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例骨髓增生异常性肿瘤患者基因突变及其与临床特征间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性肿瘤(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患者基因突变与临床特征、预后及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转化风险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连续的初治MDS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第二代测序技术检测患者中34种MDS疾病相关突变基因,分析该队列中不同基因的突变发生率及分布情况,探讨高频基因突变(突变率≥10%)与患者临床特征、预后及转化为AML风险之间的关系.结果:100例MDS患者共检出32种基因突变,有84%患者出现至少1种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最多见于MDS伴多系病态造血(MDS with multilineage dysplasia,MDS-MLD)患者(39.3%);≥60岁老年患者中有82.8%(53/64)出现基因突变.基因突变中,ASXL1突变发生率最高(26.0%),其他突变率大于10%的基因(高频基因)还包括TET2、U2AF1、DNMT3A、RUNX1、TP53和SF3B1.ASXL1易与RUNX1共突变,与TP53突变共排斥.在基因突变与临床特征相关性分析中,ASXL1突变组骨髓原始细胞比例高于ASXL1未突变组;U2AF1突变组血小板计数少于U2AF1未突变组,老年患者中DNMT3A突变(85.7%)高于年轻患者(14.3%);RUNX1突变组白细胞计数高于RUNX1未突变组;TP53突变组中位国际预后评分系统-修订版(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Scoring System-Revised,IPSS-R)评分(6.0分)高于TP53未突变组(4.5分),P=0.016;TP53突变组中位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数值(420 U/L)高于TP53未突变组(222 U/L)(P=0.002).本研究中位随访时间为18.6个月,中位生存时间27.1个月,多因素分析表明,TP53突变是总体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短的独立危险因素.随访期间,15例(15%)患者发生AML转化,而DNMT3A基因突变是MDS患者发生AML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HR=3.73).结论:本研究中MDS患者的MDS相关基因突变率为84%,TP53突变与患者不良预后有关,DNMT3A突变与患者易于发生AML转化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中国老年骨髓增生异常性肿瘤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2024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骨髓增生异常性肿瘤(myelodysplastic neoplasms,MDS)是起源于造血干经细胞和(或)祖细胞的一组异质性髓系肿瘤.欧美流行病学调查揭示,MDS发病率为(4~5)/10万,且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中位诊断年龄为73~76岁.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2001年诊断标准,在2004年至2007年对中国上海地区约390万人的调查中发现,MDS平均发病率为1.51/10万,中位发病年龄为62岁,其中约1/3的患者会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53%的患者因血细胞减少引发的感染、出血或合并症而死亡.老年MDS患者由于合并症较多、体质较弱,无论是治疗选择、疾病转归都有其特点.老年MDS患者的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和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均稍高于年轻患者,而其中性粒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较年轻患者明显增高.此外,老年MDS患者发生基因突变的数量更多,平均每例患者可发生1.8个基因突变,其中以ASXL1、TET2、SF3B1、STAG2、SRSF2和TP53突变更多见;而年轻患者的突变数量为平均每例患者发生1.2个基因突变,且以U2AF1、ASXL1和RUNX1突变较常见.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是MDS唯一的根治疗法,年轻患者可行清髓性移植,但老年患者只能行减低剂量预处理(reduced-intensity conditioning,RIC)的allo-HSCT治疗.老年MDS患者的自然病程和预后差异很大,由年龄(>70岁)、脆弱指数、分子国际预后评分系统(international prognosis scoring system,IPSS)分组等组成的MDS综合预后评分,能更好地预测MDS患者化疗的耐受性和治疗不良反应.