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脉冲点阵CO2激光联合5%米诺地尔酊治疗斑秃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研究超脉冲点阵CO2激光联合5%米诺地尔酊治疗斑秃对患者外观美观度及毛发镜检查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延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斑秃患者110例分为外用5%米诺地尔治疗的对照组(55例)和联合10 600 nm超脉冲点阵CO2激光治疗的观察组(55例),分组方法为随机抽签法,均治疗6周,后随访6个月.统计两组治疗6周后的临床疗效、随访期间复发情况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斑秃改善情况、外观美观度及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免疫、炎症指标、毛发镜检查、心理状态、脱发严重程度、生活质量.结果:治疗6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36%,高于对照组81.82%(P<0.05);随访期间,观察组复发率为9.09%,低于对照组23.64%(P<0.05).观察组毳毛长出时间、毳毛变黑时间短于对照组,治疗6周后新发生长面积、美观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6周后外周血CD3+、CD4+水平、CD4+/CD8+、毛发密度、毛囊密度与治疗前比较,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外周血CD8+、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毳毛率及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评分、脱发严重程度评分工具(Severity of alopecia tool,SALT)、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ermatology life quality index,DLQ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55%,对照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09%,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脉冲点阵CO2激光联合5%米诺地尔酊可有效改善斑秃,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复发风险低,安全性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新型量子点荧光免疫层析法测定血清淀粉样蛋白A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新型量子点荧光免疫层析法测定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的应用.方法 采用双抗夹心法结合量子点荧光免疫层析技术制备以二硝基苯酚(DNP)-牛血清白蛋白(BSA)系统为质控线的SAA检测试剂盒.通过鸡IgY-羊抗鸡IgY系统作为对照评价了 DNP-BSA系统作为质控线的可行性,并通过优化量子点微球与抗体的偶联条件,进一步提高试剂盒的性能,并对试剂盒的空白限、检出限、线性范围、精密度、准确度、特异度、稳定性,以及临床实际样本测定等方面进行了评价.结果 以DNP-BSA系统作为质控线的SAA试剂盒受干扰成分浓度的影响小,稳定性高,热稳定性好.量子点微球与SAA抗体偶联比例为100 μg/mg,偶联反应液浓度为25 mmol/L 3-吗啉丙磺酸pH 7.4,与DNP-BSA偶联比例为100 μg/mg,偶联反应液浓度为25 mmol/L吗啉乙磺酸pH 6.0时偶联效果最佳.试剂盒最低检出限为0.5 mg/L;线性范围为1~200 mg/L,R2≥0.99;批内精密度变异系数(CV%)≤5.31%,批间精密度CV%≤15%;在低、高浓度的回收率分别为101.42%、98.83%;在血红蛋白浓度≤5 g/L,胆红素浓度≤0.15 g/L,胆固醇浓度≤15 g/L,甘油三酯浓度10 g/L时,SAA的检测结果无干扰;试剂盒在50 ℃放置21 d,稳定性良好;试剂盒与Roche的SAA电化学发光试剂盒同步检测67例样本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结论 研制的SAA检测试剂盒灵敏度、线性、精密度、准确度、特异度及加速稳定性都满足试剂盒的要求,与鸡IgY-羊抗鸡IgY系统相比DNP-BSA系统作为质控线独立性好,测定临床样本准确度和热稳定性更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城市公园防鸟撞工作的初步实践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鸟撞是指鸟类与人造设施相撞而导致鸟类受伤或死亡的现象,在城市中比较常见的是建筑引起的鸟撞.对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科普展馆两侧玻璃幕墙进行了一年的鸟撞监测后,我们使用点状贴纸对凹面玻璃幕墙进行干预,并开展了后续两年的鸟撞监测.结果显示,干预前凹面玻璃幕墙发生鸟撞11次,干预后每年发生鸟撞2次.凸面玻璃幕墙未做干预,每年均发生鸟撞1或2次.