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护士用药过程中中断事件前馈控制方案的构建及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目前临床护士在用药过程中中断事件发生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构建护士执行用药过程中护理中断事件前馈控制方案,并探讨其应用效果。方法:以2018年9月—2019年2月山东省立医院心内科4个病区用药过程中所发生的护理中断事件为研究对象,利用自行设计的观察记录表,采用结构式观察法,对经历中断事件的当事护士进行观察;成立优化团队,建立护士执行用药过程中中断事件前馈控制方案;于2019年3—12月在同病区实施该方案,方案实施后对护士进行观察。本研究的研究类型为单盲非同期临床对照试验。结果:经过10个月的方案应用后,护士执行给药过程中中断事件发生频率由12.68次/h降低至8.29次/h;干预前低优先级事件占68.34%(2 340/3 424)。干预后低优先级事件占59.17%(1 216/2 0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7.390, P<0.001)。干预前消极型结局事件占80.02%(2 740/3 424);干预后消极型结局事件共占77.52%(1 593/2 0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872, P=0.027)。干预前因NI导致的用药隐患发生率为1.14%(39/3 424);干预后因NI导致的用药隐患发生率为0.58%(12/2 055),经第二人补漏或观察者提醒后均未发生用药错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291, P=0.038)。 结论:建立并应用护理中断事件前馈控制方案,有助于提高中断事件的优先级别,避免或减少护理用药过程中不必要的中断,改善中断事件结局,对保障护理给药安全有积极的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维奈克拉治疗复发/难治性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安全性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维奈克拉单药或联合CD20单克隆抗体(单抗)治疗复发/难治性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R/R CLL)的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Embase、中国知网、万方医学网、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以及ClinicalTrials.gov、美国食品药品监理局和欧洲药品管理局等网站,收集结局指标包含安全性的维奈克拉单药或联合CD20单抗治疗R/R CLL的临床研究,提取安全性相关数据,采用R软件进行meta分析,效应量为相对风险比( RRR)及其95%置信区间( CI)。 结果:共纳入9项研究,全部为单臂临床研究(前瞻性研究8项,回顾性研究1项),共纳入819例患者,其中单药组719例,联合用药组100例。维奈克拉单药或联合CD20单抗最常见的不良事件为血液系统不良事件,3~4级中性粒细胞缺乏、血小板减少和贫血发生的风险分别为46.96%(95 %CI:40.27%~53.76%)、20.46%(95 %CI:14.79%~27.59%)和15.31%(95 %CI:10.30%~22.15%)。其他3~4级不良事件主要包括感染[17.79%(95 %CI:15.15%~20.77%)]、肿瘤溶解综合征[3.00%(95 %CI:1.75%~5.09%)]、高血糖[5.98%(95 %CI:3.80%~9.29%)]和低钾血症[4.27%(95 %CI:2.54%~7.08%)]。因为不良事件,28.82%(95 %CI:16.56%~45.24%)的患者中断维奈克拉治疗≥1次,17.19%(95 %CI:10.96%~25.94%)的患者降低维奈克拉剂量,9.56%(95 %CI:7.64%~11.89%)的患者永久停用维奈克拉,1.90%(95 %CI:0.86%~4.17%)的患者死亡。接受维奈克拉联合CD20单抗治疗的患者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风险和维奈克拉减量风险明显高于单用维奈克拉患者(57.00%比41.69%, RRR=1.36,95 %CI:1.12~1.66;38.18%比14.97%, RRR=2.55,95 %CI:1.48~4.39)。 结论:维奈克拉治疗R/R CLL的不良事件主要为血液系统不良事件,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风险超过40%。联用CD20单抗后,除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和因不良事件导致维奈克拉减量的风险明显增加外,其他不良事件发生风险并未增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降阶梯思维模式在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院内安全转运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降阶梯思维模式在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院内安全转运中的应用。方法:2019年1~12月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对急诊外科护士应用降阶梯思维模式进行培训,比较实施前后急诊外科护士对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护理服务质量,并于培训前后各选取50例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进行不良事件及患者满意率比较。