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忽视而常见的新生儿脑损伤危险因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临床医师对窒息缺氧和早产等所致新生儿脑损伤熟知,但对剖宫产、红细胞增多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动脉导管未闭、无创高频震荡通气等与脑损伤的相关性并未引起足够重视,现对此作一介绍,以有助于更加合理地管理患儿,进一步改善其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视路胶质瘤自然消退三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视路胶质瘤的自然消退现象,提高对儿童视路胶质瘤的认识。方法: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12年9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3例发生自然消退的视路胶质瘤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例患儿中,女性2例,男性1例,中位发病年龄为4月龄(3~5月龄),肿瘤开始消退的中位年龄为10月龄(8~13月龄),从肿瘤发病到开始消退的中位间隔时间为5个月(4~10个月)。其中1例伴有间脑综合征,1例伴有肿瘤播散转移。结论:视路胶质瘤的自然消退现象多发生在婴幼儿时期,伴发间脑综合征和颅内转移播散的儿童视路胶质瘤也有肿瘤自然缩小的可能,但肿瘤缩小并不意味着症状能完全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慢性血行播散性肺结核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提高对慢性血行播散性肺结核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报道1例慢性血行播散性肺结核的临床表现、诊治经过并进行系统性的文献复习。以"慢性血行播散性肺结核"和"不典型血行播散性肺结核"为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以"chronic hematogenous disseminated tuberculosis[Title/Abstract]"为检索式检索PubMed数据库,检索时间截至2019年11月。结果:本例患者男,80岁,因"反复咳嗽、咳痰半年余"行胸腔镜下胸膜结节活检,术后病理证实为慢性血行播散性肺结核。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出11篇,PubMed检索到7篇相关文献,经筛选剔除重复发表,共34例患者进入本研究。本病起病隐匿,症状和胸部影像表现不典型,且病原学检出率低,误诊率达44.4%,部分患者通过尸检才明确诊断。文献报道的确诊患者往往患有以下基础疾病,如糖尿病、血液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各种非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性免疫缺陷包括结缔组织病和器官移植术后。结论:临床医师应提高对慢性血行播散性肺结核的认识和警惕性,特别是当合并糖尿病、免疫缺陷等基础疾病时,应高度怀疑本病的可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首诊为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的32例患儿临床分析及随访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首诊为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acute disseminated encephalomyelitis,ADEM)患儿的临床特征、预后及复发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1日至2022年1月31日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神经内科病房收治的首诊为ADEM的32例患儿的临床特征并进行随访研究。结果:32例首诊为ADEM的患儿经临床随访,最终27例诊断为ADEM,4例诊断为多相型播散性脑脊髓炎(multiphasic disseminated encephalomyelitis,MDEM),1例诊断为ADEM后视神经炎(ADEM followed by optic neuritis,ADEM-ON)。确诊的27例ADEM患儿中,女童多见,3~8岁高发,多有前驱感染,好发于夏秋季;常见临床表现包括意识障碍或精神行为异常(27/27,100.0%)、发热(13/27,48.1%)、瘫痪(13/27,48.1%)、排便异常(7/27,25.9%)、视力下降(7/27,25.9%)等;头颅MRI以皮层下白质(20/27,74.1%)、小脑(10/27,37.0%)、丘脑及基底节等深部核团(7/27,25.9%)、脑干(3/27,11.1%)受累多见;10例行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yelin oligodendrocyte glycoprotein,MOG)抗体检查,3例(30.0%)阳性,7例(70.0%)阴性,MOG抗体阳性和阴性患儿在性别、年龄、前驱感染、发病季节、临床表现、血WBC、CRP、红细胞沉降率、脑脊液WBC及蛋白水平、普通脑电图、头颅及脊髓MRI、治疗、预后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临床痊愈16例(59.3%),非痊愈11例(40.7%),前者较后者前驱感染率高( P<0.05)。单相型患儿27例(84.4%),非单相型患儿5例(15.6%),非单相型患儿头颅MRI显示为脑内多发异常信号较单相型多( P<0.05)。 