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黑色素瘤分化抗原5抗体阳性皮肌炎合并间质性肺疾病亚型:临床特征与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抗黑色素瘤分化抗原5(MDA5)抗体阳性皮肌炎(DM)并发间质性肺疾病(ILD)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21年7月收治的272例MDA5阳性DM-ILD患者.分为3组:组1为治疗前确诊为快速进展性ILD(RPILD),组2患者治疗后发生RPILD,组3为病情较轻的ILD.评估3组患者临床特征、治疗策略及糖皮质激素剂量等预后因素.结果:共纳入219例患者.组1患者病程短,发热、抗核抗体和抗Ro-52阳性率高,ESR、CRP水平高,CD3、CD4 T细胞计数低,与另2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1患者治疗后4~8周死亡率高,组2患者12周后死亡率升高,组3死亡率最低,3组间死亡时间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分析显示,发病年龄、乳酸脱氢酶水平、未用免疫抑制剂和初始激素用量是组1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是组2的保护因素(P<0.05).组2多数患者肺部恶化时发现病原体.结论:MDA5阳性DM-ILD患者临床表现和预后存在显著异质性,RPILD患者并不能从大剂量激素治疗中获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H3K27变异型弥漫性中线胶质瘤临床病理分析及NTRK作为治疗靶点的初步探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H3K27变异型弥漫性中线胶质瘤(diffuse midline glioma,H3K27-altered,DMG)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并探讨神经营养原肌球蛋白受体激酶(neurotrophic tropomyosin receptor kinase,NTRK)作为DMG的治疗靶点的可行性。方法:收集2016年7月至2021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诊断为DMG的病例样本232例,分析其临床、影像、病理、O 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启动子甲基化比率、NTRK免疫表达、NTRK基因融合的特点,并对肿瘤发生年龄、部位、组织学分级、NTRK蛋白及基因改变、术后辅助治疗方式在预后方面的意义进行研究。 结果:232例病例(包含原发/复发病例8例,即共有224例患者,男性118例,女性106例),儿童组(≤18岁)98例,成人组(>18岁)126例。儿童组和成人组发病部位分别以脑干(59/98,60.2%)和丘脑(41/126,32.5%)最为多见。影像学上病变多呈现为T1低或等信号,T2高信号,增强信号变化较大,但多数肿瘤无明显增强信号。组织学分级包含2级(9/224,4.0%)、3级(41/224,18.3%)、4级(174/224,77.7%)。肿瘤细胞均弥漫表达H3K27M,而H3K27me3均表达丢失。MGMT启动子甲基化比率较低(1/45,2.2%)。Pan-TRK蛋白阳性率为79.0%(177/224),NTRK1融合阳性率10.0%(5/50)。儿童组和成人组的组织学分级、NTRK蛋白表达、NTRK基因融合比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随访患者159例,其中109例死亡(68.6%),总体生存时间1~55个月,中位生存期12个月。患者预后与年龄、部位、手术方式及术后辅助治疗相关( P<0.05)。 结论:DMG患者临床预后凶险,成人组和儿童组DMG肿瘤的发病部位、预后存在差异。NTRK1基因融合在DMG中占比达10.0%,提示TRK抑制剂可以作为DMG治疗的一个新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合并自身免疫性脑炎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1例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对再生障碍性贫血(AA)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合并自身免疫性脑炎(AE)患者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方法:选择2020年12月28日第九四〇医院血液科收治的1例因AA接受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haplo-HSCT)后发生AE患者(患者1)为研究对象。患者1为男性、30岁。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其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与诊疗结果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对患者1的随访,截至2023年9月30日。