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腮腺深叶良性肿瘤:与定位和手术入路相关的分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腮腺深叶良性肿瘤(benign deep lobe parotid tumors,BDLPTs)具有多种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与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类型BDLPTs手术方式的差异.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20年8月因腮腺区肿物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并行手术治疗且病理诊断为BDLPTs的75例患者,回顾性评估CT影像资料,根据肿瘤与各种结构的解剖关系将BDLPTs分为4类,探讨每种类型肿瘤的手术治疗方法.采用SPSS 24.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Ⅰ型BDLPTs(14/75,18.7%)完全位于下颌支和茎突下颌间隙内侧,瘤体增大时突向咽旁间隙.Ⅱ型BDLPTs(19/75,25.3%)位于下颌后间隙,以下颌支、茎突下颌间隙、乳突和下颌后静脉为界.Ⅲ型BDLPTs(27/75,36.0%)呈膨胀型生长,横穿茎突下颌间隙,从下颌后静脉延伸至咽旁间隙.Ⅳ型BDLPTs(15/75,20%)位于耳垂下方、面神经和下颌后静脉深部.经下颌骨劈开入路主要用于Ⅰ型病例(10/14),Ⅲ型病例采用腮腺入路(14例)、下颌入路(11例)和腮腺-下颌联合入路(2例),Ⅱ型和Ⅳ型病例经腮腺入路同时行腮腺切除术.结论:BDLPTs分类可为术前制定治疗计划提供有价值的见解和实践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国口腔医学美学推动者:深切怀念中国工程院邱蔚六院士
编辑人员丨1周前
2024年5月24日,我国口腔医学界首位中国工程院院士邱蔚六教授在上海仙逝,巨擘陨落,英名千古.他在国内外口腔颌面外科、头颈肿瘤外科以及口腔颌面修复重建外科领域的卓越成就令世人敬仰,而他的雄韬伟略推动口腔医学美学发展贡献的故事却鲜为人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某口腔专科医院住院患者非计划再手术分布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分析发生非计划再手术的口腔颌面外科住院患者的再手术原因类型、病种、并发症、性别、年龄、发生时间、住院天数等分布特征,以期减少非计划再手术的发生.方法 全样本抽取2018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非计划再手术患者的病案首页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18年-2022年非计划再手术发生率0.43%,呈逐年上升趋势,共计11类原因,以皮瓣障碍为主;发生非计划再手术的9类疾病以口腔良恶性肿瘤为主(61.45%),并发症患病率16.87%,均为高血压,性别比3.61∶1,四分位年龄50(38,57)岁;非计划再手术主要发生在术后0天~2天,主要为术区出血和皮瓣障碍,植入物感染等三类发生时间较晚;住院天数、术后住院天数均高于正常水平.结论 非计划再手术发生率较低,但呈现增长趋势,主要原因为游离皮瓣手术病例的持续增加;临床科室应加强围手术期管理;职能部门应制定非计划再手术监管制度,减少非计划再手术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时机理论的分阶段干预对舌癌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基于时机理论的分阶段干预对舌癌术后患者预后结局的影响,旨在为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选取2022年1-1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颌面外科行手术治疗的60例舌癌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将其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接受基于时机理论的分阶段护理,均干预至患者出院后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功能康复程度(吞咽功能、语音清晰度、颈肩功能)及情绪状态.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FACT-H&N)、洼田饮水试验结果、语音清晰度、颈肩功能评分(CMS)及焦虑抑郁评分(HADS)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基于时机理论的分阶段干预方案能帮助舌癌患者改善生活质量、促进术后功能恢复、减轻负性情绪,有助于加速康复进程、促进患者预后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鼻咽癌N 0-N 1期患者Ⅱa区临床靶区优化策略及对远期口干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N 0-N 1期鼻咽癌患者颈部Ⅱa区可疑淋巴结临床靶区(CTV)减量照射的安全性和对下颌下腺及远期静息口干保护的临床意义,探讨多模态影像对可疑阳性淋巴结的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7年4月江苏省肿瘤医院同一治疗组连续收治的T 0-4N 0-1M 0期初诊鼻咽癌患者,收集临床、放射治疗计划、多模态影像等相关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颈部Ⅱa区个体化调强放疗(IMRT)、CTV处方剂量50.4 Gy(命名为CTV50)的优化方案。