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虚拟现实技术在弱视患儿视觉训练中应用的范围综述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对虚拟现实技术在弱视患儿视觉训练中应用的相关研究进行范围综述,为规范其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依据范围界定审查指南,系统检索Embase、Web of Science、CINAHL、Cochrane Library、Scopus、PubMe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知网中的相关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11月1日,对纳入文献进行归纳和分析.结果 共纳入24篇文献.其中,二分法训练、视感知训练和视觉推拉模型训练为基于虚拟现实技术进行视觉训练的主要方式,通常以游戏、动画、视频影像的形式进行干预.评估指标包括视觉分辨率、最佳矫正视力、立体视、立体视敏锐度、对比敏感度、视觉诱发电位、三级视功能,以及安全性、训练依从性、接受度和满意度等.结论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视觉训练在弱视患儿中应用安全可行,可改善患儿视力、提高训练依从性.未来可基于虚拟现实技术开发智能化视觉训练系统,并根据患儿的年龄、弱视类型和程度,构建更科学、有效的结构化视觉训练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混合现实技术在创伤骨科的应用与展望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混合现实技术是继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之后出现的全新数字全息影像技术。近年来,医学混合现实技术发展迅速,为医务工作者带来了新的临床诊疗模式。对于创伤骨科复杂多变的损伤情况,混合现实技术打破了数字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界限,提供了全新的个体化三维立体视觉呈现方式,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新的诊疗思路。本文对混合现实技术在创伤骨科的应用价值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神经病理性痛诱发小鼠睡眠障碍时丘脑-皮质谷氨酸与神经元活动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神经病理性痛诱发小鼠睡眠障碍时谷氨酸与丘脑-皮质神经元活动的关系。方法:SPF级健康雄性C57BL/6小鼠28只,6~8周龄,体重15~25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14):假手术组(Sham组)和神经病理性痛组(CCI组)。采用结扎坐骨神经干法建立小鼠神经病理性痛模型。于造模前1 d(T 0)和造模后3、5、7、14、21 d(T 1~5)时测定术侧足机械缩足反应阈和热缩足潜伏期。T 3时植入EEG记录电极到视觉皮层,T 4时监测6 h EEG的变化,计算非快动眼睡眠时间、快动眼睡眠时间和觉醒时间占总时间的百分比。T 3时利用脑立体定位仪将微丝电极植入到丘脑腹后核(VP)和初级体感皮层(S1),T 4时采集VP和S1场电位,计算各波功率百分比,同时评价VP和S1局部场电位的相干性。T 4时处死小鼠,取脑组织,采用质子核磁共振波谱检测丘脑和皮质各脑区神经递质水平。 结果:与Sham组相比,CCI组T 1~5时机械缩足反应阈降低,热缩足潜伏期缩短,非快动眼睡眠时间百分比降低,觉醒时间百分比升高,VP区δ波功率百分比降低,VP和S1区α波功率百分比升高,VP-S1场电位的相干性在δ波(1~4 Hz)及α波(8~14 Hz)的频率范围内均增加,丘脑和皮质谷氨酸、谷氨酰胺及谷氨酸-谷氨酰胺水平升高( P<0.05)。 结论:神经病理性痛诱发小鼠睡眠障碍可能与丘脑-皮质谷氨酸水平升高,导致神经元电活动改变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屈光参差性弱视和屈光不正性弱视双眼抑制的定量检测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屈光参差性弱视与屈光不正性弱视的临床特征和双眼之间相互作用的差异。方法:横断面研究。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同仁眼科中心就诊的4~6岁初次诊断为屈光参差(双眼等效球镜度数差值≥1.00 D)性弱视和屈光不正性弱视患者,散瞳验光后,根据屈光状态因素进行分类,分为远视、近视、散光、远视合并散光、近视合并散光以及轻度和重度类型。采用定量方法检查每类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最小分辨角对数视力)、立体视觉(对数记录)、知觉眼位、抑制度等,并进行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屈光不正性弱视45例患者,男性21例,女性24例;年龄为5.0(4.0,5.0)岁。