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格列美脲联合达格列净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的疗效及对BUN、CREA、ACR水平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究格列美脲联合达格列净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的疗效及对尿素氮(BUN)、肌酐(CREA)、尿白蛋白/肌酐比值(ACR)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120例临泉县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达格列净治疗组(对照组)64例(给予达格列净治疗)与格列美脲联合达格列净治疗组(研究组)56例(给予格列美脲联合达格列净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血糖达标时间及胰岛素日用量间的差异,比较达格列净治疗组与格列美脲联合达格列净治疗组治疗前后的血糖指标及BUN、CREA、ACR水平.结果 格列美脲联合达格列净治疗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6.43%显著高于达格列净治疗组82.8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2.006,P<0.05).治疗12周后,与达格列净治疗组比较,格列美脲联合达格列净治疗组血糖达标时间明显缩短,胰岛素日用量也显著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449、9.958,P<0.05).两组FPG、HbA1 c、BUN、CREA、ACR水平均下降,且格列美脲联合达格列净治疗组FPG、HbA1 c、BUN、CREA、ACR水平低于达格列净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82、4.028、20.741、2.930、2.360,P<0.05).结论 与单用达格列净治疗相比,采用格列美脲联合达格列净治疗可有效改善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糖控制情况,调节胰岛素抵抗状态,降低BUN、CREA、ACR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2型糖尿病合并脑小血管病变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筛选和分析2型糖尿病(T2DM)合并脑小血管病变(CSVD)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南京市中医院2018年6月至2023年5月收治的519例T2DM合并CSVD患者.根据CSVD影像学评分将患者分为轻度组(n=214)和重度组(n=305).收集相关人口学、实验室、影像学指标资料.通过LASSO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T2DM合并CSVD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建立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拟合优度评估,限制性立方样条(RCS)拟合曲线分析胱抑素C(Cys C)、白蛋白/球蛋白(A/G)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量效关系.结果 重度组男性占比、年龄大于轻度组,中性粒细胞、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II)、肌酐(Crea)、尿酸(UA)、尿素(Urea)、D-二聚体(D-D)、乳酸脱氢酶(LDH)、腺苷脱氨酶(ADA)、球蛋白(GLB)、Cys C水平高于轻度组,淋巴细胞、ALT、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清胆碱酯酶(CHE)、前白蛋白(PAB)、A/G水平低于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ASSO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A/G、Cys C是T2DM合并CSVD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独立影响因素.该模型曲线下面积(AUC)为0.658(95%CI:0.610~0.706),拟合良好(P=0.520).RCS拟合曲线显示,Cys C≥0.618 mg/L与患者CSVD影像学评分呈线性关系(P=0.035),A/G≥1.268与患者CSVD影像学评分呈非线性关系(P=0.007).结论 高龄、男性、Cys C升高、A/G下降是T2DM合并CSVD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糖尿病足患者骨髓炎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药敏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回顾性分析糖尿病足骨髓炎(DFO)患者病原菌分布特点及抗菌药物敏感性。方法:收集河南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可疑DFO患者60例,入院后行骨活检明确病理学诊断,骨培养确定病原菌及药敏情况。此外,取患者创面基底部组织行细菌培养,与骨培养结果做对比。结果:60例患者行骨活检后确诊为DFO。在60例患者中,共有45例患者同时行骨培养及基底部组织培养,两者结果一致的共有24例,占53.3%。骨培养阳性率为55.0%,其中,革兰阳性菌16株,革兰阴性菌2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9株)最多见,其次为大肠埃希氏菌(6株)。