以"造血干细胞移植""脑炎""脑膜炎""自身免疫性脑炎""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encephalitis""meningitis""autoimmune encephalitis"为中、英文关键词,在万方数据服务知识平台、中国知网数据库及PubMed数据库中,检索血液病患者接受allo-HSCT后发生AE的相关研究文献。文献检索时间设定为以上数据库建立至2023年12月。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会赫尔辛基宣言》的要求,并且与受试者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患者1因"allo-HSCT后42 +个月,肌无力1 +个月"于2020年12月28日第九四〇医院血液科入院治疗。①患者1入院实验室检查结果如下。脑脊液压力为350 mmH 2O(1 mmH 2O=9.81 Pa);脑脊液生化检查:Cl -浓度为129.4 mmol/L,葡萄糖水平为2.85 mmol/L,蛋白定量为879.0 mg/L;脑脊液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WBC)为15×10 6/L,蛋白定性呈阳性;外周血感染相关检测:降钙素原(PCT)水平为0.047 ng/mL,白细胞介素(IL)-6水平为2.0 pg/mL;外周血血培养、血清及脑脊液病毒系列检查、脑脊液墨汁染色、脑脊液细菌及真菌培养结果均呈阴性;脑脊液及血清AE相关抗体均呈阴性。②患者1影像学检查结果如下。头颅MRI检查结果提示,双侧大脑半球、中脑、小脑中脚见大致呈对称分布的片状稍长T2信号影,弥散加权成像(DWI)提示双侧大脑半球、中脑、小脑中脚高信号。③临床诊断:患者1于2021年1月14日被确诊为自身抗体呈阴性AE。④治疗及转归:对患者1采取镇静、输注大剂量甲泼尼龙、静注人免疫球蛋白(IVIG)、抗癫痫、脱水降颅压、抗感染及呼吸机辅助呼吸等治疗后,体温逐渐正常,可脱离呼吸机自主呼吸,提示治疗有效。3月3日,患者1出院时可在家属搀扶下行走,四肢肌张力、腱反射正常,一般情况好转,病情稳定。⑤随访及预后:患者1于随访期内规律复诊,9月30日复诊结果显示,AE后遗症症状明显,表现为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精神行为异常等。⑥按照本研究设定的文献检索策略,检索到3篇关于allo-HSCT后发生AE的相关研究文献,共计4例患者(患者2~4),包括患者1在内的5例allo-HSCT后合并AE患者被纳入以下研究。这5例患者allo-HSCT后,均出现中枢神经系统(CNS)症状,经头颅MRI、脑脊液AE相关抗体检测,最后均被诊断AE。对其均采取糖皮质激素、CD20单克隆抗体、IVIG等治疗后,其CNS症状均有所改善。 结论:血液肿瘤患者在接受allo-HSCT后免疫重建过程中,若出现CNS症状,需尽早完善头颅MRI、脑脊液抗体检测排查AE可能。一旦患者被诊断为allo-HSCT后合并AE,应立即采取糖皮质激素联合IVIG等治疗,以挽救其生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乳腺良性大汗腺囊性乳头状增生性病变肌上皮缺失临床病理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乳腺良性大汗腺囊性乳头状增生性病变肌上皮缺失的病理形态学改变和免疫组织化学表型特征。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病理科诊断的5例病例(2例本院,3例会诊)、首都医科大学大兴教学医院病理科诊断的1例病例,分析6例肌上皮缺失的乳腺良性大汗腺囊性乳头状增生性病变的临床资料、病理形态学特点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6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6~61岁(中位年龄46岁)。左、右侧乳腺各3例,均有乳腺肿物。镜下观察,6例在乳腺增生病的背景病变内均可见良性大汗腺囊肿,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大汗腺细胞的微乳头、乳头状增生;其中1例伴有经典型小叶原位癌,另有1例伴有大汗腺型导管原位癌及腺病腺管内播散。细胞角蛋白5/6、p63、平滑肌肌动蛋白、人肌球蛋白重链(SMMHC)、Calponin、CD10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呈良性形态的大汗腺囊性乳头状增生性病变腺管周围的肌上皮细胞完全缺失。结论:乳腺良性大汗腺囊性乳头状增生性病变的肌上皮细胞可发生异常性改变,部分甚至完全缺失。诊断时应充分结合细胞形态学(异型性)及组织结构的改变综合考虑,以免过度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儿童A族链球菌感染致中毒性休克综合征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儿童A族链球菌(GAS)中毒性休克综合征(STSS)的临床特点。方法:通过电子病历系统调取2015年1月至2022年3月深圳市儿童医院住院的10例STSS患儿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总结治疗经验。结果:本组10例中男5例,女5例,年龄(5.29±2.87)岁。既往均体健。2例血培养阳性,5例脓液培养阳性,3例血宏基因组学二代测序确诊;其中7例咽拭子GAS快速检测阳性。