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乡村医生"乡聘村用"政策实施困境及其对策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梳理广西乡村医生"乡聘村用"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困境,为进一步完善"乡聘村用"政策提供参考.方法:于2023 年7-8 月运用目的抽样对广西3 个镇的37 名乡村医生和9 名乡镇卫生院院长进行访谈,基于扎根理论对访谈资料进行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结果:经过编码提取了13 个副范畴、7 个主范畴以及职业适应、治理失效、制度缺陷3 个核心范畴,总结出"乡聘村用"政策实施效果影响因素的运行机制,宏观层面的制度缺陷、中观层面的治理失效影响微观层面乡村医生的职业适应,并最终影响政策实施效果.结论:"乡聘村用"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制度缺陷、治理失效、职业适应 3 个方面的困境,建议持续提升乡村医生的薪酬水平,建立适度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竞争机制.增派县域医共体中的县级医疗单位人员协同卫生院对村卫生室进行绩效考核,出台文件明确界定乡村医生发生医疗纠纷和工伤事故后乡镇卫生院的权责.运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助推乡村医生更好地提供连续性卫生服务.细化乡村医生职称评定倾斜政策,缓解乡村医生角色超载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抢救室封闭管理模式下突发灾害事故患者主要照顾者的心理感受及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抢救室封闭管理模式下突发灾害事故患者主要照顾者心理感受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河南省平顶山市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2019年1~12月因突发灾害事故住院的患者88例,将其主要照顾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研究。所有受试者心理感受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及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抑郁及焦虑评价:将SDS≥63分及SAS≥60分作为观察组,SDS<63分及SAS<60分作为对照组。同时采用疾病不确定量表(MUIS)评价主要照顾者的疾病不确定感,采用照顾者准备度评估量表评价准备度,采用照顾者综合照顾能力量表评价综合照顾能力。分析两组受试者差异及影响因素。结果:观察组患者SAS及SD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主要照顾者年龄、经济收入、关系、受教育年限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不明确性、复杂性、信息缺乏、不可预测性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准备度得分低于对照组,综合照顾能力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年龄、经济收入、关系、MUIS评分、准备度得分、综合照顾能力得分均是主要照顾者心理感受的影响因素(均 P<0.05)。 结论:抢救室封闭管理模式下突发灾害事故患者主要照顾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焦虑等情绪,年龄较大、经济收入较低、父母及配偶、MUIS评分高、准备度得分低、综合照顾能力得分高均是主要照顾者不良心理感受的危险因素,临床护理中需重视其心理需求,并针对不同困难进行必要的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因意外伤害住院9 049例儿童的单中心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因意外伤害住院的儿童病例特征,为预防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湖南省儿童医院收治的0~18岁因意外伤害住院儿童的临床资料。分析意外伤害发生类型与儿童的预后、性别、年龄、发生时间、发生地点等特征性因素。结果:共收治9 049例发生意外伤害儿童,占4年总住院例数的3.72%(9 049/33 697);意外伤害前3位发生类型为跌倒/坠落3 695例、异物/窒息2 639例、交通事故1 165例,共占82.87%(7 499/9 049);好转与痊愈共8 760例占96.81%,伤残共178例占1.97%,未愈/死亡共111例占1.23%。男童5 833例占64.46%,女童3 216例占35.54%,发生比为1.81∶1,不同性别意外伤害发生类型跌倒/坠落、异物/窒息、中毒、锐器伤、溺水构成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为3.90~20.56,均 P<0.05)。1~<3岁儿童发生意外伤害高于其他年龄(共3 263例占36.06%),不同年龄阶段意外伤害发生类型构成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为12.98~573.97,均 P<0.05)。第二季度与第三季度发生意外伤害高于其他2个季度(共4 892例占54.06%),不同季度发生意外伤害类型跌倒/坠落、异物/窒息、烧烫伤、溺水构成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为10.79~18.88,均 P<0.05)。家庭是最易发生意外伤害地点,不同地点意外伤害发生类型构成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为10.08~2 186.54,均 P<0.05)。 结论:儿童意外伤害易发生于1~<3岁的男童,伤害类型以跌倒/坠落为主,交通事故是导致儿童未愈/死亡最主要意外伤害类型,不同伤害类型与儿童性别、年龄、季度和发生地点有关。