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手机指尖视频的心率提取算法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为降低环境因素对心率提取的影响,提出一种基于手机指尖视频的心率提取算法.方法:首先,采集指尖视频并按照30帧/s的帧率进行图像提取,并将图像分离成R、G、B 3个通道图像.通过对比3个通道图像的亮度变化强弱情况,选取对指尖血流信号最为敏感的G通道作为信号源,提取图像亮度变化信息生成时长为10 s的容积脉搏波.其次,对该波形进行数字滤波、去除基线漂移、傅里叶变换等信号处理后,根据最大谱峰位置信息预估心率.最后,在BUT PPG数据集(Brno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martphone PPG Database)上验证提出的算法对心率的预测效果.结果:提出的算法心率预测值与实际心率的均方差、均方根差和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3.71、1.92和1.2次/min.结论:提出的算法预测心率的准确率高,适合部署于手机进行日常心率监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磁共振影像组学和语义特征对高级别胶质瘤和转移瘤的鉴别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本研究旨在结合传统MRI序列及增强检查,提取多模态高通量影像组学特征并联合语义特征,使用不同的机器学习分类器构建不同的模型并绘制列线图来鉴别高级别胶质瘤(high-grade glioma,HGG)和单发性脑转移瘤(solitary brain metastasis,SBM).材料与方法本研究对101名患者的多参数MR图像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由两位资深医师标定肿瘤感兴趣区,然后对每个序列分别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后进行组合,共提取428组影像组学特征.为消除人为标定差异,进行组内相关系数一致性检验,并运用最大相关最小冗余算法选取最具相关性的特征,然后进一步通过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算法筛除冗余特征.本研究采用支持向量机、逻辑回归、随机森林及K近邻四种算法建立分类模型.结合放射科医生评估的七项语义特征,通过卡方检验和多因素分析去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的语义特征.然后结合组学特征建立综合模型并绘制列线图.最终,评价各模型的诊断能力,以确定最优分类器.结果HGG及SBM患者建立的影像组学模型中LR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值最高,训练集与测试集分别为0.90和0.90.语义特征建立的模型中随机森林模型性能最好,训练集和测试集AUC分别为0.82和0.87.语义特征联合影像组学评分后采用逻辑回归建立的模型性能最好,训练集和测试集AUC分别为0.91和0.92.结论本研究使用影像组学机器学习分类器并联合其他图像语义特征绘制列线图对HGG及SBM进行鉴别,这是一种非侵入性方法,具有较好的准确性,为临床决策和实践提供了较大的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运用S/D法和膜过滤法对人凝血因子Ⅸ中辛德毕斯病毒和猪细小病毒灭活/去除效果的验证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验证运用有机溶剂/去污剂(S/D)处理法和膜过滤法对人凝血因子Ⅸ中辛德毕斯病毒(Sindbis virus)和猪细小病毒(porcine parvovirus,PPV)的灭活/去除效果.方法 采用S/D处理法灭活人凝血因子Ⅸ中添加的Sindbis virus,噬斑滴定法检测灭活前后的病毒滴度;膜过滤法去除添加的PPV,细胞病变法检测去除前后的病毒滴度.结果 经S/D处理法灭活后,3 批人凝血因子Ⅸ中Sindbis virus降低量分别为>4.62 lgPFU/mL、>4.64 lgPFU/mL、>4.50 lgPFU/mL.经Planova 15N膜过滤后,3 批人凝血因子Ⅸ中PPV降低量分别为≥4.50 lgTCID50/0.1 mL、≥4.56 lgTCID50/0.1 mL、≥4.38 lgTCID50/0.1 mL.结论 通过对指示病毒的验证效果评估,证明运用S/D法和膜过滤法对人凝血因子Ⅸ中的Sindbis virus和PPV均有较好的灭活/去除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绵羊腰椎CT纹理参数与骨质疏松关系的体外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建立绵羊体外腰椎骨质疏松模型,寻找具有鉴别意义的纹理参数并与双能X射线吸收法(DXA)测量的骨密度、骨灰分密度及骨灰度建立回归公式联系.