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金属材质假牙对舌癌放疗患者肿瘤靶区的剂量学参数影响
编辑人员丨4小时前
目的 探讨舌癌放疗患者植入的不同金属材质假牙对肿瘤靶区(GTV)的剂量学影响.方法 建立由组织补偿膜、牙齿和标准固体水组成的模体,获取镍铬合金、二氧化锆和钴铬合金3种金属假牙组成的模体CT图像.在假牙后方设置不同深度、半径为1.9 cm的GTV,并设计单射束开野照射计划和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MAT)计划.计算CT下不同假牙的靶区剂量分布,分析不同假牙对靶区剂量学参数的影响.结果 与正常牙齿比较,镍铬合金、二氧化锆和钴铬合金3种金属假牙引起的最大剂量(Dmax)和平均剂量(Dmean)计算偏差均<3%,其中二氧化锆假牙对靶区剂量影响最大.当GTV深度为5.9 cm时,金属假牙导致的靶区剂量偏差最大.结论 金属假牙产生的CT伪影可影响舌癌放疗的靶区剂量.当GTV离金属假牙较近时,需要考虑拔除假牙或使用伪影修正算法对定位CT图像进行伪影修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小时前
-
利用CT图像后处理技术及3D打印技术鉴定肋骨骨折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1 案 例1.1 简要案情及病史摘要薛某,女,60岁,某年5月14日发生交通事故受伤,伤后以"车祸致面部裂伤、胸部疼痛1h"为主诉入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CT纹理分析联合机器学习对急性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预测价值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究CT纹理分析联合机器学习对急性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9月入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CT图像资料,比较溶栓治疗后发生出血性转化组(n=78)和未出血组(n=122)之间CT梗死区形态参数的差异,在CT图像上提取梗死区域的纹理特征参数,分别基于纹理、形态特征构建多种机器学习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 梗死部位梗死面积及是否为多发梗死灶等形态特征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纹理特征构建的机器学习模型能更好的预测出血性转化,整体效能高于形态特征模型,其中XGBoost和CatBoost预测效能最高.结论 基于CT纹理分析可有效预测急性脑梗死出血性转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超高分辨率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的可行性和图像表征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评估CT(CT)在高冠状动脉钙负荷患者的超高分辨率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CTA)的可行性和质量.方法 纳入20例患者接受PCD-CCTA,使用离散视觉量表评估图像噪声和冠状动脉斑块和邻近血管腔,表征图像噪声纹理.结果 CCTA在所有患者中都是可行的.在Bv40核和0.6 mm层厚重建的患者中,虚化伪影最大(55.2%±9.8%),血管锐度最低(477.1±73.6 ΔHU/mm),信噪比最高(27.4±5.6),CNR最高(32.9±6.6),噪声最低(17.1±2.2 HU).考虑到薄片厚度为0.2mm的重建,图像噪声、信噪比、CNR、血管清晰度和虚化伪影在不同核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01).随着内核清晰度的提高,信噪比和CNR不断降低,图像噪声和血管清晰度增加,其中Bv89内核的清晰度最高(2383.4±787.1 ΔHU/mm).结论 超高分辨率CCTA结合CT是可行的,可以实现钙化冠状动脉的可视化,图像质量好,清晰度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结直肠癌肺转移的相关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研究多层螺旋CT(MSCT)增强扫描技术在结直肠癌肺转移中的诊断价值,并对肺转移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入选2019年1月至2022年2月于我院就诊的结直肠癌患者223例为研究对象,比较X线、MSCT对结直肠癌肺转移的诊断效能.根据活检结果将患者分为转移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影响结直肠癌肺转移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在评价结直肠癌肺转移的诊断效能指标中,MSCT的准确度更高,且灵敏度、特异度以及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均高于X线,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8例肺转移患者中11例(28.95%)病灶数目≥3个,MSCT图像中绝大多数病灶为实性结节,68.35%病灶边缘不光整,81.01%的病灶分叶,54.43%的病灶出现短毛刺,82.28%的病灶呈不均匀强化,长毛刺病灶比例较低,为26.58%.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癌胚抗原表达升高、肿瘤原发于直肠以及Dukes C期为导致结直肠癌肺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MSCT对结直肠癌肺转移的诊断价值较高,影像表现多样化,肿瘤原发部位为直肠、癌胚抗原表达升高及Dukes C期是结直肠癌肺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对此类患者行MSCT增强扫描具有一定的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人工智能技术辅助分析头颈部CTA的应用价值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以有创动脉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为参考标准,通过与手动后处理法比较,探讨在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后处理过程中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t,AI)辅助分析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2022年9月在本院行头颈动脉CTA并于1月内行头颈动脉造影检查且符合纳入标准的42例患者的影像资料,男30例,女12例,平均年龄(67±10.9)岁.通过与手工法图像后处理进行比较,评价AI法后处理的工作效率、VR图像质量、标准符合率以及对颈动脉狭窄程度的诊断符合率.