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区药品储存环节用药错误防范技术指导原则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住院病区存放少量常用和急救药品可方便患者临时治疗,并可为危重患者的救治赢得宝贵时间,但病区药品储存环节存在用药错误的风险。为加强病区储存药品的管理,减少用药错误,合理用药国际网络中国中心组临床安全用药组、中国药理学会药源性疾病学专业委员会和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社组织医学、药学、护理、医院管理等专业的专家,以《中国用药错误管理专家共识》为依据,制定《病区药品储存环节用药错误防范技术指导原则》。病区药品储存环节有关的用药错误包括药品储存不当、药品品规错误、药品数量错误、药品放置错误。风险因素包括管理因素(管理制度不健全、未指定专人或专岗管理、未实施定期检查督导)、流程因素(未制定相应的标准操作流程或操作流程不完善或不合理)、环境因素(药品存放空间和设备不符合要求、未提供专门的标签)、人员因素(未对药品使用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人员安排不合理)和药品因素(病区存储的药品种类和数量过多)。防范策略包括技术策略(强制和约束性管理策略、实施信息化和智能化管理、制定标准化的标识和流程、建立规范目录清单和审核项目清单)和管理策略(建立管理体系和制度、配备充足的人力资源、加强培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2 575例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规律,为指导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利用EXCEL数据透视表、自动Σ等功能,对2011年2月至2020年2月淮南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集上报的2 575例中药注射剂ADR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中药注射剂ADR高发年龄段为>40~80岁,占78.2%(2 014/2 575);其余年龄段ADR报告数占21.8%(561/2 575)。ADR:严重的占2.0%(52/2 575),一般的占98.0%(2 523/2 575),新的占26.5%(683/2 575)。ADR涉及中药注射剂68个品种,ADR报告前10位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占总数的53.5%(1 378/2 575)。其中,参麦注射液引起的ADR最多,占14.5%(372/2 575)。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居首位,占31.8%(995/3 127),其次为全身性损害,占24.6%(769/3 127)。结论:中药注射剂ADR的发生可能与患者年龄、用药品种、不合理用药、中药成分复杂、含有杂质、相关物质、增溶性辅料以及药品说明书安全性信息不完善等因素有关。应加强中药注射剂ADR监测,特别是加强严重ADR预警,严格遵循合理用药原则,做到辨证施治,减少ADR发生,保障用药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江西省宜春市基层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的门诊使用情况分析及对策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依托药事管理与质量控制中心,调查基层医疗机构门诊处方中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为指导规范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从宜春市40家基层医疗机构中随机抽取2019年门诊处方,每家医疗机构抽取100张,剔除中药饮片处方,共收集有效处方3 353张,其中涉及抗菌药物的处方1 639张。对处方进行审核分析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结果:基层医疗机构门诊处方抗菌药物使用率整体偏高,使用率为(48.0±11.4)%,最高使用率达到68.6%,最低为32.7%;抗菌药物使用合理率较低,为(38.4±5.3)%,其中适应证不适宜及用法用量不适宜处方分别占不合理处方数的51.5%和33.7%。结论:基层医疗机构门诊处方抗菌药物使用存在许多不足,技能培训和处方管理的同质化是处方质量控制的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超说明书用药致静脉血栓事件触发的蛇毒血凝酶类药物警戒制度建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自2017年启动药物警戒体系的构建。同年8月,1个月内连续发生3例蛇毒血凝酶类药物超说明书用药相关静脉血栓事件,引起医院药物警戒部门的警惕,将该类事件定为药物警戒风险信号。随即对全院蛇毒血凝酶类药物应用情况展开调查,针对用药风险环节制订干预措施,包括制订蛇毒血凝酶类药物临床应用规范、加强处方/医嘱管理和加强医务人员蛇毒血凝酶类药物合理应用知识培训等,建立了蛇毒血凝酶类药物警戒制度。干预措施实施后的2017年12月至2018年2月与干预前的2017年6至8月比较,蛇毒血凝酶类药物使用量下降90.8%(由6 767支降至624支),用药指征不合理、疗程不合理和日剂量不合理发生率均明显下降。截至2019年底,未再发生蛇毒血凝酶类药物相关静脉血栓事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绩效考核的肿瘤医院药物合理使用情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绩效考核对肿瘤医院临床药物合理使用的影响。方法:由山西省肿瘤医院合理用药绩效考核组结合2017年至2019年各指标的平均值,确定各考核指标的目标值,并赋相应的绩效分值,建立合理用药绩效考核体系。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山西省肿瘤医院国家基本药物使用占比、抗菌药物使用强度、辅助用药使用金额占比及各类药物在使用过程中的药品遴选、药品用量、给药途径、给药频率、给药疗程、溶媒或溶媒用量、有指征过度用药、超说明书用药、配伍禁忌等指标。结果:住院患者国家基本药物使用率从2019年的20.17%提高到2022年的57.30%;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由2019年的12.07限定日剂量数(DDDs)降至2022年的12.00 DDDs,且呈逐年下降趋势;辅助用药使用金额占比由2019年的2.60%降至2022年的0.01%。2019年至2022年各项考核指标不合理率均逐年下降,其中药品遴选不适宜率由39.20%降至5.30%,药品用量不适宜率由8.80%降至1.10%,给药途径不适宜率由4.70%降至0.10%,给药频率不适宜率由11.70%降至1.10%,给药疗程不适宜率由10.10%降至0.90%,溶媒或溶媒用量不适宜率由21.10%降至7.30%,有指征过度用药率由15.30%降至0.70%,超说明书用药率由2.60%降至0.10%,配伍禁忌率由0.20%降至0。结论:精细化的合理用药绩效考核体系可以有效控制肿瘤医院药品费用,推动临床合理用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用药合理性指数量表在老年患者处方审查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用药合理性指数(MAI)量表设置了适应证、疗效、药物剂量、给药方法的正确性、给药方法的切实性、药物-药物相互作用、药物-疾病/异常状态相互作用、重复用药、药物疗程以及药物价格等10个条目评价处方用药合理性,具有较好信度,可用于评价老年患者用药合理性、非必需用药情况、潜在不适当用药情况,验证不合理用药检测软件的可靠性和效果,量化临床干预措施,以及预测不良事件及生活质量的作用。