方法 采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Na2)溶液(0.4916 mmol/L)浸泡法,对120例绵羊腰椎L1~L3三联椎体进行浸泡脱钙,去除肌肉及附件骨,随机分成4组(A、B、C、D组),每组30例,室温下浸入10%甲醛溶液中24 h防腐.A、B、C、D组分别浸入制备好的EDTA-Na2溶液中脱钙0、4、9、15 d制备体外骨质疏松模型.对上述腰椎进行薄层CT扫描和DXA骨密度测量,并测量每个椎体的体积和椎体干重,之后于马弗炉中1100℃恒温煅烧6 h,测量骨灰分重量,计算骨灰分密度和骨灰度.采用MaZda纹理分析软件对上述CT图像椎体骨松质进行纹理分析,分别采用Fisher系数、分类错误概率联合平均相关系数、交互信息及三者的联合方法(FPM)进行纹理特征筛选,采用原始数据分析(RDA)、主成分分析(PCA)、线性分类分析(LDA)和非线性分类分析(NDA)对4组骨密度进行分类分析.对上述方法筛选的纹理参数分别与骨密度、骨灰度和骨灰分密度行相关分析,寻找与其相关性最强的纹理参数.以相关性最强的纹理参数为自变量,以骨密度、骨灰度和骨灰分密度为因变量进行一元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获得回归方程.结果 随着脱钙时间的延长,CT图像显示骨皮质逐渐变薄,骨松质密度减低,骨小梁变稀疏.FPM结合NDA的鉴别能力最强,错判率仅为2.5%.其中灰度共生矩阵中的对比度(Contrast)与骨灰度呈强负相关(r=-0.938).灰度共生矩阵中的熵(Entropy)与骨灰分密度(r=-0.927)和骨密度(r=-0.896)呈强负相关.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分别表示为:骨灰度=0.692-0.002×Contrast,骨灰分密度=0.802-0.121×Entropy,骨密度=1.301-0.200×Entropy.结论 绵羊腰椎CT薄层图像的部分纹理参数与骨密度相关参数间存在明显相关性,可以建立回归公式联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蜂毒肽Protopolybia-MP Ⅲ及其优化突变体对HSV-1病毒复制周期不同阶段的抑制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蜂毒肽Protopolybia-MP Ⅲ及其优化突变体MP Ⅲ-3/4/7/10/14 在体外对Ⅰ型单纯疱疹病毒(HSV-1)复制周期不同阶段的抑制活性.方法:通过qPCR技术和多肽分阶段孵育平台,检测蜂毒肽Protopoly-bia-MP Ⅲ及 5 个优化突变体在Vero细胞内对HSV-1 感染的预防作用,以及其对HSV-1 复制周期不同阶段的影响.结果:Protopolybia-MP Ⅲ多肽突变体MP Ⅲ-4/10/14 预处理Vero细胞后去除上清,能限制HSV-1 感染.进一步通过多肽抗病毒作用阶段分析实验,发现野生型多肽Protopolybia-MP Ⅲ主要作用于HSV-1 复制周期的吸附阶段,而MP Ⅲ-3/14 主要作用于病毒复制周期的进入/融合以及进入后阶段,MP Ⅲ-4/7 主要作用于病毒复制周期的吸附以及进入/融合阶段,MP Ⅲ-10 主要作用于病毒复制周期的吸附以及进入后阶段.结论:本工作明确了蜂毒肽Protopolybia-MP Ⅲ及其突变体MP Ⅲ-3/4/7/10/14 对HSV-1 复制周期不同阶段的抑制活性,初步阐明了Protopolybia-MP Ⅲ多肽优化突变体抗病毒活性提高的原因,为胡蜂抗病毒多肽的分子设计和药用研究奠定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正视儿童脉络膜厚度的分布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应用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技术(SS-OCTA)观察正视儿童黄斑区脉络膜厚度(CHT)的分布特征,并探讨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横断面研究。连续性纳入2021年5—9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就诊的6~12岁正视儿童63例。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使用SS-OCTA测量黄斑区的CHT和脉络膜血管指数(CVI),根据ETDRS分区将图像划分为3个环区:黄斑中心凹区(直径0~1 mm)、内环区(直径1~3 mm)和外环区(直径3~6 mm)。均纳入右眼数据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3个环区和内、外环区的上方、颞侧、下方和鼻侧4个区域的CHT,并采用单因素线性回归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3个环区的CHT与性别、年龄、屈光度、父母屈光度、眼轴长度、瞳孔直径和CVI等参数的相关性。