骨培养阳性组中糖尿病足病程、白蛋白(ALB)、入院前抗生素使用率低于骨培养阴性组,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均高于骨培养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HbA 1C、肌酐(CRE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骨培养结果显示,革兰阳性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对万古霉素、替加环素、利奈唑胺等较敏感;革兰阴性菌以大肠埃希氏菌为主,对替加环素、碳青霉烯类、阿米卡星等较敏感。 结论:对可疑DFO患者应及时行骨活检及骨培养明确病原菌,尽量在应用抗生素前规范留取骨组织,根据药敏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Fisher判别分析构建热射病患者死亡风险的预警模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建立早期评估热射病患者死亡风险的预警模型。方法:于2022年6月,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鄯善县人民医院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收治的确诊为热射病的患者病例资料,根据患者短期结局(28 d),分为死亡组(20例)和幸存组(53例),选取患者入院后24 h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指标,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并计算曲线下面积,选取曲线下面积>0.7的相关指标,并采用Fisher判别分析建立热射病死亡风险的评估模型。收集2021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鄯善县综合ICU热射病患者数据进行外部验证。结果:年龄、胱抑素C、降钙素原测定、血小板计数、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酸激酶(CK)、肌酐(CREA)、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心率、呼吸频率、GLS评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胱抑素C、CKMB、CREA、PT、TT、入院时心率AUC面积>0.7。采用Fisher分析方法构建函数模型。通过回代性检验,该函数模型诊断的灵敏度为95%,特异度为83%,AUC面积为0.937。外部验证结果为预测幸存组准确率为85.71%,预测死亡组准确率为88.89%。 结论:应用ROC曲线分析及Fisher判别分析构建的热射病死亡早期预警模型,可以为热射病早期干预提供客观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口服硫酸氨基葡萄糖、硫酸软骨素和双醋瑞因对成人大骨节病患者肾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硫酸氨基葡萄糖、硫酸软骨素和双醋瑞因对成人大骨节病患者尿中肾功指标[尿素(UREA)、肌酐(CREA)、尿微量蛋白(mALB)、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NAG)]的影响。方法:根据《大骨节病诊断》标准(WS/T 207-2010),于2019年在黑龙江省大骨节病病区选取Ⅰ度和Ⅱ度成人大骨节病患者,采用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方法,按照年龄、性别、病情分度等条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个治疗组[A组(硫酸氨基葡萄糖组)、B组(硫酸软骨素组)和C组(双醋瑞因组)]。在治疗0、90和180 d时采集患者空腹中段晨尿,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UREA、CREA、mALB及NAG的水平,并分析上述指标异常率。结果:治疗0 d,3组分别为118、99、116人;治疗90 d,3组分别剩余115、93、106人;治疗180 d,3组分别剩余95、80、93人。治疗0、180 d时,3组患者UREA、CREA、NAG、mALB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H = 0.055、0.923、0.276、1.125,1.635、3.873、1.045、4.135, P均> 0.05)。治疗90 d时,3组患者CRE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H = 1.719, P >0.05),C组患者UREA、NAG水平均高于B组( P均< 0.05),B组患者mALB水平高于C组( P < 0.05)。治疗90 d时,3组患者mALB水平均低于0 d( Z = - 2.858、- 3.217、- 2.124, P均< 0.05),NAG水平均高于0 d( Z = - 3.700、- 2.222、- 4.672, P均< 0.05),C组患者UREA水平高于0 d( Z = - 2.393, P < 0.05)。治疗180 d时,3组患者CREA水平均高于0 d( Z = - 5.853、- 6.984、- 6.255, P均< 0.05),3组患者mALB水平均低于0 d( Z = - 3.785、- 2.624、- 3.427, P均< 0.05)。治疗180 d时,3组患者CREA异常率均高于治疗0、90 d(χ 2 = 39.499、37.707,71.534、57.959,58.160、55.129, P均< 0.05),治疗0 d与治疗90 d的CREA异常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 2 = 0.004、2.068、0.053, P均> 0.05)。A、C两组患者治疗90 d的NAG异常率均高于治疗0 d(χ 2 = 8.999、11.227, P均< 0.05)。C组患者治疗180 d的NAG异常率高于治疗0 d(χ 2 = 5.006, P < 0.05)。A、C两组患者治疗90 d的NAG异常率与治疗180 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 2 = 1.976、1.413, P均> 0.05)。