结果 对42例患者的84条双侧颈动脉进行分析,人工智能平均完成时间为(1.23±0.17)min,比手工方法(7.95±2.42)min缩短约6.72min,平均时间增益率为84%.人工智能获得的VR图像质量与一般图像质量之比分别为88.1%(37/42)和9.5%(4/42),手动方法获得的VR图像质量与一般图像质量之比分别为19.0%(8/42)和69.0%(29/42).两种方法获得的VR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以DSA为"金标准",其中正常33根,闭塞10根,狭窄41根;在检测闭塞上手工和AI测量准确率均100%,狭窄率手工及人工智能测量结果分别为49.7%±20.9%、51.9%±26.3%,二者无显著性差异(P=0.24),组内相关系数为0.879;结论 基于图像分割技术对头颈部CTA血管成像进行后处理,可以显著缩短后处理时间,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此外,VR后处理的图像质量优于手工方法,诊断血管闭塞和狭窄的准确性与手工方法相当,可以更好地辅助影像医生进行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不典型肾脏血管瘤影像表现(附三例病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不典型肾脏血管瘤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肾脏血管瘤的临床资料,术前均接受检查,均诊断为肾脏肿瘤性病变,接受肾脏切除术.结果 病灶在CT上呈圆形、类圆形或椭圆形等低密度灶,边界欠清,突向皮质外或肾窦,增强扫描实性成分早期边缘不均匀强化,静脉期不均匀延迟强化,中央或周围有不强化区域.MRI扫描在T1WI上呈稍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正反相位图像区别不大,DWI呈等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强化同CT相似.病理切片肿块呈灰褐色,细胞无异型性.免疫组化检查CD31(+)CD34(+),KI-64呈低增值,符合肾脏血管瘤.术后,患者均恢复良好,12月内无出现复发或转移.结论 不典型肾脏血管瘤临床少见,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但较典型血管瘤相比,容易误诊为肾脏富血供良恶性肿瘤.最终确诊依赖病理学检查.治疗以手术切除或介入栓塞为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CCTA影像组学列线图在鉴别易损斑块中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建立并验证基于CCTA影像组学和临床特征的列线图在鉴别易损斑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接受CCTA检查的冠状动脉疾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患者 102 例共 108 个斑块的临床资料,其中易损斑块 35个,稳定斑块 73 个.以 8∶2 比例随机划分为训练集(n=87)及测试集(n=21).在CCTA图像中手动勾画斑块感兴趣区并提取影像组学特征.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Pearson相关系数及LASSO算法进行特征筛选,构建影像组学模型并计算影像组学评分(Radscore).结合临床特征和Radscore构建列线图模型.最后通过ROC曲线、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评估模型的效能及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最终筛选得到 8 个最优影像组学特征.结合临床和影像组学特征的列线图模型在训练集及测试集中的曲线下面积值(area under the cure,AUC)分别为 0.999、0.929.校准曲线显示列线图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之间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决策曲线显示列线图具有更好的临床益处.结论 结合CCTA影像组学特征和临床特征的列线图模型能够客观、准确地鉴别易损斑块,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为后续临床决策提供建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磁共振成像在前列腺癌图像引导放疗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随着前列腺癌(PCa)图像引导放疗(IGRT)软、硬件水平的提高,临床价值可观的辅助技术层出不穷.这些辅助技术中基于黄金基准标志物(GFM)的图像匹配和校准提高了PCa IGRT中靶区位置准确度,使患者得到了更高的治疗获益.通过注入水凝胶增加了前列腺同直肠前壁距离,从而降低了直肠毒性.MRI上GFM辨识准确度较高,可满足CT-MRI影像融合和单独基于MRI的PCa IGRT要求.MRI对水凝胶注入评价较全面,可保证水凝胶对直肠的保护效果.MRI的应用对提高放疗疗效和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已成为PCa IGRT中的研究热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CBCT和EXT图像引导系统在高级别脑胶质瘤放疗中的应用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运用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联合ExacTrac X射线(ExacTrac X-Ray,ETX)图像引导系统对高级别脑胶质瘤放疗患者进行首次与剩余分次放疗的位置验证,探讨最优的图像引导验证模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在某院接受脑胶质瘤调强放疗的20例患者的资料,首次治疗患者使用CBCT图像引导系统确定治疗中心在体表的对应位置,并进行复位与标记,之后在线将CBCT图像与定位CT图像进行自动配准,运用ETX图像引导系统来验证残余摆位误差;剩余分次治疗使用ETX图像引导系统对摆位误差进行位置验证.计算患者在六维方向[Lat方向(左右)、Lng方向(头脚)、Vrt方向(前后)、Pitch方向(绕左右旋转)、Roll方向(绕头脚旋转)、Yaw方向(绕前后旋转)]上的摆位误差及其区间分布.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首次治疗患者的摆位误差只需1次校正的占比为75.00%,剩余分次治疗患者的摆位误差只需1次校正的占比为78.62%.首次治疗经CBCT联合ETX图像引导复位均能满足治疗要求;剩余分次治疗中,在六维方向上校正前后的摆位误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摆位误差区间分布显示,患者在首次治疗和剩余分次治疗中六维方向上的误差值均在0~1 mm和0°~1°.结论:高级别脑胶质瘤患者术后采用CBCT联合ETX图像引导系统进行首次及剩余分次治疗,能快速、准确地确认治疗中心并复位,减小摆位误差,可提高治疗的准确性与重复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