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奥曲肽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临床效果及对肠黏膜屏障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奥曲肽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临床效果及其对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19年1月至2021年2月河南省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32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分为对照组(66例,奥曲肽治疗)和观察组(66例,奥曲肽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治疗),均治疗7 d。比较两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肠黏膜屏障功能、血清胰酶水平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腹痛、呕吐、发热症状缓解时间及血、尿淀粉酶恢复时间均明显缩短(均 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内毒素、血浆D-乳酸、二胺氧化酶(DAO)及血清淀粉酶(AMY)、脂肪酶(LIPA)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其中观察组更低(均 P<0.05)。两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奥曲肽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可明显降低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AMY、LIPA水平,增强肠黏膜屏障功能,改善腹痛、发热等症状,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食用织纹螺致呼吸衰竭救治成功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织纹螺致食物中毒事件在我国沿海地区屡有发生,尤以夏秋季多见。织纹螺中毒患者可表现为唇舌麻痹、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心律失常甚至呼吸衰竭等症状。我们收治1例食用织纹螺中毒致呼吸衰竭患者,经过及时呼吸支持、血液灌流等积极治疗,最终痊愈出院。本文总结织纹螺中毒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式,为临床类似病例提供诊治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粪便钙卫蛋白和嗜酸性粒细胞源性神经毒素在非IgE介导的食物过敏中的意义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非IgE介导的食物过敏多在接触致敏食物后数小时到数天出现腹泻、黏液便、血便、反流、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其发病机制可能与食物过敏原激活肠道T细胞分泌TNF-α、IL-4等促炎细胞因子,导致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向肠腔迁移,引起肠道炎症反应、造成肠道通透性增加有关。目前尚无快速特异的诊断方法,主要根据临床表现结合食物回避及口服食物激发试验诊断。近年来粪便生物标志物作为判断肠道炎症的特异性指标广泛应用于肠道感染、炎症性肠病等疾病的辅助诊断和病情评估,但在胃肠道过敏性疾病中的应用报道甚少。该文将重点阐述粪便钙卫蛋白、粪便嗜酸性粒细胞源性神经毒素在非IgE介导的食物过敏中的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经开腹胆囊造瘘引流成功救治致命鹅膏中毒致肝衰竭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致命鹅膏中毒引起的肝衰竭致死率高,国内尚无有效解毒药物。2020年7月30日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及肝病科收治1例67岁女性致命鹅膏中毒致肝衰竭患者。患者因"进食鹅膏蕈350~400 g后腹痛、呕吐、腹泻2 d伴乏力1 d"于急诊科就诊。查体无异常;实验室指标显示丙氨酸转氨酶(ALT)4 798 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10 030 U/L,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57.5 s,凝血酶原时间(PT)72.1 s,国际标准化比值(INR)8.66,凝血酶原活动度(PA)10%。结合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结果诊断为鹅膏毒肽类蕈中毒、急性肝衰竭。依据鹅膏毒肽中毒机制为肠肝循环,拟行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及超声引导下胆囊穿刺术引流胆汁排出毒素,以中断毒素的肠肝循环,但尝试两种方法后均失败,故行开腹胆囊造瘘术。由于患者凝血功能极差,故先给予人工肝血浆置换,改善凝血功能后再行开腹胆囊造瘘术,最终成功引流出胆汁。经过综合内科治疗19 d后患者痊愈出院,随访1年未发现后遗症。对于该类患者需早期识别病情,针对毒素的特点及毒理机制尽早阻断毒素的肠肝循环,可能是抢救含鹅膏毒肽类蕈中毒致肝衰竭患者的关键,同时需结合积极补液、血液净化等综合治疗进一步提高存活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致命鹅膏致版纳微型猪肝衰竭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致命鹅膏致版纳微型猪肝衰竭的特点。方法:于2020年9至10月,采用反向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测定致命鹅膏水溶液毒素含量,以2.0 mg/kg致命鹅膏水溶液(α-鹅膏毒肽+β-鹅膏毒肽)经口灌胃版纳微型猪,染毒后观察各时间点的中毒症状、血液生化指标,以及肝脏、心脏和肾脏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版纳微型猪于染毒76 h内全部死亡,且在6~36 h出现不同程度的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和腹泻等表现;生化指标中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乳酸脱氢酶、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血尿素氮、肌酐于染毒后52 h明显升高,与0 h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肝脏及心脏肉眼及镜下观察出血明显,肝细胞出现坏死,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 结论:大剂量致命鹅膏可致版纳微型猪急性肝衰竭,符合急性肝衰竭的病理生理特点,为进一步研究致命鹅膏致肝衰竭的中毒机制及解毒药物奠定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2016年新疆一起食源性疾病暴发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及分子溯源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对2016年新疆发生的一起食源性疾病的暴发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分子溯源分析。