患儿均有发热,其中病毒感染后发生9例,肺炎7例,皮肤软组织感染6例,坏死性筋膜炎3例,化脓性脑膜炎1例。患儿均有休克,其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7例,肝功能损伤6例,急性肾损伤4例,感染相关脑病4例,呼吸衰竭2例,横纹肌溶解2例。3例入院时血白细胞数降低,余7例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均升高;7例血小板降低,恢复后均血小板升高。患儿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均升高。患儿均发生低白蛋白血症、低钠血症和低钙血症。培养阳性的10例菌株均对青霉素、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和万古霉素敏感。8例患儿入院后采取了联合抗生素治疗,8例接受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10例患儿均治愈出院。结论:儿童STSS进展迅速,应引起临床医师重视。早期识别、感染源的快速诊断、抗生素的及时应用及外科治疗是管理的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神经生长因子基因转染在小鼠治疗性血管生成中诱导缺血肢体骨骼肌纤维重塑的机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索神经生长因子(NGF)在小鼠治疗性血管生成中诱导缺血肢体骨骼肌纤维重塑的机制。方法:雌性ICR小鼠18只,无特定病原体级,6周龄,体重25~30 g。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 n=6)、空白对照组( n=6)和NGF基因治疗组( n=6)。对空白对照组和NGF基因治疗组小鼠进行后肢缺血造模,在术后第7天对假手术组注射生理盐水,空白对照组小鼠进行空质粒转染,NGF基因治疗组小鼠进行NGF基因转染。在术后第21天对患肢血流灌注评估后进行腓肠肌取材。对3组腓肠肌标本进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CD31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肌球蛋白重链(MHC)-Ⅰ、MHC-Ⅱa及MHC-Ⅱb的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NGF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β/δ(PPAR β/δ)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细胞色素C氧化酶(COX)、异柠檬酸脱氢酶(IDH)和三磷酸腺苷(ATP)表达量。 结果:术后第21天,NGF基因转染组小鼠患肢血流灌注量为(195.70±9.99)PU,低于假手术组(312.15±17.32)PU( P=0.001),但高于空白对照组(82.11±8.55)PU( P=0.001)。NGF组的肌肉萎缩程度低于空白对照组,NGF基因转染组的毛细血管密度为(0.34±0.05),高于假手术组(0.11±0.03)和空白对照组(0.27±0.04)(均 P<0.05)。NGF基因转染组的内皮细胞增殖指数为(0.39±0.19),高于假手术组(0.18±0.01)和空白对照组(0.25±0.14)(均 P<0.05)。NGF基因转染组的NGF、PPAR β/δ、COX、IDH、ATP的表达水平,以及MHC-ⅠmRNA表达水平较假手术组和空白对照组均明显升高(均 P<0.05)。 结论:NGF基因转染后能够促进小鼠缺血肢体毛细血管生成,增加其血流灌注,进而诱导骨骼肌肌纤维向Ⅰ型重塑,该过程可能与NGF诱导PPAR β/δ表达,促进骨骼肌细胞有氧代谢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外周血可溶性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3构建重症急性胰腺炎预测模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可溶性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3(sTIM3)构建的模型对急性胰腺炎(AP)患者进展为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选择2020年6月1日至2022年6月30日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和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AP患者作为观察主体。根据AP患者住院期间病情进展情况,将轻症AP(MAP)及中度重症AP(MSAP)患者列为非SAP组,SAP患者列为SAP组。收集患者基本资料,入院48 h内血液生物学指标、外周血sTIM3水平、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床旁指数(BISAP)评分、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修正CT严重指数(MCTSI)评分,以及预后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AP患者住院期间进展为SAP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基于多因素分析结果及最小赤池信息标准(AIC)筛选出的最佳参数,构建基于sTIM3的SAP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最终纳入99例AP患者,其中非SAP组80例,SAP组19例。