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腹腔镜下肾蒂淋巴管结扎术后双侧乳糜血胸1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的乳糜尿患者,肾蒂淋巴管结扎术是最有效的方法。由于解剖异常而导致患者术后并发乳糜血胸临床罕见。本文报道1例,因无痛性肉眼血尿1个月入院,诊断为左侧乳糜血尿,行腹腔镜下左侧肾蒂淋巴管结扎术,术后并发双侧乳糜血胸。经双侧胸腔闭式引流、输血等保守治疗后康复出院。术后随访2个月,双侧胸腔无明显积液,尿液乳糜定性阴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间近距离放疗的精准护理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行CT引导下肺癌组织间插植近距离放疗患者的精准护理。方法:根据预计划对行CT引导下肺癌组织间插植近距离放疗的患者进行知识宣教、心理疏导、体位训练以及呼吸配合,观察治疗期间医患配合满意度以及并发症。结果:经过护理的干预,医生对患者满意度达92.3%,患者对精准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达94.1%。本组患者插植后CT扫描发现小量气胸8例,大量气胸3例,痰中带血8例,穿刺点轻度纤维化3例,未发现血胸、胸膜肺休克和剧烈疼痛。结论:对风险较高且治疗精度要求严格的有创操作治疗,治疗前护理的知识宣教、心理疏导以及相应的患者配合训练,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操作依从性以及治疗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创伤性血胸观察治疗失败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探讨创伤性血胸观察治疗失败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胸腔外科收治的54例次行观察治疗的创伤性血胸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治疗效果。通过多因素分析观察治疗失败的危险因素。结果:观察治疗总失败率为59.26%(32/54)。观察治疗失败组在血胸量、住院时间、合并气胸、大于3根肋骨骨折患者比例等方面均明显高于治疗成功组( P<0.05)。观察治疗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是合并气胸( OR=9.529,95% CI:1.988~45.580, P=0.005)和肋骨骨折大于3根( OR=5.535,95% CI:1.065~28.754, P=0.042)。 结论:合并气胸和肋骨骨折大于3根是创伤性血胸观察治疗失败的危险因素,应将合并气胸和肋骨骨折情况纳入创伤性血胸的观察治疗决策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CT引导下经皮穿刺射频热凝治疗原发性头、手多汗症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穿刺射频热凝治疗原发性头、手多汗症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对宁波市康复医院疼痛科自2017年6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30例原发性头、手多汗症患者予CT引导下经皮穿刺T 3或T 4交感神经链射频热凝治疗,并随访12个月以评估患者疗效及总结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术后24例患者的多汗症状明显改善,总体满意率为80%。术中5例患者出现胸腔、肺部穿刺损伤,其中4例为气胸、1例为血胸;术后7例患者出现胸背、腋下或上臂疼痛麻木,10例患者出现胸背代偿性多汗,2例患者出现胸背及双侧足部代偿性多汗。结论:CT引导下经皮穿刺射频热凝治疗原发性头、手多汗症有着长期的治疗效果及相对较低的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电视胸腔镜治疗创伤性血胸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治疗创伤性血胸后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2年1月1日— 2018年12月31日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收治的94例行VATS治疗的创伤性血胸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75例,女19例;年龄15~78岁[(45.8±14.6)岁]。其中12例术后出现并发症(并发症组),82例术后未出现并发症(无并发症组)。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致伤原因、气胸及血胸情况、肋骨骨折数目、简明损伤定级(AIS)、损伤严重度评分(ISS)、受伤至手术时间、手术时间、肋骨固定与否、发现肺漏气与否、引流时间、术后胸腔引流量及术后住院时间等资料。通过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与并发症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并发症组受伤至手术时间>3 d的比例、引流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75%(9/12)、(7.8±2.6)d、(10.2±2.7)d]均显著高于或长于无并发症组[分别为37%(30/82)、(5.5±1.6)d、(8.0±2.3)d]( P<0.05或0.01)。而两组性别、年龄、致伤原因、气胸及血胸情况、肋骨骨折(≥3根)与否、AIS、ISS、手术时间、肋骨固定与否、发现肺漏气与否及术后引流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受伤至手术时间>3 d及术中发现肺漏气与VATS治疗创伤性血胸后并发症发生显著相关( P<0.05)。 结论:受伤至手术时间>3 d及术中发现肺漏气是VATS治疗创伤性血胸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严重胸部创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严重胸部创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九医院(厦门大学医学院附属东南医院)收治的120例严重胸部创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75例,女45例;年龄21~72岁[(42.2±4.8)岁]。