A、B两组患者治疗90 d和治疗180 d的mALB异常率均低于治疗0 d(χ 2 = 6.461、8.881,7.563、4.999, P均< 0.05),治疗90 d与治疗180 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 2 = 0.638、0.013, P均> 0.05)。 结论:服用180 d硫酸氨基葡萄糖、复方硫酸软骨素及双醋瑞因对患者肾功的影响无显著差异,但3种药物均对CREA、NAG有一定影响,在药物治疗时要做好人群随访工作,密切监视这两项指标变化情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趋化因子12、视黄酸受体反应蛋白2与儿童特发性膜性肾病的诊治及预后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究趋化因子12(CXCL12)、视黄酸受体反应蛋白2(Chemerin)在儿童特发性膜性肾病(IMN)诊治及预后中的意义。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10月至2020年9月收治的108例IMN患儿作为研究组,同时选取同期90例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入选者及不同分期IMN患者的血清CXCL12和Chemerin表达水平,观察研究组患者的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率。针对研究组中肾组织CXCL12、Chemerin阳性及阴性患者,检测并比较其血清血肌酐(CREA)、血白蛋白(ALB)、血尿氮素(BUN)和尿液膜攻复合物(C5b-9)、足细胞标志蛋白(PCX)指标,并根据随访结果分析治疗6个月后患者的病情缓解和预后情况。结果:研究组的血清CXCL12和Chemerin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 P<0.05)。四种病理分期患者之间的血清CXCL12和Chemerin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其中Ⅳ期患者的CXCL12和Chemerin表达水平最高,Ⅲ期、Ⅱ期患者次之,Ⅰ期患者表达水平最低。研究组中肾组织CXCL12阳性患儿75例(69.44%),阴性33例(30.56%);Chemerin阳性患儿84例(77.78%),阴性24例(22.23%)。肾组织CXCL12阳性和Chemerin阳性患儿的血液CREA、BUN和尿液C5b-9、PCX含量均高于相应阴性患儿(均 P<0.05),CXCL12阳性和Chemerin阳性患儿的ALB含量均低于阴性患儿(均 P<0.05)。CXCL12阳性患儿6个月后的缓解率低于CXCL12阴性患儿(61.33% vs. 100%, P<0.05);同样,Chemerin阳性患儿6个月后的缓解率低于Chemerin阴性患儿(64.29% vs. 95.83%, P<0.05)。随访12个月后,CXCL12阳性患儿的终点事件发生率高于CXCL12阴性患儿(34.67% vs. 3.03%, P<0.05);Chemerin阳性患儿的终点事件发生率高于Chemerin阴性患儿(25.00% vs. 0, P<0.05)。 结论:CXCL12、Chemerin的表达水平能够为儿童IMN的诊断提供指导,同时还能预测患儿的预后,其表达水平越高,预后越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动物模型的制备与评价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建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大鼠模型,模拟糖尿病视网膜及肾微血管病变的生化及病理改变。方法: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4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分别为10、30只。空白组、模型组大鼠分别给予普通饲料、高脂高糖饲料喂养5周后,模型组大鼠按体重35 mg/kg剂量经腹腔单次注射1%链脲佐菌素(STZ)建立2型糖尿病模型。建模后持续喂养至第10周(建模后4周),观察大鼠一般情况,采集样本进行后续实验。采集大鼠动脉血、尿样标本检测血肌酸酐(CREA)、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及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UCr)、尿糖;计算肾脏指数、微量尿白蛋白/尿肌酐比值(UACR)。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观察大鼠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血管变化及无灌注区情况;苏木精-伊红、高碘酸-雪夫染色观察大鼠肾脏、视网膜形态结构变化;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神经纤维及细胞核表达情况;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视网膜组织超微结果。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建模后4周,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重显著降低,随机血糖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755、-51.291, P<0.05);肾脏指数、尿糖、UACR显著升高,UCr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0.878、137.273、3.482、-6.110, P<0.05);CREA降低,TG、TC、HDL-C、LDL-C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8.012、33.018、118.018、13.585、16.480, P<0.05)。OCTA检查可见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无灌注区。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模型组大鼠视网膜内界膜肿胀、增厚,表面不平,内、外核层细胞排列紊乱,密度降低;肾小球充血伴皮质管状上皮肿胀,肾小球系膜区增宽,基底膜增厚。