与非SAP组比较,SAP组患者体质量指数(BMI)、饮酒史比例、心率(HR)、呼吸频率(RR)、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C-反应蛋白(CRP)、丙氨酸转氨酶(ALT)、血肌酐(SCr)、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sTIM3、BISAP评分、APACHEⅡ评分、MCTSI评分均明显升高,脉搏血氧饱和度(SpO 2)、直接胆红素(DBil)、IL-10均明显下降;且SAP组患者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及总住院时间均较非SAP组明显延长〔ICU住院时间(d):1.0(0,1.5)比0(0,0),总住院时间(d):17.11±9.39比8.40±3.08,均 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R〔优势比( OR)=1.059,95%可信区间(95% CI)为1.010~1.110, P=0.017〕、DBil( OR=0.981,95% CI为0.950~0.997, P=0.043)、sTIM3( OR=1.002,95% CI为1.001~1.003, P=0.027)是AP患者住院期间进展为SAP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基于sTIM3的SAP预测模型:Logit( P)=-14.602+0.187×BMI+0.057×HR+0.006×CRP-0.020×DBil+0.002×sTIM3;ROC曲线分析显示,单因素定量指标中以IL-6预测AP患者住院期间进展为SAP的效能最佳,但基于sTIM3模型的预测效能明显优于IL-6〔ROC曲线下面积(AUC)及95% CI:0.957(0.913~1.000)比0.902(0.845~0.958), P<0.05〕。 结论:基于sTIM3构建的模型对于AP患者住院期间进展为SAP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机械循环支持和免疫调节联合治疗暴发性心肌炎合并心原性休克患者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总结机械循环支持和免疫调节联合治疗暴发性心肌炎合并心原性休克患者的疗效。方法:该研究为观察性研究。回顾性连续入选2017年10月至2019年1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脏重症监护室收治的暴发性心肌炎合并心原性休克的患者。根据机械辅助支持的方式将入选患者分为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组、体外膜肺氧合(ECMO)组和IABP+ECMO组。采用相关共识推荐的“以生命支持为依托的综合救治方案”治疗,主要包括机械循环支持(如IABP不足以维持循环,应立刻加用ECMO),免疫调节治疗(包括使用足够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和免疫球蛋白),如果患者合并呼吸窘迫应立即给予机械通气,其他治疗包括对症和预防使用抗生素治疗。采用电子和手工检索结合的方法从医院病历系统中获得入选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基线临床资料,药物治疗情况,临时起搏器、连续肾脏替代治疗及机械通气使用情况,以及主要治疗结果[包括死亡、好转情况,住院天数,以及出院时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值等]等。结果:研究共入选患者37例,其中男性22例,年龄(37.4±17.0)岁。37例患者中19例单用IABP支持治疗(IABP组),5例直接采用ECMO支持治疗(ECMO组),其余13例采用了IABP+ECMO支持治疗(IABP+ECMO组)。37例患者入院时平均动脉血压为(70.21±17.37)mmHg(1 mmHg=0.133 kPa),心率(100±30)次/min,三度房室传导阻滞10例、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12例,其中由于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植入临时起搏器者10例,由于交感电风暴植入临时起搏器者1例。37例患者入院时峰值心肌肌钙蛋白I(18.61±9.55)μg/L,峰值B型利钠肽1 670(518,3 410)ng/L,LVEF(32.3±10.4)%。37例患者中死亡3例(均为IABP+ECMO组患者),其余34例均好转出院,存活率92%,且均可下床活动并正常饮食,住院天数(22.7±8.2)d。出院时34例患者的LVEF为(50.1±10.5)%。IABP+ECMO组患者乳酸水平高于IABP组和ECMO组( P<0.001和=0.005),LVEF低于IABP组( P=0.004),三组患者存活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614, P=0.079)。