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选择性桡动脉压迫改善冠脉介入治疗老年患者前臂血肿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探讨选择性桡动脉压迫对冠脉介入治疗老年患者前臂血肿的改善效果.方法 将冠脉介入治疗并发前臂血肿的152例老年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76例.对照组采用脉搏波多功能血压计普通袖带对前臂血肿进行压迫,观察组采用定制双气囊中空袖带对前臂血肿进行选择性桡动脉压迫.比较两组患者袖带压迫期间拇指皮温、疼痛评分、手部肿胀程度、舒适度、心率、血压;袖带压迫解除前手部麻木与解除后前臂周径、袖带压迫一次性有效率.结果 袖带压迫期间,观察组拇指皮温、疼痛评分、手部肿胀程度、舒适度、心率、血压、手部麻木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袖带压迫解除后,两组周径、压迫一次性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对冠脉介入治疗并发前臂血肿老年患者应用定制双气囊中空袖带进行选择性桡动脉压迫,在保证袖带有效压迫效果的同时,不影响尺动脉、尺静脉前向血流,可提高患者袖带压迫期间的舒适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关键节点控制救护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探究关键节点控制救护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20年10月成立关键节点控制救护模式管理团队,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10月-2021年10月本院急诊医学科收治的12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对照组,应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法分析救护流程关键失效环节,构建关键节点控制救护模式并于2021年11月应用于临床.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采用关键节点控制救护模式前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治疗情况、心功能恢复情况,记录患者术后30 d内的病死率和住院期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应用关键节点管控救护模式后,患者首次医疗接触-球囊扩张时间由(81.9±6.54)min降低到(56.2±4.23)min、首次医疗接触至确诊急性心肌梗死时间由(47.3±5.68)min降低到(30.69±5.21)min,门诊-首次球囊扩张时间由(49.79±13.84)min降低到(28.63±15.71)min,心肌损伤标志物结果时间由(28.38±3.79)min 降低到(19.26±2.17)min,心电图报告时间由(5.82±2.01)min 降低到(5.14±1.89)min,住院时间由(7.25±2.18)min降低到(6.14±1.27)min,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抢救后的左心室射血分数较前提高,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和肌钙蛋白水平较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低血压、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均较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关键节点控制护理模式可缩短AMI患者的救治时间和住院时间,改善患者心功能,降低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ARNI联合EECP在PCI术后应用价值及对无创血流动力学指标再住院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联合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术后价值以及对无创血流动力学指标、再住院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0月至2024年3月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就诊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并成功行急诊PCI治疗术后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试验组采用ARNI联合EECP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的心功能指标、生活质量量表(SF-36)以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和再住院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以及血流动力学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7周后,两组患者的LVEDV、LVESV、NT-proBNP、ET-1、心率、SBP、DBP以及RS、CMR均降低,LVEF、CO、CI以及 LSI、LCI、AC、COM 均升高,较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试验组改变幅度大于对照组,两组上述指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 6 个月 随访,LVEDV、LVESV、NT-proBNP、ET-1、心率、SBP、DBP 以及 RS、CMR 继续降低,LVEF、CO、CI以及LSI、LCI、AC、COM继续升高,但改变幅度变小,两组上述指标比较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SF-36中的生理职能、生理功能、情感职能、日常活动、精神健康、总体健康、社会功能、躯体疼痛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7周后,上述评分均上升,较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试验组改变幅度大于对照组,两组上述指标比较也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6个月随访,上述指标继续上升,但改变幅度变小,两组上述指标比较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总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导致再住院率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x2=9.502,P=0.002);再发心肌梗死、心绞痛发作导致再住院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x2=0.340,P=0.560;x2=2.152,P=0.142),心力衰竭导致再住院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353,P=0.012).结论:ARNI联合EECP在PCI术后可以改善心功能以及患者健康状态,降低阻力,降低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从而降低再住院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实验验证研究丹参饮治疗心衰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及体外实验验证,研究丹参饮(Danshenyin,DSY)治疗心衰的药理作用并探讨治疗机制.