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2022年广西职业性锰危害监测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了解广西涉锰企业锰及其无机化合物接触水平,为预防职业性锰危害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系统中的广西2019-2022年上报的锰及其无机化合物检测结果、锰暴露工人职业健康检查情况、企业基本情况等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19-2022年锰检测单位数共768家次,检测点数(包括定点和个体)1 252个,其中77个检测点接触水平超过国家职业接触限值,超标率为6.15%,以2020年超标率最高.锰及其无机化合物的时间加权平均接触浓度中位数为0.013(0.003~0.050)mg/m3.以检测企业数及检测点数最多的2022年数据进行分析,锰超标点集中在汽车制造业(超标率为9.46%),不同规模、经济类型企业间超标率和锰接触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行业、作业时长、地区间超标率和锰接触水平不同(均P<0.001),以汽车行业、工作时长≥8h、贵港市的超标率最高.2019-2022年职业健康检查体检率为65.16%,异常率为2.78%.4年间体检率和体检异常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均以2022年的体检率和体检异常率最低,2020年的体检率和体检异常率最高.结论 广西大部分工作场所空气中锰接触水平达到国家职业接触限值标准,职业健康检查体检率不高,需重点关注贵港市汽车制造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某地公交车驾驶员颈椎病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了解公交车驾驶员颈椎病患病特征,分析其可能的影响因素,为改善公交车驾驶员健康状况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4年1月,使用电子版《公交车驾驶员颈椎病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对某地551名公交车驾驶员进行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收集驾驶员基本信息、被医院诊断的颈椎病患病信息以及驾驶特征、生活特征等信息.采用Pearsonx2检验对不同特征人群颈椎病患病率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颈椎病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 551名公交车驾驶员颈椎病患病率为16.3%.单因素分析发现,男性颈椎病患病率高于女性(P<0.05);工龄16~20年者颈椎病患病率高于工龄10~15年者(P<0.05),颈部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以及工间休息时间不足者患病率更高(均P<0.01),驾驶作业时经常感到紧张、工作经常感到压力者颈椎病患病率更高(均P<0.01);饮酒者颈椎病患病率高于不饮酒者(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相对于工龄10~15年、工作没有感到压力以及不饮酒者,工龄16~20年(OR=2.014,P=0.008)、工作经常感到压力(OR=3.851,P<0.001)、饮酒(OR=1.700,P=0.047)的公交车驾驶员患颈椎病的风险高.结论 公交车驾驶员颈椎病患病率高于我国成人颈椎病患病率,应重点关注工龄较长的驾驶员,制定一系列干预措施,减轻其工作压力,督促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护颈椎健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中国职业人群工作相关颈部疼痛现状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调查中国职业人群工作相关颈部疼痛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2018年1月—2020年12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以我国26个省市10个重点行业251家企业57 501名在职员工为研究对象,采用《中文版肌肉骨骼疾患调查表》对我国主要产业职业人群进行大样本横断面调查.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各研究因素与颈部疼痛(频率、持续时长、疼痛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我国职业人群工作相关颈部疼痛发生率为34.52%(19 852/57 501),其中,作业人员每月出现颈部疼痛的发生率为24.62%(14 158/57 501),颈部疼痛持续超过1周的发生率为28.32%(16 283/57 501),严重疼痛的发生率为16.23%(9 331/57 5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不同人口学特征(性别、教育水平、自我健康状况等)、职业特征(工龄、头颈部姿势及其持续时间)均会影响颈部疼痛的发生频率、持续时长和严重程度(P<0.05).相比工作时头颈部直立且不长时间保持相同姿势的作业人员,其他组别在颈部疼痛的3个维度(发生频率、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上均有更高的风险(P<0.05),其中,长时间保持头颈部后仰是风险最高的作业姿势(每月出现颈部疼痛:OR=5.84,95%CI:4.93~6.92;颈部疼痛持续超过1周:OR=6.21,95%CI:5.25~7.33;颈部出现严重疼痛:OR=6.73,95%CI:5.17~8.75).结论 我国主要产业的职业人群普遍存在工作相关颈部疼痛,保持头颈部良好姿势、合理的休息或颈部活动,可以降低颈部疼痛的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北京市某区女性乳腺癌职业危险因素调查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了解北京市女性乳腺癌与职业危险因素的关系,为制定预防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9年6至12月,采用1:1病例对照研究调查方法,选取北京市8家医疗机构,以调查医疗机构确诊的乳腺癌患者(495人)为病例组,以相同医疗机构非乳腺癌患者(478人)为对照组。