患者治疗中接受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RI-DWI)、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成像(PET-CT)及重复增强定位CT等检查,监测和评估可疑淋巴结影像学特征和治疗反应。用配对 t检验比较下颌下腺在降量照射后与标准治疗计划(CTV50∶CTV60)的剂量学差异。患者远期口干程度采用美国肿瘤放射治疗协作组(RTOG)晚期放射损伤标准、江苏省肿瘤医院多维度放射性口干评估量表和简化版口腔干燥量表(SXI)进行评估,用秩和检验分析口干程度差异。 结果:共106例患者纳入研究,共149侧颈淋巴结阴性,其中73侧Ⅱa区可辨认淋巴结数≤3枚,76侧>3枚。106例患者中N 1期行对侧单颈Ⅱa区优化63例,行双颈Ⅱa区优化43例(N 0期及仅有咽后淋巴结转移的N 1期患者)。共发现109枚最大横断面上短径>5 mm的可疑淋巴结,其中105枚淋巴结门结构清晰,93例长短径之比≥1.5,76例PET-CT最大标准摄取值(SUV max)≥2.5。CTV优化区域内未发现淋巴结复发。优化后肿瘤靶区的大体肿瘤体积(GTV)平均剂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下颌下腺的D mean、V 39 Gy显著低于未优化的常规计划( P<0.01)。下颌下腺单侧和双侧优化患者的远期口干和静息口干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N 0-N 1期鼻咽癌患者颈部Ⅱa区进行CTV50减量照射的优化方案是安全有效的,下颌下腺剂量学优势明显,患者静息状态下口干主观反应良好。对于未达诊断标准的可疑淋巴结需要综合增强CT、MRI-DWI及PET-CT等多模态成像进行个体化评估处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3D打印技术在放疗中的应用与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随着3D打印技术的发展和成熟,其在医学领域被广泛应用,尤其在骨科、口腔颌面外科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而在肿瘤的放疗领域,创新性地将3D打印技术与放疗技术相结合并应用于临床,可大大提高放疗的精确度和临床疗效,为肿瘤的精确放疗提供有力保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对使用双膦酸盐患者进行规范化口腔治疗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双膦酸盐(bisphosphonate)是一类抗骨吸收药物,广泛应用于骨质疏松、恶性肿瘤骨转移等骨疾病的治疗,其严重的不良反应是发生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medication-related osteonecrosis of the jaw,MRONJ),临床表现为颌骨疼痛、骨面裸露、坏死等,严重影响患者口腔及全身健康。口腔诸多治疗均为侵入性操作,可能影响使用双膦酸盐患者的颌骨改建,引发MRONJ。对使用双膦酸盐的患者进行口腔治疗时,应规避MRONJ的危险因素,规范操作,降低MRONJ的发生风险。本文就使用双膦酸盐的患者如何进行规范化口腔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口腔临床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股直肌瓣和股前外侧肌瓣的应用解剖及其修复口腔恶性肿瘤术后缺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股直肌瓣和股前外侧肌瓣的应用解剖及其在修复口腔恶性肿瘤切除术后较大软组织缺损中的临床效果。方法:2006年12月至2009年6月,昆明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对8具经10%甲醛固定的中国成年人标本行股前外侧区域的解剖,用Image-Pro Plus 6.0软件对解剖图片进行分析。对2020年3月-2022年7月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使用股直肌瓣和股前外侧肌瓣修复口腔恶性肿瘤切除术后缺损的19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19例口腔恶性肿瘤患者切除术后缺损面积3.0 cm×6.0 cm~5.0 cm×10.0 cm。其中应用股直肌瓣10例、股前外侧肌瓣8例、股直肌瓣和股前外侧肌瓣联合肌瓣1例,切取肌瓣面积4.0 cm×8.0 cm~6.0 cm×11.0 cm。术后门诊定期随访。结果:制备的股直肌瓣和股前外侧肌瓣血管蒂长度分别为(63.4±12.9)mm和(112.5±19.6)mm,旋股外侧动脉、旋股外侧动脉斜支、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起始外径分别为(2.92±0.72)mm、(1.88±0.23)mm和(2.29±0.43)mm。本组门诊随访时间为7~32个月,平均17.5个月;17例完全成活,术后5周股直肌瓣完全黏膜化,余2例股直肌瓣完全坏死,1例改为舌瓣修复,另1例术后放疗过程中坏死,清创后多次换药愈合;供区无术后肢体运动及感觉障碍并发症。