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细胞表位模型和表达模型对非亲缘造血干细胞移植供受者HLA-DPB1基因错配风险的预测功能评估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估T细胞表位(TCE)模型和表达模型对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相合非亲缘造血干细胞移植(MUD-HSCT)供受者HLA-DPB1基因错配风险的预测功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至2019年陕西省血液中心进行HLA高分辨分型确认的MUD-HSCT供受者364例(182对)。182例受者中,男121例,女61例,年龄(26.3±14.2)岁;182例供者中,男148例,女34例,年龄(33.7±7.5)岁。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测序分型(PCR-SBT)、下一代测序(NGS)技术和基于LABScan ? 3D 平台的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寡核苷酸探针技术(PCR-SSO)等进行HLA-A、B、C、DRB1、DQB1、DPB1基因高分辨分型,采用PCR-SBT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分型,运用TCE模型和表达模型评估MUD-HSCT供受者HLA-DPB1基因错配模式和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风险。 结果:检出26种HLA-DPB1等位基因及其3′-UTR rs9277534 SNP基因型,发现并正式命名2个新等位基因HLA-DPB1*1052∶01 和HLA-DPB1*1119∶01。HLA-DPB1基因总错配率达90.66%(165/182),TCE模型允许错配占47.80%(87/182),不允许错配占42.86%(78/182);移植物抗宿主(GvH)方向的不允许错配为13.73%(25/182),宿主抗移植物(HvG)方向的不允许错配为29.12%(53/182)。TCE模型中共有73对供受者符合表达模型评估标准,其中TCE允许错配组的受者DP5错配占34.25%(25/73),根据表达模型预测其移植后aGVHD风险为高风险;TCE不允许错配组的受者DP2错配占6.85%(5/73),受者DP5错配占10.86%(8/73),均被预测为aGVHD高风险。两种模型之间的整体一致性为27.27%,不一致性为16.97%。结论:TCE模型和表达模型是预测MUD-HSCT供受者HLA-DPB1基因错配风险的有效工具,综合应用两种模型有助于移植风险分层评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HLA-G 3′UTR基因多态性与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发生风险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G 3′非翻译区(human leucocyte antigen-g 3′ untranslated region,HLA-G 3′ UTR)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以及单倍型在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中的分布情况及可能的预测作用。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17年6月至2018年7月温州市中医院70例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unexplained 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URSA)妊娠患者(病例组)以及54例产前检查健康妇女(对照组),采集外周全血和血清。离心柱法提取外周全血基因DNA,PCR扩增HLA-G 3′UTR DNA。Sanger测序法测得基因序列并进行基因分型。SHEsis在线软件分析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点等位基因和基因型的频率,比较分析对照组和病例组的分布差异。Phase软件构建单倍型。ELISA检测血清可溶性HLA-G(soluble human leucocyte antigen-G,sHLA-G)浓度。两组间SNP位点基因型及单倍型比较采用χ 2检验,两组sHLA-G浓度比较采用 t检验。 结果:URSA组和对照组均检测出8个多态性位点,包括14bp ins/del、+3003C/T、+3010G/C、+3027A/C、+3035C/T、+3142C/G、+3187A/G及+3196C/G,均符合哈迪-温伯格平衡(Hardy-Weinberg,H-W)检验平衡检验,比较分析显示+3010G/C、+3142C/G、+3187A/G三个位点在两组间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8.514, P=0.004;χ 2=0.552, P=0.021;χ 2=8.183, P=0.005)。