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族性男性性早熟五例临床及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5例家族性男性性早熟(familial male-limited precocious puberty,FMPP)患者的临床及遗传学特征。方法:收集5例FMPP病例的临床资料、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应用全外显子组测序分析患者致病基因,确定可疑变异位点后对家系成员行Sanger测序验证。结果:5例患者中4例为儿童,1例为成人。4例患儿均因性发育过早来就诊,发病年龄<4岁,血清睾酮升高,黄体生成素(LH)及卵泡刺激素(FSH)处于青春期前水平,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激发试验提示为外周性性早熟。基因检测发现5例患者LHCGR基因均存在变异,其中前4例患者携带相同的c.1713G>C(p.M571I)杂合突变,病例5携带c.1741T>C(p.C581R)杂合突变。给予4例患儿口服抗雄激素制剂及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剂,均治疗有效。结论:LHCGR基因c.1713G>C为尚未报道的新变异,拓展了LHCGR基因突变谱。给予FMPP患儿比卡鲁胺联合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可改善临床症状并延缓骨骺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06例46,XY性发育异常患者的分子诊断和临床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46,XY性发育异常(DSD)患者的分子诊断方法和临床特点,加深对疾病的认识。方法:采用基于多重PCR的AA芯片法和探针捕获法两种靶向二代测序技术,对2009年7月至2021年6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诊治的206例46,XY DSD患者进行基因检测,并对分子诊断明确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206例患者中,同时有小阴茎、尿道下裂、隐睾三种表型的患者诊断率最高,可达75.28%。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外生殖器男性化不全表现,其中小阴茎伴有尿道下裂最为常见(87.25%)。81例(39.32%)患者检测为单一基因突变,104例(50.49%)患者存在多个基因突变,21例(10.19%)患者未检测到基因突变。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和基因组学(ACMG)指南统计致病和可疑致病比例,发现明确分子诊断的有107例,诊断率为51.94%,包括类固醇5α-还原酶2(SRD5A2)突变40例(37.38%),雄激素受体(AR)突变36例(33.64%),类固醇生成因子1(NR5A1)突变18例(16.82%),17β-羟类固醇脱氢酶3(HSD17B3)突变6例(5.61%),17α-羟化酶/17,20-裂解酶(CYP17A1)、Wilms肿瘤相关基因1(WT1)、GATA结合蛋白4(GATA4)突变各2例(1.87%),黄体生成素受体(LHCGR)突变1例(0.93%)。在81例青春期后患者中,29例有乳房发育,其中25例(86.21%)为AR突变。结论:46,XY DSD患者的临床表型和分子病因复杂。靶向二代测序具有高通量、高效率、低成本的优势,尤其对遗传异质性较强的46,XY DSD病因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妊娠诱发库欣综合征的诊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妊娠诱发库欣综合征是指妊娠状态所诱发的库欣综合征,一般患者在分娩后或终止妊娠后症状得到缓解。该病非常罕见,但对母体与胎儿均产生严重危害。妊娠诱发库欣综合征和妊娠合并库欣综合征在临床表现上相似,但在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上存在差异,诊断较为困难,治疗面临挑战。本文主要针对妊娠诱发库欣综合征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进行简要综述,旨在为妊娠诱发库欣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管理提供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LHCGR新变异致Leydig细胞发育不全患儿的基因诊断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1例Leydig细胞发育不全患儿的临床特征和 LHCGR基因变异,明确其遗传学病因,为家系的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提供依据。 方法:应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检测患儿的致病基因,应用PCR结合Sanger测序的方法进行家系验证和产前诊断。结果:测序结果显示患儿的 LHCGR基因存在c.265A>T(p.Ile189Leu)和c.422T>C(p.Val141Ala)复合杂合变异,其父亲携带c.265A>T(p.Ile189Leu)杂合变异,母亲携带c.422T>C(p.Val141Ala)杂合变异,患儿的2个变异分别来源于父亲和母亲。