结论:股直肌瓣和股前外侧肌瓣血管的外径和血管蒂长度满足颌面部缺损修复的需要,两种肌瓣制备简单,修复效果好,并发症少,是修复口腔恶性肿瘤术后较大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骨髓细胞白血病蛋白1长型高表达与恶性多形性腺瘤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骨髓细胞白血病蛋白1(myeloid cell leukemia-1,Mcl-1)的两种异构体骨髓细胞白血病蛋白1长型(myeloid cell leukemia-1-long,Mcl-1L)和骨髓细胞白血病蛋白1短型(myeloid cell leukemia-1-short,Mcl-1S)在恶性多形性腺瘤(malignant pleomorphic adenoma,MPA)中的表达,并评估该类患者的预后。方法:收集2011年6月至2017年7月开滦总医院、华北理工大学口腔医学院两院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治疗并成功随访的MPA患者56例,良性多形性腺瘤患者52例,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Mcl-1L和Mcl-1S在MPA中的表达水平,观察两者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并与良性多形性腺瘤组织对比蛋白水平,分为高表达和低表达组,并经Kaplan Meier曲线分析总体生存时间,Log Rank检验比较组间差异。Cox多因素回归生存分析患者预后相关因素。结果:qPCR分析显示与良性多形性腺瘤组织相比,Mcl-1L mRNA在66.1%(37/56)的MPA患者中呈高表达,Mcl-1L在腮腺、舌下腺及其他部位的MPA中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2.21±1.07、2.12±1.08、1.83±0.81)均显著高于良性多形性腺瘤组织(1.00±0.19)( P<0.01)。蛋白质印迹法结果显示,Mcl-1L在腮腺、舌下腺及其他部位MPA中的蛋白表达(分别为1.02±0.43、0.71±0.29、0.70±0.30)均显著高于良性多形性腺瘤组织(0.39±0.08)( P<0.01)。Mcl-1L高表达与肿瘤大小( P=0.002)、淋巴结阳性( P=0.045)显著相关。Mcl-1L高、低表达者的Kaplan-Meier生存曲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7),Mcl-1L高表达患者的生存时间[(24.79±9.71)个月]显著短于Mcl-1L低表达的患者[(30.59±9.01)个月]( P=0.017)。Cox多因素回归生存分析证实Mcl-1L高表达是患者预后不佳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Mcl-1L高表达与MPA患者整体生存时间呈负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125I粒子近距离放疗联合化疗对儿童脑膜旁横纹肌肉瘤的疗效及其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 125I粒子近距离放疗联合化疗对儿童脑膜旁横纹肌肉瘤(PMRMS)的疗效及其预后。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8年10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采用 125I粒子近距离放疗联合化疗治疗的33例PMRMS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疗效和预后影响因素。 结果:33例患儿中,男19例,女14例;年龄1~12岁,中位年龄4岁。胚胎型17例,腺泡型9例,多形型7例。原发PMRMS 26例,复发PMRMS 7例。颞下-乳突区15例,鼻腭-鼻旁区6例,咽旁-颌下区12例。美国儿童横纹肌肉瘤(RMS)协作组分期为Ⅲ期28例,Ⅳ期5例;中危组28例,高危组5例。中位随访时间52个月。33例儿童PMRMS的1、3和5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87.9%、58.6%和49.9%,1、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3.8%、60.5%和47.5%。咽旁-颌下区患儿的5年局部控制率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1.7%和100%,鼻腭-鼻旁区患儿的5年局部控制率和5年生存率均为83.3%,颞下-乳突区患儿的3年局部控制率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17.5%和21.4%。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位于颞下-乳突区是影响PMRMS患儿5年总生存率的危险因素( HR=38.40,95% CI:4.87~302.52, P=0.001)。粒子植入后3个月内,全组患儿的急性放疗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4.8%(28/33)。21例(63.6%)患儿出现1级急性放疗反应,7例(21.2%)患儿出现2级急性放疗反应。无3级及以上急性放疗不良反应发生。粒子植入3个月后,急性放疗不良反应均有明显缓解,无皮肤溃疡、唾液腺纤维化等3级及以上远期放疗不良反应发生,无严重颅颌面畸形发生。 结论:125I粒子近距离放疗联合化疗治疗儿童脑膜旁横纹肌肉瘤临床疗效肯定,肿瘤位于咽旁及鼻腭区的预后优于颞下-乳突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