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颅内淋巴系统及其与创伤性脑损伤的关系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脑由于缺少常规的淋巴结构,一直被认为与外周淋巴系统完全隔绝.但是随着血管周围间隙、胶质淋巴系统及脑膜淋巴管的相继发现,人们开始认识到脑也有其独特的淋巴引流途径,且与外周淋巴系统相通.创伤性脑损伤作为制约神经外科整体救治水平的重要疾病之一,其伤后远期出现的记忆力下降、认知功能障碍等神经退行性表现一直未得到合理的解释.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创伤性脑损伤后血管周围间隙、胶质淋巴系统及脑膜淋巴管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损伤,导致颅内淋巴系统功能下降,代谢产物在脑组织内大量堆积,从而影响神经功能导致出现神经退行性表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颅内淋巴系统的发现为颅脑创伤治疗研究打开了新视角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迄今,尚无公认有效的创伤性颅脑损伤(TBI)治疗药物,这可能缘于现有药物的作用仅能覆盖TBI的部分病理机制。证明颅内存在淋巴系统(主要包括类淋巴系统和硬脑膜淋巴管)为开发TBI新的治疗策略提供了新视角。已有证据表明,颅内淋巴系统是颅内毒性代谢物质的清除系统,且多个非特异性因素可调控颅内类淋巴系统,影响大分子引流;其中硬脑膜淋巴管含T细胞、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具有神经免疫调控功能。颅内淋巴系统也影响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调控颅内淋巴系统的引流,可能发挥将颅内毒性产物整体清除出颅、调节神经免疫和调控交感及副交感神经的作用,有助于TBI诊疗新策略的开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脑池造瘘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重型颅脑损伤(sTBI)的主要手术方式包括脑室穿刺外引流(EVD)、去骨瓣减压术(DC)、颅内血肿清除术以及脑挫裂伤灶内减压术等。这些手术方式均可降低患者的颅内压(ICP),减少死亡率,但也存在术后功能不良发生率较高的缺点。随着颅内显微手术技术的发展,有学者提出一种新的手术方式——脑池造瘘术,发现其治疗部分难治性颅内高压的sTBI患者能取得良好疗效。本文现围绕脑池造瘘术治疗sTBI的研究进展,包括其病理生理基础、手术技术、手术适应证及禁忌证、手术疗效等内容综述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颅内淋巴系统及其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模型关系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颅内淋巴系统主要由脑实质内的类淋巴系统和硬脑膜上的淋巴管组成。研究已证实,颅内淋巴系统引流功能损伤可导致颅内毒性代谢产物堆积,进而影响多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理生理学过程。通过调控颅内淋巴系统引流而影响疾病转归或可成为临床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新思路。本文将就颅内淋巴系统及其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模型的关系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脑部淋巴系统解剖及其与阿尔茨海默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传统观念认为中枢神经系统(CNS)不存在淋巴管或淋巴循环,缺乏清除大脑代谢物的淋巴途径。但随着对颅内清除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CNS中存在类淋巴系统,包括胶质淋巴通路以及脑膜淋巴管,从而进一步揭示了脑脊液(CSF)与间质液(ISF)的交换体系,而且其与许多神经退行性疾病、与年龄相关的大脑变化、创伤性脑损伤、循环系统疾病和肿瘤等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近10年来,有关其研究是生命科学的热点,本文旨在从类淋巴系统的发现、解剖结构及功能、与阿尔茨海默病(AD)的关系几个方面阐述其相关研究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航天飞行相关的神经-眼综合征及地面模拟实验及对策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7/6
航天飞行相关的神经-眼综合征(spaceflight associated neuro-ocular syndrome,SANS)是指宇航员在长时间航天飞行期间和之后观察到的包括视盘水肿、后极部眼球扁平、脉络膜视网膜皱褶和远视飘移等在内的一系列眼部、神经和神经影像学表现,可能会对飞行员造成短期或长期的视力改变、认知影响或其他有害的健康影响,因此,明确SANS的发病机制,进行有效的地面模拟实验及制定对应的缓解对策对未来更远、更久的航天飞行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SANS的发病机制主要有颅内压升高、脑血容量波动与血管重塑、脑和视交叉向上移位、眼淋巴系统流动失衡、细胞毒性水肿、眼眶脂肪肿胀等.国际上研究较多的地面模拟实验为6°头朝下倾斜卧床休息,能够重现SANS的各种表现,包括视神经鞘扩张、视网膜神经层增厚、脉络膜厚度增加和视盘水肿;此外,干浸浴、抛物线飞行等地面模拟实验也观察到了SANS的部分表现.下体负压作为缓解对策能减轻脉络膜增厚和视神经鞘直径增加,正压力护目镜也有望成为应对SANS的有效对策.该文就国内外相关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AIDS相关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AIDS相关性淋巴瘤(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related lymphoma,ARL)的病理结果、分布部位及影像学特点,以提高对ARL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年1月—2017年11月期间经病理结果确诊为ARL的2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ARL的特点.