免疫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视网膜内、外丛状层呈片状强绿色荧光表达,内、外核层呈散在点状绿色荧光表达。透射电子显微镜发现,模型组大鼠视网膜微血管基底膜轻度增厚,血管内皮细胞水肿,内皮细胞核及周细胞核固缩、核膜皱缩,线粒体轻度肿胀,空泡化。 结论:高糖高脂喂养联合单次腹腔注射STZ 35 mg/kg可成功建立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模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微RNA-146b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1与3在男性原发性痛风性关节炎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微RNA-146b(miR-146b)、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STAT)1与STAT3在原发性痛风性关节炎(GA)患者PBMCs中的表达变化及可能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120例男性原发性GA[含57例急性期(AG)、63例间歇期(IG)]及66名健康体检者(HC组)的外周血标本、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指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RT-qPCR)检测PBMCs中miR-146b、STAT1与STAT3的表达水平,比较其在3组间差异并与临床指标间进行相关性分析;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其在GA中的诊断效能。18名健康体检者的PBMCs经100 μg/ml的MSU刺激3 h模拟急性痛风炎症环境后,RT-qPCR检测IL-1β和miR-146b、STAT1与STAT3的转录变化,蛋白质印迹法检测IL-1β、STAT1与STAT3蛋白及磷酸化蛋白表达变化。符合正态计量资料采用 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LSD- t检验,非正态分布数据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变量间相关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ROC来评估诊断价值。 结果:① miR-146b、STAT1、STAT3在3组表达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7.02、19.52、17.07, P均<0.001),miR-146b在原发性GA组(0.32±0.28)显著高于HC组(0.19±0.18),而STAT1(0.019±0.012)、STAT3(0.014±0.010)则显著低于HC组[(0.038±0.029),(0.025±0.016), t=2.96,6.26,5.56, P均<0.01];进一步亚组分析显示miR-146b在AG与IG组的表达均高于HC组[(0.26±0.17),(0.38±0.35),(0.19±0.18), t=2.09,3.30, P均<0.05],但AG组低于IG组( t=2.02, P<0.05);STAT1 mRNA在AG与IG组的表达均低于HC组[(0.020±0.012),(0.019±0.012),(0.038±0.029), t=4.89,4.56, P均<0.001],而AG和IG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24, P>0.05);STAT3 mRNA在AG与IG组的表达均低于HC组[(0.016±0.012),(0.013±0.008),(0.025±0.016), t=5.64,3.33, P均<0.01],且AG组高于IG组( t=2.12, P<0.05)。②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GA中miR-146b的表达与同型半胱氨酸呈负相关( r=-0.37, P=0.014);STAT1与血肌酐呈负相关( r=-0.29, P=0.019),与肾小球滤过率估算值呈正相关( r=0.25, P=0.047);STAT3与HDL-C呈负相关( r=-0.27, P=0.033)。③ROC曲线显示:miR-146b、STAT1、STAT3的ROC曲线下面积(95% CI)AUC分别为0.679(0.582,0.776)、0.710(0.629,0.791)、0.705(0.626,0.783),三者联合为0.836(0.765,0.907),提示对痛风诊断有一定价值( P均<0.001)。④18例HC的PBMCs经MSU刺激3 h后,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相比,miR-146b表达显著降低( H=14.44, P=0.003),而IL-1β、STAT1、STAT3 mRNA表达显著升高( H=26.44、27.26、15.90, P均<0.001)。且模型组的IL-1β、STAT、STAT3蛋白及磷酸化蛋白表达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9.97、6.63、7.48、11.25、6.28, P均<0.01)。 结论:miR-146b、STAT1、STAT3在GA的异常表达与部分临床指标相关,提示可能参与了痛风免疫炎症反应和代谢的调节,具体机制值得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自噬晚期阶段在原发性痛风性关节炎中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索自噬晚期阶段在原发性痛风性关节炎(GA)患者PBMCs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30例急性期痛风患者(AG)、30例间歇期痛风患者(IG)和50名健康对照组的外周血、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指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自噬基因(ATG5、ATG12、ATG16、ATG3、ATG7、ATG10、ATG4B、LC3-2/LC3B) mRNA表达水平。