方法 使用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UniProt等数据库筛选丹参饮的有效成分及作用靶点,以"heart fail-ure"为关键词检索Gene Cards等数据库得到疾病靶点,二者交集得到核心靶点.用STRING数据库构建核心靶点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利用DAVID数据库进行生物功能和信号通路富集分析.构建"药材-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将活性成分与靶点分子对接验证.手术结扎小鼠心脏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心衰模型,丹参饮干预,超声检测、蛋白免疫印记对预测结果进行实验验证.结果 网络药理学分析显示,丹参饮通过丹参醛、丹参酮ⅡA、miltionone Ⅱ等成分发挥对心衰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参与MAPK信号级联的生物调控过程以及调控MAPK等信号通路相关;动物实验对这一发现进行了初步验证:实验发现丹参饮治疗后小鼠左心室心功能、流出道血流等超声指标得到改善;心肌组织中MAPK信号通路蛋白ERK、JNK、p38磷酸化水平降低(P<0.05).结论 丹参饮能够保护心肌,影响MAPK通路从而发挥对慢性心衰的治疗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运动处方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慢血流患者运动耐量、微循环及心理状态的干预作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探讨运动处方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慢血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武威市人民医院104例冠心病慢血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2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干预措施,观察组患者予以运动处方干预.两组患者均干预3个月.对比两组患者预后情况、治疗前后心率(heart rate,HR)、氧脉搏(oxygen pulse,O2pulse)、峰值摄氧量(peak oxygen intake,VO2peak)、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峰值脉氧饱和度(peak pulse oxygen saturation,SpO2peak)、运动耐量、峰值分钟通气量(peak ventilation,VEpeak)、最大运动负荷、灌注量、6 min步行距离(6-minute walking distance,6MWD)、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及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评分.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LVEF、O2pulse、SpO2peak、VO2peak及VEpeak高于对照组,HR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最大运动负荷、运动耐量、6MWD、灌注量高于对照组,T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SAS、SDS评分均较对照组低,GSES评分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预后恢复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运动处方可改善冠心病慢血流患者血流微循环,恢复心肺功能、增强运动耐力,从而减轻消极情绪,增强自我效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重度左心室功能低下患者心脏不停搏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探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探讨重度左心室功能低下患者不停搏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ff-pump CABG)的可行性.方法 筛选首都医科大学大兴教学医院2017年5月至2022年5月,无法介入干预或介入干预失败同时不伴有其他需外科干预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冠心病)变患者32例,其中男28例、女4 例,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30%,年龄为(62.1±7.4)岁.术前均行心肌核素扫描,术前、术中同期预置主动脉球囊反搏.所有患者均采用体外循环湿备下非体外循环Off-pump CABG术.结果 无患者死亡,32例患者心绞痛症状消失,生活质量明显改善.超声心动图3个不同时期(术前、术后10~14 d、术后1年)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diameter,LVES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充分术前准备的重度左心室功能低下患者采用Off-pump CABG术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病人冠状动脉微血管阻力与心电图"6+2"现象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在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NOCAD)病人中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与心电图"6+2"现象的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 2020年 9月—2021年 6月因心电图提示 ST-T改变在山西省人民医院住院行冠状动脉造影,造影结果符合 NOCAD的 92例病人,同期进行了 12导联同步心电图检查,按照心电图是否符合"6+2"现象分为"6+2"组(52 例)和非"6+2"组(对照组,40例).分别测量两组病人左前降支(LAD)、左回旋支(LCX)、右冠状动脉(RCA)3 支血管的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并计算 3 支血管平均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比较两组 3支血管微循环阻力及平均微循环阻力的差异,分析"6+2"组心电图"6+2"现象与平均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的相关性,及临床因素对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的影响.结果:"6+2"组 LAD、LCX、RCA及平均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2"组不同冠状动脉分支 LAD、LCX、RCA及平均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2"组病人平均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与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超敏 C反应蛋白(hs-CRP)、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呈正相关(P<0.05).NOCAD病人平均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与心电图"6+2"现象呈正相关(P<0.05).