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FAERS数据库的真实世界研究评估新型四环素的药物不良反应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挖掘新型四环素类药物不良反应信号,为临床安全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 提取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数据库中3种新型四环素所有不良事件(ADE)数据,获取奥马环素、替加环素和依拉环素列为"首要怀疑"报告,用报告比值比法(ROR)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识别5 896份与新型四环素相关的ADE报告,其中替加环素ADE阳性信号99个,奥马环素为37个,依拉环素为8个.3种新型四环素ADE信号存在较大差异.凝血酶时间延长、淀粉酶异常等与替加环素相关性最强;而未执行规定药物剂量和牙齿变色等与奥马环素相关性较强;血纤维蛋白原降低和静脉炎等与依拉环素相关性最高.替加环素主要累及肝胆系统(ROR=7.15)和血液及淋巴系统(ROR=4.95);奥马环素则涉及胃肠系统(ROR=3.32);而依拉环素与各类检查(ROR=2.79)和循环系统(ROR=2.72)相关性强.本研究还发现多个四环素新ADE,如入睡障碍、胡言乱语、高铁血红蛋白血症、血纤维蛋白原降低等.结论 新型四环素ADE信号和累积器官系统特点各不相同.临床在使用新型四环素类药物时,应结合药物ADE特点进行个体化用药和ADE监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中药调节肠道菌群的物质基础及用药规律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联合数据挖掘的方法探讨中药调节肠道菌群的物质基础和用药规律.方法:通过人类基因数据库(GeneCards)获取肠道菌群相关作用靶点,以口服生物利用度(OB)≥30%、类药性(DL)≥0.18 为筛选条件在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数据库中筛选出靶点相关活性成分及中药.利用Cytoscape 3.8.1软件构建靶点-活性成分、靶点-活性成分-中药复合网络,再使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 V3.0分析中药的性味归经及用药规律.最后将肠道菌群相关核心靶点与中药核心活性成分进行分子对接.结果:共筛选得到肠道菌群相关作用靶点 115个,其中与活性成分相匹配的靶点 67 个,根据度值筛选得到 31 个肠道菌群相关作用核心靶点、154个关键活性成分以及关联中药 390种.与肠道菌群作用相关的中药药味以苦、辛、甘为主,药性以寒、温、平居多,归经多归于肝、肺、胃、脾经.分子对接结果表明,核心靶点与核心化合物之间具有较好的结合性.结论:通过较为系统地探索中药调节肠道菌群的物质基础及用药规律,可为中药调节肠道菌群的理论探讨、临床及实验研究提供相应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超声引导衰减参数成像评估肝脂肪变性及其对心血管疾病风险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衰减参数成像(UGAP)技术评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相关影响因素及临床适用性,评估NAFLD患者并发心血管疾病(CVD)预测模型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22年11月至2023年11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二维超声及UGAP检查的NAFLD患者204例,另选取同期健康者73例作为对照组。受试者进行二维超声检查对肝脂肪变性程度进行评价,分为S0~S3级,所有受试者进行UGAP检查获取UGAP值。基于是否并发CVD事件,将NAFLD患者进一步分为并发CVD组83例与未并发CVD组121例。比较S0~S3组间UGAP值的差异,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影响UGAP值的独立影响因素。采用Spearman相关评估UGAP值与肝脂肪变性程度之间的相关性。使用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估不同操作者之间测量结果的一致性。采用Logistic回归和Nomogram模型分析NAFLD患者并发CVD的危险因素,并应用ROC曲线及校正曲线评估该模型的临床效能。结果:277例受试者中,S0组73例(健康对照组),S1~S3组分别为83、86、35例。UGAP值在S0~S3各组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H=236.35,P<0.001)。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表明,体质量指数(BMI)、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及肝脂肪变性程度是UGAP的独立影响因素(P均<0.05)。UGAP值操作者间的ICC为0.977(95%CI:0.972~0.982,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BMI、UGAP值为NAFLD患者并发CVD的独立影响因素(P均<0.05),构建的Nomogram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48(95%CI:0.920~0.977,P<0.001)。