(8.86±1.38)kg/m 2和(7.49±1.71)kg/m 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724, P<0.05)。LRYGB组患者术前和术后6个月全身脂肪质量、全身肌肉质量、全身骨矿盐含量、全身非脂肪组织质量分别为(23.58±7.80)kg、(51.76±8.35)kg、(2.55±0.48)kg、(54.31±8.63)kg和(16.88±6.86)kg、(49.41±7.70)kg、(2.47±0.50)kg、(51.88±8.05)kg,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9.001,3.974,4.354,4.075, P<0.05);手臂脂肪质量分别为(2.72±2.37)kg和(1.73±1.02)kg,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470, P<0.05);腿部脂肪质量、腿部肌肉质量、腿部非脂肪组织质量分别为(5.21±2.46)kg、(16.68±3.50)kg、(17.60±3.66)kg和(4.01±2.12)kg、(15.63±2.90)kg、(16.54±3.05)kg,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6.592,3.372,3.319, P<0.05);躯干脂肪质量分别为(14.87±4.11)kg和(10.38±4.00)kg,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8.431, P<0.05);Android区脂肪质量、Android区非脂肪组织质量分别为(2.61±0.86)kg、(3.96±0.87)kg和(1.81±0.79)kg、(3.78±0.67)kg,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8.032,2.153, P<0.05);Gynoid区脂肪质量、Gynoid区非脂肪组织质量分别为(3.14±1.17)kg、(7.89±1.58)kg和(2.44±0.96)kg、(7.43±1.26)kg,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6.112,3.207, P<0.05);骨骼肌指数分别为(8.04±1.22)kg/m 2和(7.43±1.13)kg/m 2,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953, P<0.05)。LSG组和LRYGB组患者术后6个月全身肌肉质量、全身非脂肪组织质量、手臂脂肪质量、腿部肌肉质量、腿部非脂肪组织质量、躯干非脂肪质量、Android区非脂肪组织质量、Gynoid区非脂肪组织质量和骨骼肌指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组间=13.846,13.614,23.696,7.100,7.127,15.243,16.921,8.625,5.497, P<0.05)。(3)BF%与人体测量学参数、糖脂代谢指标相关性分析:66例患者全身BF%与体质量、BMI、腰围、腰臀比呈正相关( r=0.405,0.663,0.625,0.331, P<0.05);手臂BF%与体质量、BMI、腰围、腰臀比呈正相关( r=0.432,0.682,0.639,0.309, P<0.05);腿部BF%与体质量、BMI、腰围呈正相关( r=0.366,0.646,0.564, P<0.05);躯干BF%与体质量、BMI、腰围、腰臀比呈正相关( r=0.332,0.560,0.554,0.335, P<0.05);Android区BF%与体质量、BMI、腰围、腰臀比呈正相关( r=0.327,0.537,0.543,0.336, P<0.05);Gynoid区BF%与BMI、腰围呈正相关( r=0.561,0.488, P<0.05),与空腹血糖呈负相关( r=-0.491, P<0.05);A/G比值与BMI呈负相关( r=-0.334, P<0.05),与空腹血糖呈正相关( r=0.506, P<0.05);骨骼肌指数与体质量、BMI、腰围、腰臀比呈正相关( r=0.757,0.641,0.609,0.519, P<0.05),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负相关( r=-0.369, P<0.05)。(4)随访情况:6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术后6个月。 结论:LSG和LRYGB均显著改变身体成分构成。LRYGB在降低躯干BF%和Android区BF%方面优于LSG。两种手术方式改变脂肪质量和骨矿盐含量的效果相似,LSG导致更显著的全身肌肉质量下降,LRYGB导致更显著的腿部肌肉质量和骨骼肌指数下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 BA.2和BF.7变异株感染者潜伏期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对北京市由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Omicron BA.2和BF.7变异株引起的疫情中的感染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估算2种变异株分支的潜伏期及其影响因素,为新冠病毒传播动力学模型的建立提供基本参数。方法:选取北京市2022年4月(Omicron BA.2变异株)及10月(Omicron BF.7变异株)疫情中具有明确暴露时间和发病时间的感染者进行研究,采用秩和检验对不同变异株的潜伏期差异进行分析。使用Weibull、Gamma和lognormal分布对Omicron变异株的潜伏期分布进行拟合。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年龄、性别、变异株类型及疫苗接种状态下的潜伏期。结果:共纳入64例BA.2变异株感染者及58例BF.7变异株感染者。BA.2和BF.7变异株感染者潜伏期 M( Q1,Q3)分别为3.00(3.00,4.00)d和3.00(2.00,3.25)d。lognormal分布的拟合效果最佳。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类型的Omicron变异株潜伏期存在一定差异,与BA.2变异株感染者相比,BF.7变异株感染者的潜伏期更短。 结论:Omicron BF.7变异株感染者潜伏期较BA.2变异株的潜伏期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会阴表面肌电位生物反馈法治疗老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经会阴表面肌电位生物反馈疗法(BF)对治疗老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近期疗效。方法: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共纳入分别在北京医院和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门诊治疗的60岁及以上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87例,采用自愿选择入组方法分成经会阴表面肌电位的生物反馈治疗组53例、经阴道表面肌电位的生物反馈治疗组34例。