结果::黄斑中心凹区、内环区和外环区的CHT分别为(320±58) (315±55) (299±47)μm( F=2.77, P=0.065),外环区的CHT比黄斑中心凹区的CHT薄( t=2.20, P=0.025),其余两两环区CHT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黄斑中心凹区和内、外环区的上方、颞侧、下方及鼻侧共9个区域的CHT相比,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不同区域=19.20, P<0.001),在内环区和外环区的上方、颞侧、下方和鼻侧4个区域的CHT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内环区=8.15, P<0.001; F外环区=43.11, P<0.001),均是鼻侧最薄。经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黄斑中心凹区、内环区的CHT均与瞳孔直径相关( β=14.31, P=0.035; β=13.88, P=0.039);黄斑中心凹区、内环区和外环区的CHT均与对应环区的CVI相关( β=264.60、335.87、463.22,均 P<0.001)。去除混杂因素后,经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发现黄斑中心凹区、内环区和外环区的CHT均与对应环区的CVI呈正相关( β=233.96、306.93、429.25,均 P<0.001),其中黄斑中心凹区、内环区的CHT与瞳孔直径呈正相关( β=18.32、17.56, P=0.023、0.027);内环区和外环区的CHT与性别有相关性( β=24.92、23.50, P=0.043、0.038);外环区的CHT与年龄呈正相关( β=10.71, P=0.025);与其余参数间无相关性。 结论::6~12岁正视儿童黄斑外环区的CHT比黄斑中心凹区的薄,且内、外环区的鼻侧最薄。男性、年龄越大、瞳孔直径越大和CVI越大的儿童,黄斑各环区的CHT越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辅助生殖技术助孕出生单胎新生儿第二性别比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辅助生殖技术中出生单胎新生儿第二性别比(secondary sex ratio,SSR)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00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生殖中心通过辅助生殖技术治疗出生的7020例单胎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分析新生儿的母亲年龄、授精方式、移植胚胎类型、移植胚胎期别等因素对单胎新生儿性别的影响。结果:在7020例新生儿中,男婴3730例,女婴3290例,总SSR为113∶100。体外受精( in vitro fertilization,IVF)方式出生新生儿SSR明显高于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CSI)授精方式(121∶100比95∶100, P<0.001),其他因素对出生新生儿SSR无显著影响。分层分析中,在IVF组和ICSI组间除了母亲年龄≥35岁组、囊胚期胚胎移植组的IVF和ICSI出生的SS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外,其余各组的IVF出生新生儿的SSR都高于ICSI(<35岁组: P<0.001;新鲜胚胎组: P=0.001;冻融胚胎组: P=0.003;卵裂期胚胎移植组: P<0.001)。在IVF组内和ICSI组内分析显示各影响因素之间的SSR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单胎妊娠中授精方式对新生儿SSR产生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 OR=0.792,95% CI=0.712~0.881, P<0.001)。去除混杂因素后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单胎妊娠中授精方式对新生儿SSR影响有统计学意义(a OR=0.793,95% CI=0.713~0.883, P<0.001)。 结论:授精方式是辅助生殖技术中影响出生单胎SSR的因素,IVF较ICSI可提高SSR比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借助双极射频效应联合小切口提升手术对下面部及颊颏颈区塑形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借助双极射频效应联合小切口提升手术用于下面部颊、颏、颈部区域塑形年轻化的效果。方法:2019年8月至2020年6月,北京黄寺医疗美容诊所对要求年轻化美容就医者26例(年龄35~60岁,平均45岁)采用下面颊部、下颌缘、颏下颈区精细吸脂,用双极侵入射频设备——EMBRACE RF(钻石精雕)facetite面部手具射频皮下收紧皮肤,耳屏前至耳后隐蔽小切口,面部浅表肌肉腱膜浅层剥离,折叠收紧悬吊。去除多余皮肤同时多层次减张,美容缝合切口。