校准曲线表明,模型的实际预测性能与理想预测性能接近。结论:UGAP值与BMI、血脂水平、肝脂肪变性程度密切相关,且操作者间可重复性好;基于年龄、BMI及UGAP值构建的Nomogram模型可直观地评价NAFLD患者并发CVD的风险。UGAP技术可为评估脂肪肝及其严重程度、预测CVD发生风险提供可靠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构建临床危险因素模型预测抗VEGF对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通过收集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病史中易获取的临床特征及血液检测指标,筛选出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nAMD疗效相关的重要危险因素,以此构建模型评估抗VEGF预期疗效。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随机纳入2018年1月至2022年9月就诊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行抗VEGF治疗的nAMD患者173例(173眼),单眼患者纳入患眼,双眼同时治疗患者纳入较严重眼。收集可能影响疗效的临床特征以及检验指标中的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设置随机数按7:3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121例)和验证集(52例)。最小绝对值收敛和选择算子算法-Cox比例风险回归(LASSO-Cox回归)筛选重要特征,Cox比例风险回归建立预测模型,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和时间依赖一致性指数(C-index)评估重要特征和模型对不同随访时间结局的区分度,决策曲线分析评估模型净收益,建立列线图用于快速计算有效概率。结果::利用LASSO-Cox回归筛选到5个重要特征和指标:首次打针后1个月的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首次打针后1个月的凝血酶原时间、打针次数、最后1次打针至随访的间隔时间及首次打针后1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变化量,并利用这些变量建立5-Panel模型。评估这些变量对不同随访时间结局的区分度,其中首次打针后1个月的BCVA变化量和打针次数的C-index较高。训练、验证和重抽样数据集在大部分随访时间结局的C-index大于0.7。ROC分析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该模型区分度,该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上对在90、180、360、720 d随访结局的AUC均大于0.8。决策曲线分析表明该模型对90、180、360、720 d的随访结局具有正向净收益。结论::基于临床危险因素开发并验证了由首次打针后1个月的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首次打针后1个月的凝血酶原时间、打针次数、最后1次打针至随访的间隔时间及首次打针后1个月的BCVA变化量组合的5-Panel模型,利用该模型判断抗VEGF疗效性能良好,能为临床精准诊疗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从项目整体风险评估视角看器官机械灌注技术的临床应用和器械研发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器官移植领域中供体的缺乏是全世界面临的困境,从传统的静态低温保存技术到近年来逐步进入临床应用的体外机械灌注技术,不断提高供体器官(如肝脏、肾脏、心脏和肺脏等)的保存和维护成功率,并拓展至其他器官的保护以及联合治疗性目的、特殊紧急场景的应用等。随着该技术应用于器官的获取、接收、分配、转运和移植多个临床环节,多种因素会引入风险或影响最终效果评价。本文从项目整体风险评估的角度,梳理器官机械灌注技术发展的前沿领域以及未来项目开发和临床研究的挑战。来自监管方、研究机构、企业等组成协同网络,将从政府监管决策和项目管理人主导的技术决策层面,推动项目的实施和应用,最终提升我国作为器官移植大国和制造强国的地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毒蕈中毒供者供肾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报道1名毒蕈中毒脑死亡儿童供者供肾移植,探讨毒蕈中毒脑死亡者能否成为潜在器官捐献者及其捐献器官的评估办法。方法:对毒蕈中毒潜在供者进行严格的临床病程观察、实验室及病理学评估。结果:供者病变符合中毒性肝炎,器官获取时肾脏大体形态及实验室检查、病理学评估大致正常,2只肾脏分配给2例成人受者,肝脏弃用。经随访6个月,1例受者术后顺利恢复,另1例受者经过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后逐渐康复。