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腕踝针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应用规律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索腕踝针疗法在中风后遗症治疗中的应用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学术期刊数据库、维普中文数据库,检索自建库至2021年12月31日有关腕踝针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整理、筛选、审核,并将其归类,根据疾病类型对高频穴位及其有效率进行统计,对腕踝针疗法的留针时间、总治疗次数、结合疗法进行分析,并采用Excel、SPSS 21.0、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进行关联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6篇关于腕踝针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文献,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为肩痛(肩痛、肩手综合征),其次为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其高频穴位肩部疼痛为上4、上5、上6,偏瘫为上5、下4,偏身感觉障碍为上5、下4、下5.聚类分析肩痛、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分别获得2组、3组、3组穴位组合,关联分析均获得6组穴位对.腕踝针的留针时间以30 min居多,总治疗次数多在30次以内,并常结合康复训练、针刺等来提高疗效.结论:腕踝针治疗中风后遗症在取穴选择及留针时间等方面具有特殊性,可有效缓解其相关症状,但还需探索更详尽的诊疗标准与治疗规律,以推动腕踝针疗法在中风后遗症中的治疗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麦粒灸联合康复治疗卒中后肩痛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9/16
目的 观察麦粒灸联合康复治疗卒中后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0例卒中后肩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两组均行内科常规基础治疗,对照组另行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麦粒灸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ugl-Meyer assessment,FMA)肩关节活动度评分和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改良Barthel 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分和上肢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的变化,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分析治疗组中卒中病程与疗效的关系.结果 两组治疗后上肢疼痛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两组治疗后FMA肩关节活动度和上肢运动功能评分以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组治疗后上肢疼痛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FMA肩关节活动度和上肢运动功能评分以及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6%,高于对照组的57.1%(P<0.05).治疗组中,病程1个月内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病程1~3个月及3个月以上患者(P<0.05).结论 在内科常规治疗基础上,麦粒灸联合康复治疗卒中后肩痛的疗效优于单纯康复治疗,可缓解上肢疼痛,改善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病程在1个月内的患者临床疗效最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
经筋结点恢刺法配合PNF技术改善偏瘫肩痛上肢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经筋结点恢刺法配合康复技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90例脑卒中偏瘫肩痛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30例(采用PNF康复技术治疗)、恢刺组30例(采用经筋结点恢刺法治疗)、综合组30例(在经筋结点恢刺后采用PNF康复技术治疗),共治疗6星期,治疗前后评估AFS评分、FMA上肢功能活动评分、SS-QOL评分及统计肩手综合征的发生率.结果 综合组在治疗1星期后AFS评分与康复组或恢刺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星期后,综合组治疗后FMA评分、SS-QOL评分与康复组或恢刺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星期后综合组肩手综合征发生率与康复组或恢刺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筋结点恢刺法配合PNF康复技术可有效改善偏瘫肩痛的疗效,降低肩手综合征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治疗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不同留针时间浮刺治疗中风后偏瘫肩痛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通过观察不同留针时间浮刺治疗中风后偏瘫肩痛的临床疗效,寻找浮刺治疗中风后偏瘫肩痛的最佳留针时间.方法 将120例中风后偏瘫肩痛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C组和D组,每组30例.4组均采用浮刺治疗,治疗后分别留针10 min、20 min、30 min、40 min.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4组治疗前后VAS评分、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 4组治疗后不同时间VAS评分、上肢FMA评分和MBI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组治疗后VAS评分、上肢FMA评分和MB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组治疗后VAS评分、上肢FMA评分和MBI评分均呈下降趋势.经10 d、20 d治疗后,C组、D组VAS评分改善明显优于A组、B组(P<0.01,P<0.05).结论 浮刺能明显缓解疼痛,留针30 min可取得最佳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埋针治疗中风偏瘫后肩痛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埋针治疗对中风偏瘫后肩痛病人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中风偏瘫后肩痛病人168例,将病人按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4例.