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渐进式聚焦访谈联合标准化造口护理流程在肠造口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渐进式聚焦访谈联合标准化造口护理流程在肠造口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6月—2021年6月丽水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50例肠造口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心理护理联合标准化造口护理流程,观察组实施渐进式聚焦访谈联合标准化造口护理流程,干预周期为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病耻感水平、疾病应对方式及生活质量。结果:护理2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社会影响量表各维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医学应对方式问卷的面对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回避、屈服维度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造口患者生活质量量表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渐进式聚焦访谈联合标准化造口护理流程能够减轻肠造口患者的病耻感,改善患者疾病应对方式,并提高其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造口治疗师实施肠造口患者性教育时的困境与需求的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造口治疗师对中青年肠造口患者实施性健康教育或指导时遇到的困境与需求。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于2022年4—10月选取国际造口师学校接受培训的15名造口治疗师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采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进行资料分析。结果:共提炼出3个主题,分别为造口治疗师的"消极行为"与"积极意愿"、实施中青年肠造口患者性教育现存的多重困境和实施中青年肠造口患者性教育的需求。结论:造口治疗师应积极关注中青年肠造口患者的性教育问题,克服影响中青年肠造口患者性教育缺失的多重障碍,并坚持在临床实践中推动中青年肠造口患者的性教育,以提升患者与配偶的夫妻关系及婚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肠造口患者自我超越与社会支持、造口社会心理适应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肠造口患者自我超越、社会支持及造口社会心理适应水平现状,并分析三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7—11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崂山院区伤口造口门诊就诊的210例肠造口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自我超越量表(STS)、社会支持量表(SSRS)以及肠造口患者造口社会心理适应量表(OAI-20)对其进行调查。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检验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探讨自我超越的影响因素。本研究共发放问卷210份,回收有效问卷196份,有效回收率为93.33%(196/210)。结果:196例肠造口患者STS得分为(36.48±11.84)分;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肠造口患者自我超越与社会支持、造口社会心理适应均呈正相关( r值分别为0.712、0.855, P<0.01)。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是否能自我护理造口、社会支持以及造口社会心理适应能力是肠造口患者自我超越的主要影响因素( P<0.05)。 结论:肠造口患者的自我超越水平有待提高,其自我超越与社会支持、造口社会心理适应能力相关。医护人员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高肠造口患者社会支持水平、社会适应能力,从而提高其自我超越水平,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蕈状管肠造口在儿童特殊肠穿孔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蕈状管在无法常规造瘘肠穿孔及高位小肠穿孔患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6月至2021年6月上海市儿童医院使用蕈状管肠造口治疗的4例特殊肠穿孔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例,女1例,年龄范围43 d至11岁10个月。对使用蕈状管肠造口原因、手术方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拔管指征、术后拔管时间以及并发症等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患儿短期内(2个月)均有多次腹部手术史,严重粘连、肠管水肿、肠系膜挛缩是导致无法常规造瘘而选择蕈状管造口的主要原因。4例患儿均顺利完成蕈状管肠造口术,术后肠漏立刻得到控制,平均手术时间116.3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12 ml。所有患儿蕈状管造口处无肠漏污染腹腔的情况发生。术后平均恢复饮食时间5.75 d。术后蕈状管平均留置时间为40.3 d,拔除蕈状管后伤口2~3 d不再有肠液流出,平均6.5 d完全愈合,随访至今,所有患儿术后无肠梗阻发生,生长发育均正常。结论:在无法常规肠造瘘及高位小肠穿孔患儿中,蕈状管肠造口是一个可以挽救生命且安全有效的替代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以适应性领导理论为基础的干预在直肠癌永久性肠造口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以适应性领导理论为框架的干预在直肠癌永久性肠造口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7月—2019年6月在烟台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接受直肠癌根治手术及永久性肠造口术的118例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住院时间将其分为对照组(2018年7—12月)与观察组(2019年1—6月),每组各5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采用以适应性领导理论为框架的护理干预。采用肠造口患者造口知信行量表(CPCKAPS)、社会影响量表(SIS)比较干预效果。结果:最终纳入对照组54例,观察组52例。