结论:当各项实验室生化指标正常、病理学检查未见禁忌,并且有充足的时间判断毒蕈中毒类型、观察各器官的损伤发展趋势以及等待毒素清除的情况下,毒蕈中毒脑死亡者有可能成为器官捐献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腹腔镜活体肝移植供肝获取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活体肝移植已逐渐成为可以替代尸体供者肝移植治疗终末期肝病和早期肝细胞肝癌最有效的方法,而腹腔镜活体供肝获取技术在活体肝移植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介绍腹腔镜活体供肝获取在活体肝移植中的应用情况,从供者选择、腔镜辅助活体供肝获取、腹腔镜左外叶获取、腹腔镜左半肝获取及腹腔镜右半肝获取等几个方面综述腹腔镜手术在活体肝移植中的特点,从而为提高供者安全性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液体活检在肝细胞癌早期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肝细胞癌早期诊断对患者有重要意义。液体活检通过分析循环肿瘤成分,如循环肿瘤DNA、循环肿瘤细胞、细胞外囊泡来检测肿瘤情况,是一种很有应用前景的肝癌早期诊断工具。液体活检样本获取方便,诊断肝细胞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较好。本文就近年来液体活检在肝细胞癌早期诊断中的作用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肝细胞癌早期诊断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外周血脂水平与乙肝相关性肝癌关系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外周血脂水平与乙肝相关性肝癌的关系,为肝癌的早期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1年6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且资料完整的乙肝相关性肝病患者188例,按疾病不同阶段分为慢性乙型肝炎组72例、乙肝肝硬化组62例、乙肝相关性肝癌组54例,从病案资料室获取患者所有病历资料。所有入选患者入院后第2天采集空腹静脉血检测外周血脂、肝功能结果等相关指标,收集所有患者一般资料及生化指标等。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Kruskal-Wallis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 2检验,采用双变量 Spearman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进行影响因素分析,分析肝癌发生的相关因素。 结果:三组患者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32.14、27.59、10.88、34.09,均 P < 0.05),其中肝癌组患者的TC、LDL-C水平均高于肝硬化组患者( F=-32.31、-50.19,均 P < 0.05),而TG、HDL-C水平与肝硬化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10.69、4.46,均 P > 0.05)。肝硬化组患者的TC、TG、HDL-C、LDL-C水平均低于CHB组患者( F=53.30、46.98、24.61、48.57,均 P < 0.05)。LDL-C水平与肝癌发生呈正相关( r=0.20, P < 0.05),HDL-C水平与肝癌发生呈负相关( r=-0.15, P < 0.05)。LDL-C是肝癌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OR=3.35, P < 0.05),HDL-C是肝癌发生的保护因素( OR=0.12, P < 0.05)。 结论:与慢性乙型肝炎及乙肝肝硬化相比,乙肝相关性肝癌患者的外周血脂水平出现了异常,可能与患者发生肝癌时肿瘤细胞的异常脂质代谢有关,外周血脂水平可能反过来影响肿瘤细胞的发生、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76例全腹腔镜活体肝移植供肝获取的回顾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总结本中心腹腔镜活体肝移植供肝切取的临床效果和技术改进,探讨活体肝移植供者全腔镜手术的临床特点和价值。方法:回顾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肝移植中心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实施的76例全腹腔镜下活体肝移植供肝切取手术的临床资料。对76例供者及其移植物的围手术期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对吲哚菁绿荧光显像在胆道劈分以及改进后的血管切开闭合器在肝静脉离断中应用临床效果进行初步的统计和分析。结果:76例全腹腔镜活体供肝获取手术中,不包含肝中静脉的右半肝获取7例,左半肝获取12例(6例包含肝中静脉),肝左外叶获取55例,单独肝段(Ⅱ段)获取2例。所有供者手术均未输血,1例左外叶供者术后门静脉右支血栓形成,行开腹门静脉右支(经左支残端)取栓术,术后顺利恢复出院;余供者术后均无Clavien-Dino分级Ⅱ级以上并发症发生。除最初8例腹腔镜下肝左外叶切取术中未施行胆道造影外,其余68例腹腔镜供者手术均采用ICG荧光显像实时引导下离断胆道。69例供者手术(左肝及右肝移植物)采用改进的直线型血管闭合器(one-side stapler)离断肝静脉,仅3例需进行流出道的补片延长性重建。结论:具备丰富的活体肝移植供者开腹获取手术和一定的腹腔镜肝脏手术经验是开展腹腔镜活体供肝获取手术的基础。对于腔镜下的胆道和肝静脉的离断,采用新的方法和器械有助于保障临床效果的同时提高手术操作的便捷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