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清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可溶性fms样酪氨酸激酶-1水平与脓毒症患者病情进展和预后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讨血清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可溶性fms样酪氨酸激酶-1(sFlt-1)水平与脓毒症患者病情进展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5月该院收治的脓毒症患者117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在该院的体检健康志愿者42例作为对照组.脓毒症患者根据病情程度分为普通脓毒症组(60例)、脓毒性休克组(57例).观察组根据治疗90 d后的预后情况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血清TAT、sFlt-1水平.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脓毒症患者死亡的影响因素并建立基于TAT、sFlt-1的脓毒症患者预后预测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指标对脓毒症患者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 观察组血清TAT[(12.59±5.35)ng/mL]、sFlt-1[(28.58±4.05)ng/mL]水平高于对照组[分别为(2.65±0.88)ng/mL、(16.50±3.60)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386、17.065,P<0.001).脓毒性休克组血清TAT[(15.09±4.99)ng/mL]、sFlt-1[(30.45±3.30)ng/mL]水平高于普通脓毒症组[分别为(10.22±4.57)ng/mL、(26.81±3.92)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03、5.429,P<0.001).死亡组脓毒性休克占比、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分、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 Ⅱ)评分、血乳酸、降钙素原、TAT、sFlt-1水平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性休克、SOFA评分增加、APACHE Ⅱ评分增加和血乳酸、TAT、sFlt-1升高为脓毒症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预测模型预测脓毒症患者死亡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47,大于病情程度、SOFA评分、APACHEⅡ 评分、血乳酸、TAT、sFlt-1 单独预测的 AUC(Z=6.525、4.414、4.835、3.787、3.956、3.507,P<0.001).结论 脓毒症患者血清TAT、sFlt-1水平升高与病情进展和预后不良密切相关,且基于TAT、sFlt-1建立的预测模型对脓毒症患者死亡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型凝血、纤溶标志物对脓毒症性凝血病的诊断及预后价值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讨新型凝血、纤溶标志物对脓毒症性凝血病(SIC)的诊断及预后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7月至2023年3月该院收治的153例脓毒症患者资料,根据2017年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ISTH)发布的SIC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SIC组(n=55)和普通脓毒症组(SA组,n=98).收集患者基本资料、随访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脓毒症患者发生SIC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相关指标对脓毒症患者发生SIC的预测效能,纳入2023年4-7月的66例脓毒症患者进行验证,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患者生存情况.结果 两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ACHEⅡ)评分、序贯性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分、凝血酶原时间(PT)、PLT、D-二聚体(D-D)、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Ⅲ(AT-Ⅲ)、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复合物(t-PAIC)、血栓调节蛋白(T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T、PLT、D-D、t-PAIC、TM是脓毒症患者发生SIC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PT、PLT、D-D、t-PAIC、TM联合检测可提高预测效能[曲线下面积(AUC)=0.914],该模型拟合良好(x2=12.593,P=0.127);验证组显示其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AUC=0.888),该模型拟合良好(x2=7.996,P=0.333).t-PAIC<19.27μg/mL组比t-PAIC≥19.27μg/mL组、TM<16.11 TU/mL组比TM≥16.11 TU/mL组的中位OS时间更长(P<0.05).结论 基于影响因素构建的模型对脓毒症患者发生SIC有较好的预测效能,t-PAIC、TM对脓毒症患者发生SIC的预后判断具有较高的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抗凝血酶Ⅲ活性对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抗凝血酶Ⅲ活性与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患者生存情况、发生出血和血栓的相关性,探讨抗凝血酶Ⅲ活性对ACLF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1日至2019年4月1日于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住院的130例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检测入院时肝功能指标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观察患者90 d生存情况。