干预1个月后,观察组患者造口知识、态度、行为得分分别为(11.15±2.33)、(44.53±3.94)、(25.21±3.19)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5.377、-4.575、-2.422; 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SIS量表社会排斥、内在羞耻感、社会隔离维度得分分别为(17.62±3.94)、(10.78±2.49)、(15.81±3.49)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3.143、2.102、3.024; P<0.05)。 结论:以适应性领导理论为框架的干预方案,可更好促进患者造口知识、态度、行为改变,有效降低肠造口患者的病耻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结直肠癌肠造口患者社会疏离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本文对结直肠癌肠造口患者的社会疏离现状、评估工具、影响因素、干预措施等进行综述,以期为我国结直肠癌肠造口患者社会疏离的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生儿原发性局部小肠扭转10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总结新生儿原发性局部小肠扭转(primary segmental volvulus,PSV)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2014年5月至2023年5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外科收治的新生儿PSV患儿进行回顾性研究,总结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及预后,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10例PSV新生儿,平均胎龄(34.1±3.0)周,出生体重(2 291±646)g。8例发病日龄≤3 d,2例发病日龄>3 d,10例患儿均以腹胀为主要表现,7例伴有胆汁性呕吐,5例伴有便血。影像学检查主要提示低位肠梗阻,无特异性表现;实验室检查主要提示代谢性酸中毒及不同程度贫血。9例患儿行诊断性腹腔穿刺,穿刺液为血性5例,清亮液体2例,血性混合粪样腹水1例,乳糜性1例。10例均行急诊剖腹探查术,于术中明确诊断PSV并行小肠部分切除,同时行一期肠吻合术或肠造瘘术。10例患儿均治愈,随访至4月龄~9岁,生长发育同正常同龄儿。结论:新生儿PSV是一种独立的急腹症,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术前诊断困难,经过积极手术,总体预后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非血缘脐带血移植成功治疗复发难治性EB病毒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合并肠穿孔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非血缘脐带血移植(UCBT)治疗儿童复发难治性EB病毒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EBV-HLH)的临床经验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诊治的1例复发难治性EBV-HLH合并肠穿孔,最终接受UCBT治愈患儿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儿,男,1岁6个月,因"发热15 d,皮疹9 d"为主诉入院,主要表现为高热,肝、脾、淋巴结大,快速进展的全血细胞减少、肝功能损害,骨髓涂片可见吞噬血细胞,2015年9月确诊为EBV-HLH,按国际组织细胞协会制定的HLH-2004方案化疗,维持期间2次复发,给予挽救性二线方案"培门冬酰胺酶、阿霉素脂质体、依托泊苷、甲泼尼龙"(L-DEP方案)化疗,化疗后评估噬血细胞综合征指标完全缓解,突发肠穿孔,紧急外科手术行小肠造瘘术,病情稳定后,给予"氟达拉滨+白消安+环磷酰胺"方案(Flu+BU+CY方案)预处理后行UCBT,全程静脉营养支持,移植后第13天中性粒细胞植入,第35天血小板植入,嵌合率为100%,植入成功;移植后第15天出现肝小静脉闭塞征,移植后第22天出现真菌性肺炎,移植后第26天出现皮肤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Ⅱ度,给予相应治疗好转;移植后第49天行二期肠造瘘关瘘术;现随访至移植后70个月,患儿一般状况良好,病情持续缓解,无慢性GVHD及其他合并症。结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可能是治疗儿童复发难治性EBV-HLH的唯一有效手段;无合适同胞或非血缘供者时,非血缘脐带血干细胞可作为移植物来源;肠穿孔术后肠造瘘不是移植禁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腹壁张力和筋膜锁定缝合的肠造口技术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肠造口手术技术细节尚无统一标准,外科学教材中的手术原则存在较大异质性。在回顾腹壁结构和腱膜的精细解剖基础上,结合作者们的实践经验,尝试提出一种基于腹壁张力和筋膜锁定缝合的肠造口技术。技术操作细节为:(1)临时性造口选择右腹直肌外缘,永久性造口选择左侧腹直肌内促进粘连;(2)皮肤行适合尺寸的圆形开孔(临时性也可一字型),皮下组织和深筋膜行钝性分离;(3)沿腹外斜肌腱膜纤维方向切开筋膜层,钝性扩开肌肉组织,腹横筋膜层水平切开小口后,扩张腹壁隧道至适合尺寸,临时性造口肠袢能恰好无阻力地提出腹壁为适宜,永久性造口稍有阻力为适宜,但均不要预留运针空间以免致死腔形成;(4)永久性造口可考虑在筋膜切线两端单纯或8字锁定缝合,避免慢性筋膜撕裂;(5)肠壁提出后,与皮肤简单固定4~8针;通常临时性回肠造口黏膜可自行翻出,无需外翻缝合;永久性造口可视情况黏膜外翻缝合。理论上讲,该技术可降低术后短期并发症和远期造口疝的发生率。期待能够在未来的研究中,验证该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自制可调节闭合环在T型造瘘术后发生短肠综合征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自制的可调节闭合环在辅助治疗小儿肠切除术后发生短肠综合征(Short Bowel Syndrome,SBS)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SBS患者如何改善水电解质平衡提供参考。方法:分析2017年1-12月在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外科行小肠T型造瘘术的2例患儿临床资料,手术时年龄分别为1个月、3个月,女婴,术后保留的近端肠管长度为65 cm、60 cm;2例患儿术后经口喂养后均出现了SBS表现,每日经造瘘口排出大量稀水便;将自制的闭合环用来控制大便的排出起到水电解质重吸收的作用。比较安装闭合环前后外置肠管的血运情况、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造瘘口以及肛门排便、腹部情况、营养状态变化、护理方便性、肠道感染易感性等。结果:2例患儿对闭合环适应性良好,与腹壁及造瘘肠管的兼容性良好;无肠管坏死;经造瘘口排出稀水便量减少、营养状态改善、体质量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水电解质吸收增加,造瘘护理管理更加方便,2例患儿治疗期间均未出现肠道感染。 结论:采用自制闭合环辅助治疗T型造瘘的SBS患儿有助于肠道管理,值得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