携带+3010C等位基因、+3142G等位基因患病风险相对较高( OR=2.131,95 %CI=1.278~3.552,χ 2=8.514, P=0.004; OR=1.813,95 %CI=1.091~3.013,χ 2=0.552, P=0.021);携带+3187G等位基因患病风险相对较低( OR=0.476,95 %CI=0.285~0.794,χ 2=8.183, P=0.005)。8个位点紧密连锁,单倍型分析显示UTR-1(DTGCCCGC)可能是URSA的保护因素( OR=0.497,95 %CI=0.295~0.837,χ 2=6.987, P=0.008),UTR-3(DTCCCGAC)可能是URSA的危险因素( OR=1.732,95 %CI=1.009~2.974,χ 2=3.998, P=0.045)。UTR-1/UTR-1纯合子频率在URSA患者中显著低于健康妊娠人群( OR=0.381,95 %CI=0.165~0.879,χ 2=5.292, P=0.024),可能是URSA的一个保护因素。未发现血清sHLA-G与HLA-G 3′UTR基因单倍型的关联性( t=1.578, P=0.119)。 结论:HLA-G 3′UTR基因多态性及单倍型与URSA具有一定相关性,可能为临床诊疗和预测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不同血小板配型方案在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中的输注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不同血小板配型方案在血小板输注无效(PTR)患者中的输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至12月太原市血液中心接收的PTR患者94例,其中男26例,女68例,年龄[ M( Q1, Q3)]为53(34,66)岁。采用ELISA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查,对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Ⅰ类抗体阳性患者,利用Luminex平台液相芯片法鉴定抗体特异性,在本实验室建立的血小板供者基因数据库中寻找其特异性抗体对应等位基因表达抗原缺失的血小板;对于HLA-Ⅰ类抗体筛查阴性患者,通过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核苷酸探针(PCR-SSO)技术进行HLA-A、B位点中、高分辨等位基因分型,采用HLA交叉反应组基因型配型方案,从血小板供者基因数据库中寻找相容性血小板或直接根据血清学交叉配型结果进行选择。统计分析不同错配位点组以及不同配型方案组的血小板计数增长值(PCI)达标率和输注总有效率。 结果:在94例PTR患者中检出血小板抗体39例,阳性率为41.5%,抗体特异性全部为HLA-Ⅰ类抗体,其中1例伴人类血小板抗原(HPA)抗体。采用规避抗体配型法为39例HLA-Ⅰ类抗体阳性患者提供了134次相容性血小板,输注总有效率为97.8%(131/134);HLA-A抗原错配、HLA-B抗原错配及HLA-A、B抗原同时错配组的PCI达标率分别为81.6%(31/38)、86.5%(32/37)、78.6%(22/28),输注总有效率分别为97.4%(37/38)、94.6%(35/37)、100%(28/2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采用HLA抗原交叉反应组基因型配型和血清学交叉配型方法为55例HLA-Ⅰ类抗体筛查阴性患者提供了118次相容性血小板,随访收集到输注效果90次,输注总有效率为76.7%(69/90)。 结论:联合使用血小板不同配型方案可提高PTR患者的PCI达标率和输注总有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KIR2DS4基因分型方法建立及新等位基因KIR2DS4 *016的鉴定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建立稳定的KIR2DS4基因测序分型法并研究KIR2DS4在中国汉族人群中等位基因多态性。方法:采用PCR序列特异性引物(sequence specific primer,SSP)分析法对222名随机中国汉族个体基因组中的KIR2DS4基因进行阴阳性初筛鉴定,对KIR2DS4阳性的标本采用高保真、长片段PCR测序分型技术(PCR-sequence based typing, PCR,PCR-SBT)对KIR2DS4基因的第4、5外显子的片段进行扩增、测序及分型。结果:建立的PCR-SBT方法成功扩增出KIR2DS4基因的第4、5外显子序列,长度达3.2 kb。探究中国汉族人群中KIR2DS4等位基因型及频率。检出KIR2DS4阳性个体为209个,阳性率为94.1%。测序分型共发现12种基因型和7种等位基因,6种已知的等位基因及其检出频率为:KIR2DS4 *00101/011(180次,81.1%), KIR2DS4 *010(53次,23.9%),KIR2DS4 *004(34次,15.3%), KIR2DS4 *003(15次和6.8%), KIR2DS4 *006(2次,0.9%)以及KIR2DS4 *015(1次,0.5%)。