监测入院时和入院后2、4、8周的抗凝血酶Ⅲ活性值,记录患者粪便隐血和股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计量资料比较采用 t检验、方差分析和秩和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Cox回归分析影响患者生存情况的风险因素。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 结果:入院后观察90 d,130例患者中死亡56例,20例(15.38%)出现粪便隐血阳性,15例(11.54%)有股静脉血栓。死亡组患者的基线抗凝血酶Ⅲ活性为(17.89±13.68)%,低于生存组的(36.03±11.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8.045, P<0.01)。粪便隐血阳性患者和粪便隐血阴性患者的基线抗凝血酶Ⅲ活性分别为(18.26±11.52)%和(25.06±10.97)%;有股静脉血栓患者和无血栓形成患者的基线抗凝血酶Ⅲ活性分别为(17.55±10.33)%和(32.48±11.88)%,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8.746、8.090,均 P<0.01)。动态监测患者抗凝血酶Ⅲ活性发现,死亡组患者抗凝血酶Ⅲ活性呈下降趋势,生存组患者呈上升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F=0.282、0.401,均 P>0.05)。Cox回归分析提示INR[比值比(odds ratio, OR)=1.364, 95% CI 1.078~1.726, P=0.010]和基线抗凝血酶Ⅲ活性( OR=0.930, 95% CI 0.906~0.954, P<0.01)是影响ACLF患者90 d生存情况的独立影响因素。抗凝血酶Ⅲ活性预测患者90 d生存结局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706(95% CI 0.773~0.952, P<0.01),临界值为25%。抗凝血酶Ⅲ活性≥25%的患者累积生存率高于抗凝血酶Ⅲ活性<25%的患者( χ2=58.20, P<0.01)。 结论:抗凝血酶Ⅲ活性可能与患者发生粪便隐血阳性和股静脉血栓有关。抗凝血酶Ⅲ活性是预测ACLF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当抗凝血酶Ⅲ活性<25%时,患者病死率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抗凝血酶Ⅲ活性减低诱发球囊肺动脉成形术后肺栓塞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球囊肺动脉成形术(BPA)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肺动脉狭窄闭塞疾病,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已得到证实,尤其在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或慢性肺血栓栓塞性疾病(CTED)中。其最常见的并发症有肺损伤咯血和再灌注肺水肿等。抗凝治疗是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基础治疗手段,可有效防止血栓再形成和复发。普通肝素是抗凝药物中的一种,经常在BPA中使用,若抗凝效果不佳,有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该文报道1例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下降的CTED患者,两次BPA术后发生肺栓塞。期望通过此病例加强术者对AT-Ⅲ的重视及对此类患者BPA术中处理的探讨,减少类似事件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重型颅脑创伤后高凝血状态与抗心磷脂抗体和抗凝血酶Ⅲ水平异常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创伤后高凝血状态与抗心磷脂抗体和抗凝血酶Ⅲ水平异常的关系。方法:分析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2018年4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79例重型颅脑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是否合并高凝血状态分为高凝血状态组(35例)与无高凝血状态组(44例)。另选取同期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进行体检的4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的抗心磷脂抗体、抗凝血酶Ⅲ水平以及凝血指标]包括D-二聚体、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凝血酶原时间(PT)],并对抗心磷脂抗体、抗凝血酶Ⅲ水平与凝血指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3组的抗心磷脂抗体、抗凝血酶Ⅲ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55.793, F=21.629, P<0.05)。高凝血状态组的抗心磷脂抗体阳性率高于无高凝血状态组、对照组,抗凝血酶Ⅲ水平低于无高凝血状态组组[(238.34±7.65) mg/L比(271.69±13.51) mg/L]、对照组[(238.34±7.65) mg/L比(315.38±31.06)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15.141、44.676, F=14.483、26.738, P<0.05)无高凝血状态组的抗心磷脂抗体阳性率高于对照组,抗凝血酶Ⅲ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19.182、17.159, P<0.05)。3组的D-二聚体、FDP、P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67.319、11.394、27.382, P<0.05)。