屈光参差性弱视84例患者,男性48例,女性36例;年龄为5.0(4.0,6.0)岁。屈光参差性弱视的双眼等效球镜度数差值[2.56(1.50,4.19)D]和双眼最佳矫正视力差值[0.40(0.18,0.70)]更大,立体视觉[2.60(2.00,2.90)]更差,抑制度更重[20.0%(13.3%,40.0%)],与屈光不正性弱视[0.25(0.13,0.56)D、0.07(0.00,0.12)、2.00(2.00,2.30)、10.0%(0,23.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远视屈光参差性弱视的抑制度[30.0%(17.5%,50.0%)]和立体视觉[2.90(2.30,2.90)]与散光屈光参差性弱视[10.0%(0,20.0%)和2.00(2.00,2.3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重度屈光参差(双眼等效球镜度数差值>2.50 D)性弱视的抑制度[30.0%(20.0%,53.3%)]和立体视觉[2.90(2.57,2.90)]与轻度屈光参差性弱视[20.0%(0,30.0%)和2.00(2.00,2.9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与屈光不正性弱视比较,屈光参差性弱视的抑制度更重,立体视觉更差,双眼之间相互作用异常更严重。屈光参差度数影响双眼之间作用异常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三棱镜递减治疗法对小度数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的短期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三棱镜递减治疗法对小度数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的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18年10月至2020年6月在山西省眼科医院斜视与小儿眼科门诊行三棱镜递减治疗的斜视度数≤25三棱镜度(PD)的17例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6例,女性11例,年龄14~60岁。三棱镜递减治疗法为首次给予患者压贴欠矫度数的三棱镜,随患者斜视度数的减小逐渐递减压贴的三棱镜度数。所有患者治疗6个月时统计治疗效果。治愈标准为摘掉三棱镜、复视消失及眼位正位。比较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的斜视度数、近立体视(Titmus立体视觉图)、Worth四灯试验、同视机融合功能并分析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统计学方法主要为配对 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检验及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17例患者中15例为近视眼,2例为正视眼。治疗前戴屈光矫正镜看远的斜视度数为(15.76±5.24)PD,看近的斜视度数为(13.94±5.83)PD。治疗6个月随访时,7例患者达治愈标准;其余10例患者看远、看近斜视度数分别为(10.60±7.16)、(9.80±6.00)PD,与治疗前的看远、看近斜视度数(17.50±5.40)、(16.10±5.47)PD比较均明显减小( t=3.69,4.10;均 P<0.01)。17例患者Titmus立体视觉图检查结果,治疗前2例为立体盲、6例为周边立体视、3例为黄斑立体视、6例为中心凹立体视,经三棱镜递减治疗6个月3例为黄斑立体视、14例为中心凹立体视;Worth四灯试验结果,治疗前看远、看近时看到4个灯的患者分别为0、2例,治疗后分别为7、9例;治疗后Titmus立体视觉图( Z=-2.99)和Worth四灯试验结果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后同视机分开性融合和集合性融合范围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病程、治疗前斜视度数、Titmus立体视觉图检查结果、屈光度数、年龄与治疗效果均无明显相关性(均 P>0.05)。7例治愈患者继续观察6~24个月(中位数11个月),均未发现内斜视及复视复发。 结论:三棱镜递减治疗法能在短期内有效改善小度数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的斜视度数和双眼视功能,治疗6个月时部分患者可摘掉三棱镜,眼位正位,复视消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视功能评估与重建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虚拟现实(VR)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三维场景的计算机仿真系统,能够为用户提供多感官信息。近年来,随着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快速发展,VR技术在眼科领域的应用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视力、调节功能、立体视等视功能评估方面,VR结合红外眼动跟踪、双眼分视、人机交互等技术能够完全控制呈现给用户的画面,为实现个性化、自动化诊断提供了可能,并能够有效降低人力成本。