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服咪达唑仑复合经鼻艾司氯胺酮用于小儿术前镇静的ED 90及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确定口服咪达唑仑联合经鼻艾司氯胺酮行小儿术前镇静时所需咪达唑仑的90%有效剂量(90% effective dose, ED 90),并观察其可行性。 方法:根据偏倚钱币序贯法依次对40例择期手术患儿进行前瞻性双盲序贯研究。主要观察指标为复合经鼻小剂量艾司氯胺酮30 min后使患儿达到亲子分离焦虑评分(Parental Separation Anxiety Score, PSAS)=1分的口服咪达唑仑剂量。次要观察指标为麻醉诱导前后的SBP和心率、镇静水平、起效时间、术前用药副作用、用药30 min时PSAS评分、面罩接受量表(Mask Acceptance Scale, MAS)评分、静脉穿刺反应(reaction to intravenous cannulation scale, ICS)评分、术后拔管时间、意识恢复时间、PACU停留时间、额外镇痛药物使用情况,以及低氧血症、恶心和呕吐的发生情况。用Isotonic回归分析法计算咪达唑仑ED 90及其95%CI。 结果:咪达唑仑口服复合0.25 mg/kg艾司氯胺酮滴鼻用于小儿术前镇静的ED 90为0.253 (95%CI 0.242~0.278)mg/kg,平均起效时间为(8.9±3.8)min。给药后患儿出现幻觉、兴奋、行为改变的发生率为7.5%,无患儿出现低氧血症、低血压、心动过缓、高血压、心动过速、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结论:0.25 mg/kg艾司氯胺酮滴鼻复合咪达唑仑口服能有效缓解小儿术前焦虑,咪达唑仑ED 90为0.253 mg/kg。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口服和静脉注射咪达唑仑用于小儿术前镇静的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对比分析口服和静脉注射咪达唑仑用于小儿术前镇静的效果。方法:择期行五官科手术的患儿261例,年龄2~10岁、ASA分级Ⅰ级。按给药方法将患儿分为口服咪达唑仑0.5 mg/kg组(口服组,143例)及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5 mg/kg组(静脉组,118例)。分别在给药前、给药后10 min、给药后20 min进行耶鲁改良围手术期焦虑评分(modified Yale Preoperative Anxiety Scale, mYPAS)、镇静评分(Sedation Scale, SS),记录术前访视时患儿的配合度(绿黄红标签),记录家长教育程度评分、家长自评焦虑评分、亲子分离焦虑评分(Parental Separation Anxiety Scale, PSAS)、麻醉诱导时面罩接受度评分(Mask Acceptance Score, MAS)、药物起效时间、起效表现、复苏时间、苏醒质量。比较两组上述指标差异,评价两种给药方式效果。结果:口服组患儿年龄和体重小于静脉组( P<0.05),药物起效时间、复苏时间长于静脉组( P<0.05),给药前mYPAS评分中活动、语言、表情、觉醒和家长互动评分高于静脉组( P<0.05),给药后10 min mYPAS评分中活动、语言、表情评分高于静脉组( P<0.05),给药后20 min mYPAS评分中活动、与家长互动评分高于静脉组( P<0.05),给药前和给药后10 min SS评分低于静脉组( P<0.05),术前绿黄红标签秩值小于静脉组( P<0.05),苏醒质量高于静脉组( 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口服和静脉注射咪达唑仑均能有效缓解五官科手术患儿术前焦虑,口服咪达唑仑对于没有开放静脉、年龄更小的患儿更有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咪达唑仑口服液缓解儿童术前焦虑对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的 探讨咪达唑仑口服液缓解儿童术前焦虑对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90例行腹腔镜下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的患儿随机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术前30 min给予咪达唑仑口服液0.5 mg/kg,对照组给予同等剂量的5%葡萄糖溶液.比较两组患儿术后首次排气和排便时间、进食-恶心-呕吐-查体-症状持续时间系统(I-FEED)评分、简化版改良耶鲁术前焦虑量表(mYPAS-SF)评分、父母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I)评分、Ramsay镇静评分、亲子分离评分、术后FLACC疼痛评分、术后行为恢复量表(PHBQ)评分和手术医生满意度.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儿术后首次排气和排便时间缩短,术后第1天时I-FEED评分降低,出等候区、走向手术室及麻醉诱导前mYPAS-SF评分及出等候区时父母STAI评分降低,出等候区时Ramsay镇静评分及亲子分离评分增加(P<0.05).两组患儿术后第1、2、3天时FLACC疼痛评分和PHBQ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手术医生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术前应用咪达唑仑口服液能有效缓解患儿术前焦虑,有助于促进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藏羚交配群成员间亲缘关系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4/27
