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制中草药油对大鼠深度烧伤创面的疗效评价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经过建立Wister大鼠深度烧伤模型,探讨自制中草药油机制及促进深度烧伤创面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清洁健康雄性Wister大鼠60只为研究对象,将建模成功的大鼠依据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30只和观察组30只.对照组使用生理盐水予以清创后,将凡士林纱布遮盖包裹创面,并用敷贴稳固;观察组采用自制中草药油涂抹,涂抹均匀后予以纱布进行固定,每日进行换药1次.对比两组治疗后第3、7、14、21天创面愈合情况与创面愈合率、HE染色法观察大鼠烧伤创面皮肤成纤维细胞数及毛细血管数,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大鼠烧伤创面皮肤组织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水平.结果:治疗后第3、7、14、21天,两组创面愈合率均升高,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创面愈合面积和渗出液均小于对照组;两组创面成纤维细胞数和毛细血管数均上升,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EGF、VEGF水平均上升,且观察组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利用自制中草药油治疗大鼠深度烧伤创面,可有效增加创面成纤维细胞数和毛细血管数,提高创面EGF、VEGF水平,促进了创面愈合情况,为临床深度烧伤创面用药提供有力理论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siRNA沉默DJ-1通过PTEN/Akt通路对人胃癌细胞影响机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siRNA沉默DJ-1基因体内外对人胃癌MGC803细胞的影响机制.方法 构建沉默DJ-1基因MGC803细胞;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平板克隆、细胞划痕和侵袭实验检测沉默DJ-1基因对MGC803细胞增殖、克隆形成、迁移与侵袭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DJ-1、PTEN、Akt、p-Akt、Snail、Vimentin、E-cadherin、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与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3(TIMP3)的表达;相差显微镜观察DJ-1沉默对MGC803细胞形态学的影响;裸鼠实验检测DJ-1沉默对MGC803细胞移植瘤的影响.结果 分别用4组si-DJ-1及si-NC质粒转染MGC803细胞,其中si-DJ-1A组DJ-1 mRNA与蛋白表达下调较为显著(P<0.001),则后续选用si-DJ-1A作为稳定沉默DJ-1基因MGC803细胞.MTT法检测结果显示,24、48和72 h后,si-DJ-1组增殖活性分别较MGC803对照组和si-NC组降低,均P<0.001.克隆形成实验显示,si-DJ-1组克隆形成数较对照组与si-NC组减少,P<0.001.划痕实验结果显示,si-DJ-1组迁移距离[(199.21±14.74)μm]较对照组[(302.62±17.70)μm]和si-NC组[(304.49+13.55)μm]缩短,P<0.001.侵袭实验显示,si-DJ-1组侵袭细胞数[(44.80±5.10)个]较对照组[(83.80±5.80)个]和 si-NC 组[(82.80±5.80)个]减少,P<0.001.与对照组和 si-NC 组相比,si-DJ-1 组 DJ-1 mRNA(F=18.350,P=0.003)、Snail mRNA(F=26.320,P<0.001)、Vimentin mRNA(F=44.379,P<0.001)与 MMP-9 mRNA(F=57.450,P<0.001)下调,而 E-cadherin mRNA(F=94.529,P<0.001)与 TIMP3 mRNA(F=16.480,P=0.004)上调;si-DJ-1 组 DJ-1(F=6.393,P=0.004)、p-Akt(F=12.980,P=0.007)、Snail(F=381.000,P<0.001)、Vimentin(F=99.750,P<0.001)与 MMP-9(F=126.800,P<0.001)蛋白下调,而 PTEN(F=36.880,P<0.001)、E-cadherin(F=181.000,P<0.001)与TIMP3(F=217.800,P<0.001)上调.相差显微镜显示,si-DJ-1组纤维母细胞样长梭形细胞肿瘤干细胞减少,圆形与椭圆形细胞增多,异型性下降.体内实验表明,si-DJ-1组移植瘤生长速度较对照组减慢,si-DJ-1 组移植瘤质量[(0.51±0.05)g]较对照组[(0.90±0.16)g]减小,t=5.273,P<0.001.si-DJ-1 组较对照组 DJ-1、Ki-67、Vimentin和CD-34阳性表达降低,而PTEN和E-cadherin表达增强.