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T-GluA2CT干扰GluA2/TARPγ-8耦合对癫痫持续状态模型大鼠神经损伤的保护作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应用干扰肽TAT-GluA2CT对氯化锂-匹罗卡品癫痫持续状态模型大鼠海马神经元的保护作用以及最合适的给药时间。方法:应用氯化锂-匹罗卡品建立大鼠癫痫持续状态模型(雄性,72只),同时设立对照组(12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癫痫组(12只),对照肽组(12只),干扰肽组(48只),根据给药的时间不同将干扰肽组又分为前1 h组(12只),后2 h组(12只),后4 h组(12只)和后6 h组(12只)。选择对照组、对照肽组、前1 h组、后2 h组、后4 h组、后6 h组各6只,采用Nissl染色、原位末端标记(TUNEL)染色观察海马CA1区神经元形态变化、凋亡发生;选择对照组、对照肽组、前1 h组、后2 h组、后4 h组、后6 h组各6只,采用Western blot和免疫共沉淀实验检测α-氨基-3-羟基-5-甲基异 唑-4-丙酸(AMPA)受体第二亚单位GluA2表达和GluA2/AMPA受体胯膜调节蛋白家族γ-8(TARPγ-8)复合物耦合的变化情况。采用 t检验比较2组间数据差异,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各组间差异的比较。 结果:应用干扰肽后,与癫痫组相比,各干扰肽组神经元数量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癫痫组20.07±3.51,前1 h组39.40±2.39,后2 h组38.43±2.42,后4 h组30.30±2.55,后6 h组27.93±3.20, F=235.28, P<0.05);各干扰肽组与癫痫组相比,凋亡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癫痫组31.47±3.19,前1 h组7.30±3.45,后2 h组9.27±3.81,后4 h组12.86±3.08,后6 h组14.43±3.13, F=248.60, P<0.05);与对照组相比,诱导癫痫后海马GluA2表达量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21 626.53±2 700.58,癫痫组14 578.16±2 917.02,前1 h组13 375.47±3 180.54,后2 h组15 244.10±1 390.41,后4 h组15 799.16±4 559.49,后6 h组15 722.95±1 756.01, F=3.83, P<0.05),各干扰肽组与癫痫组之间GluA2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0.45, P=0.77);与癫痫组相比,各干扰肽组GluA2/TARPγ-8耦合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癫痫组24 509.80±3 718.54,前1 h组12 055.18±5 847.11,后2 h组9 630.51±5 805.17,后4 h组12 749.35±7 108.45,后6 h组11 092.98±7 330.08, F=10.68, P<0.05);与癫痫组相比,前1 h组大鼠发作潜伏期延长、发作评级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癫痫组潜伏期(18.58±3.99) min,前1 h组(103.25±9.21) min, t=29.23, P<0.05]。 结论:干扰肽TAT-GluA2CT可减轻癫痫大鼠海马区神经元损伤,在匹罗卡品前1 h或后2 h应用干扰肽对于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最为明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甘草酸苷对幼鼠癫痫持续状态模型的保护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甘草酸苷对幼鼠癫痫持续状态(SE)模型的保护机制。方法:年幼SD大鼠采用腹腔注射氯化锂和匹罗卡品制作SE大鼠模型,分为5组:对照组、SE组、SE+低剂量甘草酸苷组、SE+中剂量甘草酸苷组和 SE+高剂量甘草酸苷组,腹腔内注入不同剂量的甘草酸苷(20 mg/kg、40 mg/kg和60 mg/kg)。注射后6 h、12 h和24 h眶内采血,检测各组大鼠血清和(或)海马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6、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ERK)、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磷酸化c-Jun氨基酸末端激酶(p-JNK)和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的表达水平;流式细胞仪测定海马组织中细胞内钙离子水平。