结果:培训后急诊护士转运能力评分及批评性思维能力评分高于培训前,与培训前相比,培训后患者转运时间明显缩短,与培训前相比,培训后患者输液管脱落、导管堵塞、供气中断、血压波动、设备故障等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培训后患者救治成功率及转运安全满意率高于培训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急诊外科护士应用降阶梯思维模式培训后,其转运能力明显提高,有助于降低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转运过程中的不良事件发生率,能提升患者转运安全性及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预防手术室消极型结局护理中断事件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究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HFMEA)在降低手术室消极型结局护理中断事件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以最大程度确保手术过程顺利进行。方法:本研究为类实验研究。选取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胃肠外科手术间为研究地点。依据手术顺序将2021年8月15—30日在胃肠外科手术间进行的38台手术设为对照组,实施常规医护合作模式流程;将2021年9月15—30日进行的42台手术设为干预组,实施HFMEA模式下手术室消极型结局护理中断事件管理流程。运用视频追踪法结合手术护理中断事件登记表对手术室消极型结局护理中断事件发生情况进行调研,比较2组手术室消极型护理中断事件发生的次数、持续时间、中断事件来源、险失事件发生率情况。结果:对照组观察手术38台,消极型结局护理中断事件190次,未发生险失事件;干预组观察手术42台,消极型结局护理中断事件84次,未发生险失事件,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 18.71, P<0.01)。对照组消极型结局中断事件持续时间为(5.26 ± 1.02) min,与干预组的(2.06 ± 0.08) min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 - 20.28, P<0.01)。干预组手术室消极型结局护理中断事件来源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 12.71, P<0.01)。 结论:HFMEA模式可有效减少手术室消极型护理中断事件的发生次数,缩短中断事件的持续时间,最大程度地避免因护理中断事件造成的安全隐患,有利于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镭-223治疗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初步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镭-223治疗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采用镭-223治疗的22例mCRPC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70.7±1.3)岁;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1分7例,2分15例;骨转移分级Ⅱ级7例,Ⅲ级15例。针对mCRPC,既往行一线治疗1例(4.6%),二线治疗4例(18.2%),三线治疗10例(45.5%),四线治疗4例(18.2%),五线治疗3例(13.6%);平均经历三线治疗。从诊断mCRPC至开始镭-223治疗的中位时间为29(20,34)个月。治疗前中位碱性磷酸酶(ALP)为147.0(101.8,212.5)U/L,中位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为44.7(20.2,99.1)ng/ml;6例(27.27%)合并1~2级贫血,血红蛋白中位值115.0(103.8,122.5)g/L,中性粒细胞计数(3.0±0.3)× 10 9/L,血小板计数(169.8±17.0) ×10 9/L。患者每4周静脉注射镭-223(剂量为55kBq/kg),最多6个周期。统计分析总生存时间(OS)、影像学无进展生存时间(rPFS)、PSA进展时间、PSA缓解率、疼痛缓解率、疼痛进展时间,根据镭-223治疗前经历的治疗线数分层分析OS、rPFS、PSA进展时间等。同时分析镭-223治疗的主要不良反应。 结果:本组22例采用镭-223治疗平均2.7(1~6)个周期,共4例完成6个周期;12例(54.6%)治疗≥3个周期,10例(45.5%)治疗<3个周期。13例(59.1%)单独采用镭-223治疗,9例(40.9%)联合其他治疗(其中多西他赛化疗1例,恩扎卢胺2例,奥拉帕利3例,磷酸雌莫司汀3例)。本组所有患者均未使用双磷酸盐治疗。本组中10例(45.5%)死亡,均死于疾病进展;22例中位生存时间11.0(2.2,19.8)个月。3例(13.6%)、7例(31.8%)、3例(13.6%)、1例(4.5%)分别于治疗后2、3、4、10个月出现影像学进展,余8例(36.4%)均未出现影像学进展,22例中位rPFS为4.0(3.1,4.9)个月。4例(18.2%)出现PSA缓解,其中3例(13.6%)后期PSA再次升高,1例(4.5%)PSA持续稳定下降;22例中位PSA进展时间为3.6(2.2,5.1)个月。15例(68.2%)治疗1个月疼痛缓解,其中5例(22.7%)后期出现疼痛加重,10例(45.5%)疼痛持续缓解;22例疼痛进展时间中位值5.5(3.5,7.6)个月。本组无骨折患者,无因疼痛行放疗或手术患者。7例(31.8%)治疗后ALP较基线下降≥30%。镭-223治疗主要不良反应为恶心(15例,68.2%)、呕吐(7例,3.8%)、血小板减少(8例,36.4%)、贫血(6例,27.3%)、中性粒细胞减少(4例,4.6%),均为1~2级,无≥3级不良反应;无因不良事件导致治疗中断者。结论:镭-223治疗mCRPC患者疼痛缓解率高,可延长OS、rPFS及PSA进展时间;治疗期间无严重不良反应,患者耐受性好。