观察组给予埋针治疗,隔日1次;对照组给予针刺治疗,1次1日.1个月后比较2组病人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分(PSQI)及治疗有效率和病人满意度.结果:2组病人治疗后VAS、PSQI评分均明显降低,观察组病人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8.5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5.24%(P<0.01);观察组病人满意度为94.0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14%(P<0.01).结论:埋针治疗中风偏瘫后肩痛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针刺的治疗效果,可以有效减轻病人血液循环障碍,提高病人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穴位贴敷联合艾灸阿是穴治疗中风偏瘫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穴位贴敷联合艾灸阿是穴治疗中风偏瘫后肩手综合征工期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0月我院治疗的中风偏瘫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病人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采用穴位贴敷联合艾灸阿是穴结合常规治疗,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分别采用肩痛量表-视觉模拟量表评价肩关节疼痛和容积法评价手的肿胀程度及疗效.结果 两组病人肩关节疼痛、肿胀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穴位贴敷联合艾灸阿是穴治疗中风偏瘫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病人可明显改善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上肢神经松动术治疗中风后肩痛的疗效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上肢神经松动术对脑中风偏瘫患者肩痛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脑中风肩痛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康复治疗组(对照组,n=30)和上肢神经松动术组(研究组,n=30).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后3月后患者的疼痛程度,肩关节活动度,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3月后,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VA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研究组患者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肩关节活动度、FMA、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且研究组患者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上肢神经松动术能显著减轻脑中风偏瘫患者的肩痛和肌肉痉挛,提高上肢运动功能,改善日常生活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肌骨超声技术中药熏蒸精准论治中风偏瘫恢复期肩痛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基于肌骨超声技术下中药熏蒸精准论治中风偏瘫恢复期肩痛的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5月常州市德安医院康复中心收治的中风后偏瘫肩痛患者1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80例.两组均给予中药熏蒸治疗,对照组常规理学检查确定明显疼痛或病变部位为治疗靶点,研究组采用肌骨超声仪明确病变部位并将此作为治疗靶点,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每次30min,每周治疗5次,治疗6周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周、3周、6周时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情况,比较治疗前与治疗6周时两组患者患侧肩关节被动活动度变化情况.结果:不同治疗时间在VAS评分、Fugl-Meyer上肢运动评分上存在显著主效应(P<0.01),不同治疗方法在VAS评分、Fugl-Meyer上肢运动评分上存在显著主效应(P<0.01),不同治疗时间和治疗方法间在VAS评分、Fugl-Meyer上肢运动评分中存在交互作用(P<0.01);治疗后研究组患者患侧肩关节前屈、后伸、内旋、外旋与外展的被动活动度均明显大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肌骨超声技术支持下开展中药熏蒸治疗中风偏瘫肩痛,可显著提高中药熏蒸治疗中风偏瘫肩痛的疗效,大大促进上肢功能的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超微针刀联合拔罐治疗中风后偏瘫肩痛的疗效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超微针刀加拔罐治疗中风后肩痛的临床疗效,为本方法 治疗中风后偏瘫肩痛提供可靠的临床证据.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门诊病房收治的138例中风后偏瘫肩痛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2组.治疗组68例,给予超微针刀加拔罐治疗;对照组70例,给予常规针刺.2组均隔日治疗1次,治疗6次后进行疗效评价.治疗前后,对2组患者上肢Fugl-Meyer、日常生活能力(ADL)、疼痛视觉VAS评价量表、生活质量进行评价,并统计2组临床疗效.对2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进而对超微针刀加拔罐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治疗后,2组ADL、Fugl-Meyer评分显著升高(均P<0.05),且治疗组ADL、Fugl-Meyer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2组VAS评分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生存质量各指标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治疗组生存质量各指标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临床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超微针刀加拔罐可有效治疗中风偏瘫肩痛,可显著改善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中风后偏瘫肩痛治疗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中风后偏瘫肩痛,是脑卒中常见的临床并发症,不但增加了患者的痛苦,还延长了患者住院时间,极大地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如何有效的治疗中风后偏瘫肩痛,缓解患者痛苦成为目前临床医生的一项重要挑战.本文将近年来国内外治疗中风后偏瘫肩痛相关治疗方法进行综述,为中风偏瘫肩痛治疗方案的优化和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