结果:甘草酸苷可以有效减少SE发作后血清和海马组织中TNF-α、IL-1β和IL-6 的释放水平,注射甘草酸苷后,与SE组相比,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血清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高剂量组TNF-α表达水平随时间的推移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 070);中剂量组注射甘草酸苷后6 h、12 h和24 h,血清IL-1β和IL-6水平随时间推移明显下降( P=0.030, 0.012);而在低剂量组,随时间的推移TNF-α和IL-6水平呈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235,0.229),IL-1β 呈明显升高趋势( P=0.034)。同时甘草酸苷还可抑制海马组织细胞内Ca 2+的上调( P<0.05);中、高剂量甘草酸苷还能有效下调SE导致的海马组织中HMGB、RAGE、p-ERK/ERK和p-JNK/JNK 比值异常升高( P<0.05)。 结论:甘草酸苷可以通过抑制HMGB1/RAGE、ERK和JNK信号通路对SE大鼠模型发挥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病毒抑制nectin-1表达对癫痫发作及苔藓纤维出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黏附分子nectin-1的表达对大鼠癫痫发作及苔藓纤维出芽的影响。方法:(1)选取成年雄性SD大鼠36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 n=6)、空载体组( n=6)和病毒干扰组( n=24),其中病毒干扰组按病毒注射后时间点进一步分为3 d、7 d、14 d及30 d 4个亚组,各亚组6只。采用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各组大鼠海马区nectin-1蛋白表达情况。(2)另选取成年雄性SD大鼠12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病毒干扰癫痫组( n=6)及空载体癫痫组( n=6)。向2组大鼠海马分别注入等量基因干扰慢病毒和慢病毒空载体并点燃匹罗卡品癫痫模型,观察2组大鼠行为学变化,通过Timm染色观察大鼠海马区苔藓纤维出芽的情况。 结果:(1)各组大鼠海马区nectin-1蛋白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76.120, P=0.000)。与对照组及空载体组比较,病毒干扰组中7 d、14 d、30 d亚组大鼠海马组织中nectin-1表达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2)大鼠行为学比较:病毒干扰癫痫组大鼠点燃所需时间[(34.33±2.38) min]较空载体癫痫组大鼠[(24.50±2.06) min]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7.650, P=0.000)。发作级别:病毒干扰癫痫组大鼠造模后1 h内各时间点癫痫发作级别均较空载体癫痫组大鼠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大鼠癫痫点燃后至30 d,与空载体癫痫组比较,病毒干扰癫痫组大鼠出现自发发作时间延长,自发发作次数减少,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Timm染色:病毒干扰癫痫组Timm染色评分[(3.500±0.224)分]较空载体癫痫组大鼠[(4.667±0.211)分]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9.289, P=0.000)。 结论:癫痫大鼠海马区nectin-1表达被抑制后能延缓大鼠癫痫发生,减少癫痫的自发发作次数,其作用机制可能与nectin-1减少海马区异常神经回路苔藓纤维出芽的形成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老年人部分基本药物用药临床综合评价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对我国老年人部分基本药物进行临床综合评价,旨在为老年人全额保障药品品种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专家咨询法对涉及神经系统用药、精神疾病用药、心血管系统用药、呼吸系统用药等8大系统58种国家基本药物安全性、有效性、医务人员给药顺应性、患者用药顺应性、临床价值综合评价以及药物经济学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除精神系统用药评价外,其他系统用药评价的专家权威系数均大于0.7,表明专家对各系统用药指标的熟悉程度较高,咨询结果可信。根据指标的综合评分,可考虑将硝酸甘油、酒石酸美托洛尔、硝酸异山梨酯、奥美拉唑、二甲双胍、氨氯地平、阿司匹林、阿卡波糖、缬沙坦、氯吡格雷10种药物作为老年人全额保障药品的优先参考品种;硝苯地平、艾司唑仑、坦洛新(坦索罗辛)、辛伐他汀、阿法骨化醇、依那普利、比索洛尔、丙酸倍氯米松、异丙托溴铵、沙丁胺醇10种药物作为老年人全额保障药品的次选参考品种。结论:专家推荐的评分较高的药物以心血管系统疾病用药、内分泌、呼吸系统疾病用药为主,与老年人疾病谱相符;老年人全额保障基本药物遴选可考虑据筹资情况,优先从老年人使用频次较高且药品费用负担较重的几大类基本药物中挑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海马微量注射酪氨酸激酶受体结合蛋白B3激动剂对癫痫模型大鼠自发性痫性发作的影响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海马内注射酪氨酸激酶受体结合蛋白B3(Ephrin-B3)激动剂对癫痫模型大鼠自发性痫性发作及海马组织分泌型糖蛋白Reelin及磷酸化接头蛋白(p-Dab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78只大鼠按照体质量匹配原则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39只。