发现并鉴定一个新等位基因KIR2DS4 *016,与其最相近的等位基因KIR2DS4 *010区别在第5外显子,KIR2DS4 *010的第5外显子是22 bp缺失型,而KIR2DS4 *016的第5外显子为完整型。该新等位基因在受检人群中被发现3次,频率为1.4%,并非罕见等位基因,该等位基因序列已向GenBank(登录号:KC414890)及IPD-KIR数据库(提交号:IWS40001804)提交,并获得世界卫生组织HLA系统命名因子委员会的命名。 结论:本文中我们成功建立了KIR2DS4基因4、5外显子测序分型方法,并对其等位基因多态性进行了探究,发现了新的KIR2DS4等位基因型,丰富了中国汉族人群KIR2DS4基因多态性数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烟台地区汉族人群HLA-Ⅱ类基因区五个基因位点多态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烟台地区汉族人群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DPA1、-DPB1、-DQA1、-DQB1、-DRB1五个位点基因分布多态性及基因型。方法:收集2020年6月至2020年12月烟台市中心血站检测合格的汉族无偿献血者外周血样本135例,利用下一代测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技术对入组人群进行HLA-DPA1、-DPB1、-DQA1、-DQB1、-DRB1五个位点基因检测和基因型分析,统计分析HLA-DPA1、-DPB1、-DQA1、-DQB1、-DRB1基因频率特点,并与其它地区人群基因分布进行比较。结果:在HLA-DRB1、DQA1、DQB1、DPA1、DPB1五个位点检出分布频率最高的等位基因分别是DRB1*09:01、DQA1*01:02、DQB1*03:01、DPA1*02:02、DPB1*05:01; 五个位点等位基因中,发现98种HLA-DRB1基因型,频率高于1.48%的有7种;66种HLA-DQB1基因型,频率高于1.48%的有14种;68种HLA-DQA1基因型,频率高于1.48%的有14种;36种HLA-DPB1基因型,频率高于1.48%的有13种;10种HLA-DPA1基因型,频率高于1.48%的有6种。烟台地区汉族人群HLA-DRB1*01:01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南方汉族人群和沈阳汉族人群( χ2值分别为18.97,7.58, P值均<0.05),-DRB1*07:01、-DRB1*13:01基因频率仅明显高于南方汉族人群( χ2值分别为20.10,12.08; P值均<0.05),而HLA-DRB1*14:54基因频率则明显低于南方汉族人群( χ2=7.76, P<0.05),HLA-DQA1*02:01、-DQA1*05:08、-DQB1*02:02、-DQB1*05:01、-DQB1*06:02、-DQB1*06:03、-DQB1*06:04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南方汉族人群( χ2值分别为20.93,13.26,12.45,4.95,8.30,10.64,6.53; P值均<0.05),HLA-DQA1*03:03、-DQA1*05:05基因频率明显高于沈阳汉族人群( χ2值分别为13.40,7.50; P值均<0.05),HLA-DQA1*05:03、-DQB1*05:02、-DQB1*06:01则明显低于南方汉族人群( χ2值分别为4.51,13.87,6.43; P值均<0.05),HLA-DPA1*01:03、-DPA1*02:07、-DPB1*02:01、-DPB1*04:02、-DPB1*17:01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南方汉族人群( χ2值分别为18.34,10.72,254.85,5.11,13.83; P值均<0.05),HLA-DPA1*01:03、-DPB1*05:01基因频率明显高于沈阳汉族人群( χ2值分别为6.54,14.18; P值均<0.05),HLA-DPA1*02:02、-DPA1*04:01、-DPB1*02:02、-DPB1*05:01、-DPB1*13:01、-DPB1*21:01基因频率则明显低于南方汉族人群( χ2值分别为15.41,6.62,6.86,8.20,5.98,29.59; P值均<0.05),其他基因频率与南方及沈阳汉族人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烟台地区汉族人群HLA-Ⅱ类基因区五个位点有其独特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分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一例白血病患者HLA位点杂合性丢失的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1例白血病患者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杂合性丢失情况。