采用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编制问卷进行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人口学基本特征、职业危险因素和应对方式(包含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用 χ2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Lasso回归筛选乳腺癌的危险因素,将筛选出的危险因素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 结果:调查对象中大专及以上占49.64%(483/973);体重指数以18.4~23.9 kg/m 2为主(占48.82%,475/973);婚姻状态以已婚为主(占84.48%,822/973)。与无夜间轮班作业史者比较,有夜间轮班作业史者乳腺癌的发病风险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OR=1.70,95% CI:1.25~2.30, P<0.05);与工作姿势为大多数坐着、有时站立者比较,大多数站立、有时坐着者乳腺癌的发病风险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OR=2.01,95% CI:1.40~2.90, P<0.05)。 结论:职业危险因素中夜间轮班作业、工作姿势与女性乳腺癌发病有关,建立良好的作息规律,同时避免久站等措施可以预防和减少乳腺癌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电焊作业人员眼部损害的调查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调查电焊作业人员眼部损害的发生情况。方法:于2018年3月~2019年3月,采用问卷调查和眼科检查方法,以参加体检的电焊作业人员46人92眼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参加体检的不接触电焊的其他工人45人90眼作为对照组,对其眼部损害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观察组作业人员眼部损害的发生率以结膜炎(50.00%,46/92)、角膜知觉减退(33.70%,31/92)、黄斑改变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诊断阳性(27.17%,25/92)较高;观察组作业人员眼部损害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 05);观察组工龄≥10年作业人员眼部损害的发生率均高于工龄<10年作业人员( P<0. 05)。观察组作业人员晶状体混浊的部位依次为前囊膜(56.25%,9/16)、后囊膜(37.50%,6/16)和赤道部(6.25%,1/16);黄斑改变OCT图像依次表现为黄斑区的视细胞内外节连接部分(IS/OS)局部微小缺损或断裂(100%,25/25)和视网膜色素上皮层(RPE)局部微小断裂或缺损(52%,13/25)。 结论:电焊弧光能引起作业人员结膜炎、角膜知觉减退等眼部多种损害,应重视角膜知觉及OCT检查,便于早期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治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木质家具制造业和纺织业工人噪声接触特征调查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调查木质家具制造业和纺织业工人职业性噪声接触特征及其分布状况,为我国噪声源数据库建立和噪声危害防控提供基础依据。方法:于2020年3月,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取木质家具制造业和纺织业共653名工人作为调查对象,进行一般情况问卷调查,测量噪声接触特征指标,分析不同行业和工种的8 h等效连续A声级(L Aeq,8 h)和峰度等变化。 结果:作业工人噪声接触L Aeq,8 h为(91.2±6.9)dB(A),峰度中位数和峰度均数分别为37.0、105.0。84.1%(549/653)的工人L Aeq,8 h≥85 dB(A),49.0%(320/653)、68.5%(447/653)的工人峰度中位数和峰度均数>10。纺织业工人L Aeq,8 h水平高于木质家具制造业,而峰度中位数和峰度均数低于木质家具制造业( P<0.01);织布工和纺织工L Aeq,8 h较高,枪钉工峰度指标较高( P<0.05)。作业工人峰度中位数与峰度均数呈正相关( r=0.80, P<0.01);木质家具制造业工人L Aeq,8 h与峰度中位数和峰度均数均呈正相关( r=0.33、0.35, P<0.01);纺织业工人噪声接触L Aeq,8 h与峰度中位数和峰度均数均呈负相关( r=-0.45、-0.40, P<0.01)。 结论:L Aeq,8 h和峰度等噪声接触特征指标的行业和工种分布差异较大,多指标联合测量有利于全面评估噪声接触及其健康效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氯乙烯暴露人群职业健康检查状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天津市氯乙烯单体作业工人职业健康检查情况。方法:于2021年12月,通过《职业病及健康危害因素监测系统》收集天津市7家存在氯乙烯单体危害的企业信息和478名氯乙烯单体作业工人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资料。定量资料进行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用 ± s表示,用 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数据采用中位数[ M( Q1, Q3)]表示,用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分析。定性资料用构成比(%)描述,χ 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用单因素、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氯乙烯单体作业工人个人一般信息、职业史、企业信息与氯乙烯单体作业工人检出异常的关系。 