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颌面部鲜红斑痣患儿光动力治疗苏醒期躁动的影响因素及药物干预措施的观察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研究颌面部鲜红斑痣患儿光动力治疗苏醒期躁动(emergence agitation,EA)的风险因素,探讨围术期药物干预对EA的影响.方法:纳入2~12岁在全麻下行光动力治疗颌面部鲜红斑痣的患儿270例.收集患儿术前资料、患儿及家长术前焦虑评分,记录麻醉用药情况、苏醒期疼痛及躁动评分(PAED评分).根据苏醒室PAED评分,将患儿分为EA组(PAED评分≥12)和非EA组(PAED评分<12),比较组间各因素的差异,并进行校正回归分析,找出有效的药物干预措施.采用SPSS 25.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EA组与非EA组在年龄、术前焦虑状态、诱导期阿片类药物、右美托咪定、拔管时间及术后疼痛评分方面均有显著差异(P<0.05);矫正术前基线因素后,Logistics回归分析提示,诱导用阿片类药物芬太尼/舒芬太尼(OR=0.03,95%CI:0~0.16)、右美托咪定(OR=0.56,95%CI:0.33~0.95)是EA发生的保护因素.矫正基线后对苏醒期不同用量艾司氯胺酮回归分析,发现艾司氯胺酮0.5 mg/kg(OR=0.16,95%CI:0.04~0.50)和 1 mg/kg(OR=0.07,95%CI:0.00~0.41)是 EA 的保护因素.结论:颌面部鲜红斑痣光动力治疗EA与年龄、患儿和家长的术前焦虑状态、拔管时间、术后疼痛相关,诱导使用舒芬太尼、苏醒期使用艾司氯胺酮(0.5-1 mg/kg)可有效降低EA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黄芩斑枯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及室内药剂筛选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明确黄芩斑枯病病原菌多主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的生物学特性,筛选高效安全的杀菌剂,科学防治黄芩斑枯病.方法:通过菌落生长速率法评价碳源、氮源、温度、培养基、pH、光照对多主棒孢菌落生长的影响,以及 5 种杀菌剂对病原菌的室内毒力.结果:多主棒孢最适生长条件为胡萝卜培养基外源添加可溶性淀粉和蔗糖作为碳源、蛋白胨作为氮源、pH为 6、温度为 30℃.菌丝致死条件为 51℃处理 10 min,孢子致死条件为 54℃处理 10 min.98%多菌灵对多主棒孢的毒力最强,半数效应浓度(EC50)为 0.07 mg·L-1;其次是 98%咯菌腈、98%咪鲜胺和 98%吡唑醚菌酯,EC50 分别为 0.10、0.18、3.06 mg·L-1;98%嘧菌酯对多主棒孢的毒力最弱,EC50 为 632.39 mg·L-1.结论:黄芩斑枯病病原菌适生范围较广,在多种碳源、氮源、培养基及pH条件下均可生长,在中性偏弱酸、较高温条件下生长速度较快.多菌灵和咯菌腈对多主棒孢表现出较强的抑制作用,可考虑将其用于黄芩斑枯病的田间防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多花黄精松针炭疽菌生物学特性及防治药剂筛选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明确多花黄精Polygonatum cyrtonema Hua炭疽病菌松针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ioriniae的生物学特性,筛选防治松针炭疽菌的化学农药和生物农药.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血球计数板测定不同培养基、光照、温度、pH和氮、碳源对菌落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测定5 种化学农药和6 种生物农药对松针炭疽菌的抑菌作用.结果:PDA培养基、24 h光照、28℃、pH 6.0、氮源为牛肉浸膏和碳源为葡萄糖时有利于松针炭疽菌菌落生长;PDA培养基,24 h光照、28℃、pH 6.0、氮源为酵母粉和碳源为葡萄糖有利于其产孢.5 种化学农药中,抑菌效果较好的为45%咪鲜胺微乳剂、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和 500 g/L 异菌脲悬乳剂,其EC50 值分别为 0.048、0.066 和0.088 μg/mL;6 种生物农药中,0.5%大黄素甲醚水剂、28%井岗霉素可溶粉剂和 10%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对松针炭疽菌抑菌力较强,EC50 分别为 0.048、0.077、0.082 μg/mL.结论:培养基、光照、温度、pH和碳、氮源对松针炭疽菌菌落生长和产孢量均有一定影响.咪鲜胺和大黄素甲醚等杀菌剂对松针炭疽菌有较好的抑菌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乌头白绢病防治药剂的筛选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筛选防治乌头白绢病的有效药剂和土壤消毒药剂.