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复杂网络社团分析探讨《医宗金鉴》治疗便秘核心用药规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探讨《医宗金鉴》治疗便秘的核心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便秘提供思路。方法:整理《医宗金鉴》有关便秘的方剂,采用中医传承云计算平台V1.0对数据集进行频次统计、性味归经及功效统计、关联分析和复杂网络分析,并进行可视化展示。结果:纳入治疗便秘方剂106首,涉及中药169味,总频次894次,高频中药有大黄、甘草、黄芩、当归等,以泻下药、补虚药、清热药为主,药味以辛、甘、苦为主,药性以寒、温为主,归经以肺、脾、胃、肝经为主。根据关联规则支持度,二阶关联分析得出大黄-黄芩、大黄-芒硝等10个药物组合,三阶关联分析得出大黄-当归-甘草,黄芩-黄连-大黄等9个药物组合,社团聚类分析得出12类聚类方。结论:《医宗金鉴》治疗便秘用药遵循“温、清、补”思想,以通降法为主,以温中补虚、清热通便为基本治法,寒温并用,脏腑辨治。临证应以病为纲,辨证施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土枢四象,一气周流"理论探析"治中焦如衡"在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防治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儿科常见消化系统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纳差、腹胀等,一定程度影响了儿童生活及生长发育."土枢四象,一气周流"是以脾胃为气机核心枢纽,其余四脏之气随之升降流转,循环无端的人体气机模型."治中焦如衡"为脾胃病治疗法则,旨在通过平衡脾胃升降与其余脏腑之间的关系,使气机周流顺畅,脾胃运化如常.基于上述理论,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可责之脾虚气滞、肝脾不和、肺脾不足、脾肾亏虚及饮食失调,临证以健脾行气、调和肝脾、补益脾肺、补脾益肾及调理饮食为法,获效满意.附验案1则以佐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半夏厚朴汤合二术郁灵丹治疗胃食管反流心得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基于临床经验总结和文献分析,认为肝郁脾虚、气滞痰凝、兼夹瘀滞为胃食管反流的主要病机,治疗应标本兼治,既应重视脏腑,理气健脾,又需重视清除局部痰瘀,以化痰通络为治疗大法,临床以半夏厚朴汤合二术郁灵丹治疗可获佳效,并附验案两则,以飨同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董荣芬治疗功能性胁痛临床经验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董荣芬主任医师认为,胁痛与患者消化功能关系密切,故临床治疗未见器质性疾病的胁痛患者,不能单纯注重调理肝阳或肝阴,还需关注胃腑和小肠的传导及运化功能。基于此,胁痛应根据疼痛部位辨证治疗。两胁胀痛与肝旺克脾相关,予化肝煎加减治疗;右胁胀痛与气虚胃满相关,予旋覆代赭汤合枳术丸加减治疗;左胁胀痛与肝郁腑气不通相关,予达郁汤合三一承气汤加减治疗。可通过腹部叩诊了解胁痛部位与腹部滞气或积气的多少,以判断脾胃功能强弱。临床屡获佳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通腑泄热法中药通过线粒体DNA/Toll样受体9/微小RNA-223通路抑制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通腑泄热法中药通过线粒体DNA(mtDNA)/Toll样受体9(TLR9)/微小RNA(miR)-223通路抑制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的作用。方法:随机数字法将80只健康无特定病原体(SPF)级SD大鼠分成通路正常组(NP组)、通路激活组(AP组)、通路正常中药组(NPT组)、通路激活中药组(APT组)4组,"通路激活"指在大鼠HIRI建模麻醉后采用TLR9激活剂50 μg/只腹腔注射激活mtDNA/TLR9/miR-223通路,"通路正常"则腹腔注射对应剂量生理盐水;"中药"指手术处理前3 d以通腑泄热法中药按照5 ml/只/次剂量,每日2次给大鼠灌胃。每组20只,均建立肝脏HIRI模型,以分组要求施加不同干预后分别于再灌注后24、48 h两个时间点采集血清及肝组织标本,并进行相关生化指标、病理、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及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通路激活"及"中药干预"均是术后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和乳酸脱氢酶(LDH)变化的影响因素。通路激活可促进术后血清中ALT、AST、LDH升高,AP组大鼠术后24 h血清ALT、AST、LDH高于NP组[ALT:(962.34±42.35) U/L比(747.33±40.04) U/L, F=11.446, P<0.05;AST:(1 421.58±93.25) U/L比(1 041.87±48.60) U/L, F=5.893, P<0.05;LDH:(2 312.99±95.77) U/L比(1 974.23±75.80) U/L, F=5.019, P<0.05];而中药干预可抑制术后血清中ALT、AST、LDH升高,NPT组大鼠术后24 h血清ALT、AST、LDH低于NP组[ALT:(561.31±40.49) U/L比(747.33±40.04) U/L, F=688.807, P<0.05;AST:(792.38±44.03) U/L比(1 041.87±48.60) U/L, F=838.255, P<0.05;LDH:(1 702.75±62.32) U/L比(1 974.23±75.80) U/L, F=514.608, P<0.05];通路激活及中药干预的交互作用呈现出抑制作用,APT组大鼠术后24 h血清ALT、AST、LDH低于NP组[ALT:(437.88±47.88) U/L比(747.33±40.04) U/L, F=156.296, P<0.05;AST:(510.02±55.54) U/L比(1 041.87±48.60) U/L, F=272.576, P<0.05;LDH:(1 473.69±71.94) U/L比(1 974.23±75.80) U/L, F=134.480, P<0.05];且术后48 h,NP组、AP组、NPT组、APT组4组大鼠血清ALT、AST、LDH均较术后24 h降低。