对照组大鼠正常饲养,模型组大鼠采用氯化锂-匹罗卡品注射法建立大鼠癫痫模型,在癫痫持续状态诱导成功后的急性期(7 d),静止期(14 d)和慢性期(60 d)取海马组织,采用免疫组化及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癫痫模型大鼠和正常大鼠海马组织Reelin蛋白及p-Dab1蛋白表达变化,每个时间点每组随机选取13只大鼠。另取48只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Fc-control组、正常对照EphB3-Fc组、癫痫Fc-control组和癫痫EphB3-Fc组,每组12只,前两组正常饲养,后两组进行癫痫造模,造模后7 d,所有大鼠按照分组分别进行双侧海马内注射Ephrin-B3的激动剂(EphB3-Fc)和Ephrin-B3激动剂的对照剂Fc-control,1次/d,连续7 d。给药结束后,观察两周内大鼠行为与脑电图的变化,采用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检测Reelin蛋白及p-Dab1蛋白表达变化。采用SPSS 21.0进行统计分析,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Tukey's检验。结果: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结果均显示,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中Reelin和p-Dab1蛋白在致痫后7 d、14 d、60 d表达均低于对照组(均 P<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癫痫后Fc-control组相比,癫痫后EphB3-Fc组大鼠海马组织中p-Dab1蛋白的平均光密度值更高[(0.41±0.04),(0.58±0.06), 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癫痫后EphB3-Fc组大鼠海马组织中p-Dab1蛋白表达显著高于癫痫后Fc-control组[(1.34±0.04),(2.26±0.10), P<0.01]。动物行为学监测显示,与癫痫后Fc-control组相比,癫痫后EphB3-Fc组大鼠自发性痫性发作持续时间更短[(39.00±1.79)s,(26.50±1.87)s; t=23.21, P<0.01],频率更低[(2.00±0.89)次,(0.50±0.55)次; t=2.32, P<0.01],潜伏期延长[(6.33±1.37)d,(12.50±1.87)d; t=2.52, P<0.01]。脑电图结果显示,与癫痫后Fc-control组相比,癫痫后EphB3-Fc组的大鼠脑电图痫性放电幅度下降[(37.30±1.21)μV,(29.00±1.41)μV; t=25.14, P<0.01],发作持续时间缩短[(5.35±0.19)s,(2.35±0.19)s; t=3.13, P<0.01]。 结论:Ephrin-B3通过上调Reelin和p-Dab1减轻颞叶癫痫大鼠自发复发性癫痫发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G蛋白偶联雌激素受体1对颞叶癫痫大鼠发作易感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G蛋白偶联雌激素受体1(GPER1)特异性激动剂G1、拮抗剂G15对癫痫大鼠发作易感性的影响。方法:将60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G1处理组、G15处理组,每组20只。后2组大鼠分别腹腔注射GPER1特异激动剂G1(10 μg)、拮抗剂G15(40 μg),连续注射12 d。3组大鼠均制备氯化锂-匹罗卡品癫痫模型。观察大鼠腹腔注射匹罗卡品后1 h内的行为学表现,每隔5分钟采用Racine分级评估癫痫发作严重程度,比较3组大鼠癫痫发作(Racine分级Ⅳ级)的潜伏期和不同时间点癫痫发作级别。使用脑电监测系统监测大鼠脑电图,记录匹罗卡品注射前10 min到注射后2 h的脑电数据,采用傅立叶变换(FFT)进行脑电的时频分析。比较3组大鼠脑电能量值的分布和癫痫持续状态20 min内θ、α波能量值的变化。结果:(1)与对照组、G1处理组比较,G15处理组大鼠的癫痫发作潜伏期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注射匹罗卡品后15 min、20 min,G1处理组大鼠癫痫发作分级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注射匹罗卡品后15~35 min,G15处理组大鼠癫痫发作分级较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2)与对照组比较,G1处理组大鼠癫痫发作时脑电波幅较小,而G15处理组大鼠癫痫发作时间较早,且脑电波幅大、频率高。与对照组比较,G1处理组大鼠的脑电能量值变化不明显,而G15处理组大鼠在2 h内呈现出更高的脑电能量值。