发生鸟撞的鸟种中以迁徙鸟类为主,主要发生月份为秋季.综合生态公园科普展馆鸟撞情况和环境特征监测发现,季节、建筑物特征、玻璃幕墙周围的植被和天气均可能对鸟撞产生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肝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CT及MRI表现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肝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HIMT)的MRI、CT表现与病理对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经病理证实为肝IMT的临床资料、CT及MRI表现,讨论并总结肝IMT的影像学表现及病理特点.结果 20例镜下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凝固性坏死、纤维组织增生及炎症细胞浸润.11例位于肝右叶,9例位于肝左叶,其中13例位于肝边缘或包膜下.16例CT平扫表现为稍低密度,1例呈等密度.T1WI 13例呈低或稍低信号,1例呈等信号,T2WI 14例均呈高或稍高信号.其中4例中央可见小结节状异常信号,相对于病灶主体在T1WI上呈更低信号,T2WI上呈更高信号,11例DWI上呈高或稍高信号,2例DWI上呈等信号.三期增强扫描:20例均表现为延迟性强化,15例呈环状强化;3例呈分隔样强化,3例呈全瘤样强化,4例可见"厚壁圆环中心点"征,4例见门静脉漂浮征.结论 肝IMT多发生于肝包膜下或肝边缘,增强扫描多呈延迟性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环状强化、门静脉漂浮征具有一定特征性,对肝IMT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一定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视觉训练改善儿童视功能异常伴视疲劳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视觉训练对儿童视功能异常伴视疲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2022-01/2023-04在西安市儿童医院视光中心行视觉训练的视功能异常伴视疲劳患者57例114眼,年龄8.25±1.94岁.记录患者训练前后的屈光度、视疲劳量表问卷及视功能检查,视功能主要包括Worth 4点灯检查双眼视,Von-Graefe法测量远、近隐斜视,梯度法检查AC/A,移近法测量集合近点,负镜片法测量调节幅度,交叉柱镜测量调节反应,翻转拍测量调节灵活度.根据患者视功能及视疲劳情况制定训练方案.训练1 mo分别与训练前及训练3 mo比较.结果:训练前,训练1 mo时31例患者视疲劳量表得分分别为 26.00±6.77、19.57±8.90 分(P<0.05).训练前与训练1 mo时比较,近距离隐斜度数,集合近点,左、右眼调节幅度,NRA及PRA,左、右眼及双眼调节灵活度均显著改善(均P<0.05),远距离隐斜度数及调节反应比较无差异(均P>0.05).训练3 mo与训练1 mo左、右眼调节幅度,NRA、PRA及近隐斜视比较无差异(均P>0.05).训练前及训练1 mo,低度近视患者30例(SE:-1.99±1.22 D),低度远视患者3例(SE:+1.01±0.13 D)及正视患者24例(SE:+0.25±0.11 D)的视功能参数无差异(均P>0.05).训练1 mo后部分视功能大幅提高,训练3 mo时大部分视功能基本恢复正常.结论:视觉训练可有效提高视功能异常伴视疲劳儿童的双眼视功能,改善视疲劳症状,是一种简单易行且能有效缓解儿童视疲劳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UPLC-Q-TOF-MS技术和网络药理学人参黄精杏麦饮化学成分群的抗疲劳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采用超高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PLC-Q-TOF-MS)技术与网络药理学探讨人参黄精杏麦饮抗疲劳的药效物质及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UPLC-Q-TOF-MS技术鉴定人参黄精杏麦饮化学成分,并利用TCMSP、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预测化学成分相关靶点;利用Disgenet、Genecards数据库检索疲劳靶点,利用韦恩图绘制平台获取共有靶点,并将信息导入Cyto-scope3.7.1 软件和STRING在线分析平台,进行网络拓扑学分析,构建药物-活性成分-关键靶点网络.最后,通过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通过UPLC-Q-TOF-MS分析鉴定出35 个药物活性成分,主要为黄酮类;对药物和疾病靶标集进行拓扑分析,获得 14 个关键成分和39 个核心靶点;通过KEGG富集到癌症、流体剪切应力与动脉粥样硬化通路、PI3K-Akt、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和糖尿病并发症中的AGE-RAGE等信号通路.