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法和聚合酶链反应测序方法对患者移植后外周血、头发毛囊、口腔黏膜拭子及其父母外周血进行HLA分型。采用23位点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 STR)测定试剂盒和本实验室建立的HLA区域内的6个STR位点方法对患者移植后的外周血、口腔黏膜拭子及其父母外周血进行STR位点检测。结果:患者经父亲源单倍型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外周血标本HLA基因型与父亲完全一致。患者头发毛囊标本HLA结果为HLA-A*02:01,24:02, C*03:03,03:04, B*13:01,15:01, DRB1*08:03,12:02, DQB1*03:01,06:01。口腔黏膜拭子为HLA纯合子,只存在父亲单倍型HLA-A*24:02-C*03:03-B*15:01-DRB1*08:03-DQB1*06:01,丢失了母亲单倍型HLA-A*02:01-C*03:04-B*13:01-DRB1*12:02-DQB1*03:01。患者移植后外周血23个STR位点与父亲完全一致。口腔黏膜拭子23位点短串联重复位点无丢失,但6号染色体上HLA区域的6个STR位点至少有4个发生了丢失。结论:发现1例单倍型造血干细胞移植白血病患者的口腔黏膜拭子发生HLA杂合性丢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程序性死亡蛋白1抗体治疗后暴发性1型糖尿病一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肿瘤免疫治疗发展迅速,程序性死亡蛋白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1)抗体作为一种新型免疫治疗的药物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其所带来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包括内分泌相关不良反应也逐渐显现。笔者报道一例52岁女性肺腺癌术后患者接受PD-1抗体治疗8个疗程(16周)后出现空腹血糖受损并短时间内迅速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查糖化血红蛋白8.1%,空腹和负荷后C肽均<3.33 pmol/L,糖尿病相关胰岛自身抗体均为阴性,HLA基因检测提示DRB1 *03∶03为易感基因型。该患者给予常规静脉补液以及后续胰岛素强化治疗好转后出院。经过16个月的随访,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仍为衰竭状态,血糖波动较大。该病例提示PD-1抗体治疗后可能诱导暴发性1型糖尿病的发生,尤其是对于携带易感HLA基因型患者。希望借此文引起内分泌科及肿瘤科医生的广泛关注,在应用该类药物时注意血糖的监测,从而及时发现避免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严重并发症的出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日益增多的肾脏疾病:膜性肾病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原发性膜性肾病是成人肾病综合征最常见的病理类型。近年的机制研究发现,该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肾病,主要的靶抗原是磷脂酶A 2受体(PLA 2R),表达在肾小球足细胞膜上,与自身抗体结合,形成上皮下免疫复合物,刺激基底膜增厚和足细胞足突融合,破坏肾小球滤过屏障,出现蛋白尿。近年来,我国膜性肾病的患病率显著升高。控制混杂因素的影响后发现,长期暴露在高浓度PM2.5环境中会增加患膜性肾病的风险。在遗传易感性方面,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B1*1501是罹患膜性肾病的风险基因型,该基因编码的HLA分子更易于递呈PLA 2R的抗原表位。在遗传、环境和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机体发生针对PLA 2R的自身免疫紊乱,导致膜性肾病的发生。对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将为开发新的特异性治疗提供线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人类白细胞抗原抗体引起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发病原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2019年9月至2020年10月广州血液中心对临床诊断为人类白细胞抗体引起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TRALI)的3例患者进行发病原因分析,包括男2例,女1例,年龄分别为56、50及20岁。