高凝血状态组的D-二聚体、FDP水平高于无高凝血状态组[(3.05±0.17) μg/ml比(0.53±0.11) μg/ml、(12.42±2.11) mg/L比(8.01±1.13) mg/L]、对照组[(3.05±0.17) μg/ml比(0.24±0.07) μg/ml、(12.42±2.11) mg/L比(3.47±0.35) mg/L],PT短于无高凝血状态组[(5.04±0.37) s比(10.99±1.15) s]、对照组[(5.04±0.37) s比(12.82±2.06) 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高凝血状态组比无高凝血状态组=62.128、8.237、21.506, t高凝血状态组比对照组=69.415、13.185、30.823, P<0.05)。无高凝血状态组的D-二聚体、FDP水平高于对照组,PT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251、7.036、13.508, 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抗心磷脂抗体与D-二聚体、FDP呈正相关( r=0.715、0.772, P<0.05),与PT呈负相关( r=-0.826, P<0.05);抗凝血酶Ⅲ与D-二聚体、FDP呈负相关( r=-0.784、-0.753, P<0.05),与PT呈正相关( r=0.807, P<0.05)。 结论:抗心磷脂抗体和抗凝血酶Ⅲ水平异常与重型颅脑创伤后高凝血状态具有关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肝细胞癌患者发生TACE抵抗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肝细胞癌患者发生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抵抗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并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TACE治疗的106例肝细胞癌患者资料,其中男性90例,女性16例,年龄(59.9±9.3)岁。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TACE抵抗分为TACE抵抗组( n=47)和对照组( n=59)。比较两组首次TACE术前甲胎蛋白、异常凝血酶原、肿瘤数目、肿瘤血管强化类型(影像学检查)、肿瘤最大径等指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肝细胞癌患者发生TACE抵抗的影响因素。 结果:TACE抵抗组中甲胎蛋白>400 μg/L、异常凝血酶原>40 AU/L、肿瘤多发、肿瘤血管强化Ⅲ+Ⅳ型(不均匀强化)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TACE抵抗组肿瘤最大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41, P=0.01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前甲胎蛋白>400 μg/L( OR=2.707,95% CI:1.008~7.271)、肿瘤多发( OR=6.069,95% CI:2.115~17.415)、肿瘤血管强化Ⅲ+Ⅳ型( OR=7.813,95% CI:2.246~27.176)的肝细胞癌患者发生TACE抵抗风险增加(均 P<0.05)。 结论:术前甲胎蛋白>400 μg/L、肿瘤多发以及肿瘤血管强化Ⅲ+Ⅳ型是肝细胞癌患者发生TACE抵抗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抗凝血酶Ⅲ基因突变新位点致肺栓塞一例及基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通过基因( SERPINC1)序列分析提高对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 Ⅲ,AT Ⅲ)缺乏导致的急性肺栓塞的临床诊治水平。 方法:报道1例33岁男性胸痛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通过高通量二代基因测序检测7项易栓症基因的所有外显子及侧翼序列,使用数据库查询基因突变谱,使用Mutation Taster软件预测突变基因的致病概率。结果:该例患者确诊为急性肺栓塞(中低危),病程中发现患者AT-Ⅲ活性持续低于50%,给予那曲肝素钙联合华法林抗凝,患者咯血增多,更换用药为利伐沙班,栓子逐渐吸收。基因检测显示 SERPINC1基因c.1148T>A(p.L383H)杂合错义突变,检索基因数据库并使用蛋白功能损伤预测软件确认该突变位点为新发致病突变,致病概率0.999 999 851 200 991,经文献检索目前国内外尚未见报道。 结论:SERPINC1基因c.1148T>A(p.L383H)为新发致病突变,补充和更新了遗传性AT Ⅲ缺乏症基因突变谱,新型口服抗凝药(利伐沙班)或可作为此类患者的一线治疗药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降钙素原和白细胞介素-6与抗凝血酶Ⅲ联合检测对脓毒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和抗凝血酶Ⅲ(ATⅢ)与脓毒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以及上述指标单独或联合检测对脓毒症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选择2021年4月至2022年9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东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85例脓毒症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入科24 h内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入科时炎症指标〔PCT、IL-6、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C?-?反应蛋白(CRP)〕和凝血指标(D?-?二聚体、ATⅢ)水平,以及28 d预后。比较不同28 d预后及不同严重程度脓毒症患者上述指标的差异;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法分析脓毒症患者PCT、IL-6及ATⅢ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PCT、IL-6及ATⅢ 3个指标单独或联合检测对脓毒症患者28 d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85例患者均纳入最终分析,28 d存活67例,死亡18例,28 d病死率为21.2%。