与对照组和G1处理组比较,G15处理组大鼠在癫痫持续状态20 min内θ、α波能量值明显增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GPER1的活性水平与癫痫发作易感性有关,特异性抑制GPER1活性可增强癫痫易感性,增大癫痫过程中特定频率波段的能量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腺苷激酶基因修饰的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氯化锂-匹罗卡品颞叶癫痫模型癫痫发作和海马神经元的保护性作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抑制腺苷激酶表达的间充质干细胞(ADK --MSCs)脑内移植对氯化锂-匹罗卡品模型癫痫发作和海马神经元损伤的影响。 方法:利用包含抑制腺苷激酶表达的慢病毒载体转染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制作抑制腺苷激酶表达的间充质干细胞(ADK --MSCs),检测其腺苷分泌量,将其移植入准备进行氯化锂-匹罗卡品造模的小鼠海马区。实验分组对照组,氯化锂-匹罗卡品造模组TLE组,和ADK --MSCs移植后氯化锂-匹罗卡品造模组ADK --MSCs组。造模28 d后,使用视频脑电图监测造模后自发性癫痫发作。使用尼氏染色和活性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Caspase)-3免疫组织化学评估海马神经元的损伤和凋亡。造模45 d后,观察移植ADK --MSCs细胞的存活情况。两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 结果:1×10 5个ADK --MSCs细胞上清中的腺苷浓度为12.1 ng/ml。ADK --MSCs组自发性癫痫发作频率为(8.20±2.38)次/周,明显低于TLE组[(16.40±3.20)次/周, t=4.584, P<0.01]。尼氏染色显示400倍放大视野中ADK --MSCs组CA1区存活神经元为(91.00±6.51)个,明显高于TLE组[(71.80±5.06)个, t=5.199, P<0.001];CA3区存活神经元ADK --MSCs组[(64.20±7.98)个]明显高于TLE组[(45.75±7.63)个, t=3.511, P<0.01]。活性Caspase-3免疫染色显示ADK --MSCs组海马锥体神经元阳性细胞明显低于TLE组,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分析证实ADK --MSCs组活性Caspase-3蛋白表达明显低于TLE组( n=3, t=4.302, P<0.05)。造模45 d后,通过荧光显微镜可观察到海马区存活的绿色荧光蛋白(GFP)阳性绿色荧光ADK --MSCs细胞。 结论:抑制ADK表达的间充质干细胞脑内移植在氯化锂-匹罗卡品颞叶癫痫模型中具有抗癫痫发作和减轻神经损伤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不同方式建立伴认知障碍的耐药性癫痫模型大鼠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通过腹腔注射氯化锂-匹罗卡品后颅内注射匹罗卡品、卡巴胆碱两种方式建立的伴认知障碍的耐药性癫痫模型大鼠在行为学、脑电图和认知功能方面的差异。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16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选择1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50只腹腔注射氯化锂和匹罗卡品制备癫痫模型(氯化锂-匹罗卡品组),剩余100只腹腔注射氯化锂和匹罗卡品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50只,分别颅内注射匹罗卡品和卡巴胆碱制备癫痫模型(匹罗卡品-匹罗卡品组、匹罗卡品-卡巴胆碱组)。使用视频监控系统观察大鼠自发性癫痫发作(SRSs)次数及发作持续时间,2周后腹腔注射苯巴比妥和苯妥英钠进行耐药性筛选。采用BL-420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记录各组大鼠脑电图波幅及癫痫波的频率。采用新事物识别实验检测大鼠对新事物的探索,采用Y迷宫自由探索实验和新异臂实验检测大鼠的空间识别记忆能力,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大鼠的空间记忆能力。结果:(1)氯化锂-匹罗卡品组大鼠存活24只(48.00%),匹罗卡品-匹罗卡品组存活25只(78.00%),匹罗卡品-卡巴胆碱组存活21只(65.62%),最终分别筛选出耐药癫痫模型大鼠7、9、8只。视频监测显示匹罗卡品-匹罗卡品组和匹罗卡品-卡巴胆碱组大鼠SRSs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均高于氯化锂-匹罗卡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2)匹罗卡品-匹罗卡品组、匹罗卡品-卡巴胆碱组大鼠脑电图波幅均高于氯化锂-匹罗卡品组,氯化锂-匹罗卡品组、匹罗卡品-匹罗卡品组、匹罗卡品-卡巴胆碱组大鼠脑电图癫痫波出现频率逐渐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3)正常对照组、氯化锂-匹罗卡品组、匹罗卡品-匹罗卡品组、匹罗卡品-卡巴胆碱组大鼠的鉴别指数、正确率、新异臂移动距离/总移动距离、新异臂停留时间均逐渐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匹罗卡品-匹罗卡品组、匹罗卡品-卡巴胆碱组大鼠穿越原平台区域次数较