通过固相凝集法、抗人球蛋白试验及流式细胞术检测供者体内是否存在针对患者的抗体;采用基于测序的人类白细胞抗原(HLA-SBT)分型技术检测患者的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基因型;采用Lifecodes HLA-Ⅰ/Ⅱ类单抗原特异性抗体检测试剂(LSA-Ⅰ/Ⅱ),通过Luminex 200液相悬浮芯片系统检测供者血液中的HLA-Ⅰ、Ⅱ类抗体特异性;并分析供者体内针对患者HLA的特异性抗体及相应抗原决定簇。结果显示,供者体内检出针对TRALI患者的HLA-Ⅰ或Ⅱ类特异性抗体,其中患者1接受的供者3血浆中含有针对患者HLA-DRB1 *09∶01抗原的抗体,介导供受者抗原抗体反应的抗原决定簇为70R、31I、70QA;供者4血浆中存在针对患者2的HLA-A *11∶02、HLA-A *11∶01、DRB1 *12∶02及DRB1 *09∶01抗原的抗体,相关抗原决定簇为151AHA、57V和16Y;供者6和供者7血浆中存在针对患者3的HLA-DRB1 *14∶04、DRB1 *11∶01及DPB1 *05∶01抗原的抗体,相关抗原决定簇为96HK、140TV、13SE及111K。通过实验室检测分析明确了3例TRALI病例是由HLA抗体引起的,对临床疑似TRALI病例应重视HLA抗体检测,并给予针对性的诊断及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山东滨州地区汉族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HLA- A、- B、- DRB1高分辨等位基因及其单体型多态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山东滨州地区汉族造血干细胞(HSC)捐献志愿者中人类白细胞抗原( HLA)- A、- B、- DRB1高分辨等位基因及其单体型的多态性分布特征。 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滨州市中心血站行 HLA- A、- B、- DRB1高分辨基因分型的2 620例无亲缘关系健康汉族HSC捐献志愿者为研究对象。HSC捐献志愿者年龄为18~45岁;男性志愿者为1 482例,女性为1 138例。采用PCR-序列特异的寡核苷酸探针杂交(SSOP)法,对HSC捐献志愿者全血基因组DNA标本的 HLA- A、- B、- DRB1位点进行高分辨基因分型。采用直接计数法计算HSC捐献者 HLA- A、- B、- DRB1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采用Arlerquin 3.5统计学软件计算 HLA- A、- B、- DRB1等位基因单倍型频率,并对 HLA- A、- B、- DRB1的基因分布进行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滨州地区汉族HSC捐献志愿者与文献报道的中国其他地区汉族人群的 HLA- A、- B、- DRB1等位基因频率比较,采用 χ2检验。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版《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并且与所有受试者签署《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志愿捐献者同意书》。 结果:①本组2 620例HSC志愿捐献者的 HLA- A、- B、- DRB1基因分布的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结果显示,各基因位点基因频率的观察值与期望值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即本组HSC捐献志愿者 HLA- A、- B、- DRB1基因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②本组2 620例HSC捐献者DNA标本中,检出的 HLA- A、- B、- DRB1等位基因分别为52、89和52种,多态性最高基因组分别为 A*02组(11种), B*15组(20种)和 DRB1*14组(11种)。2 620例志愿者的血样DNA标本中,检出 HLA- A- B- DRB1单倍型为2 604种,其中频率>0.10%的单倍型为133种,频率>1.00%的单倍型为 A*30:01- B*13:02- DRB1*07:01(1.77%)和 A*02:01- B*13:02- DRB1*07:01(1.13%)。③本组2 620例志愿者的血样DNA标本中,检出等位基因频率>1.00%的 HLA- A、- B、- DRB1等位基因共计65个,并且在文献报道的广西、上海、江苏、河南、黑龙江、陕西等地区人群中亦均被检出,但是各地区 HLA基因高频基因型(基因频率>5.00%)的分布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滨州地区HSC捐献汉族志愿者的 HLA- A,- B,- DRB1基因单体型分布具有高度的遗传多态性和地域分布特点。阐明滨州地区HSC捐献汉族志愿者的 HLA- A,- B,- DRB1高分辨等位基因及其单体型多态性,有助于寻找HLA相合的HSC捐献者,并且可对进一步进行本地区人群的人类学及免疫遗传学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