结论 人参黄精杏麦饮的活性成分通过作用于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磷酸甘油醛脱氢酶、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等靶标改善机体氧化应激反应、减轻免疫介导的炎症和感染以及调控细胞增殖、分化、凋亡等多种细胞功能发挥抗疲劳作用,初步阐明人参黄精杏麦饮抗疲劳的作用,为后续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紫檀芪对人乳头瘤病毒16整合感染宫颈上皮细胞系生长、凋亡和自噬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紫檀芪对人乳头瘤病毒16(HPV16)整合感染宫颈上皮细胞(H8细胞)生长、凋亡和自噬的影响。方法:紫檀芪与H8细胞共培养24 h和48 h,使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H8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荧光显微镜观察MDC染色后细胞自噬形态学改变,Western印迹检测各组细胞周期相关蛋白(cyclinD1)、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caspase9)、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LC3-Ⅱ/Ⅰ、ATG5、P62)、HPV致癌基因蛋白(E6、E7蛋白)的表达。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LSD- t检验分析组间差异。 结果:对照组(0)、25、50、75、100 μmol/L紫檀芪作用H8细胞48 h后,各组细胞相对生长率(100.00% ± 1.56%、99.02% ± 4.97%、93.59% ± 2.01%、81.28% ± 4.90%、69.17% ± 7.56%)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 F = 77.22, P < 0.05),随着浓度增加生长率渐降低,各紫檀芪组与对照组比较,均 P < 0.05。紫檀芪作用H8细胞24 h后,各组细胞G1期、G2期、S期细胞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 = 7 845.00、51.14、266.50,均 P < 0.05),各紫檀芪组G1期、G2期细胞比例均高于对照组,S期细胞比例均低于对照组(均 P < 0.05)。紫檀芪作用48 h后,0 ~ 100 μmol/L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1.58% ± 0.50%、14.66% ± 0.22%、13.50% ± 0.49%、14.56% ± 0.19%、15.30% ± 0.76%,各紫檀芪组均高于对照组(均 P < 0.05)。紫檀芪作用24 h后细胞MDC染色显示,对照组中仅有少量H8细胞检测到高亮点状荧光,各紫檀芪组高亮点状荧光的自噬小体较对照组增多。Western印迹显示,紫檀芪作用24 h、48 h后各组细胞cyclinD1、caspase3、caspase9、Beclin1、LC3-Ⅱ/Ⅰ、ATG5、P62、E6、E7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与对照组比较,紫檀芪处理后cyclinD1表达降低,caspase3、caspase9表达升高,Beclin1、LC3-Ⅱ/Ⅰ、ATG5、P62升高,E6、E7表达降低(个别浓度组与对照组比较 P > 0.05,多数组间比较 P < 0.05)。 结论:紫檀芪可抑制H8细胞增殖,促进其凋亡和自噬,抑制E6、E7致癌基因的表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急性神经视网膜病变临床特征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的急性神经视网膜病变(AMN)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22年11月至2023年1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诊断为AMN的15例(28只眼)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资料作为AMN组,其中男性4例,女性患者11例,年龄为(31.36±8.08)岁。同期选择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未发生AMN者15名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5例,女性10例,年龄为(33.20±5.10)岁。收集所有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裂隙灯检查、散瞳后眼底检查、彩色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术(FFA)、相干光层析成像术(OCT)检查结果。对两组受试者进行血清细胞因子检测,包括白细胞介素(IL)类、干扰素(IFN)类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的水平。结果:28只眼中,严重视力下降(BCVA≤0.3)者3只眼(10.7%),中度视力下降(BCVA>0.3且≤0.5)者2只眼(13.3%),轻度视力下降(BCVA>0.5且≤1.0)者23只眼(82.1%)。所有28只眼在OCT上均表现为外核层高反射及外层视网膜结构的不连续,其中有3只眼同时伴有后极部视网膜1处或多处棉絮斑(10.7%),2只眼伴有轻度黄斑囊样水肿和视网膜内高反射点(7.1%),1只眼同时伴有旁中心性急性黄斑病变(3.6%)。