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伤寒杂病论》对玄府理论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8/10
金元医家刘完素归纳总结《黄帝内经》"玄府""气门"的概念,及张仲景学说中关于"腠理"的相关论述,形成了玄府理论.梳理《伤寒杂病论》对玄府理论的影响可知,张仲景对"腠理"概念的突破,乃玄府理论之启蒙;张仲景对人体发病的认识,与玄府理论相契合;张仲景疗愈疾病的方法,为玄府理论所继承.张仲景针对"九窍闭塞""壅塞不通"的玄府郁闭之病机,提出了特色鲜明的治病防病理念——"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面对外邪内伤,应"养慎""不遗形体有衰",以达到"不令邪风干忤经络""病则无由入其腠理"的理想状态.在治疗方面,也有"大气一转,其气乃散"的总治则,与后世提出的"开通玄府"法若合一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0
-
从"通畅元真"角度辨治老年糖尿病
编辑人员丨2024/2/3
"五脏元真通畅"出自《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是张仲景辨证论治的思想精髓,后世医家借鉴其机理阐明各种生理病理现象.中医藏象学说指出脏腑相合,脏为阴,腑为阳,阴阳互为表里,经脉相互络属,形成五脏一体观.五脏元真通畅,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百病不侵.五脏元真失于通畅,五脏精液枯竭,经络血涩,荣卫不行,百病由生.古人把糖尿病称之为"消渴病",《内经》按照"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五气之溢者,名曰脾瘅"分为"脾瘅"和"消瘅"两种.消渴的发病过程与五脏元真失于通畅密切相关,五脏元真失充、不畅时易发消渴病.老年患者老化、肾气虚弱的生理特点更加突出,肾精亏损,气化功能低下为核心,即"元真不畅".亦出现气血失和,络脉不通,脏腑功能失调,即"元真不通".因此老年消渴病治疗以培补五脏为法,补肾为核心,还应调和气血,通畅三焦,"以通为补,以补为通",借三焦、腠理之通路使五脏元真归于本位,各司其职,才能"人即安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基于中气"升降出入"理论探赜其相关组方之法
编辑人员丨2024/1/13
"升降出入"为万物之橐龠,亦为遣药组方法则之一,溯其源流,或可从中气与气机调畅探赜.中气乃运化生命之机,为升降之源,脾胃为升降之枢,脏腑阴阳、气血津液无不赖其升降调达,非一脏之气可概之,实为升降出入阴阳交合之枢纽,无器不有.遣方用药调畅气机升降须掌握各脏腑升降出入之生理、病理状态,掌握药物之升降浮沉及经典方剂配伍特点,补其不足,泻其有余,通其道而祛其邪.本文就中气斡旋失司之中气虚馁、中气郁滞、中气下陷、中气上越四端探究其方药运用,并结合历代文献的相关记述,梳理中气理论的发展脉络,根据升降出入理论相关组方法则,阐幽发微,赓续传承,指导临证治疗各科疾病.方随法出,基于中气"升降出入"理论探赜其相关组方之法,对临证调节五脏元真通畅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13
-
基于"五脏元真通畅"论调气机、和血脉辨治心悸思路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金匮要略》首次提出"惊悸",是心悸最主要的相关病名.《素问·玉机真藏论篇》曰"五脏相通,移皆有次",有关心悸的证、因、脉、治与五脏功能失调关系密切,肺失治节、肝失疏泄、脾胃枢机不利、心肾水火不济均会导致心悸的发生,心悸其病位在心,但病因病机复杂,五脏六腑皆可令人心悸.临床辨治时基于"五脏元真通畅"理论,调整脏腑气化功能,使得人体一气周流,升降出入有序,气机畅、血脉和,则五脏安定、心悸自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李发枝运用辛润法治疗干燥综合征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3/8/6
探讨李发枝教授运用辛润法治疗干燥综合征经验.首先分析干燥综合征的病因病机,同时附以典型验案介绍其教授根据《素问·藏气法时论》“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之论,结合《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提出辛润法是运用辛味药通过开达肌腠、宣通脏腑、三焦之腠理,使津液敷布而达到润燥生津以治疗干燥综合征,并予以探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阴阳和合理论探析张仲景补中求和的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2023/8/6
安和状态就是使五脏功能相济,脏腑经络协调统一.张仲景强调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的健康状态;其在虚则补之的前提下,注重“补中求和”为先.笔者基于阴阳和合理论,探析了张仲景补中求和之法在预防、养生、治疗中的意义.对于阴阳自和者,无需补益;对于阴阳两虚者,先求阴阳调和,勿使偏失;对于正虚邪实并见者,当权衡扶正祛邪.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从“五脏元真通畅”思考消渴病的辨治
编辑人员丨2023/8/6
消渴的发病与五脏病变皆有关系,不能简单怪责于肺、胃、肾三脏腑.消渴病的发病过程与五脏元真失充不畅关系密切,当五脏元真失充不畅时易发消渴病.采用五脏同调论治,首先从复杂的证候群中抓住病变的脏腑,其次理清心、肝、肺、脾、肾之主次矛盾,并考虑气血关系,从而对五脏调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然后遵循“五脏元真通畅”这一原则综合调治.“五脏元真通畅”除了五脏精气充盈,还需要脏腑气血处于和畅流通的状态,故而治疗消渴病还须调和气血,使“五脏元真”归于“通畅”的状态,才能“人即安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从“五脏元真通畅”论治痛风探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中医认为痛风的发生与痰、湿、瘀、浊等病理产物壅塞脏腑经络密切相关.“五脏元真通畅”出自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是中医防治疾病的重要指导原则,其核心在于“通”.以“五脏元真通畅”理论指导痛风辨治,围绕“通”字立法,根据病性之不同分别予清热除湿、散寒化湿、活血祛瘀化痰、健脾渗湿等治法,能取得良好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浅析张仲景五脏元真通畅思想
编辑人员丨2023/8/6
“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即人体五脏元气充实,气、血、津液通畅,阴平阳秘,五脏功能和调,从而具有较强的抗邪能力,使外邪不易侵犯人体,人体生理活动正常.《金匮要略》将疾病病机概括为阴阳失调,气滞、水停、血瘀等.阴阳失调伴随疾病的始终.气滞、水停、血瘀可随疾病的发展表现为先后、轻重的不同.在疾病后期的瘀血阶段,病机复杂,往往阴阳失调,气滞、水停、血瘀同时具备.治法上,在调和阴阳的基础上有气水同治、气血同治、水血同治以及气滞、水停、血瘀三者同治,但归根结底,其目的均意在通畅五脏元真.此为张仲景治病思想的真谛所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蒋士卿重用熟地黄峻补五脏元真治疗晚期癌病思路浅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蒋士卿教授生于中医世家,现为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河南省中医继承型高级人才,河南省名中医,博士生导师.蒋士卿教授从医30余年,一直从事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工作,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扎实的中医理论功底.一直以来,蒋教授敢于质疑与求真,30余载的医、教、研工作使其形成了独特的治病理念,应用于癌病的防治成绩斐然,硕果累累.蒋教授认为,晚期癌病患者主要为一身气血津液耗伤,五脏元真衰竭.基于此认识,蒋教授认为该病治疗应首推仲景“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之论,认为人体只有内存正气,五脏元真调和,人之阴阳方可平衡,邪不可犯.因此,在晚期癌病的治疗上,蒋教授常以峻补五脏元真为法,效景岳之理,重用厚味熟地黄培补元气,存精血而活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