产前诊断结果显示胎儿为 LHCGR基因c.265A>T(p.Ile189Leu)杂合变异携带者。 结论:LHCGR基因c.265A>T(p.Ile189Leu)和c.422T>C(p.Val141Ala)变异可能为患者的致病原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LHCGR基因突变所致家族性男性限性性早熟家系分析暨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报道1例家族性男性限性性早熟(FMPP)病儿及家族的临床特征及基因分析.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2年4月就诊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徐州儿童医院的1例3岁2个月FMPP病儿的临床资料,包括体格检查、实验室相结果等,并测序病儿及其父母外周血LHCGR基因的11个外显子编码区.结果 病儿自生后2个月起出现外生殖器阴茎增大,身高增长加速,现身高110.5 cm,双侧睾丸4 mL,阴茎长6.3 cm、横径3.5 cm,阴毛2期;血睾酮8.09 nmol/L,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激发试验呈青春期前低水平表现;LHCGR基因的11号c.1118C>T,导致373位丙氨酸变为缬氨酸.病儿母亲检测到相同的基因突变位点,有多囊卵巢病史.结论 FMPP是外周性性早熟罕见病因,该病例临床表现典型,检测发现LHCGR基因杂合突变c.1118C>T(p.Ala 373 Val),母子具有相同基因型但表型不同,母亲为多囊卵巢病人,为该文献复习FMPP病因诊断、产前诊断及家系的遗传咨询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补肾涤痰汤治疗不同代谢状态多囊卵巢综合征模型小鼠疗效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分析补肾涤痰汤(BDD)对不同代谢状态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模型小鼠的疗效.方法 分别采用高脂日粮(HFD)喂养或正常饲料喂养C57BL/6J小鼠,并同时经脱氢表雄酮(DHEA)注射建立肥胖或非肥胖的PCOS模型,肥胖与非肥胖PCOS模型各分为对照组、肥胖/非肥胖PCOS组、肥胖/非肥胖BDD组3组,共6组,肥胖/非肥胖BDD组皆使用BDD治疗,对照组使用等体积溶剂处理;检测小鼠血清空腹血糖(FBG)、胰岛素(INS)、雌二醇(E2)、睾酮(T)、促黄体生成素(LH)、促卵泡生成素(FSH)等指标,以及雌二醇受体1/2基因(Esr1/2)、小鼠卵巢骨形态发生蛋白15基因(Bmp15)、促黄体生成素受体基因(Lhcgr)、促卵泡生成素受体基因(Fshr)mRNA表达情况.结果 肥胖型PCOS模型小鼠经BDD治疗后,葡萄糖耐量实验值(GTT)、睾酮(T)、胰岛素(INS)及雌二醇受体1基因(Esr1)、Bmp15水平显著下降(P<0.05),E2水平显著上升(P<0.05);而非肥胖PCOS模型小鼠经BDD治疗后,LH、FSH、T水平显著上升(P<0.05),总胆固醇(TC)、Bmp15水平显著下降(P<0.05),呈现与BDD治疗肥胖型PCOS模型小鼠不同甚至相反的趋势.结论 从动情周期与卵巢结构水平看,BDD对肥胖与非肥胖型PCOS小鼠均有疗效,尽管激素水平出现不一样的调节趋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早期糖尿病小鼠睾丸中睾酮合成关键酶的变化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建立小鼠1型糖尿病模型,研究糖尿病早期时睾丸中睾酮合成关键酶的变化.方法 雄性成年鼠2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糖尿病模型组10只.通过ip链脲佐菌素(150 mg/kg)制备糖尿病模型,成功制备糖尿病模型后4周处死小鼠,取血清和睾丸组织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法检测睾丸组织中促黄体生成素受体(LHR)、类固醇激素合成灵敏调节蛋白(StAR)、细胞色素P450胆固醇侧链裂解酶(P450scc)、3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Ⅵ型(3β-HSD6)、17a-羟基化酶/17,20-裂解酶Ⅰ型(P450c17a1)及17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Ⅲ型(17β-HSD3)相应mRNA(Lhcgr、Star、Cyp11a1、Hsd3b6、Cyp17a1和Hsd17b3)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中睾酮和黄体生成素(LH)含量、睾丸组织中3β-HSD1、P450c17a1及17β-HSD3酶活性.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4周糖尿病小鼠血清中睾酮和LH含量显著降低(P<0.05);睾丸组织的Lhcgr、Star、Cyp11a1、Hsd3b6、Cyp17a1和Hsd17b3 mRNA含量显著降低(P<0.05、0.001);3β-HSD1、P450c17及17β-HSD3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0.01).