有2例(4只眼,14.3%)FFA检查结果提示伴有视网膜血管炎。AMN组和对照组血清IL-4分别为4.49(3.66,6.08)和1.40(0.62,1.68)pg/ml、IL-5分别为7.34(5.04,14.06)和0.17(0.11,1.86)pg/ml、IFN-α分别为8.42(6.31,14.89)和0.50(0.30,0.83)pg/ml、IFN-γ分别为17.93(12.75,32.44)和7.43(0.00,14.74)pg/ml,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AMN除表现为黄斑区楔形暗红色病灶外,还可合并棉絮斑以及视网膜血管炎,同时伴有血清多种炎症因子的升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两种数字化下颌角截骨导板的设计与临床应用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2种数字化下颌角截骨导板的准确性和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以2019年3月至2020年7月南京医科大学友谊整形外科医院同一手术小组收治的女性下颌角肥大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入院顺序交替分配到A、B 2组,A组为常规导板组,B组为新式导板组。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锥形束CT(CBCT)扫描及三维重建。术前将获得的CT数据导入Mimics 19.0,针对患者情况和要求设计个性化下颌角截骨线和截骨导板。A组以下颌骨截除部分设计截骨导板(常规导板),B组以下颌骨保留部分设计截骨导板(新式导板),并三维打印出截骨导板。所有患者经口内切口入路,术中用截骨导板引导双侧下颌角弧形截骨。术后1周内同样对所有患者行CBCT扫描,并观察患者切口愈合、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下面部形态。比较2组单侧置入导板到完成下颌角弧形截骨时间、术后单侧24 h引流量及术前设计与术后1周内三维重建模型下颌下缘的偏差。结果:共纳入20例女性下颌角肥大患者,其中A组10例,年龄(24.3±2.3)岁(20~31岁);B组10例,年龄(24.6±2.2)岁(22~30岁)。2组患者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下颌角截骨,无骨折、大出血、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效果均满意。A组单侧置入导板到完成下颌角弧形截骨时间为(18.1±1.0) min,明显长于B组的(14.2±1.4) min( P<0.05)。A组和B组术后单侧24 h引流量分别为(107.9±12.5) ml和(112.1±13.8) ml( P>0.05)。术前设计与术后下颌下缘的偏差:A组下颌下缘前部偏差值为(2.7±1.2) mm,明显大于B组的(1.6±0.9) mm ( P<0.05);A、B 2组中部偏差值分别为(1.9±0.7) mm和(1.8±0.8) mm,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A组后部偏差值为(2.8±1.1) mm,明显大于B组的(1.8±0.8) mm ( P<0.05)。 结论:数字化截骨导板辅助下颌角截骨术,可以实现精确截骨,降低手术难度;新式截骨导板在术中就位更容易,固定更稳定,手术效率和截骨准确性高于常规截骨导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桂西地区遗传性血红蛋白H病基因变异类型及其血液学特征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桂西地区血红蛋白H病(hemoglobin H, HbH)的阳性检出率、基因变异类型及其血液学特征。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本院确诊为HbH病的124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红细胞参数分析和血红蛋白电泳,跨越断裂点PCR和PCR结合反向点杂交技术检测中国人常见的6种α地中海贫血(简称地贫)和17种β地贫基因型,同时与其他地区HbH病基因分布情况比较。结果:HbH病的阳性检出率为5.66%,1246例HbH病患者中检出614例(49.28%)缺失型HbH病,包括-α 3.7/-- SEA(35.32%)、-α 4.2/-- SEA(13.72%)和-α 3.7/-- THAI(0.24%);632例非缺失型HbH病(50.72%),以α CSα/-- SEA(44.86%)为主,其次为α WSα/-- SEA(4.33%)、α QSα/-- SEA(1.45%)和α CSα/-- THAI(0.08%)。检出HbH病复合β地贫54例(4.33%)。HbH病患者大部分表现为轻中度贫血,极少部分为重度贫血,其中HbH-CS患者贫血程度最重,HbH-WS最轻。单纯HbH病患者的Hb水平均低于HbH复合β地贫患者。与其他地区人群HbH病的发病率及基因型比较存在差异。 结论:桂西地区HbH病的阳性检出率高,基因类型以非缺失型为主,其中α CSα/-- SEA最多见,大部分为中度贫血,非缺失型HbH病患者比缺失型HbH病患者贫血严重,当HbH病患者合并β地贫时,其贫血程度有所减轻。与其他地区人群比较存在不同程度差异,这种差异可能是导致HbH病在不同地区人群间临床表现和发病率存在较大差异的因素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