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数据挖掘的《疫喉浅论》辨治猩红热用药规律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究清代喉科医家夏云治疗猩红热的用药特色及规律.方法 手工检索夏云所著《疫喉浅论》中治疗猩红热的内服与外用方剂,分别建立数据库,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3.5)中统计分析、关联分析与层次聚类分析挖掘内服与外用方剂中药物频次、功效、四气五味归经、常用药对及核心药物组合规律.结果《疫喉浅论》中共有 64 首猩红热治疗方,其中内服方剂 41首,外用方剂23 首.内服方剂中使用频次最高的中药为玄参,药物功效以疏散风热为主,药物气味归经以寒性、甘味、肺经药多用,常用药对为地黄-麦冬,通过聚类分析得出 3 类内服核心处方.外用方剂中使用频次最高的中药为冰片,药物功效以清热解毒为主,药物气味归经以寒性、苦味、肺经药多用,常用药对为硼砂-冰片,通过聚类分析得出 3 类外用核心处方.结论《疫喉浅论》中治疗猩红热的内服、外用方剂均反映了夏云对猩红热病因病机及病位的认识,体现了其"清透化毒凉营泄热"的治疗原则,可为当今猩红热治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外来药物龙脑香的"中药化"知识建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中古时期龙脑香在阿拉伯就曾广泛应用。传入中国后,中医药吸收融合龙脑香相关域外知识,在药性、功效、主治等方面经过理论和实践总结,对龙脑香进行"中药化"知识建构。龙脑香在唐代作为一味独立的本草,正式载入本草著作,宋降以来,其药用知识不断拓展。中医药对外来药物"以文化之"的过程,可以反映药物知识形成与积累的过程,为外来药物的"中药化"提供历史镜鉴,也为探索中药知识形成与发展模式提供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芒硝加冰片外敷治疗药物性静脉炎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芒硝加冰片外敷治疗药物性静脉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等中英文数据库关于芒硝加冰片外敷治疗药物性静脉炎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1年10月23日。采用STATA 1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9项研究,共计767例患者(治疗组患者384例,对照组患者383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芒硝加冰片治疗静脉炎的治愈率( RR=1.84,95% CI:1.40~2.42, P<0.05)、总有效率( RR=1.12,95% CI:1.02~1.24, P<0.05)、疼痛评分( SMD=3.34,95% CI:-5.20~-1.48, P<0.01)均优于对照组。 结论:芒硝加冰片外敷治疗较硫酸镁等其他外敷治疗制剂更适合临床治疗药物性静脉炎,在临床性能(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及安全性(不良事件)方面均显示出优势。但由于某些指标样本量较少,所得到的量化结果应谨慎应用于临床实践,且需要进一步研究支撑此项结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龙脑香本草文献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香药作为香和药的集合名词,早已融入我国文化,其不仅是中古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象征,且在药用及其他领域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中龙脑香不仅可作药用,还可作香料熏染,亦有入食、入茶、入酒等多种应用。文章拟对历代本草古籍中记载的龙脑香药用药性、功效及其他应用进行梳理,重点归纳总结其在药用方面的性味、归经、功效、配伍及应用特点,并收录现代药理作用作为补充,以期为龙脑香在药用方面的临床使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天然冰片对宫颈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调控及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周前
本文旨在研究天然冰片(natural borneol,NB)对宫颈癌细胞增殖、凋亡及细胞迁移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运用倒置显微镜观察记录细胞的表型变化,发现NB可显著改变SiHa与HeLa细胞的形态,使细胞变圆,胞间连接变松散;采用CCK-8法和集落形成实验发现NB处理SiHa与HeLa细胞明显抑制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检测结果表明,NB处理组能显著诱导细胞凋亡,且呈现剂量依赖性;Transwell实验和划痕实验表明,NB能抑制SiHa与HeLa细胞的侵袭与迁移能力;蛋白免疫印迹结果表明,NB处理后下调Bcl-2、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Erk1/2、Snail与N-cadher-in蛋白表达,同时上调p-Erk1/2蛋白表达;mRNA测序结合信号通路富集结果显示NB的作用机制涉及MAPK、细胞凋亡等相关的信号通路.综上,NB可能通过影响MAPK、HIF-1α信号通路抑制宫颈癌细胞增殖和迁移,诱导细胞凋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基于CREB3L1探讨矾冰纳米乳对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相关蛋白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 观察矾冰纳米乳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组织环腺苷酸应答元件结合蛋白 3 样 1(CREB3L1)及炎症损伤的影响,探讨其预防增生性瘢痕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 30 只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积雪草苷组及矾冰纳米乳低、中、高剂量组(8.15、16.3、32.6 mg·mL-1).采用热力烫伤法进行造模,深Ⅱ度烧伤造模成功后第 14 天给予相应药物外用,空白组、模型组外用等量生理盐水,每日 2 次,连续给药至第 35 天.