应根据不同地区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特点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构建全面防范儿童意外伤害体系,保障儿童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核医学场所空气中 131I浓度监测及工作人员内照射剂量评价探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医疗机构 131I治疗工作场所空气中 131I核素的活度浓度水平,探讨通过空气采样方法估算工作人员内照射剂量的方法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方法:选取郑州市10家开展 131I核素治疗的工作场所,采用空气采样方法采集 131I治疗工作场所中放射性气溶胶,用高纯锗γ能谱仪进行γ放射性核素测定并推算工作场所空气中 131I核素的活度浓度水平,根据测量结果和现场调查结果估算放射工作人员因 131I核素吸入导致的内照射剂量。 结果:19个分装间空气样品的 131I活度浓度为0.087~570 Bq/m 3,平均为(51.04±128.58)Bq/m 3;11个病房空气样品的 131I活度浓度为0.162~54.6 Bq/m 3,平均为(7.97±15.89)Bq/m 3。根据GBZ 129-2016《职业性内照射个人监测规范》推荐的典型工作时间估算,放射工作人员由于吸入 131I核素导致的年待积有效剂量范围为2 μSv~10 mSv,平均为(0.61±1.80)mSv,年有效剂量均未超过国家标准所规定的剂量限值。 结论:郑州市10家医疗机构核医学工作场所中 131I核素活度浓度较高的样品多分布在甲状腺癌住院患者较多、核素操作量较大的三甲医院,由此导致的工作人员内照射剂量不容忽视。根据空气样品的测量结果估算内照射剂量带有很大不确定度,但空气采样方法可及时发现异常或事故情况下的放射性污染,为工作人员开展体外直接测量和内照射评价提供预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深圳市环卫工人职业伤害调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深圳市环卫工人职业伤害的发生情况,为环卫工人职业伤害的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20年5至11月,通过整群抽样方法,选取深圳市部分街道环卫工人进行问卷调查,共回收2 200份问卷,有效问卷2 167份(有效回收率98.5%)。收集环卫工人社会人口学资料、工龄、工种和职业伤害发生情况等资料,分析其职业伤害的分布特征及与工种等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2 167名环卫工人中,240人(11.1%)发生过职业伤害。环卫工人职业伤害发生较多的为锐器伤、中暑及机动车交通事故,发生率分别为6.1%(133/2 167)、2.4%(53/2 167)和1.7%(36/2 167)。不同工龄和工种环卫工人职业伤害发生情况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工龄超过5年的环卫工人职业伤害发生率明显高于工龄低于5年的工人( P<0.05);垃圾整理及运输人员锐器伤发生率较高(7.9%,21/265),手动清扫人员中暑发生率较高(3.1%,42/1 366),机械化清扫人员机动车交通事故发生率较高(5.4%,10/184)。 结论:深圳市环卫工人发生职业伤害的情况较多,应采取针对性措施预防不同工种以及不同种类职业伤害的发生,提高环卫工人职业健康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创伤性脑损伤患者认知功能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中重度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患者认知功能的重要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2012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于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113例中重度TBI患者的临床资料,以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结果作为患者出院时认知功能的评定指标,分析影响中重度TBI患者认知功能的相关因素。结果:113例患者的年龄为(52.42±14.20)岁,其中男性84例,女性29例,因交通事故而受伤者占64.6%。单因素分析中,年龄、高血压病史、入院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 GCS)、入院瞳孔对光反射异常、气管切开、昏迷天数、高压氧治疗和住院期间并发脑积水共8个变量与患者出院MMSE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多因素分析中,入院GCS、高压氧治疗、昏迷天数和年龄是影响患者出院MMSE的独立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入院GCS、昏迷天数、年龄可用于独立判断中重度TBI患者的认知功能,住院期间并发脑积水、高血压病史、入院瞳孔对光反射异常和气管切开可用于综合判断认知功能;高压氧治疗可以改善认知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风险预见式护理管理措施预防输液室安全事故发生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风险预见式护理管理措施在预防输液室安全事故发生中的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9年1~6月在上海市闵行区中心医院接受门诊输液的患者754例设为对照组,为风险预见式护理管理措施实施前;在实施风险预见式护理管理措施后,随机选取2019年7~12月在该院接受门诊输液的患者754例设为观察组。对实施风险预见式护理管理措施前后护理质量、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价。结果:实施风险预见式护理管理措施后,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明显提高,操作技术、基本素质、岗位职责以及输液质量的评分均明显大于实施风险预见式护理管理措施活动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风险预见式护理管理措施应用于输液室质量安全管理中,能够有效避免不安全因素造成的安全事故,减少护患纠纷,值得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不同年龄严重创伤死亡患者的性别差异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严重创伤死亡患者的性别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2年6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和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诊治的408例严重创伤患者,根据年龄不同分为儿童组(≤ 14岁)47例,成年人组(> 14~50岁)171例和老年组(> 50岁)90例。