本共识根据国内外老年MDS研究的最新循证证据,经学组专家共同讨论后制定,旨在规范中国老年MDS患者的诊断和治疗的全程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抗黑色素瘤分化相关基因5抗体阳性皮肌炎危险因素分析及早期诊断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抗黑色素瘤分化相关基因5(MDA5)抗体阳性DM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及早期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1年6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收治的DM患者223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抗MDA5抗体是否阳性分为抗MDA5抗体阳性组(34例)和抗MDA5抗体阴性组189例,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用二元Logistic回归法分析抗MDA5抗体阳性DM患者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各危险因素对抗MDA5抗体阳性DM患者的预测价值。结果:抗MDA5抗体阳性组的皮肤溃疡发生率[20.6%(7/34)和9.0% (17/189), χ2=4.03, P=0.045]、抗Ro52抗体阳性率[61.8%(21/34)和21.2%(40/189), χ2=23.90, P<0.001]、间质性肺疾病(ILD)[91.2%(31/34)和38.6%(73/189), χ2=31.98, P<0.001]及快速进展性间质性肺疾病(RP-ILD)发生率[67.6%(23/34)和5.3%(10/189), χ2=88.87, P<0.001]、D-二聚体[1.87(1.23,2.56)μg/ml和1.15(0.59,1.29)μg/ml, χ2=4.68, P<0.001]、血清铁蛋白水平[931.65(579.12,1 160.43)ng/ml和507.40(200.40,588.55)ng/ml, χ2=5.60, P<0.001]均高于抗MDA5抗体阴性组,而肌酸激酶(CK)水平显著低于抗MDA5抗体阴性组[85.50(61.25,1 55.00)U/L和263.00(66.50,1 111.14)U/L, χ2=3.08, P=0.00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抗Ro52抗体阳性[ OR(95% CI)=5.027(1.632,15.483), P=0.005]、D-二聚体水平升高[ OR(95% CI)=1.665(1.124,2.466), P=0.011]、发生ILD[ OR(95% CI)=10.071(2.061,49.207), P=0.004]及RP-ILD[ OR(95% CI)=10.910(3.294,36.134), P<0.001]是抗MDA5抗体阳性DM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抗Ro52抗体、D-二聚体、ILD及RP-ILD的曲线下面积(95% CI)分别为[0.703(0.615,0.791)、0.752(0.661,0.843)、0.763(0.703,0.822)、0.812(0.730,0.893)]( P均<0.001),预测抗MDA5抗体阳性DM的价值均较高。 结论:抗Ro52抗体阳性、D-二聚体水平升高、发生ILD及RP-ILD是抗MDA5抗体阳性DM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对抗MDA5抗体阳性DM患者均有一定的早期诊断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伴环状铁粒幼红细胞增多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基因突变特征及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伴环状铁粒幼红细胞增多(RS)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RS)患者的基因突变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1年1月至2019年6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新诊断的255例原发性MDS-RS患者资料。129例采用一代测序、126例采用包含112个血液肿瘤相关基因的二代测序(NGS)进行基因突变分析。结果:共193例(75.7%)检出SF3B1突变,其中SF3B1 K700E突变147例(76.2%)。非SF3B1基因突变较常见的有TET2(16.7%)、ASXL1(14.3%)、U2AF1(11.1%)、TP53(7.9%)、SETBP1(6.3%)和RUNX1(6.3%)。RS 5%~<15%患者SETBP1突变率显著高于RS≥15%患者(21.4%对4.5%, P=0.044),其余基因突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在114例NGS检出SF3B1突变的患者中,RS 5%~<15%患者SF3B1等位基因突变频率(VAF)与骨髓RS比例呈正相关( r=0.486, P=0.078);RS≥15%组SF3B1突变型患者骨髓RS比例显著高于野生型患者[40.0%(15.0%~80.0%)对25.5%(15.0%~82.0%), P<0.001],且SF3B1 VAF与骨髓RS比例呈正相关( P=0.009, rs=0.261)。