方法:用市售 8 种常见杀菌剂对乌头白绢病病菌进行室内抑菌活性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并用市售 5 种常见土壤消毒剂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45%咪鲜胺、2.5%咯菌腈和 25%吡唑醚菌酯抑制菌丝生长效果较好,EC50 值分别为 0.76、1.92、0.46 μg/mL;45%咪鲜胺田间防治效果最好,2.5%咯菌腈较好.5 种土壤消毒剂中,98%(噁)霉灵的防效最好.乌头植株修根处理 10 d后进行第一次防效调查,在连续的 3 次调查中,98%(噁)霉灵防治效果分别为 62.64%、45.35%和 51.02%.结论:在乌头种植过程中,以 98%(噁)霉灵 2 000 倍液作为种根和土壤消毒剂,生长期以 45%咪鲜胺 1 000 倍液或 2.5%咯菌腈 1 000倍液喷淋根茎基部对乌头白绢病防治效果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橡胶炭疽菌HD-1的鉴定及拮抗药剂筛选
编辑人员丨2024/1/13
对实验室分离保存的一株橡胶炭疽菌(Rubber tree anthracnose)进行鉴定并对其拮抗药剂进行筛选,为橡胶树炭疽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通过分子生物学与形态学相结合的手段对该菌株进行鉴定,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并且比较生防菌剂与化学药剂对该菌株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通过分子生物学与形态学将该菌株鉴定为果生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命名为HD-1.其最适生长的培养基、碳源、氮源分别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山梨醇和牛肉浸膏,最适pH值为8.0.通过测试和比较发现,咪鲜胺、苯醚甲环唑和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HN-2正丁醇提取物对菌株HD-1抑制效果明显,并且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只有HN-2正丁醇提取物处理后的菌丝发生了膨大现象.实验结果将为对田间橡胶树炭疽病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13
-
珍珠李炭疽菌对三种杀菌剂的敏感性测定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由胶孢炭疽菌复合种(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species complex)引起的炭疽病是珍珠李(Prunus salicina Lind1)产业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为明确珍珠李炭疽菌对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和咪鲜胺的敏感性,比较不同地理来源及不同种炭疽菌对三种药剂敏感性差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分别测定三种杀菌剂对采自不同地区26 株珍珠李炭疽菌的药剂敏感性.结果表明,供试的 26 株珍珠李炭疽菌对咪鲜胺的敏感性最高,EC50值介于0.010 8~0.645 2 μg/mL之间,平均值为(0.191 2±0.03)μg/mL;苯醚甲环唑次之,EC50 值介于0.165 8~2.168 0 μg/mL之间,平均值为(0.725 8±0.088 0)μg/mL;吡唑醚菌酯最低,EC50值介于0.058 3~84.566 0 μg/mL之间,平均值为(6.276 3±3.525 5)μg/mL.供试的26 株珍珠李炭疽菌整体对以上三种杀菌剂敏感,且对咪鲜胺的敏感性最高,苯醚甲环唑次之,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最低.本研究结果可为珍珠李炭疽病的化学防治提供科学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云南产铁皮石斛多农药残留膳食摄入累积风险评估
编辑人员丨2023/12/9
目的 检测铁皮石斛中农药残留情况,并对其进行急性及慢性膳食摄入累积风险评估,为安全监管、地方标准制定提供技术支撑.方法 2021年收集云南产铁皮石斛干制品81份,对铁皮石斛中的5种杀菌剂和2种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残留进行测定.采用危害指数(hazard index,HI)法对铁皮石斛中多农药残留膳食摄入累积风险进行评估.结果 苯醚甲环唑检出率最高,为98.77%,其次分别为甲霜灵91.36%、丙环唑77.78%、咪鲜胺58.02%和腐霉利12.20%,联苯菊酯、三氟氯氰菊酯未检出.检出的5种农药的急性累积摄入(acute cumulative intake,aHI)合计为13.64×10-3,慢性累积摄入(chronic cumulative intake,cHI)合计为8.53×10-3,均<1.结论 云南产铁皮石斛杀菌剂类农药残留的急性及慢性膳食累积暴露风险较低,建议食品监管部门进一步加强规范铁皮石斛中农药的使用和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浙贝母叶斑病病原真菌的分子鉴定及杀菌剂筛选