结论尚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及延长随访时间以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仿制与原研替格瑞洛抗血小板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替格瑞洛片(仿制药)与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替格瑞洛片(原研药)抗血小板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研究设计为回顾性队列研究,研究对象选自2020年1月至2021年7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且术后使用替格瑞洛片抗血小板治疗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通过医院电子病历系统,收集符合纳入标准患者的病历资料并提取相关临床数据(年龄、性别、合并疾病、入院时血脂水平、PCI指征、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方案、用药12个月内疗效和安全性评估终点事件发生情况等)。将患者分为仿制药组和原研药组,为排除混杂因素的干扰,对患者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PSM)。有效性评估指标为用药12个月内主要终点(心源性死亡、卒中、靶血管重建、再发梗死)和次要终点(全因死亡、外周动脉闭塞、支架内血栓形成、心绞痛发作)事件发生率,安全性主要评价指标为用药12个月内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纳入研究的患者共1 486例,仿制药组734例,原研药组752例。仿制药组患者中女性占比、PCI指征为不稳定心绞痛者占比、入院时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高于原研药组;合并高脂血症患者占比、PCI指征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者占比低于原研药组(均 P<0.05)。PSM后仿制药和原研药组各690例患者,各项临床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PSM前、后仿制药组患者主要终点、次要终点和出血事件发生率与原研药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SM前:12.1%(89/734)比10.9%(82/752),10.8%(79/734)比8.4%(63/752),0.3%(2/734)比0.5%(4/752);PSM后:12.6%(87/690)比12.3%(85/690),11.0%(76/690)比8.3%(57/690),0.3%(2/690)比0.4%(3/690);均 P>0.05]。2组患者均无一例死亡。出血主要表现为鼻出血和皮下瘀点,未导致抗血小板治疗中断。 结论: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仿制替格瑞洛片用于PCI术后ACS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与原研药基本一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转移性肾细胞癌免疫治疗多中心真实世界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估国内应用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单抗治疗晚期转移性肾细胞癌(mRCC)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22年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共117例应用PD-1单抗治疗的晚期mRCC患者的临床资料。男87例(74.4%),女30例(25.6%);年龄(57.9 ± 10.9)岁,体质指数(23.6 ± 3.4)kg/m 2;有吸烟史79例(67.5%),高血压病44例(37.6%),糖尿病19例(16.2%)。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0分70例(59.8%),1分39例(33.3%),2分5例(4.3%),3分3例(2.5%)。101例(86%)既往行肾切除术。病理类型为肾透明细胞癌104例(88.9%),乳头状肾细胞癌8例(6.8%),嫌色细胞癌2例(0.9%),集合管癌2例(0.9%),嗜酸细胞癌1例(0.08%)。患者诊断为mRCC后行PD-1单抗单药或联合靶向药物治疗。分析总体人群和相关亚组的总生存时间(OS)、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客观缓解率(ORR)、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等。 结果:117例中40例(34.2%)行PD-1单抗单药治疗,其中信迪利单抗15例,卡瑞丽珠单抗13例,替雷利珠单抗8例,特瑞普利单抗4例。77例(65.8%)选择靶向药物联合PD-1单抗治疗,其中应用阿昔替尼63例,舒尼替尼14例;PD-1单抗为替雷利珠单抗29例,信迪利单抗20例,特瑞普利单抗13例,卡瑞丽珠单抗10例,帕博丽珠单抗5例。初始治疗后23例因疾病进展更换药物,其中PD-1单抗单药治疗者中8例换为另一种PD-1单抗治疗;PD-1单抗联合靶向药物治疗者中15例更换PD-1单抗或靶向药物类型。总体人群的中位OS为35.6(19~60)个月,PFS为12.1(1~60)个月;5例完全缓解,51例部分缓解,20例疾病稳定,总体ORR为47.8%(56/117)。单药PD-1单抗初始治疗的中位PFS为10.5 (1~60)个月,初始靶向药物联合PD-1单抗治疗的中位PFS为12.6 (1~30)个月。更换治疗方案后,8例PD-1单抗单药治疗的PFS为10.1(4~19)个月,15例PD-1单抗联合靶向药物治疗的PFS为11.7(1~25)个月。