全部患者SF3B1突变型与野生型年龄、ANC、PLT、平均红细胞体积、RS比例、IPSS-R染色体核型及IPSS-R预后分组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SF3B1突变是影响总生存(OS)时间的独立良好预后因素( HR=0.265,95% CI 0.077~0.917, P=0.036),TP53突变是独立不良预后因素( HR=6.272,95% CI 1.725~22.809, P=0.005)。根据SF3B1和TP53突变状态将MDS-RS患者分为四组:SF3B1和TP53均突变组、SF3B1和TP53均野生组、SF3B1野生伴TP53突变组及SF3B1突变伴TP53野生组,四组患者OS时间差异显著( P<0.001)。组间两两比较显示SF3B1突变伴TP53野生组OS时间显著长于SF3B1野生伴TP53突变组、SF3B1和TP53野生组,而与SF3B1和TP53均突变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SF3B1突变在MDS-RS中的发生率较高,几乎均是错义突变,以K700E突变最为常见。SF3B1突变是MDS-RS患者生存的独立良好预后因素,TP53突变是独立不良预后因素,二者联合可更精细地指导MDS-RS患者预后分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较低危组与较高危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常见基因突变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较低危组和较高危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基因突变及基因突变功能组的差异。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3年8月就诊于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227例MD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修订版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PSS-R),将MDS患者分为较低危组(IPSS-R评分≤3.5分)96例与较高危组(IPSS-R评分>3.5分)131例。采用二代测序检测骨髓标本中58个MDS常见基因突变,取基因突变结果中突变率较高的24个基因纳入研究,并根据基因功能将24个突变基因分为8类。比较较低危组与较高危组临床资料、基因突变及基因突变功能组的差异。结果:227例MDS患者中至少检测出1种基因突变的患者为177例(78.0%),其中突变率较高的5种基因依次为ASXL1[21.6%(49/227)]、TET2[18.5%(42/227)]、TP53[15.4%(35/227)]、DNMT3A[13.2%(30/227)]、U2AF1[10.1%(23/227)]。按基因功能分类,最常见突变组为甲基化相关基因[31.3%(71/227)],其次为剪接体相关基因[24.7%(56/227)]。较低危组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均高于较高危组,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基因突变率及存在≥3种基因突变率均低于较高危组(均 P<0.05)。较低危组中突变率较高的5种基因依次为TET2[21.9%(21/96)]、DNMT3A[14.6%(14/96)]、ASXL1[13.5%(13/96)]、SF3B1[12.5%(12/96)]、U2AF1[8.3%(8/96)],较高危组中突变率较高的5种基因依次为ASXL1[27.5%(36/131)]、TP53[23.7%(31/131)]、TET2[16.0%(21/131)]、DNMT3A[12.2%(16/131)]、U2AF1[11.5%(15/131)],较低危组ASXL1、TP53、ETV6、NRAS基因突变率均低于较高危组(均 P<0.05)。较低危组及较高危组中甲基化相关基因突变比例均最高,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2.3%(31/96)比30.5%(40/131), χ2=0.08, P>0.05];两组肿瘤因子抑制物相关基因突变、转录因子相关基因突变、染色质修饰相关基因与RAS途径相关基因突变比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较高危组较较低危组MDS患者常见基因突变率高,且基因突变数量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类固醇生成因子-1基因突变及其相关临床表型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类固醇生成因子(SF-1,NR5A1)是在性腺及肾上腺发育过程中起关键调控作用的转录因子。NR5A1基因突变是性发育异常(disorders of sex development,DSD)常见病因之一,目前临床报道的病例多为杂合突变。