结论:首诊为ADEM的患儿临床需要长期随访,头颅MRI提示脑内多发异常信号复发风险较高;有前驱感染的ADEM患儿预后相对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急性白血病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儿童急性白血病常见危重并发症。其中,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最常见的合并DIC的白血病类型。尽管以全反式维A酸为主的化疗方案使儿童APL整体生存率显著提高,但DIC引起的早期死亡率并无明显改善。现对儿童急性白血病并DIC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完成标准治疗方案后口服依托泊苷对播散髓母细胞瘤患儿的疗效及生存率观察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完成标准治疗方案后继续口服依托泊苷对播散髓母细胞瘤(MB)患儿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儿科收治的播散MB患儿86例的临床资料,患儿中位年龄8.8(3.0~16.7)岁,其中口服依托泊苷维持化疗患儿33例(化疗组),未口服维持化疗患儿53例(未化疗组)。比较2组患儿的性别、手术切除范围、病理类型、分子分型、术后缄默状态、M分期及生存情况[无进展生存期(PFS)及总体生存期(OS)]。记录口服依托泊苷化疗的主要不良反应。采用 χ2检验进行资料比较,采用Kaplan-Meier绘制播散MB患儿的生存曲线, Log- rank检验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2组患儿的性别、手术切除范围、病理类型、分子分型、术后缄默状态及M分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86例患儿的中位PFS为3.0(0.2~6.3)年,复发25例(29.1%),中位OS为3.6(0.5~6.3)年,死亡13例(15.1%)。未化疗组3年、5年PFS率分别为(65.8±6.8)%、(56.8±7.7)%;化疗组3年、5年PFS率分别为(82.0±7.3)%、(82.0±7.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37)。未化疗组3年、5年OS率分别为(81.6±5.6)%、(71.2±7.7)%;化疗组3年、5年OS率分别为100.0%、(92.3±7.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25)。分子分型为SHH的患儿中,规律治疗后口服依托泊苷维持化疗的患儿PFS率较未口服维持化疗的患儿高(100.0%比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21)。口服依托泊苷化疗的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经对症治疗后可缓解,未出现口服化疗相关的病例死亡。 结论:播散MB患儿预后相对较差,经标准治疗后口服依托泊苷维持治疗有利于减少复发,提高患儿的5年生存率,且患儿耐受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糖尿病黄斑水肿患者地塞米松玻璃体腔植入剂治疗后继发眼压升高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并分析糖尿病黄斑水肿(DME)患者地塞米松玻璃体腔植入剂(DEX)治疗后继发性眼压升高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观察研究。2016年1月至2022年3月于哈尔滨二四二医院眼科检查确诊并行DEX治疗的2型糖尿病(T2DM)继发DME患者352例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21例,女性131例;年龄(55.56±8.09)岁。弥散性黄斑水肿、黄斑囊样水肿分别为194、158例。所有患者均行玻璃体腔植入DEX治疗。治疗后每一个月测量1次眼压,连续3个月,以眼压>25 mm Hg(1 mm Hg=0.133 kPa)或较基线升高>10 mm Hg为继发眼压升高。收集相关临床资料,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DME患者DEX治疗后继发眼压升高的危险因素。结果:352例中,眼压升高组116例(32.95%,116/352)。其中,治疗后1、2、3个月发生者分别为29(25.00%,29/116)、69(59.48%,69/116)、18(15.52%,18/116)例。与眼压正常组比较,治疗后1、2、3个月眼压升高组患者眼压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0.771、21.116、13.761, P<0.001)。与眼压正常组比较,眼压升高组患者年龄更小( t=6.967),糖尿病病程( t=5.950)、眼轴长度(AL)( t=14.989)更长,DME 3级( Z=6.284)、DEX植入睫状体扁平部比例( χ2=23.275)、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 t=10.764)更高( 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L较长[比值比( OR)=1.428,95%可信区间( CI)1.054~1.934]、DEX植入睫状体扁平部( OR=1.358,95% CI 1.063~1.735)、HbA1c偏高( OR=1.702,95% CI 1.225~2.366)是DME患者DEX治疗后继发眼压升高的危险因素( P<0.05);年龄偏大是保护因素( OR=0.548,95% CI 0.380~0.789, P<0.05)。 结论:AL较长、DEX植入睫状体扁平部、HbA1c偏高是DME患者DEX治疗后继发眼压增高的危险因素;年龄偏大是保护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西多福韦在腺病毒感染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腺病毒是一种双链DNA病毒,可引起呼吸道、胃肠道、眼睛、肾脏和其他器官感染,轻度腺病毒感染一般是自限性疾病,但部分患者进展为高热、呼吸困难、呼吸衰竭等严重感染或播散性感染疾病。