术后24 h 4组大鼠肝细胞病理均呈现出不同程度坏死,以AP组坏死最严重,且术后48 h各组肝细胞坏死程度较术后24 h轻。术后24 h,各组大鼠肝组织中核因子-κB(NF-κB)及ICAM1的表达以NP组表达最高,APT组最低,而术后48 h各组NF-κB及ICAM1表达趋势同术后24 h,且各自较术后24 h表达有所下降。术后24 h,相对于NP组,AP组及APT组中miR-223、TLR9的表达明显升高,NPT组的表达明显降低;而NPT组、AP组及APT组中mtDNA的表达均明显降低,以APT组降低最显著,术后48 h各组三者表达量均较术后24 h降低,以APT组降低最显著。 结论:通腑泻热法中药可以通过mtDNA/TLR9/miR-223通路改善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辨治痢疾学术思想探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杂病源流犀烛》为清代医家沈金鳌编撰的医学著作,书中设痢疾专篇,记载了沈金鳌在辨治痢疾方面等颇具特色的学术思想及其临证经验.沈氏基于脏腑辨证,认为本病起于心肺,内侵脾胃,缠绵伤肾,治疗宜:行气和血、疏通调和,重剂则以大黄汤下之,轻剂则以芍药汤和之;利湿清热、培补中宫,方选薷苓汤、胜湿汤;温肾暖肾、峻补元阳,药用桂枝、附子、熟地黄、补骨脂等.同时沈氏十分注重细节,常于幽微隐曲之处洞见癥结.对特殊痢的辨治有着独到的见解,如:治疗噤口痢应以"和中"为主;休息痢多因失治误治,当根据具体情况施以调气行滞、消积化滞、温中涩肠、固涩止痢等不同的治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张崇泉基于“三焦分治,引火归元”治逸病临证经验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逸病是指安逸少劳、过食肥甘厚味所致之病。张崇泉教授提出,逸病病位多在脾,以三焦不和、虚火上炎为基本病机,常兼痰湿、瘀血之邪。张老善于借助脏腑间的功能联系而辨证施治,认为逸病湿瘀之邪,从中上二焦分候论治,其中痰湿蕴脾者,可借胆气升发之性助脾气升清之能,予升清宣湿饮;痰湿蕴肺者,可借心阳温煦之性宣散水湿,借肾阳下通水道,予温阳宣湿饮。逸病虚火上炎者,当中下二焦分部论治,其中中气不足、阴火不固者,予扶土潜阳饮;脾胃虚弱,气血化生不足,导致心血失养、虚火内生者,予生血潜阳饮;脾阴不足,阴性之精微化生不足所致虚火上炎者,予益阴潜阳饮;下焦腑气不通,逆气携中焦浊热上扰所致虚火上越者,予通下潜阳饮。临床中常获满意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大承气汤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及质量标志物预测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大承气汤是临床治疗阳明腑实证的经典方剂,具有通腑泄热、软坚散结功效,临床常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引起的胃肠功能障碍。综述近年大承气汤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研究文献,并结合中药质量标志物“五原则”对大承气汤的质量标志物进行预测分析,认为大承气汤中大黄素、大黄酸、大黄酚、芦荟大黄素、辛弗林、橙皮苷、柚皮苷、厚朴酚、和厚朴酚可作为本方的质量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徐云生从“胃唯冲和”辨治糖尿病胃轻瘫经验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徐云生教授结合多年临床实践经验,认为中医治疗糖尿病胃轻瘫当审证求因,以寒热错杂、阴阳两虚为总纲,重视胃中冲和之气,并提出“饮食入则为邪”且“邪随气动”的理论,重视饮食邪气所致元气不足、络脉闭阻的病机变化,治疗以和中祛邪、平调寒热为主,结合临床辨证,方以半夏泻心汤合香砂养胃丸加减,同时配合脐疗外治法,用上方加通络之地龙敷于脐部,使药物由神阙渗透进胃络附近,化散脾胃邪气,使邪从脐发,以防邪气随治疗的深入而传变到其他脏腑,还可通过刺激神阙滋养元气、健脾益胃,常获佳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及医案分析的叶天士治噎膈用药规律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挖掘叶天士治疗噎膈用药规律及特点。方法:整理《临证指南医案》《未刻本叶天士医案》治疗噎膈的处方,以Excel 2013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22.0进行统计分析,以频数分析法分析常见药物及其功效、性味、归经情况,以关联规则分析核心药物组合;结合统计结果,回顾文献内容,对叶天士的治疗经验进行总结。结果:纳入噎膈处方39首,涉及中药50味,高频药物前5位分别是半夏(61.5%)、茯苓(56.4%)、生姜(46.2%)、黄连(33.3%)、人参(28.2%);药物功效归类前5位分别是化痰止咳平喘药(28.4%)、补虚药(12.3%)、解表药(11.8%)、理气药(11.3%)和利水渗湿药(11.3%);使用频次较高的中药药味为苦、辛、甘;使用频次较高的中药药性为温、寒,且比重相当;用药多入肺、脾、胃三经;常用2味药组合有枳实-半夏、黄连-半夏、生姜-半夏,常用3味药组合有茯苓-黄连-半夏、茯苓-生姜-半夏、黄连-生姜-半夏。结论:叶天士治疗噎膈时,注重调养身心;根据疾病特点,灵活选择寒热之药,注重肺、脾、胃等脏腑的调理,多用化痰止咳平喘类中药,推行辛开苦降之法;注重温阳,多用姜类中药,尤其是姜汁,独创辛滑通利法开道;注重肺胃之津液,慎用香燥类中药及甘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