该基因突变患者临床表型复杂,早期报道的患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46,XY性腺发育不良,近年发现该基因突变与男性无精症或女性的卵巢早衰有关,多数患者无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目前认为患者临床表型异质性,可能与不同基因突变对转录活性的功能影响、下游靶基因(如SOX9等)基因剂量效应以及寡基因突变等的遗传背景等相关。通过对NR5A1突变的基因型和相关表型开展研究,有助于人们深入理解性腺发育的过程及其调控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伴ASXL1和U2AF1突变年轻不典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不典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aCML)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方法。方法:对四川省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南岸院区收治的1例年轻aCML患者的临床资料、骨髓形态学、免疫学、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特点进行分析。结果:患者骨髓涂片示:粒细胞系明显增生,占0.875,伴显著发育异常和不成熟的粒细胞增多,原始粒细胞占0.170,成熟粒细胞胞质内颗粒明显增多、增粗;骨髓穿刺活组织检查示:骨髓增生极度活跃,幼稚粒细胞增多,网状纤维广泛增生(骨髓纤维化2~3级);左腹股沟淋巴结切除活组织检查病理示:淋巴结结构破坏,组织细胞背景中可见巨核细胞及不成熟粒细胞,符合髓外造血;骨髓流式细胞免疫表型示:粒细胞群约占有核细胞81.6%,异常表达CD56、CD14dim,粒细胞系发育模式异常;白血病中常见30种融合基因筛查均为阴性;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示:BCR-ABL1融合基因p210型、BCR-ABL1融合基因p190型、BCR-ABL1融合基因p230型、CALR基因第9号外显子、JAK2 V617F突变均为阴性。Sanger测序示:MPL-W515基因突变、CSF3R基因第14号和17号外显子、BRAF基因突变、SRSF2均为阴性;二代测序示:ASXL1基因突变阳性,NM_015338.5:c.2077C>T(p.R693*),突变频率为47.7%;U2AF1基因突变阳性,NM_006758.2:c.101C>A(p.S34V),突变频率为51%;PDGFRA、PDGFRB、SETBP1、SF3B1、STAT3、STAT5B等均为阴性。染色体核型分析示:47,XX,add(5)(q33),+8,-10,+mar[8]。综合诊断为aCML,BCR-ABL1阴性。结论:BCR-ABL1阴性aCML的诊断依赖于形态学、免疫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综合诊断,二代测序在鉴别诊断及靶向药物治疗方面尤为重要;年轻患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极具挑战性,应引起临床医生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男性抗黑色素瘤分化相关基因5抗体阳性皮肌炎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男性抗黑色素瘤分化相关基因5(MDA5)抗体阳性皮肌炎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不良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江苏省肌炎协作组2017—2020年间住院246例抗MDA5抗体阳性的皮肌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取 χ2检验;定量资料采用 M( Q1, Q3)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单因素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多因素生存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以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①男性抗MDA5抗体阳性患者向阳疹[67.1%(47/70)与52.8%(93/176), χ2=4.18, P=0.041]、V字征比例高于女性组[50.0%(35/70)与30.7%(54/176), χ2=8.09, P=0.004],男性组CK[112(18,981)U/ml与57(13.6,1 433)U/ml, Z=-3.50, P<0.001]及血清铁蛋白(SF)水平[1 500(166,32 716)ng/ml与569(17.8,14 839)ng/ml, Z=-5.85, P<0.001]高于女性组;男性组ESR[31.0(4.0,101.5)与43.4(5.0,126.5)mm/1 h, Z=-2.22, P=0.026]、间质性肺疾病(ILD)[40.0%(28/70)与59.7%(105/176), χ2=7.82, P=0.020]患者的比例低于女性组,但快速进展型间质性肺疾病(PR-ILD)比例[47.1%(33/70)和31.3%(55/176), χ2=5.51, P=0.019]高于女性组。