编辑人员丨2023/9/23
[目的]明确浙贝母叶斑病的致病菌种类,并筛选有效杀菌剂.[方法]采用病组织分离法,从浙贝母叶斑病病株中分离纯化真菌,以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基因组DNA的内源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翻译延伸因子-1α(translation elongation factor-1α,TEF-1α)和微管蛋白基因(tubulin gene,TUB)并双向测序,经 DNAMAN 9.0软件拼接后利用基本局部对齐搜索工具(basic local alignment search tool,BLAST)进行分析.采用邻接法构建系统发育树以鉴定真菌种类,采用菌饼接种寄主植物和组培苗的柯赫氏法检测致病性,以生长速率法和抑菌圈法室内筛选病原真菌的有效杀菌剂.[结果]从浙贝母叶斑病病株中分离纯化获得1种间座壳属(Diaporthe)真菌.分离物的ITS、TEF-1α和TUB扩增片段与GenBank 中 Diaporthe eres(无性型为 Phomopsis oblonga,P.oblonga)相应片段的同源性分别为 100%、99.73%和 96.95%(登录号:LC342971、MW804672、MT561360).在间座壳属中,分离物与P.oblonga的亲缘关系最近.该菌株接种浙贝母植株和组培苗后诱发浙贝母叶斑病.吡唑醚菌酯、咯菌腈、异菌脲、苯醚甲环唑、腈菌唑、咪鲜胺对该真菌的半最大效应浓度(concentration for 50%of maximal effect,EC50)分别为0.174、0.084、1.092、0.041、0.619和0.004μg·mL-1;6种杀菌剂对P.obloniga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为咪鲜胺>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腈菌唑>咯菌腈和异菌脲.[结论]本研究证实,P.oblonga是浙贝母叶斑病病原真菌,咪鲜胺和苯醚甲环唑是防治浙贝母叶斑病的有效杀菌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23
-
基于随机森林方法的常见人体中农兽药及化学污染物暴露与高尿酸血症的关联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9/23
目的 探索高尿酸血症(HUA)的影响因素,尤其是农兽药及化学污染物暴露与高尿酸血症的关联,分析机器学习方法对于农兽药及化学污染物暴露数据的分析效果.方法 根据2018-2019年在石家庄和杭州进行的"降低成年超重者营养相关慢性病风险的适宜身体活动量研究",分别采用传统Logistic回归和随机森林(RF)建立基本人口学变量和农兽药及化学污染物暴露对HUA发病的预测模型.模型区分效果由ROC曲线下面积(AUC)进行评估.结果 RF结果显示,对HUA影响重要程度排名前5的因素依次为多西环素、4-氯苯氧乙酸酯、呋喃他酮、咪鲜胺和全氟癸酸浓度.RF模型的区分效果显著高于传统Logistic回归模型(AUC分别为0.934和0.735).结论 多西环素、4-氯苯氧乙酸酯、呋喃他酮、咪鲜胺和全氟癸酸、饮酒史、居住地为杭州、甘油三酯≥2.26mmol/L等可能是HUA的危险因素.RF模型适用于农兽药及化学污染物暴露数据的分析,且较常规Logistic回归模型对于鉴别HUA患者具有显著提升的区分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23
-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级质谱测定水果中多种杀菌剂残留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建立水果中多菌灵、甲基硫菌灵、咪鲜胺、甲霜灵、嘧霉胺、烯酰吗啉、三唑酮、苯醚甲环唑8种杀菌剂残留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级质谱联用的测定方法.方法 经过乙腈提取样品,用氯化钠盐析,无水硫酸钠脱水,Sep-Pak Vac氨基固相萃取柱净化,乙腈+甲苯(3∶1,V/V)洗脱,采用电喷雾正离子扫描,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在多反应监测模式下测定,外标法定量.结果 8种杀菌剂在0.5 μg/L ~ 100 μg/L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0.990,分别对苹果、梨2种水果样品进行了3个水平(1.0×10-3mg/kg 、4.0×10-3 mg/kg、1.0×10-2mg/kg)的加标回收实验,回收率为45%~ 111%,8种杀菌剂的方法检出限为0.3μg/kg~2.0μg/kg.结论 该检测方法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定性准确,可满足水果中8种杀菌剂残留量的检测要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