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兔耳瘢痕组织病理学改变;马松(Masson)染色观察瘢痕组织胶原沉积情况;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兔耳瘢痕组织CREB3L1/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共表达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瘢痕组织白细胞介素 6(IL-6)、白细胞介素 10(IL-10)等炎性因子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 CREB3L1、Ⅰ型胶原蛋白(COL-Ⅰ)、Ⅲ型胶原蛋白(COL-Ⅲ)、α-SMA mRNA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olt)检测 CREB3L1、COL-Ⅰ、COL-Ⅲ、α-SMA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瘢痕增生指数明显升高(P<0.01);病理学改变包括真皮层增厚,形成致密的网状纤维,伴见炎症细胞浸润;Masson染色可见真皮层增厚,蓝染的胶原纤维大量沉积排列紊乱;免疫荧光双标结果显示,瘢痕组织中CREB3L1 阳性表达增加,α-SMA阳性表达增加,IL-6 含量明显升高(P<0.01),IL-10 含量明显降低(P<0.01),兔耳瘢痕组织中的 CREB3L1、COL-Ⅰ、COL-Ⅲ、α-SMA mRNA 相对表达量明显增加(P<0.01),CREB3L1、COL-Ⅰ、COL-Ⅲ、α-SMA 蛋白的表达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矾冰纳米乳中、高剂量组及积雪草苷组治疗后瘢痕增生指数均明显下降(P<0.05,P<0.01),病理改变可见真皮层变薄,炎性细胞均有不同程度减少,蓝染的胶原纤维减少,免疫荧光双染可见瘢痕组织中CREB3L1 阳性表达降低,α-SMA阳性表达降低,IL-6 含量明显降低(P<0.01),IL-10 含量明显升高(P<0.01),矾冰纳米乳中、高剂量组和积雪草苷组均能够明显下调CREB3L1、COL-Ⅰ、COL-Ⅲ、α-SMA mRNA的表达(均P<0.01),降低CREB3L1、COL-Ⅰ、COL-Ⅲ、α-SMA蛋白的表达(P<0.05,P<0.01).结论 矾冰纳米乳能够通过调节CREB3L1 及相关纤维化蛋白的表达,降低炎症水平,从而预防增生性瘢痕形成,丰富了中医"既病防变""治未病"思想的科学内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一标多测法同时测定艾纳香药材中6种成分的含量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建立一标多测法同时测定艾纳香药材中β-蒎烯、樟脑、芳樟醇、β-石竹烯、α-石竹烯和龙脑6 种主要活性成分含量.方法 采用气相色谱法,色谱柱为PEG-20M(30 m×0.32 mm,1.0 μm)石英毛细管柱,升温程序:起始温度 60℃,维持 2 min,以 5℃·min-1 升至 140℃,维持 2 min,以2℃·min-1升至150℃.高纯氮气为载气(99.999%),火焰离子化检测器和进样口温度均设定为240℃.以龙脑为内参物,建立其与β-蒎烯、樟脑、芳樟醇、β-石竹烯和α-石竹烯的相对校正因子,计算各待测组分的含量,并将测定结果与用内标法测定结果进行比对.结果 β-蒎烯、樟脑、芳樟醇、β-石竹烯、α-石竹烯和龙脑分别在 2.01~80.4 μg·mL-1、6.03~241.2 μg·mL-1、2.00~80.0 μg·mL-1、6.06~242.4 μg·mL-1、4.04~161.6 μg·mL-1 和80.1~3 204 μg·mL-1 浓度范围内具有良好线性关系,方法平均回收率(n=9)分别为 98.4%(RSD=0.6%)、99.1%(RSD=1.2%)、98.9%(RSD=1.2%)、99.0%(RSD=1.3%),98.8%(RSD=1.5%)和 98.5%(RSD=1.1%),与常规内标法比较,一标多测法所得结果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可靠,可用于艾纳香药材的质量控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喉康散质量标准提升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提升喉康散的质量标准.方法 采用显微鉴别法对珍珠层粉进行定性鉴别;采用薄层色谱(TLC)法对制剂中的生晒参、甘草、穿心莲叶进行定性鉴别;采用气相色谱法对薄荷脑、异龙脑、龙脑进行含量测定,色谱柱为PEG-20M毛细管柱(30m×0.25mm,0.25μm),柱温为 140℃,进样口温度为 230℃,检测器温度为 280℃,分流进样的分流比为 20∶1(V/V),进样量为 1μL.结果 制剂中珍珠层粉显微特征明显;生晒参、穿心莲叶、甘草的TLC图斑点清晰,分离度好,阴性对照无干扰;薄荷脑、异龙脑、龙脑质量浓度分别在 0.184~2.946 mg/mL(r=1.000 0)、0.039~0.972 mg/mL(r=0.999 8)、0.048~1.210 mg/mL(r=0.999 8)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试验结果的RSD均小于 3.0%;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 99.84%,99.76%,99.74%,RSD分别为0.18%,0.21%,0.21%(n=6).结论 该方法操作简便,专属性强,重复性好,可为喉康散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冰片"引药上行"作用及剂型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冰片以清热止痛作用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发挥了广泛的药理作用,同时作为常见的"药引"以"芳香开窍、引药上行"之功促进了其他药物透过血脑屏障用于脑靶向给药系统的设计之中.基于此,本文在整理冰片药理作用的基础上,重点综述了冰片的"引药上行"作用和相关机制及其在传统复方剂型和现代纳米给药系统的应用情况,力求全面反映冰片在"引经药"研究领域的整体进展,为深入探究冰片的药用价值和现代化应用开发研究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HS-GC-Orbitrap联用定性与定量测定活血止痛膏挥发性成分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建立活血止痛膏中挥发性成分定性、定量检测方法.方法 采用顶空进样-气相色谱-静电场轨道阱质谱(HS-GC-Orbitrap)技术进行分析.样品除去背膜,以乙腈为溶剂,顶空进样;以高纯氦气为载气,TG-5SILMS色谱柱,程序升温,恒压模式,电子轰击源(EI源),全扫描监测模式测定.结果 可定性活血止痛膏中 5 味药的 12 个主要成分,同时定量测定樟脑、异龙脑、龙脑、薄荷脑、水杨酸甲酯和丁香酚等 6 个成分.结论 研究建立的方法提升了活血止痛膏质量控制水平,操作简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