藏羚(Pantholops hodgsonii)是青藏高原特有物种,多集群生活且具有典型的性别分离现象.除交配季节外,雌雄两性个体组成的同性集群分开活动.本研究于2021年12月下旬在三江源国家公园可可西里片区以藏羚集群为单元采集了 32个集群共188份新鲜粪便样品,利用多态性较高的10个微卫星位点进行亲缘关系鉴定与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188份新鲜粪便样品来自145只藏羚个体,其中10只藏羚个体(8只雌羚,2只雄羚)出现更换集群现象,导致前后集群发生变化.结合野外实地记录,推测藏羚交配群的变化存在3种方式:集群解散,雄性个体离开(加入),雌性个体离开(加入).新加入的藏羚个体与原集群成员间的亲缘关系较远.雄性藏羚更换的集群中雌性个体均多于之前的集群,能够获得更多交配机会.(2)10个微卫星位点的平均等位基因数为16.1,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766.观测杂合度(Ho)0.607-0.993,平均值为0.819;期望杂合度(He)0.575-0.930,平均值为0.798,表明藏羚种群遗传多样性丰富.(3)经过亲缘关系鉴定,种群内所有亲子关系中14对(43.75%)发生在集群内并且以母女(71.43%)为主,与雄性个体相关的亲子对(母子/父女/父子)有4对(28.57%).对比集群内及集群间藏羚的平均亲缘系数,结果表明雄性个体对集群内成员间的亲缘关系影响不大.针对集群间藏羚亲缘关系的研究结果也表明,藏羚种群的近交比例处于较低水平.由于藏羚雌性比雄性个体有更多时间和机会组成含有多个雌性成员的集群,因此,集群内雌性个体的亲缘关系较高不仅有利于提高集群的稳定性,还有利于迁徙信息的交流和传递,从而为进一步验证藏羚迁徙的集体记忆猜想提供科学佐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亲子分离对留守儿童抑郁影响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与普通儿童相比,经历亲子分离的留守儿童受到父母的关心和照顾更少,更容易出现认知与行为适应问题,导致其罹患抑郁的风险更高.研究系统阐述了亲子分离类型、分离时长和分离年龄对留守儿童抑郁问题的影响,并使用依恋理论、人际关系理论、归因理论和行为理论对亲子分离如何影响留守儿童的抑郁问题进行了解释,以期为开展相关研究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家庭风险因素与青少年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目的:家庭风险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健康至关重要,但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家庭风险因素复合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通过分析青少年心理健康与人口学、家庭风险因素之间的复合关系,深入揭示家庭风险因素与青少年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方法:以长沙市某中学初中903名学生和高中991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采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和家庭累积风险问卷为调查工具进行研究;通过统计分析,明确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总分和因子得分的人口学因素,分析家庭累积风险问卷与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总分和因子得分之间的关系.结果:女性在各类心理健康问题上评分均高于男性(均P<0.05);学生在不同阶段(初中和高中)易发生不同的心理问题,高一学生比初一学生在学习压力(P<0.01)和适应不良(P<0.01)2个维度上评分更高,初一学生比高一学生在强迫症状(P<0.01)、偏执(P<0.05)和敌对情绪(P<0.01)3个维度上的评分更低;家庭亲密度低较家庭亲密度高、家庭冲突得分高较家庭冲突得分低的青少年各维度心理健康问题更多(均P<0.05);实现亲子分离较未实现亲子分离的青少年存在更多的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学习压力感、适应不良、情绪不稳定和心理不平衡(均P<0.05).结论:女性、家庭亲密度低、家庭冲突多和亲子分离不良是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因素;高年级中学生更容易出现学习压力和适应不良,低年级中学生更容易出现强迫症状、偏执和敌对情绪.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
自然分娩初产妇0~6个月纯母乳喂养成功体验的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自然分娩初产妇产后0~6个月成功母乳喂养的真实体验及感受.方法采用半结构式深度访谈法,现场录音收集11名自然分娩初产妇产后0~6个月成功母乳喂养的真实体验,并以Colaizzi分析法对资料整理归纳和分析.结果 自然分娩后0~6个月纯母乳喂养成功的初产妇经历了"焦虑期""逐渐适应期""困惑与坚持并存"3个时期."焦虑期"包含"喂养经验缺乏""喂养观念冲突""喂养疲劳明显"3个主题;"逐渐适应期"包含"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喂养规律的呈现""母亲角色的认同""亲子关系的建立"4个主题;"困惑与坚持并存"包含"即将返岗的恐惧""母婴分离的痛苦""母乳喂养的坚持"3个主题.结论 缓解自然分娩初产妇的焦虑情绪,提升母乳喂养的信心,需要初产妇及其配偶和其他家属,以及医院、社区、企业及社会等多方面努力,共同提高母乳喂养率,延长母乳喂养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2014年安徽省农村4~6年级留守小学生的攻击行为与亲子分离、社交焦虑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安徽省农村小学4~6年级留守儿童的攻击行为状况与亲子分离及社交焦虑的相关性.方法 于2014年10-11月,随机抽取安徽省砀山县2个乡镇的3所小学、固镇县1个乡镇的2所小学,采用分层整群抽取的方法,在4~6年级每个年级随机抽取2个班级,被抽取班级所有学生均作为调查对象,共计1126名学生.