因MAI量表涉及主观判断,使用前应对评价者进行培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的临床应用评价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估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临床应用的合理性。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抽取浙江省立同德医院2018年3-11月使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的病例560例,对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的适应证、用法用量、给药途径、溶媒选择、溶媒浓度、用药疗程、药品配伍、用药禁忌和不良反应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60例中,适应证合理率为26.96%(151/560),用法用量的合理率为99.82%(559/560),给药途径合理率为100.00%(560/560),溶媒选择合理率为95.00%(532/560),溶媒浓度合理率为67.86%(380/560),用药疗程合理率为61.07%(342/560),药品配伍合理率为100.00%(560/560),凝血功能的用药禁忌合理率为94.46%(529/560),肝功能的用药禁忌合理率为90.18%(505/56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1%(9/560),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皮疹瘙痒、恶心、静脉炎、胸闷。结论: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的临床应用不合理现象主要体现在适应证、用药疗程和溶媒浓度选择不合理等方面,亟待进一步规范其合理用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A型肉毒毒素使用与管理情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A型肉毒毒素使用现状,探讨该药的规范管理。随机抽取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A型肉毒毒素的门诊处方300张,分析A型肉毒毒素门诊使用情况、处方的合格率和药事管理情况。300例使用A型肉毒毒素的患者中,用于除皱、眼痉挛、咬肌肥大瘦脸、瘦小腿、组织无力、瘢痕和多汗症的分别为91例(30.33%)、94例(31.33%)、65例(21.67%)、47例(15.67%)、1例(0.33%)、1例(0.33%)和1例(0.33%)。发现不合格处方60张(20.00%),其中未注明剩余药品处理方法的29张(48.33%),无医师和药师双签的26张(43.33%),诊断不明确3张(5%),超说明书剂量用药和未注明处方日期各1张(1.67%)。肉毒素使用过程中出现未注明剩余药品处理、处方没有双签、超剂量、诊断不明确等不合理用药情况,药师在发药审核中拦截并联系医生修改处方后,基本符合国家对毒性药品的管理要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药学干预对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药学干预对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影响。方法:选取金华市中医医院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需使用抗生素治疗的住院患者21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 n=105)、观察组( n=105),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抗生素管理模式,观察组采用由药剂师参与的药学干预管理模式,比较两组合理使用抗生素情况、不合理的具体表现、抗生素的使用费用、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患者用药满意度。 结果:对照组使用抗生素合理率为72.38%(76/105),明显低于观察组的94.29%(99/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8.137, P<0.001);对照组抗生素使用费用为(366.18±22.54)元,明显高于观察组的(132.46±2.85)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05.413, P<0.001);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3%,明显高于观察组的3.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6.076, P=0.014);对照组患者用药满意度为90.48%,明显低于观察组的98.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5.657, P=0.017)。 结论:药学干预对合理使用抗生素有积极影响,能促进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提高患者的用药满意度,降低抗生素的使用费用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多部门联合药事干预对医院药品控费管理的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多部门联合药事干预促进合理用药,观察医药费用控制效果。方法:通过多部门联合制定协调性的干预措施,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加强源头管理,制定合理药品准入制度,发挥医院药师主导作用,建立完善的处方审核制度,设置临床用药权限,对抗菌药物和重点监控的辅助药物实行分级管理。观察鹤山市人民医院实施多部门联合干预前后5年合理用药指标及医药费用指标的变化[2017-2018年(干预前);2019-2021年(干预后)]。结果:实施多部门联合干预后,鹤山市人民医院的合理用药指标和药品费用指标明显持续优化。处方合格率逐年提高。门诊静脉输液率、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用药频度(defined daily doses,DDDs)分别从2018年(干预前)的5.2%、15.7%和47.2下降到2021年(干预后)的2.2%、10.9%和37.3,降幅分别为57.7%、30.6%和21.0%。用药结构日趋合理,国家基本药物金额占比上升了51.0%。辅助药物金额占比、药占比、门诊和住院次均药品费用均明显下降,由2018年(干预前)的20.9%、35.2%、79.1元和1 952.1元分别下降到2021年(干预后)的10.5%、21.8%、57.0元和1 751.0元,降幅分别为49.8%、38.1%、27.9%和10.3%。但非药品费用大幅上升,次均医药总费用呈上升趋势。结论:采取多部门联合药事干预的管理模式,对促进合理用药和控制药品费用不合理增长效果明显,有效推动基层医院药学服务高质量发展,有必要作为一种长效工作机制推行应用。建议以此类推应用于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以全面提高医疗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