经阴道表面肌电位治疗组有3例患者中途退出治疗,最终完成治疗者为31例。治疗频率为每周2次,治疗时间为8周,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1 h尿垫试验、盆底肌纤维肌力和生活质量问卷评估,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和舒适度评价。结果:经过8周治疗后,会阴BF组患者漏尿量(4.65±2.33)g、评估尿失禁患者生活质量的尿失禁影响问卷简表(ⅡQ-7)评分(4.34±2.66)分,较治疗前(11.02±4.85)g、(7.96±5.11)分显著改善( t=8.62、4.58,均 P<0.001);阴道BF组患者漏尿量(3.85±1.89)g、ⅡQ-7评分(3.81±1.23)分,较治疗前(12.43±3.96)g、(8.29±5.01)分显著改善( t=10.89、4.84,均 P<0.001)。两组患者的盆底肌纤维肌力分级通过治疗虽然有所提高,但与治疗前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会阴BF组:(3.93±2.77)级比(2.98±2.10)级,阴道BF组:(4.51±3.38)级比(3.07±2.02)级, t=1.99、2.04, P=0.056、0.051]。两组患者治疗后平均漏尿量、盆底肌力分级和ⅡQ-7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会阴BF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81.13%(43/53),与阴道BF组有效率为83.87%(26/3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10, P=0.750);但阴道BF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7/34、20.59%)显著高于会阴BF组(1/53、1.89%)( χ2=8.68, P=0.003),治疗中的舒适度(VAS)评分(8.11±2.93)分也显著低于经会阴治疗组(9.88±2.48)分( t=2.95, P=0.004)。经阴道治疗组患者不良反应主要包括疼痛或不适、阴道出血和阴道分泌物增多。 结论:经会阴表面肌电位的生物反馈方法在治疗老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方面同阴道内BF方法有类似的临床疗效,且治疗不良反应显著减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双侧肾动脉受累影像解剖分型及其术后急性肾功能损伤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双侧肾动脉受累的CT血管成像(CTA)影像解剖学分型,并探讨不同分型患者术后急性肾功能损伤(AKI)的差异。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0年1月—2017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外科1 331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影像及临床资料,其中男1 008例、女323例,年龄27~66岁,均行胸腔入口到股骨头的轴向CT平扫及主动脉CTA检查。根据主动脉CTA表现,将一侧肾动脉受累情况分为T型(真腔型)、F型(假腔型)、B型(双腔型)、C型(挤压型)、S型(三明治型),共5型;据此,双侧的肾动脉受累情况可分为TT型、TF型、TB型、BB型、BF型、CF型、TS型等7型。分析并比较肾动脉受累不同影像解剖分型患者术后AKI发生率、持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使用率和患者术后早期(术后<30 d)死亡率。结果:本组1 331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双侧肾动脉受累解剖分型为TT型者575例、TF型352例、TB型198例、BB型17例、BF型30例、CF型84例、TS型75例,各解剖分型患者术后AKI的发生率分别为14.61%(84/575)、22.44%(79/352)、36.36%(72/198)、9/17、40.0%(12/30)、65.48%(55/84)、36.0%(27/75),术后CRRT使用率为3.48%(20/575)、6.82%(24/352)、12.12%(24/198)、3/17、10.00%(3/30)、32.14%(27/84)、9.33%(7/75),早期死亡率为4.17%(24/575)、4.26%(15/352)、11.11%(22/198)、2/17、13.33%(4/30)、17.86%(15/84)、5.33%(4/75),7种分型间AKI发生率、CRRT使用率及早期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1);其中,CF型各项指标发生率均为最高,其次为BB型和BF型。 结论:Standford A型主动脉夹层肾动脉受累的不同解剖分型在AKI发生率、CRRT使用率及早期死亡率存在差异,其中CF型上述3个观察指标均较其他分型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深圳市一起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 BF.7变异株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深圳市一起广东省外输入的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Omicron BF.7变异株所致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梳理和分析其传播链条和传播特征。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方法对病例进行调查,整理新冠病毒感染者活动轨迹、分析代际关系等,对新冠病毒核酸阳性标本进行基因测序分析。结果:2022年10月8-23日,深圳市共报告196例新冠病毒感染者,均存在流行病学关联。男、女性分别为100和96例,年龄 M( Q1, Q3)为33(25,46)岁。本起疫情由在广东省外旅游返回深圳市的新冠病毒感染者(首发病例)引起,4条传播链分别为首发病例现住址相关感染8例、7日晚社会面活动相关感染65例、8日写字楼工作场所相关感染累计48例、在工作场所附近的写字楼相关感染74例。本起疫情潜伏期 M( Q1, Q3)为1.44(1.11,2.17)d。室内暴露的潜伏期短于室外暴露的潜伏期, M( Q1, Q3)分别为1.38(1.06,1.84)和1.95(1.22,2.9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Waldχ2=10.27, P=0.001)。随着代际的增加,基因位点突变个数及突变比例增加。在同一传播链疫情时,传播1代的新增基因突变位点1~3个的占比较高。 结论:本起疫情传播链清晰,新冠病毒Omicron BF.7变异株的潜伏期短,传播速度快,基因突变比例较高。在疫情处置时,应加快疫情处置速度,严格落实防控政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