致伤原因:交通伤57例,挤压伤21例,坠落伤21例,砸伤11例,其他10例。损伤部位:单纯胸外伤55例,合并四肢脊柱骨盆骨折34例,合并腹腔脏器损伤23例,合并头颅损伤8例。根据是否并发ARDS分为ARDS组(25例)和非ARDS组(95例)。比较各组性别、年龄、致伤原因、呼吸频率、肺挫伤、肺部感染、连枷胸、胸部简明损伤定级标准(AIS)、血气胸、血压、动脉血氧分压(PaO 2)、入院初始中心静脉压(CVP),以及合并四肢脊柱骨盆骨折、头颅损伤和腹腔脏器损伤等情况。采用单因素分析上述指标与严重胸部创伤并发ARDS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严重胸部创伤并发ARDS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呼吸频率、肺挫伤、肺部感染、连枷胸、胸部AIS、血气胸、血压、PaO 2、入院初始CVP、合并四肢脊柱骨盆骨折、合并腹腔脏器损伤与严重胸部创伤并发ARDS有一定的相关性( P<0.05或0.01);性别、致伤原因、合并头颅损伤与严重胸部创伤并发ARDS不相关( 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60岁( OR=2.45,95% CI 1.81~7.50, P<0.01)、呼吸困难(呼吸频率≥28次/min或<10次/min)( OR=9.55,95% CI 2.26~9.38, P<0.01)、肺挫伤( OR=6.78,95% CI 1.84~6.96, P<0.01)、肺部感染( OR=27.71,95% CI 11.97~64.14, P<0.01)、连枷胸( OR=8.97,95% CI 2.29~14.97, P<0.01)、胸部AIS( OR=5.77,95% CI 2.85~9.20, P<0.01)、中等量以上血气胸( OR=6.84,95% CI 1.69~13.39, P<0.01)、血压<90 mmHg( OR=7.93,95% CI 1.64~11.84, P<0.01)、PaO 2<60 mmHg( OR=6.39,95% CI 1.06~9.47, P<0.01)、入院无初始CVP( OR=4.56,95% CI 1.86~8.44, P<0.01)与严重胸部创伤并发ARDS显著相关。 结论:年龄≥60岁、呼吸困难(呼吸频率≥28次/min或<10次/min)、肺挫伤、肺部感染、连枷胸、胸部AIS、中等量以上血气胸、血压<90 mmHg、PaO 2<60 mmHg、入院无初始CVP是严重胸部创伤并发ARDS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超声引导下猪尾巴管置管引流联合胸腔镜对老年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的治疗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老年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经超声引导下猪尾巴管置管引流联合胸腔镜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20年5月于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老年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100例,采用数字奇偶法将分为研究组(奇数)与传统组(偶数),各5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超声引导经胸腔镜吸净胸腔积液,传统组采用传统胸腔引流管置管引流,研究组采用猪尾巴管置管引流,均引流至患者拔管后停止,分别于置管前及拔管后检测并比较两组外周血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及PD-1/PD-L1水平,记录两组患者临床指标(引流量、引流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以及留置引流管期间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拔管后外周血PD-1、PD-L1及PD-1/PD-L1水平均较置管前降低,且研究组的(31.95±10.41)ng/L、(26.14±1.03)ng/L、(1.22±0.12)ng/L,低于传统组的(43.31±12.03)ng/L、(30.62±1.57)ng/L、(1.41±0.63)ng/L( t=5.049、16.871、2.095, P<0.001、0.039);研究组引流管留置时间(7.36±2.95)d及住院时间(15.43±3.12)d,均短于传统组(11.32±3.87)d、(22.15±6.98)d( t=5.754、6.215,均 P<0.001),而两组患者拔管后引流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引流管脱出及引流管阻塞的发生率均低于传统组[2.00%(1/50)比16.00%(8/50)、0.00%(0/50)比18.00%(9/50)]( χ2=4.396、7.814, P=0.036、0.005),而两组患者纵隔摆动、皮下气肿、胸腔内感染及血胸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老年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经超声引导下猪尾巴管置管引流联合胸腔镜的治疗效果显著,利于降低患者外周血PD-1/PD-L1水平、缩短引流管留置时间、减少部分并发症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足位透视角度下腋静脉穿刺术在起搏器植入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通过足位透视角度指导腋静脉穿刺,探索1种减少并发症、降低穿刺难度、提高成功率的改良的穿刺方法。方法:本文为队列研究。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内科经静脉植入或升级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的患者。根据采用腋静脉穿刺方法的不同,分为腋静脉组(97例)和常规组(1 515例),采用1∶1倾向性评分配比法对两组进行匹配,获得常规组(97例)。腋静脉组采用足位透视角度观察第1肋骨及胸廓外缘,指导穿刺腋静脉植入起搏导线。常规组采用盲法腋静脉穿刺植入起搏导线。观察和对比两组穿刺相关并发症、穿刺成功率及穿刺相关技术参数。