结果:26例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无皮肤坏死和感觉障碍等并发症。24例术后随访6~12个月,瘢痕隐蔽轻微、皮肤紧致、上提效果明显、口角囊袋消失或减轻、下颌缘轮廓清晰、颈颌角清晰显现、颈部显现修长形态、下颏臃肿得到显著改善,面部年轻化效果明显。2例有效果但患者自觉未达预期效果,6个月后进行二次手术调整后满意。1次手术满意24例,满意率92.3%。结论:借助双极射频效应联合小切口提升手术对下面部颊、颏、颈区塑形年轻化效果显著、创伤小恢复快、瘢痕隐蔽轻微,值得临床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清宫茯神与茯神木药材文物性状鉴定 及史料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茯神与茯神木药用历史悠久,现在茯神仍是大宗药材商品,而茯神木已在药材市场消失。清宫医案收载的临床案例中有“茯神”“云茯神”“白茯神”“抱木茯神”等多种茯神类药物,故宫博物院尚珍藏有“白茯神”“茯神木”标本。通过对这两件药材文物进行性状鉴定,并结合史料分析,发现清宫“白茯神”与明清本草记载茯神去皮及松根相一致,可以推断清宫医案中的“茯神”“云茯神”“白茯神”等均为茯神(菌核中抱有松根)加工时去除皮与松根,“抱木茯神”“抱茯神”应指含有松根的茯神,“茯神木”则为茯神加工时去皮与白色菌核。当今临床所习用的“茯神”即清代“抱木茯神”。“茯神木”与“茯神”的功效差异很大,应明辨历史商品的本来面目,为传承和发扬清代宫廷医学,深入开展本草学研究提供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大脑半球大面积梗死患者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围手术期颅内压变化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大脑半球大面积梗死(LHI)患者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围手术期颅内压变化及其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术中骨窗相关参数的关系。方法:选择自2020年12月至2023年12月于郑州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标准大骨瓣减压术的40例LHI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分别于术前、去除骨瓣时、切开硬脑膜时及术后24 h时测量颅内压,应用Pearson相关检验分析患者手术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格拉斯哥预后量表扩展版(GOSE)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变化以及骨窗长径、面积、骨窗面积/颅盖骨总面积值、梗死脑组织体积/总脑组织体积值与术后24 h较术前颅内压降低幅度的相关性,并统计神经功能恢复较好(手术前后NIHSS评分降低≥5分、GOSE评分升高≥3分、GCS评分升高≥3分)患者的骨窗长径、面积范围。结果:去除骨瓣时、切开硬脑膜时和术后24 h时患者颅内压均明显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去除骨瓣时颅内压相对最高,其次是术后24 h时和切开硬脑膜时;切开硬脑膜时较术前颅内压降低幅度明显高于术后24 h时较术前降低幅度、去除骨瓣时较术前降低幅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患者术后NIHSS评分明显低于术前,GOSE、GCS评分明显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患者手术前后NIHSS评分降低值、GOSE和GCS评分升高值与术后24 h较术前颅内压降低幅度呈正相关关系( r=0.386, P=0.018; r=0.411, P=0.033; r=0.319, P=0.037),骨窗长径、面积与术后24 h较术前颅内压降低幅度呈正相关关系( r=0.461, P=0.028; r=0.536, P=0.034),梗死脑组织体积/总脑组织体积值与术后24 h较术前颅内压降低幅度呈负相关关系( r=-0.371, P=0.031),骨窗面积/颅盖骨总面积值与术后24 h较术前颅内压降低幅度呈正相关关系( r=0.438, P=0.027)。40例患者中25例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较好,其骨窗长径范围为12.3~16.7 cm,骨窗面积范围为54.5~91.9 cm 2。 结论: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可有效降低LHI患者颅内压、改善患者预后;手术前后颅内压变化与术中骨窗相关参数显著相关;建议手术时骨窗长径范围为12.3~16.7 cm、骨窗面积范围为54.5~91.9 cm 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