剔除项目填写不全或填写错误的问卷,有效问卷共1024份,有效率90.9%.自行设计问卷调查学生的基本情况和亲子分离状况;采用攻击行为量表(aggression questionnaire,AQ)评定学生的攻击行为;采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social anxiety scale for children,SASC)调查学生的社交焦虑情况等.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分析各相关影响因素对农村小学高年级留守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结果 不同年级的留守儿童的AQ总分及各因子得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生的AQ总分及各因子得分高于女生,除言语攻击分外,AQ总分及其他各因子得分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留守儿童的AQ总分及各因子分均高于非留守儿童,且父母皆外出的留守儿童的AQ总分及各因子分均最高,AQ总分及身体攻击、间接攻击因子分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父亲和母亲外出时间在1年以上、父亲和母亲每年回家次数为0次及父亲和母亲与子女几乎不联系的留守儿童其AQ总分及各因子分均最高.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性别、父母外出打工的时间、父母亲每年回家的次数、父母亲和子女联系的频率及儿童社交焦虑评分均会影响农村小学高年级留守儿童的攻击行为.结论 父母亲联系的频率越少、外出打工的时间越长及儿童社交焦虑评分越高,留守儿童的攻击行为越严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抽动障碍患儿焦虑情绪特点及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抽动障碍患儿的焦虑性情绪障碍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31名抽动障碍患儿与32名正常儿童进行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艾森克人格问卷(儿童版)、儿童依恋量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评估,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儿童的焦虑性情绪障碍的差异,用Pearson相关与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儿童个性特点、亲子依恋关系及父母教育方式对焦虑情绪的影响.结果抽动障碍组患儿在躯体化/惊恐、分离性焦虑[分别为(6.20±5.33)分,(4.87±3.18)分]两个维度上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3.75±3.34)分,(3.06±2.6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抽动障碍患儿的躯体化/惊恐与儿童内外向、儿童精神质性格特点、母亲过分干涉、母亲拒绝否认、母亲严厉惩罚呈正相关(r分别为0.580,0.427,0.399,0.674,0.575,P<0.05或P<0.01),与母亲亲近度呈负相关(r=-0.365,P<0.05);广泛性焦虑与儿童内外向、精神质、掩饰性性格特点、母亲过分干涉、母亲拒绝否认、母亲严厉惩罚呈正相关(r分别为0.604,0.543,0.526,0.365,0.613,0.395,P<0.05或P<0.01);分离性焦虑与儿童内外向、掩饰性性格特点、母亲拒绝否认呈正相关(r分别为0.440,0.401,0.365,P<0.05);社交恐怖与母亲过分干涉、母亲拒绝否认呈正相关(r分别为0.367,0.482,P<0.05或P<0.01);学校恐怖与儿童内外向、儿童神经质、儿童精神质性格特点、母亲过分干涉、母亲拒绝否认、母亲严厉惩罚呈正相关(r分别为0.635,0.449,0.526,0.463,0.541,0.589,P<0.05或P<0.01),与母亲亲近度呈负相关(r=-0.394,P<0.05).躯体化/惊恐、社交恐怖受母亲拒绝否认因子影响,其对方差的解释度分别为45.4%、23.2%;广泛性焦虑受母亲拒绝否认、儿童掩饰性因子的影响,对方差解释度为51.0%;分离性焦虑受儿童内外向因子的影响,其方差解释度为19.3%;学校恐怖受儿童内外向、母亲惩罚严厉因子的影响,方差解释度为50.0%,总体焦虑仍受母亲拒绝否认、儿童内外向因子的影响,方差解释度为49.4%.结论 抽动障碍患儿的躯体化/惊恐与分离性焦虑水平高于正常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主要受母亲鼓励与宽容少、儿童外向性格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留守经历对大学生互依型自我建构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索童年留守经历对大学生关系参照效应即互依型自我建构的影响,为改善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卫生状况提供依据.方法 2018年3月底招募某市全日制本科在校学生91名,通过自传记忆提取的线索词技术考察留守经历大学生在亲辈、祖辈、朋辈的关系参照效应.结果 非留守经历大学生亲辈、祖辈、朋辈关系参照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朋辈参照效应与亲辈参照效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9);留守经历大学生亲辈、祖辈关系参照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没有表现出朋辈参照效应(P=0.09).父母教养方式匹配组被试没有出现任何关系参照效应(P值均>0.05).结论 留守经历影响大学生互依型自我建构的扩展范围,心理留守比亲子分离对大学生有着更加消极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