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死亡组患者病情较存活组更重,且PCT、IL-6、CRP水平均明显高于存活组〔PCT(μg/L):4.34(1.99,14.42)比1.17(0.31,3.94),IL-6(ng/L):332.40(50.08,590.18)比61.95(31.64,194.20),CRP(mg/L):149.28(75.34,218.60)比83.23(48.22,174.96),均 P<0.05〕,ATⅢ活性明显低于存活组〔(53.67±28.57)%比(80.96±24.18)%, P<0.01〕;但两组D?-?二聚体、NLR及SA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85例患者中,脓毒症伴单器官功能障碍36例,脓毒症伴多器官功能障碍29例,脓毒性休克伴多器官功能障碍20例;随着病情严重程度的增加,脓毒症患者PCT、IL-6水平逐渐升高〔PCT(μg/L):0.36(0.19,1.10)、3.00(1.22,9.94)、4.34(2.18,8.86),IL-6(ng/L):43.99(20.73,111.13)、100.00(45.37,273.00)、332.40(124.40,693.65)〕,ATⅢ活性逐渐下降〔(89.81±21.42)%、(71.97±24.88)%、(53.50±25.41)%〕,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脓毒症患者PCT、IL-6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显著正相关( r值分别为0.562、0.517,均 P<0.01),ATⅢ活性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显著负相关( r=-0.523, 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PCT、IL-6及ATⅢ单独或联合检测对脓毒症患者28 d死亡均有一定预测价值,上述3项指标联合检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大于单独检测(0.818比0.722、0.725、0.770),敏感度为83.3%,特异度为73.1%。 结论:脓毒症患者PCT、IL-6和ATⅢ与病情严重程度显著相关;上述3项指标联合检测能够有效提高对脓毒症患者预后的预测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重症患者低分子肝素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需要监测抗Ⅹa因子水平吗?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危重症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发生率高、病死率高,使用固定剂量低分子肝素(LMWH)预防后仍有VTE发生和出血风险。手术或外伤患者使用LMWH预防后抗Ⅹa因子水平多不达标。危重症患者病情复杂,且抗凝血酶Ⅲ水平低的患者比例较高,抗凝血酶Ⅲ水平低可影响LMWH的预防效果,导致VTE发生。根据抗Ⅹa因子水平调整LMWH剂量能否减少危重症患者VTE发生尚无定论。未来还需要进行高质量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以建立危重症患者精准预防VTE的新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抗凝血酶Ⅲ在非瓣膜性房颤人群血栓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抗凝血酶Ⅲ(AT-Ⅲ)水平与评估非瓣膜性房颤人群血栓栓塞风险的CHA2DS2-VASc评分间的关系,探讨AT-Ⅲ在非瓣膜性房颤人群血栓风险评估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10月至2019年6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住院诊断为非瓣膜性房颤人群(观察组)和同期住院非房颤人群(对照组)的抗凝血酶Ⅲ (AT-Ⅲ)、蛋白S、蛋白C及血脂[包括脂蛋白(a)、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根据CHA2DS2-VASc评分将非瓣膜性房颤人群分为2分以下的低中危组与2分及以上的高危组。用ROC分析AT-Ⅲ的诊断性能,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高CHA2DS2-VASc评分的风险因素。结果:观察组206例,其中女性54例(26%),年龄(59.9±11.1)岁,对照组76例,女性19例(25%),年龄(59.3±9.8)岁,两组性别( χ2=0.043, P=0.836)、年龄( t=0.352, P=0.725)相匹配。观察组AT-Ⅲ活性[(98.68±11.37)%]明显低于对照组[(110.87±13.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841, P<0.001)。非瓣膜性房颤人群中CHA2DS2-VASc评分高危组102例(49.5%),低中危组104例(50.5%),高危组AT-Ⅲ活性[(93.67±9.92)%]低于低中危组[(103.60±10.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953, P<0.001)。高危组蛋白C[(94.34±26.61)%比(102.63±22.74)%]、TC[(4.09±1.02)mmol/L比(4.69±0.97)mmol/L]和LDL-C[(2.18±0.83)mmol/L比(2.74±0.88)mmol/L]水平均低于低中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非瓣膜性房颤人群血栓风险筛查的AT-Ⅲ预警界值为96.5%,ROC曲线下面积为0.746(95% CI:0.681~0.812, 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 OR=44.339,95% CI:15.207~129.276)越大,AT-Ⅲ( OR=7.282,95% CI:3.098~17.117)、TC( OR=4.349,95% CI:1.739~10.875)水平越低,非瓣膜性房颤人群CHA2DS2-VASc评分越高, P均<0.05。 结论:高龄、低AT-Ⅲ活性水平、低TC水平与CHA2DS2-VASc评分正相关,对评估非瓣膜性房颤者血栓发生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