方法:2016年4月3日,新疆某地发生一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依据《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指南(2012版)》,共发现142例病例,其中疑似病例138例、确诊病例4例。通过入户调查、面对面访谈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收集人口学信息、发病和诊疗情况、发病前3 d的饮食史和饮水史、食品的污染源等信息,并采集病例呕吐物及粪便、剩余冰激凌、加工冰激凌剩余牛奶及其他原料、牛奶供应站的牛奶等27份样本,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和全基因组测序(WGS)进行分子分型、毒力基因以及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结果:142例病例年龄 M为9岁,范围为1~66岁;以散居儿童和学生为主,占比为76%(107/142)。男性罹患率[5.5‰(65/11 717)]与女性罹患率[5.8‰(77/13 262)]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主要临床表现包括恶心(94%,133/142)、呕吐(92%,131/142)和腹痛(67%,95/142)等。27份样本共计分离获得2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未分离到其他病原菌。PFGE结果显示,产A+C+E混合型毒素的16株菌(包含病例呕吐物及粪便分离株和冰激凌加工点食品分离株)带型相似度为100%。根据WGS分子分型结果显示,9株菌(包括4株患者分离株、4株冰激凌加工点食品分离株、1株牛奶供应站分离株)为ST1(Sequence Type)、1株菌为ST5405。ST1型菌株聚集在一个大簇中,其中7株菌聚集成一个小簇(74 SNPs),其余2株菌聚集成1个小簇(127 SNPs)。 结论:该起食源性疾病暴发可判定是一起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暴发事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胃轻瘫消化内镜治疗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胃轻瘫是一种胃运动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餐后早饱及腹痛腹胀等消化不良症状。药物治疗主要有促进胃动力药物如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等。多数患者早期对药物反应良好,部分患者出现药物难治性症状。基于胃轻瘫发病机制及消化内镜技术发展,目前对于药物难治性胃轻瘫治疗方式有胃电刺激、幽门内注射肉毒素、幽门支架、经口内镜下幽门切开术等。本文将简述胃轻瘫内镜辅助治疗方式的研究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燕麦中6种常见单端孢霉烯族毒素的方法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HPLC-MS/MS)检测燕麦中6种常见单端孢霉烯族毒素的方法,以监测燕麦中该毒素的含量.[方法]以燕麦为研究对象,采用响应曲面设计优化QuEChERS处理方法,并提供了一种快速、高效的样品提取净化策略,结合UHPLC-MS/MS用于同时定量分析燕麦中常见共污染的6种单端孢霉烯族毒素.[结果]该方法经验证各分析物在相应的浓度范围内具有良好的分析性能(r>0.99),准确度为87.26%~99.64%,日间和日内相对标准偏差分别小于6.8%和5.5%,具有实际应用潜力.将该方法应用于中国12份燕麦样品中真菌毒素的检测,发现1份样品呕吐毒素(DON)污染超标,同时单端孢霉烯族共污染现象普遍存在.[结论]此类毒素风险被低估,有必要开展持续广泛监测以提供污染数据从而评估消费者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江苏省32例基于毒物检测确诊毒蕈中毒的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讨毒物检测技术在毒蕈中毒临床诊治中的应用价值,分析江苏省确诊毒蕈中毒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本研究是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共收集2020年6月至2023年7月入组参与队列研究的江苏省内10家医院行毒物检测鉴定的32例毒蕈中毒患者的毒检结果、暴露信息及临床特征,分析毒检阳性即检出毒素患者的临床特征,对毒检采样情况与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32例进行毒检鉴定的临床诊断毒蕈中毒或可疑中毒患者.收集32例血液样本、31例尿液样本、22例蘑菇样本及1例呕吐物样本.其中蘑菇样本的毒素检测阳性结果18例,占比59.38%,检出α-鹅膏毒肽等8类毒素;1例呕吐物样本检出烟碱;所有患者血液、尿液样本中均未检出常见毒素.结论 通过毒物检测鉴定常见毒蕈毒素种类,能够辅助毒蕈中毒诊断,有助于更迅速、精准的明确蘑菇分型及其所含毒素类别,便于指导临床救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生食蔬菜模拟污染米饭样本中蜡样芽胞杆菌和呕吐毒素基因分布状况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分析被生食蔬菜模拟污染的米饭样本中蜡样芽胞杆菌(Be)和呕吐毒素基因(ces)的分布状况,为Be食物中毒科学防控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采集生食蔬菜样本50件,每件样本用0.85%生理盐水盥洗后污染"新煮熟米饭",置于30 ℃、70%RH培养箱中放置24h.对生食蔬菜和"污染米饭"进行Be的定量计数、荧光PCR检测和数字PCR检测.对基于不同采集地点、不同蔬菜类型分组的生食蔬菜样本和及被其污染的"污染米饭"的各项检出率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生食蔬菜样本中Be检出率为80.00%(40/50),ces基因和Bac16s RNA基因检出率分别为0(0/50)和10.00%(5/50);"污染米饭"样本Be检出率为94.00%(47/50),ces基因和Bacl 6s RNA基因检出率分别为14.00%(7/50)和90.00%(45/50).采集自农贸市场和农户土地的2组生食蔬菜中Be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063,P=0.000 88校正),被上述2组生食蔬菜类污染的"污染米饭"Bacl6s RNA基因检出率和ces基因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3.926,P=0.047 5校正;x2=5.444,P=0.019 6校正).7件"污染米饭"基于荧光PCR检测 ces基因阳性,Ct值介于24.12~37.73,数字PCR结果介于6.8 copes/μL~6.2×106 copes/μL.结论 被生食蔬菜模拟污染的米饭样本可具有导致Be食物中毒风险的病原学特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