使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评估三组患者基于性别的死亡率差异,非线性回归评估年龄和性别持续增加对预测生存率的双向交互作用。结果:交通事故是成年人组男性死亡的最常见原因(58.93%,χ 2= 7.95, P=0.027),跌倒是老年组男性死亡的最常见原因(57.36%,χ 2= 8.63, P=0.001)。成年人和老年组女性患者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评分)明显高于男性[成年人组:男性(24.39±4.17)分,女性(26.32±4.31)分, t=2.84, P=0.005)。老年组男性患者创伤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呼吸衰竭:男性28.68%,女性14.75%,χ 2= 4.37, P=0.036;循环衰竭:男性27.13%,女性13.11%,χ 2= 4.64, P=0.031;神经精神障碍:男性20.93%,女性8.20%,χ 2= 4.79, P=0.029;呼吸感染:男性31.78%,女性18.03%,χ 2= 5.55, P=0.047;其他感染疾病:男性28.68%,女性13.11%,χ 2= 0.69, P=0.018)。对协变量调整后,老年组男性死亡率明显高于女性( OR:1.261,95% CI:1.185~1.343, P < 0.001)。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同性别创伤后的预测存活率也同样降低,> 50岁男性的预测存活率下降更为明显(交互 P=0.051)。钝性和严重头部创伤患者中,> 50岁患者与年龄相关的死亡率下降与性别间具有强交互作用(交互 P=0.002)。穿透性创伤患者中,不同性别的预测存活率具有微弱交互作用(交互 P=0.192)。 结论:创伤后死亡率的年龄相关变化在不同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50岁的人群中,男性患者有相对较高的死亡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急诊创伤手术患者术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危险因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筛选急诊创伤手术患者术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急诊手术创伤患者(车祸、坠落、工程事故等)的病历资料,记录患者一般情况和围术期各项临床指标,根据术后1个月是否发生PTSD分为PTSD组和非PTSD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筛选PTSD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312例患者,术后1个月PTSD发生率为19.9%。与非PTSD组比较,PTSD组术前VAS评分、性别比例、术中使用丙泊酚、术中使用右美托咪定和术后入ICU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中使用丙泊酚、术前高VAS评分和术后转入ICU是PTS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术中使用右美托咪定是预防PTSD发生的保护因素( P<0.05)。 结论:术中使用丙泊酚、术前高VAS评分和术后入ICU是急诊创伤患者术后PTS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术中使用右美托咪定是预防PTSD发生的保护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精神障碍患者跌倒事件108例分析及预防策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精神障碍患者在住院期间跌倒风险因素,以针对性改进预防对策,提升护理质量。方法:收集深圳市精神卫生中心(深圳市康宁医院)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院内发生的精神障碍患者跌倒事件10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横断面描述性研究设计,分析与跌倒事件相关的临床指标。结果:108例跌倒患者中,男性39例,女性69例;年龄范围12~88岁,年龄(46.0±18.5)岁,< 60岁87例(80.6%),≥ 60岁21例(19.4%);住院时间(32.2±50.4)d;精神分裂症37例,抑郁发作13例,双相障碍15例,其他(癫痫、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等)43例。在108例跌倒事件中,在入院时被评估为跌倒高危人群40例(37.0%),未被评估为高危人群68例(63.0%);跌倒地点:床旁38例(35.2%),走廊43例(39.8%),卫生间21例(19.4%),其他场所6例(5.6%);发生跌倒时间:发生于床旁的跌倒时间20:00~08:00,发生于走廊的跌倒的时间06:00~20:00;跌倒前24 h内服用药物:抗抑郁/抗精神病药57例(52.8%),镇静/催眠药物41例(38.0%);跌倒发生于入院后时间:15 d以内者63例(58.33%),16~30 d者17例(15.74%),31~60 d者10例(9.26%),> 60 d者18例(16.67%);入院跌倒风险等级评估:低风险55例(50.9%),中风险33例(30.6%),高风险20例(18.5%)。跌倒严重等级评估:2级17例(15.7%),3级90例(83.3%),4级1例(0.9%)。logistic回归分析:较长住院时间是严重跌倒的显著危险因素( OR=1.01,95% CI:1.00~1.02, P=0.022)。 结论:精神障碍患者在住院期间跌倒事件中新入院患者占多数,并可能与特定的时间、地点相关,在不同年龄段均有发生;较长的住院时间是严重跌倒的危险因素。临床实践中还需要发展并采用多种策略来预防院内跌倒的发生,为患者提供安全环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