目前尚无特异性抗腺病毒药物上市,本文总结了西多福韦在腺病毒感染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从成人重症腺病毒感染、儿童腺病毒感染、器官移植患者感染及衍生物4个方面展开阐述。总体而言,西多福韦在治疗腺病毒重症感染中有一定作用,但多数研究样本量偏少且缺少前瞻性队列研究,今后开展相关临床研究时需重点考虑。另外基于西多福韦开发衍生化合物或寻找类似药物,降低其肾毒性,也是未来研究关注的重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脓毒症相关凝血功能紊乱与免疫反应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凝血功能紊乱或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一种以凝血与纤溶过程失衡为主要发病机制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全身微血栓形成与出血倾向是凝血功能紊乱的主要临床表现,其不良临床结局往往是诱发全身多器官功能障碍,脓毒症并发症DIC又显著增加了患者的病死率。而脓毒症相关凝血功能紊乱又与机体的炎症反应紧密相关。研究脓毒症相关凝血功能紊乱的发生机制,将为DIC的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提供新的可能。现从免疫与炎症反应方面对脓毒症相关凝血功能紊乱机制的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脓毒症相关凝血功能紊乱的治疗提供新的潜在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肝素与枸橼酸抗凝对连续性血液净化脓毒性休克患儿凝血功能及疗效影响的对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对照研究枸橼酸与肝素抗凝对连续性血液净化(CBP)脓毒性休克患儿凝血功能及疗效的影响,为脓毒性休克患儿CBP抗凝提供指导。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19年7月至2022年9月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收治的37例脓毒性休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抗凝方式分为枸橼酸局部抗凝组和肝素全身抗凝组。收集患儿的一般资料及治疗前和CBP撤机后1 d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和血清炎症介质〔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降钙素原(PCT)〕水平,以及CBP时出血并发症和7 d病死率。结果:37例患儿均纳入最终分析,其中接受枸橼酸局部抗凝17例,肝素全身抗凝20例。两组患儿性别、年龄、体质量等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儿治疗前凝血指标及炎症介质等基线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BP撤机后1 d,两组凝血指标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改善。与治疗前比较,肝素全身抗凝组撤机后1 d PT明显缩短(s:11.82±2.05比13.64±2.54),APTT和TT明显延长〔APTT(s):51.54±12.69比35.53±10.79,TT(s):21.95±4.74比19.30±3.33〕,D-二聚体水平明显降低(mg/L:1.92±1.58比4.94±3.9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而枸橼酸局部抗凝组治疗后仅APTT较治疗前明显延长(s:49.28±10.32比34.34±10.32, P<0.05),其他凝血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枸橼酸局部抗凝组比较,肝素全身抗凝组治疗后PT显著缩短(s:11.82±2.05比13.61±3.05, P<0.05),D-二聚体水平显著降低(mg/L:1.92±1.58比3.77±2.38, P<0.01)。两组CBP撤机后1 d炎症介质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枸橼酸局部抗凝组:hs-CRP(mg/L)为12.53±5.44比22.65±7.27,PCT(μg/L)为1.86±1.20比3.30±2.34,IL-6(ng/L)为148.48±34.83比202.32±48.62,TNF-α(ng/L)为21.38±7.71比55.14±15.07;肝素全身抗凝组:hs-CRP(mg/L)为11.82±4.93比21.62±8.35,PCT(μg/L)为1.90±1.08比3.18±1.97,IL-6(ng/L)为143.81±33.41比194.02±46.89,TNF-α(ng/L)为22.44±8.17比56.17±16.92,均 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枸橼酸局部抗凝组与肝素全身抗凝组患儿CBP时出血并发症及7 d病死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5.9%比30.0%,17.6%比20.0%,均 P>0.05)。 结论:肝素全身抗凝与枸橼酸局部抗凝均能明显降低脓毒性休克患儿IL-6、TNF-α、hs-CRP、PCT水平,减轻炎症风暴;与枸橼酸局部抗凝相比,肝素全身抗凝能够缩短脓毒性休克患儿PT,降低D-二聚体水平,可能在防治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方面获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