结果 27例ARL病例中以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为主,其中主要包括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及伯基特淋巴瘤;患者以中青年为主,结内多为多部位淋巴结肿大,结外多发生于颅内、颌面部、咽部、腋窝、腹股沟区及胃肠道;ARL的影像学结果显示结内病变为多部位淋巴结肿大,部分可为典型"血管漂浮征",结外病变主要表现为肿块性病变,其中中枢神经系统ARL呈现出不均匀性花环状强化.结论ARL以NHL为主,广泛累及全身淋巴系统及结外脏器,病变进程快,其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诊断特点显著,可以为ARL的及时诊断和积极治疗提供有利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大脑淋巴系统的概览及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2023/8/5
传统观念认为大脑是"免疫豁免"器官,对病原体和肿瘤的免疫监视有限.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神经学家在中枢神经系统(CNS)中窥探到淋巴系统的踪迹.最近的几项研究证实了脑膜淋巴管的存在,并对其进行了初步描述.脑淋巴管解剖结构和功能的明确,揭开了颅内流体动力学的大致全貌,解答了临床中许多疑问.更重要的是,这些发现为神经系统相关疾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该文通过回顾中枢淋巴网络的研究历史,总结出大脑组织液(ISF)和脑脊液(CSF)的循环过程,并简要介绍了该淋巴系统在多种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及治疗中的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基于美国FDA不良事件数据库的利伐沙班不良反应信号挖掘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挖掘利伐沙班的药品不良反应(ADR)信号,为其临床安全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基于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采用报告比值比法和比例报告比法对FDA公共数据开放项目中于2008年9月-2020年12月上报的利伐沙班ADR报告进行数据挖掘,分析相关ADR报告并映射得到对应的系统器官分类(SOC);同时,统计报告病例的性别、年龄、适应证等基本信息.结果 与结论:共提取到相关ADR报告9373236例,其中以利伐沙班为伴随和怀疑药物的ADR报告有102027例;共挖掘得到ADR信号883个,涉及系统器官27个.102027例ADR报告中,女性(41294例,占40.47%)与男性(41071例,占40.26%)比例相当;年龄主要在>50~75岁(29261例,占28.68%)和>75岁(21470例,占21.04%);上报年份主要集中在2018年(18446例,占18.08%);主要上报国家为美国(75390例,占73.89%);严重的ADR报告有35046例(占34.35%),以住院或住院时间延长为主.利伐沙班ADR信号的SOC主要集中在血液和淋巴系统疾病、血管疾病、各类检查及神经系统疾病.在ADR报告数排序前20位的ADR首选术语中,除肺栓塞、急性肾损伤和心房颤动外,其余主要为出血相关的ADR,其中颅内出血是较为严重的ADR.当利伐沙班应用于房颤和预防脑血管意外时易引发颅内出血,当应用于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和血栓形成预防时易引发肺栓塞,临床应密切关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基于BCPNN法对培门冬酶和左旋门冬酰胺酶上市后安全警戒信号的挖掘与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挖掘和评价培门冬酶(PEG-ASP)和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上市后的安全警戒信号,比较二者的安全性差异,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调取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2004年1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发布的PEG-ASP和L-ASP的药品不良事件(ADE)报告,采用贝叶斯置信区间递进神经网络法(BCPNN),以信息成分(IC)下限(IC-2SD)>0且事件数≥3为条件,挖掘这两种药品的安全信号,重点评价和比较两药在胃肠系统、肝胆系统、血液及淋巴系统、血管及淋巴管类、各类神经系统、免疫系统、代谢及营养类和各类检查等8个系统器官分类中IC-2SD≥1.5的中强及强信号,并对特定ADE信号的IC值及其95%置信区间进行时间扫描图谱分析.结果 与结论:以PEG-ASP、L-ASP为怀疑药物的报告分别有2324、3824份,纳入中强及强信号分别为67、68个.其中,胃肠系统疾病中,筛选出两药的共同强信号为坏死性胰腺炎;肝胆系统疾病中,两药均有静脉闭塞性肝病的强信号且该ADE未在二者的药品说明书中出现;血液及淋巴系统疾病中,筛选出两药的共同强信号为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凝血障碍、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热性骨髓再生障碍;血管及淋巴管类疾病中,除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外,L-ASP其余信号的IC值均高于PEG-ASP;各类神经系统疾病中,除颅内出血外,L-ASP其余信号的IC值均高于PEG-ASP;免疫系统疾病中,L-ASP的速发过敏反应为中强信号,而PEG-ASP的这一ADE为强信号;代谢及营养类疾病中,除肿瘤溶解综合征外,L-ASP其余信号的IC值均高于PEG-ASP.时间扫描图谱结果显示,PEG-ASP的坏死性胰腺炎和凝血障碍2个信号为稳定信号,而静脉闭塞性肝病和超敏反应2个信号为不稳定信号,需继续观察;L-ASP的上述4个信号均为稳定信号.临床使用PEG-ASP或L-ASP时,应密切关注超敏反应、凝血障碍、血栓、坏死性胰腺炎、静脉闭塞性肝病和低蛋白血症等安全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