结果:滨海新区氯乙烯单体作业工人异常检出率高于其他区(χ 2=5.20, P=0.023),非制造业氯乙烯单体作业工人异常检出率高于制造业(χ 2=7.74, P=0.005),内资企业氯乙烯单体作业工人异常检出率高外商投资企业(χ 2=22.38, P<0.01),与氯乙烯单体作业工人正常组比较,异常组工人年龄较大、工龄较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3.32、-3.54, P=0.001、<0.01)。氯乙烯单体作业工人用人单位在滨海新区,经济类型为内资企业,行业分类为非制造业,年龄大于40岁,工龄大于20年均是工人检出异常的影响因素( OR=1.875,95% CI:1.279~2.749; OR=1.657,95% CI:1.071~2.563; OR=3.562,95% CI:2.057~6.170; OR=2.166,95% CI:1.245~3.768; OR=1.968,95% CI:1.345~2.879;均 P<0.05)。 结论:应重点加强本市内资企业生产环境中氯乙烯单体作业的管理,从而更有针对性地保护作业人员的身体健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五种方法在电焊烟尘接触工人职业健康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运用五种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方法对电焊烟尘作业岗位健康风险进行评估,比较各种方法在对电焊烟尘健康风险评估中的优缺点及适用性。方法:于2020年3月,采用国际采矿和金属委员会(ICMM)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方法、MES法和GBZ/T 298-2017《工作场所化学有害因素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技术导则》中定性法与综合指数法对天津市四家生产企业电焊烟尘接触岗位进行风险评估。通过风险比值( RR)对不同方法评估结果进行标准化。 结果:经过标准化后,ICMM风险矩阵法和MES法评估企业1、2、4为可忽略风险,企业3为中等风险,ICMM定量法评估各企业结果为可忽略风险、低风险、极高风险和低风险;导则定性法评估各企业结果均为可忽略风险,导则综合指数法评估各企业结果均为中风险。结论:五种方法均适用于对电焊烟尘接触岗位进行职业健康风险评估,但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应结合定性与半定量评估结果综合分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定组研究的电焊烟尘对工人肺功能短期影响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初步探索电焊作业环境中电焊烟尘对工人肺功能的短期影响,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基础。方法:于2020年10月,采用定组研究方法,在工作当日前后对研究对象肺功能进行重复测量。以配对 t检验对班前班后的肺功能进行比较,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对肺功能短期变化进行分析。 结果:纳入36名男性电焊工人,平均年龄(30.72±5.21)岁,平均工龄(4.36±2.17)年,平均电焊烟尘浓度(1.27±0.49)mg/m 3。班后工人用力肺活量(FVC)、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和最大呼气流量(PEF)较班前明显下降( t=19.52、48.13、62.03, P<0.05)。在调整了工人的年龄、BMI和工龄后,FVC%、FEV1%随电焊烟尘浓度的变化有统计学意义( β=-1.02,95% CI:-1.54~-0.52; β=-1.56,95% CI:-1.95~-1.16; P<0.01),即作业环境电焊烟尘每升高1 mg/m 3,与基线值相比,FVC下降1.02%,FEV1下降1.56%。 结论:短期接触电焊作业场所电焊烟尘可导致工人肺功能下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上海市82所医院围手术期护理质量现况及其与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调查上海市82所医院围手术期护理质量现况及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情况,并分析二者相关性。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2年9月在上海市二、三级医院护理质量督查中接受检查的82所医院外科病房作为研究对象。从上海市护理质量控制中心平台调取82所医院的住院患者围手术期护理质量数据(患者病情掌握情况、围手术期护理常规及作业流程等)和外科病房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数据(床护比、护患比等)。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探讨住院患者围手术期护理质量与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的相关性。结果:上海市82所医院的围手术期护理质量达标率为56.1%(46/82),二级医院围手术期护理质量总分达标率为30.4%(7/23),低于三级医院的达标率(66.1%,39/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82所医院围手术期护理质量总分为(79.67±1.89)分,其中得分最低的项目为"围手术期并发症预见性护理",其次为"围手术期护理常规及作业流程"和"患者安全风险评估"。82所医院外科病房的床护比为1∶(0.47±0.21),护患比为1∶(12.20±6.44),本科学历及以上护士比例为(68±11)%,中级职称及以上护士比例为(38±7)%,工作年限5年及以上护士比例为(52±8)%。围手术期护理质量总水平与护患比呈负相关( r=-0.367, P<0.01),与床护比、本科学历及以上护士比例、中级职称及以上护士比例和工作年限5年及以上护士比例呈正相关( r值分别为0.506、0.631、0.552、0.636; P<0.01)。 结论:上海市82所医院的围手术期护理质量整体水平一般,且与病房床护比呈正相关,与护患比呈负相关。医院管理者应提高围手术期护理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完善围手术期护理风险管控机制,精益围手术期护理作业流程,构建手术并发症风险预测-预警-预控模式,优化护理人力资源结构,助力围手术期护理高质量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