在斜视、弱视诊疗方面,VR再结合其环境沉浸性、三维成像等技术,能够为用户提供丰富的画面,减少了斜视眼位测量、弱视眼间抑制量化上的检测技术难度;并可以通过模仿斜视聚散训练、弱视知觉训练等范式,提高斜视正位训练、弱视知觉训练和立体视训练的趣味性和依从性。增强现实技术与计算机生成的视觉增强、全息成像、三维音频提示和自适应光学相结合,可有效弥补低视力人群的视觉缺损,提高其生活质量。在近视防控领域,VR技术的利弊目前尚有争议,但仍具备潜在的应用价值。本文就虚拟(增强)现实技术在视功能评估与重建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并对其可能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以期推动医工融合在眼科诊疗领域的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改良性融合性集合指标在间歇性外斜视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改良性融合性集合指标——融合性集合幅度/斜视度数与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的外斜视控制情况、立体视功能及其他视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2020年8月至2021年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断为间歇性外斜视的患儿。将同视机法测量的融合性集合幅度与看远三棱镜法测量的斜视度数结合,获得改良性指标——融合性集合幅度/斜视度数。使用间歇性外斜视控制评分评估患儿看远及看近时的外斜视控制情况,分为控制良好(评分0~1)和控制较差(评分2~5)。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Mann-Whitney U检验、Fisher精确检验、 χ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和中介效应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12例患儿,其中105例(49.5%)为男性,107例(50.5%)为女性;年龄为9.0(8.0,10.0)岁;201例(94.8%)有双眼融合视功能,11例(5.2%)无双眼融合视功能。有双眼融合视功能的患儿中,融合性集合幅度/斜视度数与看远看近外斜视控制评分均呈负相关(看远: r=-0.427, P<0.001;看近: r=-0.194, P=0.006)。融合性集合幅度/斜视度数是看远( OR=0.195;95% CI:0.060~0.630; P=0.006)和看近( OR=0.252;95% CI:0.085~0.746; P=0.013)外斜视控制情况的独立影响因素。看远( OR=3.110;95% CI:1.311~7.379; P=0.010)和看近( OR=2.780;95% CI:1.401~5.517; P=0.003)立体视功能也是看远外斜视控制情况的影响因素。但中介分析显示,立体视功能不是融合性集合幅度/斜视度数与看远外斜视控制情况之间关联的中介因素(看远: P=0.066;看近: P=0.181)。15例融合性集合幅度/斜视度数≥1.5 °/PD的患儿均表现为外斜视控制良好。相反,融合性集合幅度/斜视度数<1.5 °/PD的患儿表现为外斜视控制更差(看远: P=0.001;看近: P=0.040)、斜视度数更大(看远: P<0.001;看近: P<0.001)。 结论:改良性融合性指标——融合性集合幅度/斜视度数结合了同视机与三棱镜的测量结果,可用于评估间歇性外斜视严重程度。融合性集合幅度/斜视度数越大,看远和看近外斜视控制情况可能越好。尽管立体视功能也与看远外斜视控制情况相关,但不是融合性集合幅度/斜视度数与看远外斜视控制情况之间关联的中介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立体脑电图引导下射频热凝消融术治疗围生期脑损伤后癫痫的初步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初步观察立体脑电图(SEEG)引导下多触点射频热凝消融术(RF-TC)治疗围生期脑损伤后癫痫患儿的可行性及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1年6月清华大学玉泉医院(清华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外科采用SEEG引导下多触点RF-TC治疗的7例难治性围生期脑损伤后癫痫患儿的临床资料。头颅MRI显示双侧病变6例,右侧顶叶局灶性损伤1例。所有患儿发作间歇期头颅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CT检查均显示双侧后头部葡萄糖摄取明显减低。所有患儿行SEEG电极植入,行SEEG引导下多触点RF-TC。RF-TC术后3个月、6个月、1年门诊复查脑电图和头颅MRI。采用Engel分级标准进行疗效评估。结果:7例患儿RF-TC过程均顺利,其中进行1次RF-TC 2例,2次3例,3次2例。