PD-1单抗单药治疗均未发生≥2级trAE,PD-1单抗联合靶向药物治疗患者中52例共出现124例次≥2级trAE,最常见者为血压升高(18.5%,23/124),其次是甲状腺功能减退(15.3%%,19/124)、皮疹(14.5%,18/124))、氨基转移酶升高(10.5%,13/124)和骨髓抑制(9.7%,12/124)。11例(9.4%)患者需中断PD-1单抗治疗以减少trAE。结论:在国内真实世界人群中应用PD-1单抗治疗mRCC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较好,不良反应较少;研究结果与国外多个关键临床试验一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胎龄28~34周早产儿营养中断原因及对临床结局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胎龄28~34周早产儿营养中断的原因,并观察肠内营养中断、肠外营养替代或弃用事件对早产儿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选取2019年1—6月于山西省儿童医院(山西省妇幼保健院)NICU收治的310例胎龄28~34周住院进行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的早产儿310例,统计分析营养中断的原因及对早产儿临床结局的影响。结果:310例早产儿均在NICU期间接受过>24 h的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共发生280例(397次)肠内营养中断事件,共计4 367 h。出现肠内营养中断的280例早产儿中123例早产儿肠内营养中断时间>12 h/d,157例肠内营养中断时间<12 h/d。不同肠内营养中断时间早产儿在恢复出生体重时间、使用呼吸机时间、平均住院时间、肠外营养替代或弃用发生率及宫外发育迟缓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NICU胎龄28~34周早产儿住院期间营养状况不理想。喂养不耐受、医源性操作、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监护室外检查、抢救和手术等是造成营养中断的主要原因,其中营养中断时间>12 h/d对早产儿临床结局影响较大。建议早产儿在NICU期间需要合理和规范地实施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同时积极推进早产儿母乳喂养,以促进早产儿肠内营养效率,提高早产儿抗感染能力,降低宫外发育迟缓发生率,并最终达到降低早产儿患病率和病死率的目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觉醒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的主要特点是夜间间歇低氧及睡眠片段化。觉醒中断睡眠连续性,导致睡眠破碎,这可能会导致认知功能障碍、白天过度嗜睡以及心血管不良结局事件的发生,觉醒对于诊断OSA和降低并发症(包括心脏病和认知障碍)的发生风险非常重要。传统的觉醒判读需要睡眠专家对整夜的PSG记录进行手动评分,耗时长且专家之间的一致性较低,因此寻找简便、高效、可靠的觉醒检测方法,可为临床医生提供有力的帮助。本文系统综述识别OSA患者觉醒的不同方法,包括自主神经标志物(脉搏传导时间、脉搏波波幅、外周动脉张力、心率等)及基于机器学习的自动觉醒检测系统,发现自主神经标志物可能在特定的亚群中更有益,深度人工网络仍然是未来自动检测觉醒的主要研究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前馈控制理念在群体烧爆复合伤患者翻身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前馈控制理念在群体烧爆复合伤患者进行翻身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于2020年6月13—14日收治15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因液化天然气槽罐车爆炸所致重度烧爆复合伤患者,其中男13例、女2例,年龄33~92(66±17)岁。对所有患者从入院48 h后开始进行翻身床治疗,并导入前馈控制理念,包括组建翻身床前馈控制专项管理团队,明确医护人员在患者翻身床治疗中的职责,采取多学科医师配合策略,以“翻身床工作坊”形式对临时组建的护士团队中的80名护士进行培训并考核,制订翻身床治疗核查表、评估单并持续质控。统计患者入院30 d内翻身床翻身频率、翻身操作总次数及一次性体位变换成功率。观察治疗过程中因翻身床操作不当造成患者呼吸心搏骤停、治疗中断、非计划性拔管、坠床、皮片移位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记录患者入院2 d内和入院30 d动脉血氧分压(PaO 2)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 2)最低值、氧合指数>300 mmHg(1 mmHg=0.133 kPa)患者数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发生情况。 结果:患者入院30 d内每日行翻身床翻身2~6次,共进行翻身操作1 320次,一次性体位变换成功率为99.9%(1 319/1 320)。翻身床治疗过程中,无一例患者发生不良事件。患者入院2 d内PaO 2、PaCO 2最低值分别为(100±19)、(42±4)mmHg,轻、中、重度ARDS患病人数分别为10、2、3例,无一例患者氧合指数>300 mmHg。患者入院30 d时PaO 2、PaCO 2最低值分别为(135±28)、(37±8)mmHg,中、重度ARDS患病人数分别为3、1例,有11例患者氧合指数>300 mmHg。 结论:在群体烧爆复合伤患者翻身床治疗中导入前馈控制理念,通过提前控制翻身床应用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的风险,确保翻身床翻身安全顺利完成,可促进烧伤创面修复和呼吸功能改善,提高患者救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