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正常对照组、氯化锂-匹罗卡品组、匹罗卡品-匹罗卡品组比较,匹罗卡品-卡巴胆碱组大鼠目标象限活动距离较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正常对照组、氯化锂-匹罗卡品组、匹罗卡品-匹罗卡品组、匹罗卡品-卡巴胆碱组大鼠进入目标象限次数逐渐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通过腹腔注射氯化锂和匹罗卡品后颅内注射卡巴胆碱建立的耐药性癫痫模型大鼠存活率高,SRSs发作率高,认知功能损伤程度更重,更适合用于伴认知障碍的耐药性癫痫相关机制的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普瑞巴林对颞叶癫痫大鼠睡眠结构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抗癫痫发作药物普瑞巴林单药治疗对匹罗卡品诱发的大鼠颞叶癫痫睡眠结构的影响。方法:12只成年SD大鼠(雄雌各半)腹腔注射匹罗卡品建立慢性颞叶癫痫模型后,按照性别匹配原则分为模型组和普瑞巴林组,每组6只,雄雌各半。另取6只SD大鼠(雄雌各半)作为对照组。给大鼠安置颅骨电极,休息1周后开始视频与神经电生理监测。普瑞巴林组大鼠腹腔注射50 mg/kg普瑞巴林,模型组及对照组大鼠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15 min后开始记录各组大鼠的脑电图及肌电图。记录时间为10∶00~17∶00 ,连续记录2 d。观察各组癫痫发作次数、脑电图与肌电图变化情况。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Tukey检验和Games-Howell检验。结果:(1)普瑞巴林组大鼠癫痫发作次数[0.0(0.0,1.0)次]显著低于模型组[2.5(1.0,4.8)次]( Z=-3.0, P<0.05)。(2)脑电图记录7 h内大鼠睡眠情况,结果显示,对照组、模型组和普瑞巴林组三组大鼠的睡眠-觉醒各期转换次数、慢波睡眠(slow wave sleep,SWS)期持续时间、快速眼动睡眠(rapid eye movement,REM)期持续时间、SWS总时间、REM总时间和总睡眠时间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0.5,4.1,13.0,7.8,4.4,9.3,均 P<0.05)。普瑞巴林组[(66.3±18.0)次]和对照组[87.8±14.1)次]大鼠的睡眠-觉醒各期转换次数均低于模型组[(106.7±20.8)次](均 P<0.05)。普瑞巴林组大鼠的SWS期持续时间[(11.2±4.0)min]显著高于模型组[(5.9±1.8)min]( P<0.05),模型组大鼠的SWS期持续时间则低于对照组[(7.7±1.2)min]( P<0.05)。模型组大鼠REM期持续时间[(1.9±0.4)min]少于对照组REM期持续时间[(2.5±0.4)min]( P<0.05),普瑞巴林组大鼠的REM期持续时间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测的7 h内,普瑞巴林组大鼠SWS总时间[(296.5±37.1)min]、总睡眠时间[(338.4±33.3)min]均高于模型组[SWS总时间(258.1±38.4)min,总睡眠时间(288.9±41.0)min](均 P<0.05)。模型组大鼠REM总时间[(30.4±11.1)min]、总睡眠时间[(288.9±41.0)min]均显著少于对照组[REM总时间(50.2±8.5)min,总睡眠时间(339.0±19.6)min]( P<0.05)。 结论:普瑞巴林单独使用可减少癫痫发作,同时改变癫痫引起的睡眠结构紊乱,主要表现在减少睡眠-觉醒各期转换次数,延长SWS期持续时间,增加睡眠持续性,增加SWS和总睡眠时间,提高睡眠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癫痫持续状态大鼠海马周细胞活化及胶质瘢痕形成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癫痫持续状态(status epilepticus,SE)后血管周围反应性周细胞活化,以及周细胞活化与星形胶质细胞增殖和功能的关系。方法:将8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6只、模型组64只(造模后1 d、3 d、7 d、28 d组各16只),应用腹腔注射氯化锂-匹罗卡品诱导SE模型,行脑组织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基本病理改变。应用免疫组化技术、Western blot检测神经元-胶质抗原2(neuron-glial antigen 2,NG2)表达,并应用免疫荧光技术对NG2与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进行双染,观察其相互关系。结果:模型组神经元排列紊乱,失去带状结构,神经元出现变性、坏死,可观察到神经元的细胞核模糊,细胞质边集,有较多胶质细胞增生。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NG2在SE后呈现动态高表达( P<0.05);周细胞数量显著升高,在7 d时达到峰值,Western blot的结果与免疫组化结果一致( P<0.05);并且周细胞在周围区域诱导聚集胶质细胞,参与胶质细胞信号传导。 结论:周细胞可以诱导胶质细胞聚集,在SE脑损伤后以胶质瘢痕的形式参与修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