IABP+ECMO组患者机械通气比例高于IABP组和ECMO组( P分别为0.005和0.022),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植入临时起搏器比例、行连续肾脏替代治疗比例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 结论:以机械循环支持和免疫调节为核心的综合救治方案可有效救治暴发性心肌炎合并心原性休克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甲状腺结核伴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 18F-FDG PET/CT显像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者女,59岁,因腰痛于外院发现胸、腰椎骨质破坏。2021年10月就诊本院,诉腰痛,无胸闷、午后潮热、盗汗等其他不适,精神、食欲及睡眠尚可,大小便正常,体质量无明显变化。既往史:慢性肾功能不全5期,尿毒症并规律维持性血液透析4年余;有肾性高血压,血压正常稳定;否认有传染病史、糖尿病等其他慢性病史、手术、外伤史等。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6.9 ℃,脉搏91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18/75 mmHg(1 mmHg=0.133 kPa)。实验室检查(括号内为正常参考值范围):尿素24.9(2.6~7.5) mmol/L,肌酐818(41~73) μmol/L,糖类抗原125 37.92(0~35.00)×10 3 U/L,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3.00(3.10~6.80) pmol/L,游离甲状腺素13.44(12.00~22.00) pmol/L,促甲状腺激素5.24(0.27~4.20) mU/L,甲状腺球蛋白56.57(1.40~78.00) μg/L,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5.00(0~34.00)×10 3 U/L,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13.31(<115.00)×10 3 U/L,降钙素3.65(≤9.81) ng/L,全段甲状旁腺激素409.1(14.9~56.9) ng/L,其他肿瘤标志物、生化指标未见明显异常。颈胸腹盆增强CT示左侧甲状腺内见数个最大径在7 mm内的稍低密度影结节影,边缘尚清,增强扫描呈均匀强化;双侧腋窝多发淋巴结显示伴部分肿大;第3胸椎、左侧第9后肋可见骨质破坏。甲状腺彩色多普勒超声示多发实性、混合性结节,最大25 mm×8 mm。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BDNF/TrkB信号通路在预先注射青年大鼠血浆减轻七氟烷诱发老龄大鼠认知功能障碍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价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原肌球蛋白相关激酶B (TrkB)信号通路在预先注射青年大鼠血浆减轻七氟烷诱发老龄大鼠认知功能障碍中的作用。方法: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80只,18月龄,体重550~65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 n=20):对照组(C组)、七氟烷麻醉组(S组)、青年大鼠血浆组(Y组)和BDNF/TrkB信号通路抑制剂K252a组(K组)。Y组和K组尾静脉注射经过处理的3月龄青年大鼠血浆100 μl/次,C组和S组尾静脉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2次/周,共4周。处理结束后S组、Y组和K组吸入3%七氟烷麻醉3 h,麻醉前K组尾静脉注射K252a 25 mg/kg。于麻醉后3 d时行旷场试验及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估大鼠自发运动能力和认知功能;随后处死大鼠分离海马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BDNF、磷酸化TrkB(p-TrkB)、突触后致密蛋白-95(PSD-95)和突触囊泡蛋白(SYN)的表达,行高尔基染色记录海马CA1区神经元树突长度和树突棘密度,透射电镜下记录突触数量并测量突触活性区长度。 结果:与C组比较,S组逃避潜伏期延长,穿越原平台次数减少,海马p-TrkB、BDNF、PSD-95和SYN表达下调,海马神经元树突长度、树突棘密度、突触数量及突触活性区长度降低( P<0.05)。与S组比较,Y组逃避潜伏期缩短,穿越原平台次数增加,海马p-TrkB、BDNF、PSD-95和SYN表达上调,海马神经元树突长度、树突棘密度、突触数量及突触活性区长度升高( P<0.05)。与Y组比较,K组逃避潜伏期延长,穿越原平台次数减少,海马p-TrkB、BDNF、PSD-95和SYN表达下调,海马神经元树突长度、树突棘密度、突触数量及突触活性区长度降低( P<0.05)。 结论:预先注射青年大鼠血浆减轻七氟烷诱发老龄大鼠认知功能障碍的机制与激活BDNF/TrkB信号通路,改善海马突触可塑性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