结论 早期糖尿病小鼠睾丸中睾酮合成关键酶的表达显著降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LHCGR基因二个新突变致46,XY性分化异常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患儿社会性别女,2岁10个月,维吾尔族,因"发现无阴道口2年余"于2016年5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患儿出生时即发现无阴道口,患儿为第1胎第1产,足月剖宫产,出生体重3900g,出生时无窒息、产伤史,喂养史无异常,生长发育史无异常,行为表现正常.患儿性格外向活泼,性别取向无特殊,喜爱红色及粉色玩具.父母非近亲结婚,无家族性遗传病史.查体:女性外表,身高97cm,体重17kg,体质指数18.07.血压80/50mmHg(1mmHg=0.133kPa).发育未见异常,面容无异常.有大阴唇及小阴唇,尿道口位于大阴唇内侧,未见阴蒂及阴道口,未见阴囊、阴茎.腹股沟查体未触及包块,肝、脾未触及肿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多囊卵巢综合征易感基因DENND1A、LHCGR、THADA与子痫前期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评估汉族人群中子痫前期与多囊卵巢综合征易感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包括LHCGR基因rsl3405728位点、THADA基因rsa3429458位点,DENND1A基因rs2479106位点)的遗传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4年8月至2016年9月在广东省深圳龙华新区人民医院分娩的汉族187例子痫前期患者和223例正常健康孕妇,分别收集5ml外周血.纯化外周血DNA后通过PCR扩增LHCGR基因rsl3405728位点、THADA基因rsa3429458位点,DENND1A基因rs2479106位点,并进行直接测序获得基因型.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体质指数(BMI)、年龄以及基因型等因素与子痫前期发病的相关性.结果 三类最小等位基因频率在年龄以及体重因素校准后在对照组以及子痫前期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分析基因型频率时,发现DENND1ASNPrs2479106在病例和对照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隐性模型),SNPrs13429458在病例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累加模型).结论 LH-CGR基因rsl3405728位点、THADA基因rsa3429458位点,DENND1A基因rs2479106位点多态性与子痫前期具有相关性,可见子痫前期的家族性与多囊卵巢综合征易感基因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胚胎期和哺乳期染毒对子代雄性大鼠生殖系统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作为环境内分泌干扰物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己脂(DEHP)的替代物,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DINP)已逐渐成为用量最大的增塑剂之一.本研究旨在探索DINP胚胎期及哺乳期染毒对雄性子代生殖系统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两代繁殖实验设计,在Wistar雌性受孕大鼠的GD7(受孕第8天)至PND21(产后第21天),每天经口灌胃DINP,染毒剂量为5、50、500、1000 mg/kg(体重),玉米油为溶剂对照组,每组由5~6只孕鼠组成.PND2时,测量子代仔鼠的肛殖距(AGD),并计算其AGD指数.在PND4时通过窝标准化操作保持每窝8只仔鼠(4只雌鼠,4只雄鼠).分别于PND21和PND49,从各剂量组随机抽取10只雄性仔鼠,用ELISA法测定其血清睾酮水平,并解剖观察其睾丸病理变化;计算PND21时睾丸和附睾系数,并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测定睾酮合成途径关键基因的mRNA表达情况.[结果]与溶剂对照组相比较,DINP染毒组新生仔鼠的围生期损失数和雌雄性别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雄性仔鼠的AGD缩短,分别为(5.15±0.37)、(5.17±0.33)、(4.57±0.38)、(5.16±0.32) mm,500、1000 mg/kg染毒组雄性仔鼠的AGD指数(2.48±0.19、2.51±0.13)降低.与对照组相比:PND21时,50 mg/kg及以上的DINP处理组中Star基因mRNA表达量增高,500及1000 mg/kg处理组中Scarb1的mRNA表达量降低,Lhcgr基因mRNA表达量也在1000 mg/kg剂量组降低(均P< 0.05).PND49 DINP染毒组大鼠生精细胞和精子减少,间质细胞出现聚集现象,但PND21和PND49雄性仔鼠血清睾酮浓度未发现降低(P>0.05).[结论]胚胎期及哺乳期DINP暴露对雄性F1代大鼠的生殖系统存在影响,睾酮合成过程中关键基因5carb1、Star和Lhcgr可能在其作用机制中发挥一定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