②男性抗MDA5抗体阳性患者,死亡组较存活组病程更短[1.0(1.0,3.0)个月与2.5(0.5,84)个月, Z=-3.07, P=0.002],关节炎发生率更低[16.7%(4/24)与42.2%(19/45), χ2=4.60, P=0.032];死亡组AST[64(22.1,565)U/L与51(14,601)U/L, Z=-2.42, P=0.016]、LDH[485(224,1 464)U/L与352(170,1 213)U/L, Z=-3.38, P=0.001]、CRP[11.6(2.9,61.7)mg/L与5.0(0.6,86.4)mg/L, Z=-1.96, P=0.050]、血清SF水平[2 000(681,7 676)ng/ml与1 125(166,32 716)ng/ml, Z=-3.18, P=0.001)高于存活组,RP-ILD发生率显著增高[95.8%(23/24)与22.2%(10/45), χ2=33.99, P<0.001];③Cox回归分析提示病程、LDH水平、RP-ILD[ HR值(95% CI)=0.203(0.077,0.534), P=0.001; HR值(95% CI)=1.00(1.001,1.004), P=0.003; HR值(95% CI)=95.67(10.872,841.904), P<0.001]是男性抗MDA5抗体阳性患者预后相关因素。 结论:男性抗MDA5抗体阳性患者临床表现与女性比有一定差异,ILD发生率低,但PR-ILD占比高,病程、LDH水平及RP-ILD是男性抗MDA5抗体阳性患者的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患者右心功能减退临床指标变化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患者右心功能减退相关指标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8月江苏省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和江苏省人民医院55例PMF患者临床资料。比较纤维化前/早期和明显纤维化期患者右心功能相关超声心动图指标和生化指标差异,采用单因素线性回归法分析肺动脉压与各生化指标的关系。结果:纤维化前/早期组患者血红蛋白水平[119 g/L(47~224 g/L)比78 g/L(33~182 g/L)]及血小板计数[233×10 12/L(5×10 12/L~984×10 12/L)比117×10 12/L(7×10 12/L~731×10 12/L)]高于明显纤维化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22例有完整心脏超声结果的患者中,90.9%(20/22)患者肺动脉压增高,72.7%(16/22)患者左心房直径增加,90.9%(20/22)患者右心室舒张期内径增加,无射血分数异常者。纤维化前/早期组患者肺动脉压[48 mmHg(46~90 mmHg)比33 mmHg(20~50 mmHg)(1 mmHg=0.133 kPa)]、左心室舒张期内径[46 mm(36~50 mm)比47 mm(43~53 mm)]、短缩率[38.1%(36.0%~38.9%)比35.4%(32.7%~37.8%)]与明显纤维化期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患者肺动脉压与年龄( r=0.590)及血清铁蛋白(SF)( r=0.608)、乳酸脱氢酶(LDH)( r=0.711)、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ST-2)( r=0.580)水平均呈正相关(均 P<0.05),与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 r=-0.596, P=0.003)。 结论:PMF患者易出现右心功能减退。PMF患者年龄越高、血小板计数越低或SF、LDH、ST-2水平升高时,肺动脉压越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miR-377-5p通过抑制AKT1/GSK-3β通路增强食管癌细胞TE-1的放射敏感性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miR-377-5p对食管癌细胞TE-1放射敏感性的影响及机制。方法:TE-1细胞转染miR-377-5pmimic和miR-377-5pmimic NC构建过表达miR-377-5p细胞。对转染后的TE-1细胞照射后采用平板集落形成实验检测细胞放射生物学参数(D 0、D q、SF 2),Transwell小室法检测细胞侵袭能力,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免疫印迹检测AKT1和GSK-3β磷酸化水平。 结果:2、4、6、8 Gy照射的集落形成率均显著下降( P<0.05),且在同一剂量下miR-377-5pmimic组细胞集落形成率均显著低于miR-377-5pmimic NC组( P<0.05)。相比于miR-377-5pmimic NC组,miR-377-5pmimic组D 0、D q、SF 2均显著下降( P<0.05),放射增敏比为1.34(D 0值比);0 Gy照射后细胞侵袭、迁移、增殖能力显著下降,细胞凋亡水平显著上升,细胞周期被阻滞于G 1期,AKT1和GSK-3β磷酸化水平显著下降( P<0.05);4 Gy照射后细胞侵袭、迁移、增殖能力下降,细胞凋亡水平显著上升,G 1期显著延长,AKT1和GSK-3β磷酸化水平亦显著下降(均 P<0.001)。 结论:miR-377-5p能够增加食管癌细胞TE-1的放射敏感性,其机制可能是抑制AKT1/GSK-3β信号通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