结论 DJ-1沉默可通过PTEN/Akt通路体内外抑制MGC803细胞增殖、迁移、侵袭与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妇科无气腹经阴道内镜手术的应用现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传统腹腔镜手术通过向腹腔注入气体以创造手术视野、建立手术平台,CO2因其无色无味、无毒性、不可燃、刺激性小、导热性差、热稳定性高、方便获取、可溶于水、弥散性好等特性成为气腹首选气体,但CO2气腹可引起腹腔内压力增高、血流动力学波动、高碳酸血症、心律失常、静脉血栓、气体栓塞、肺内分流甚至肺不张等问题[1].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UPLC-MS/MS法同时测定小鼠血浆中的15种胆汁酸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采用UPLC-MS/MS同时测定小鼠血浆中15种胆汁酸的含量.方法 采用Shim-pack GIST C18色谱柱(100 mm×2.1 mm,2 μm),流动相A为水(含0.01%甲酸)、B为乙腈(含0.01%甲酸),梯度洗脱,流速0.3 mL·min-1,进样量5μL,柱温40 ℃,内标为胆酸-d4;多反应离子监测,采用负离子模式,电喷雾离子源,血浆样品经预处理后进样.结果 0.24~3.2 × 104 ng·mL-1 15种胆汁酸与其峰面积的比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 0.9900);回收率为83%~110%,日内RSD为 0.68%~4.02%,日间 RSD为 1.53%~8.06%;提取回收率为 70.24%~94.25%;样品在-80 ℃下反复冻融和长期冻存后的稳定性良好.结论 所用方法操作简单、结果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测定小鼠血浆中胆汁酸的含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线粒体在子宫内膜癌中的作用及治疗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线粒体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细胞中的动态、半自主细胞器,在维持正常子宫内膜细胞稳态中起着重要作用.子宫内膜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年龄呈现年轻化趋势,因此提高治疗子宫内膜癌的能力对改善其预后有重要意义.近年的研究表明,线粒体生物合成过程异常、线粒体动力学失调、线粒体功能障碍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在子宫内膜癌治疗方面,线粒体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如诱导细胞凋亡和靶向线粒体相关的子宫内膜癌干细胞的治疗等.深入理解线粒体在子宫内膜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将为子宫内膜癌的治疗提供新的视角.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艾司氯胺酮与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艾司氯胺酮作为一种新型的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拮抗药,药理作用机制和位点与氯胺酮基本一致,但其对NMDA受体的亲和力是氯胺酮的3~4倍,镇痛效果是氯胺酮的2-2.5倍,且具有较少的精神药物不良反应.术后认知功能障碍是接受麻醉和手术的老年人最常见的并发症,在大于65岁的老年患者发生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术后恢复质量,同时增加医疗负担,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近年来,随着艾司氯胺酮的临床应用,发现术中使用艾司氯胺酮可使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更平稳,减少炎性因子的释放,降低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本文就国内外艾司氯胺酮在临床及基础研究领域对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影响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艾司氯胺酮预防性镇痛对胸腰椎骨折患者术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艾司氯胺酮预防性镇痛对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PPSF)治疗后疼痛、血流动力学和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4月至2023年4月上海大学附属南通医院收治的行PPSF治疗的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85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于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PPSF,采取常规麻醉诱导、维持和术后自控静脉镇痛,其中42例患者于手术结束前20 min静脉推注艾司氯胺酮10 mg(观察组),43例患者不作该处理(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血流动力学[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及呼吸频率]、应激反应[嗜酸性粒细胞(EOS)、血小板计数(PLT)水平]及不良反应.