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采用 t检验或方差分析(ANOVA),非正态分布用Mann-Whitney检验或Kruskal-Wallis H检验,3组间两两比较采用SNK;变量间的相关关系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 结果:① ATG5 mRNA、ATG12 mRNA、ATG16 mRNA、ATG10 mRNA、LC3-2 mRNA在AG组的表达水平低于IG组及健康对照组,IG组表达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9.16×10 -3(6.04×10 -3,15.00×10 -3)、14.48×10 -3(9.95×10 -3,21.38×10 -3)和20.08×10 -3(12.21×10 -3,42.79×10 -3), H=19.377, P<0.01;18.89×10 -3(13.85×10 -3,24.92×10 -3)、21.13×10 -3(12.11×10 -3,28.06×10 -3)和33.57×10 -3(13.11×10 -3,49.89×10 -3), H=7.545, P=0.023;8.72×10 -3(4.96×10 -3,13.74×10 -3)、10.62×10 -3(7.48×10 -3,24.71×10 -3)和20.07×10 -3(11.99×10 -3,39.56×10 -3), H=20.962, P<0.01;1.05×10 -3(0.73×10 -3,1.84×10 -3)、1.60×10 -3(0.93×10 -3,2.58×10 -3)和1.69×10 -3(1.05×10 -3,3.54×10 -3), H=8.193, P=0.017;2.31×10 -3(1.22×10 -3,3.53×10 -3)、2.78×10 -3(1.68×10 -3,5.96×10 -3)和3.68×10 -3(2.00×10 -3,5.67×10 -3), H=7.135, P=0.028]。ATG4B mRNA在AG、IG组的表达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9.95×10 -3(6.32×10 -3,12.23×10 -3)、10.86×10 -3(8.80×10 -3,17.03×10 -3)和8.07×10 -3(5.52×10 -3,11.63×10 -3), H=8.531, P=0.014];ATG3 mRNA 、ATG7 mRNA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H=0.539, P>0.05; H=3.739, P>0.05)。②急性期痛风患者ATG3与PDW、MPV呈负相关( r=-0.499, P=0.006; r=-0.463, P=0.011);ATG4B与HDL-C呈正相关( r=0.408, P=0.048);ATG7与球蛋白呈负相关( r=-0.554, P=0.001);ATG10与白蛋白呈正相关( r=0.412, P=0.024),与Crea 、hsCRP呈负相关( r=-0.459, P=0.011; r=-0.375, P=0.045);ATG12与MO呈负相关( r=-0.434, P=0.017);ATG16与ALT、AST呈负相关( r=-0.389, P=0.034; r=-0.366, P=0.047);LC3-2与血尿酸呈正相关( r=0.381, P=0.041),与MPV 、PDW呈负相关( r=-0.413, P=0.026; r=-0.449, P=0.015)。间歇期痛风患者ATG3、ATG4B与apoB100呈负相关( r=-0.555, P=0.011; r=-0.462, P=0.040);ATG5与Crea呈负相关( r=-0.456, P=0.011);ATG10与TC、LDL-C、apoB100呈负相关( r=-0.526, P=0.017; r=-0.556, P=0.011; r=-0.515, P=0.020)。 结论:自噬参与了痛风的发生发展,且与痛风患者的炎性指标及代谢性等指标相关,提示自噬是GA发病机制中的一个重要特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三氯乙烯慢性暴露致B6C3(F1代)小鼠肝癌伴肝组织组蛋白H2AK9乙酰化与SET上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建立三氯乙烯(TCE)慢性暴露诱导B6C3(F1代)小鼠肝癌动物模型,探讨肝组织中SET-CAN融合蛋白(SET)、乙酰化组蛋白H2AK9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1(HDAC1)表达水平的改变,为TCE致肝癌的分子机制研究提供初步的线索。方法:以B6C3小鼠的F1代子鼠为受试对象,用500、1 000和2 000 mg/kg TCE对6周龄小鼠进行灌胃染毒,同时设置玉米油溶剂对照组和四氯化碳(CCI 4,1 250 mg/kg)阳性对照组。染毒56周后取小鼠血清、肝脏进行生化指标检测和病理学鉴定,并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SET、H2AK9乙酰化及HDAC1的水平。 结果:小鼠的存活率为90.4%(141/156),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溶剂对照组比较,各TCE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及血尿素氮(BUN)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中、高TCE剂量组肌酐(CREA)水平升高( P<0.05),各TCE剂量组患癌率及ALT、AST活性呈剂量依赖性升高( P<0.01),中、高ECT剂量组SET、H2AK9ac水平升高,HDAC1表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肝脏癌旁组织比较,中、高TCE剂量组癌组织中SET表达升高、HDAC1降低,高剂量组中H2AK9乙酰化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本次研究建立TCE致B6C3F1代小鼠肝癌模型,伴随肝组织的组蛋白H2AK9乙酰化水平升高和SET上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