结果:腋静脉组共纳入97例患者,其中男64例(66%,64/97),年龄(60.42±15.23)岁,体重指数(24.57±4.71)kg/m 2。常规组纳入97例,其中男66例(68%,66/97),年龄(59.92±10.92)岁,体重指数(24.70±2.66)kg/m 2。腋静脉组96例单侧(左侧)穿刺成功,单侧成功率98.97%,总成功率100%。穿刺时平均足位透视角度(35.66±6.84)°,与体重指数无统计学相关性( r=-0.181, P=0.077)。未发生血气胸、穿刺点血肿等穿刺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0对5.15%(5/97), P=0.059]。 结论:足位透视角度观察第1肋骨及胸廓外缘指导的腋静脉穿刺法是1种安全、有效、易行的穿刺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肋骨骨折后引发血胸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肋骨骨折后引发血胸的危险因素,并评估其对血胸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苏盛泽医院收治的449例肋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08例,女141例;年龄19~97岁[(57.4±14.0)岁]。将入院时或入院后1周内胸部CT或X线片检查存在胸腔积液的情况定义为血胸,其中330例为血胸组,119例为非血胸组。比较两组性别、年龄、职业、体重、身高、基础疾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高血压和高血脂]、致伤原因、影像学结果[肋骨骨折数、连枷胸、双侧肋骨骨折、肋骨骨折部位及胸内合并伤(气胸、肺挫伤、纵隔气肿和心肌挫伤)]、胸腔置管、受伤至入院时间、入院时生命体征(血压、心率)、血常规[白细胞、血红蛋白(Hb)、血小板、红细胞压积(Hct)]、血型、尿常规(尿隐血、尿蛋白和尿酮体)、生化检查[总胆固醇(TCHO)、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尿素氮(BUN)、肌酐(CRE)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和凝血酶时间(TT)]、创伤评分[胸壁损伤评分(CIS)、损伤严重度评分(ISS)、新损伤严重度评分(NISS)]及住院时间。单因素分析观察各因素与肋骨骨折后引发血胸的相关性,筛查显著相关因素。再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肋骨骨折后引发血胸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独立危险因素中连续变量预测血胸的价值,并计算最佳阈值。结果:两组性别、职业、体重、身高、糖尿病、COPD、高血脂、受伤至入院时间、血压、心率、血小板、尿蛋白、尿酮体、TCHO、HDL-C、TBIL、ALT、CRE、HbA1C、PT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血胸组Hb、Hct、TG、LDL-C、TT值较非血胸组显著降低,而年龄、肋骨骨折数、白细胞、AST、FIB、D-D、创伤评分及住院时间均显著高于非血胸组( P<0.05)。血胸组高血压、致伤原因、连枷胸、双侧肋骨骨折、肋骨骨折部位、尿隐血与非血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高血压、肋骨骨折数、连枷胸、双侧肋骨骨折、肋骨骨折部位(上胸部前外侧段、中胸部前外侧段、中胸部后外侧段、中胸部近脊柱侧段、下胸部后外侧段及下胸部近脊柱侧段)、气胸、肺挫伤、心肌挫伤、胸腔置管、白细胞、尿隐血、BUN、FIB、创伤评分(CIS、ISS和NISS)及住院时间与肋骨骨折后引发血胸相关(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肋骨骨折部位(中胸部后外侧段、中胸部近脊柱侧段、下胸部后外侧段及下胸部近脊柱侧段)、肺挫伤、胸腔置管、BUN及创伤评分(CIS、ISS和NISS)与肋骨骨折后引发血胸显著相关( P<0.05)。独立危险因素中连续变量的ROC曲线显示,BUN、CIS、ISS和NISS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587(95% CI 0.529~0.645)、0.824(95% CI 0.779~0.870)、0.789(95% CI 0.739~0.840)和0.876(95% CI 0.835~0.917)( P<0.05),最佳阈值分别为5.0 mmol/L、2.5分、15分和21.5分。 结论:肋骨骨折部位(包括中胸部后外侧段、中胸部近脊柱侧段、下胸部后外侧段和下胸部近脊柱侧段)、肺挫伤、胸腔置管、BUN及创伤评分(CIS、ISS和NISS)是肋骨骨折后引发血胸的独立危险因素。BUN>5.0 mmol/L和创伤评分(CIS>2.5分、ISS>15分和NISS>21.5分)具有显著的预测肋骨骨折后引发血胸的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无导线起搏器对超高龄患者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无导线起搏器对超高龄老年人应用中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非随机队列研究,连续纳入2019年12月至2022年6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内科年龄≥85岁植入无导线起搏器患者。分析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包括合并症、既往手术情况及抗凝和/或抗血小板药物使用情况,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中记录起搏器程控参数(阈值、R波振幅、阻抗)及手术相关并发症。结果:共纳入55例超高龄患者,男33例,女22例,体重指数(BMI)为(23.0±4.4)?kg/cm 2,年龄(90.1±3.8)岁。植入起搏器适应证:病态窦房结综合征37例,房室传导阻滞30例。所有患者均成功植入无导线起搏器(Micra),植入部位均为右心室间隔中部。植入时起搏电学参数:阈值(0.5±0.3)?V/0.24 ms、R波振幅(9.3±4.5)?mV、阻抗(917.6±354.1)?Ω。围术期未出现心脏穿孔、心脏压塞、血管并发症、深静脉血栓、器械移位、器械感染、胸痛、血胸等不良事件。 结论:在≥85岁超高龄患者中植入无导线起搏器是安全、可行的,无导线起搏器将为此类患者提供一种可替代经静脉起搏器的治疗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