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T1(术毕)时观察组HR高,MAP低(P<0.05);术后2 h(T2)、术后6h(T3)时观察组VAS评分低,术后48 h镇痛泵按压次数少(P<0.05),两组各时间点SpO2、呼吸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3时观察组EOS水平高,PLT水平低(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2%vs4.65%,x2=0.206,P=0.433).结论 艾司氯胺酮预防性镇痛有利于缓解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PPSF治疗术后近期疼痛,减轻应激反应和稳定血流动力学,安全性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阔韧带子宫内膜样腺癌一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阔韧带子宫内膜样癌是罕见的特殊部位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极低,疾病的机制、诊断和治疗尚未明确.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术前常误诊为子宫或卵巢肿瘤.报告1例65岁阔韧带子宫内膜样癌患者的诊疗经过,术前误诊为卵巢肿瘤,经手术探查和术后病理明确诊断,另行全面分期手术.术后随访7个月,病情稳定,影像学检查未见异常,肿瘤相关指标未见异常.对于妇科检查扪及附件区肿物固定,影像学提示肿物边界清楚,需要考虑阔韧带肿瘤可能,应尽早手术.经病理诊断为阔韧带恶性肿瘤,应及时全面分期手术,术后长期随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医药防治血管钙化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血管钙化是一个病变阶段,参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安全,但目前临床上能够完全逆转或治愈血管钙化的药物屈指可数.血管钙化的发病机制主要涉及钙磷稳态失衡、细胞自噬障碍、内源性钙抑制丧失及内质网应激引起的细胞凋亡、炎症风暴、细胞成骨转分化和基质囊泡的释放.围绕"温经通脉,活血化瘀"和"补肾健脾,祛湿化浊"的治疗理念,大量中药单体/提取物及中药复方/中成药对血管钙化显示出很好的改善作用,但是它们的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探索.该文系统地概括了血管钙化的发病机制,并总结了中药防治血管钙化的最新研究进展情况,为中药防治血管钙化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型量子点荧光免疫层析法测定血清淀粉样蛋白A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新型量子点荧光免疫层析法测定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的应用.方法 采用双抗夹心法结合量子点荧光免疫层析技术制备以二硝基苯酚(DNP)-牛血清白蛋白(BSA)系统为质控线的SAA检测试剂盒.通过鸡IgY-羊抗鸡IgY系统作为对照评价了 DNP-BSA系统作为质控线的可行性,并通过优化量子点微球与抗体的偶联条件,进一步提高试剂盒的性能,并对试剂盒的空白限、检出限、线性范围、精密度、准确度、特异度、稳定性,以及临床实际样本测定等方面进行了评价.结果 以DNP-BSA系统作为质控线的SAA试剂盒受干扰成分浓度的影响小,稳定性高,热稳定性好.量子点微球与SAA抗体偶联比例为100 μg/mg,偶联反应液浓度为25 mmol/L 3-吗啉丙磺酸pH 7.4,与DNP-BSA偶联比例为100 μg/mg,偶联反应液浓度为25 mmol/L吗啉乙磺酸pH 6.0时偶联效果最佳.试剂盒最低检出限为0.5 mg/L;线性范围为1~200 mg/L,R2≥0.99;批内精密度变异系数(CV%)≤5.31%,批间精密度CV%≤15%;在低、高浓度的回收率分别为101.42%、98.83%;在血红蛋白浓度≤5 g/L,胆红素浓度≤0.15 g/L,胆固醇浓度≤15 g/L,甘油三酯浓度10 g/L时,SAA的检测结果无干扰;试剂盒在50 ℃放置21 d,稳定性良好;试剂盒与Roche的SAA电化学发光试剂盒同步检测67例样本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结论 研制的SAA检测试剂盒灵敏度、线性、精密度、准确度、特异度及加速稳定性都满足试剂盒的要求,与鸡IgY-羊抗鸡IgY系统相比DNP-BSA系统作为质控线独立性好,测定临床样本准确度和热稳定性更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