1例患儿热凝过程中出现一过性视觉先兆并于热凝结束后消失。7例患儿热凝过程及热凝后均未发生手术并发症。7例患儿的随访时间为18~52个月。2例术后无癫痫发作,2例癫痫发作减少或减轻,1例术后癫痫无改善,2例复发(分别于术后6、12个月)。1例癫痫发作减轻患儿于术后6个月行左侧顶盖激光消融手术。1例因术后6个月癫痫复发行右侧顶叶局灶性切除术,术后无发作。至末次随访,Engel分级Ⅰ级4例,Ⅲ级2例,Ⅳ级1例。结论:初步观察显示,SEEG引导下多触点RF-TC治疗围生期脑损伤后癫痫患儿可行、安全性较好,术后可一定程度改善癫痫发作,但可观察到部分患儿癫痫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视知觉优势在眼科临床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在大脑高级视中枢把来自双眼的视觉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成一个具有立体感图像的过程中,双眼的视觉信息并不是均等的被处理,而是存在眼间竞争与抑制,由此产生了知觉优势,过强的知觉优势带来双眼视的异常。借助双眼分视和计算机生成的心理物理视觉测试程序,可以定量测定知觉优势强度,并通过光学矫正、遮盖或视知觉学习实时调控知觉优势。知觉优势的相关基础理论也延伸应用到眼科临床诊疗尤其是斜弱视的诊疗中,并有望为解决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后双眼视异常相关的临床问题提供新思路。现就视知觉优势在眼科临床应用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双眼外直肌倾斜后徙术治疗儿童集合不足型外斜视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双眼外直肌倾斜后徙术(S-BLRc)治疗儿童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CI-IX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9年8月至2020年7月于天津市眼科医院收治的集合不足型外斜视儿童患者58例,年龄4~10岁。根据S-BLRc外直肌上、下缘止点后徙量的差异分为3组:A组(1 mm,22例)、B组(1.5 mm,18例)和C组(2 mm,18例)。比较各组术前和术后6个月时的看近、看远斜视度,近远斜视度差(NDD),眼底客观旋转角,上转和下转25°时斜视度差,调节性集合与调节比值(AC/A),立体视及手术成功率,屈光状态。手术成功的标准:看近、看远的斜视度,外斜视<-8 △,内斜视<+5 △;NDD<5 △。术前和术后数据采用配对 t检验进行比较。组间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比较。立体视觉和手术成功率采用Fisher精确检验法分析。 结果::术后6个月,看近、远的斜视度分别由-37.1 △±4.2 △、-25.8 △±3.7 △下降至-1.4 △±4.6 △、-0.1 △±4.1 △,手术前后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45.72, P<0 .001; t=32.54, P<0 .001)。各组术后NDD(A组1.8 △±1.9 △,B组0.8 △±2.1 △,C组0.9 △±2.5 △)均较术前(A组10.0 △±0 △,B组11.2 △±1.5 △,C组13.3 △±2.2 △)显著降低,手术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20.3, P<0 .001; t=17.2, P<0 .001; t=13.6, P<0 .001);NDD平均改善量分别为8.2 △±1.9 △、10.3 △±2.5 △、12.4 △±3.9 △,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0.80, P<0 .001)。纳入的患者术前AC/A均值为(1.55±0.73) △/D,术后AC/A均值为(1.53±0.74) △/D,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术后立体视觉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术后无旋转性复视、A-V型斜视。手术前后各组间的球镜度、散光轴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右眼和左眼散光度在术后6个月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06, P<0 .001; t=5.32, P<0 .001)。术后6~9个月随访时的手术成功率为89.7%,3组的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S-BLRc是治疗儿童CI-IXT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矫正方法,有效矫正看近、看远外斜视,降低NDD,有利于双眼视觉改善。NDD的改善量与外直肌上、下缘的倾斜量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