结论: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升高与 NOCAD病人心电图"6+2"现象呈正相关,微循环阻力升高水平受脂质代谢异常、炎症反应的激活、糖代谢异常等因素影响.心电图作为一种简单的临床无创检查,对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有一定的评估、诊断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CK-MB、FAR、D-二聚体联合检测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临床价值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分析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纤维蛋白原/白蛋白比值(FAR)、D-二聚体联合检测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阜南县人民医院收治的92例老年AMI患者(AMI组)的临床资料,选取同期因胸痛胸闷入院的41例老年非AMI患者(依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证实)为对照组,对两组间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CK-MB、FAR、D-二聚体水平进行比较;并对比AMI不同病情严重程度患者的CK-MB、FAR、D-二聚体;分析老年AMI患者CK-MB、FAR、D-二聚体与LVEDD、LVEF的相关性,并评估CK-MB、FAR、D-二聚体对AMI诊断的应用价值.结果 AMI组患者LVEDD、CK-MB、FAR、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而LVEF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987、6.697、8.080、7.792、3.116,P<0.05);CK-MB、FAR、D-二聚体水平在AMI组不同病情严重程度患者中的比较均为:重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轻度狭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228、14.483、8.573,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CK-MB、FAR、D-二聚体与LVEDD呈正相关(r=0.562、0.557、0.394,P<0.05),与LVEF呈负相关(r=-0.146、-0.385、-0.137,P<0.05);ROC曲线显示,CK-MB、FAR、D-二聚体及其联合检测诊断AMI的AUC分别为0.839、0.874、0.861及0.958.结论 CK-MB、FAR、D-二聚体水平与老年AMI患者心功能及病情有关,通过联合检测对诊断AMI发生预测效能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治疗对川崎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探讨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nfusion of human immunoglobulin,IVIG)对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儿冠状动脉(冠脉)病变发生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2年5月在东莞市妇幼保健院住院确诊并治疗的KD患儿,根据有无冠脉病变将患儿分为无冠脉病变组和冠脉病变组.对两组患者的发热时间、IVIG治疗时的病程时间、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离子、肝及肾功能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KD合并冠脉病变组患者血白细胞、血小板计数高于无冠脉病变组,而白蛋白、羟基酸脱氢酶浓度低于无冠脉病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KD发热时间<8 d患儿的冠脉病变发生率低于发热时间>10 d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程第5天前应用IVIG治疗患者冠脉病变发生率与病程第7天、第8天及10天后治疗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程第5天及第6天应用IVIG治疗患者的冠脉病变发生率低于病程第10天后应用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IVIG时间过晚,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升高,发热时间较长是KD患儿并发冠脉病变的危险因素,而白蛋白、羟基酸脱氢酶浓度的降低也可作为KD并发冠脉病变的预测指标.热程少于8 d,病程7 d内应用IVIG治疗,可减少冠脉病变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基于默里定律的定量流量比诊断心脏结构异常和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患者的准确性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旨在从单一血管造影角度深入探讨基于默里定律的定量流量比(Murray-law quantitative flow ratio,μQFR)在诊断心脏结构异常和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准确性.方法 回顾分析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广东省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患者的90条血管数据.这些患者在接受干预前接受了血流储备分数(fractional flow reserve,FFR)和μQFR检测,同时通过超声心动图评估了心脏结构和功能.FFR≤0.80被定义为具有血流动力学意义的冠状动脉缺血.结果 μQFR与FFR之间存在中等程度的相关性(r=0.75,P<0.001),但Bland-Altman图显示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平均差异=0.00;标准差=0.08;P=0.69).根据FFR标准,μQFR的诊断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PPV)和阴性预测值(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NPV)分别为95.56%(95%CI:89.01%~98.78%)、90.91%(95%CI:89.01~98.09)、98.25%(95%CI:90.61~99.96)、96.77(95%CI:81.04~99.53)和94.92%(95%CI:86.38~98.21).进一步分析表明,μQFR/FFR的一致性与左心室舒张功能和心脏结构异常之间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μQFR与FFR之间存在良好的一致性,且在心脏结构异常和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患者中,μQFR的诊断准确性并未受到显著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