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来药物龙脑香的"中药化"知识建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中古时期龙脑香在阿拉伯就曾广泛应用。传入中国后,中医药吸收融合龙脑香相关域外知识,在药性、功效、主治等方面经过理论和实践总结,对龙脑香进行"中药化"知识建构。龙脑香在唐代作为一味独立的本草,正式载入本草著作,宋降以来,其药用知识不断拓展。中医药对外来药物"以文化之"的过程,可以反映药物知识形成与积累的过程,为外来药物的"中药化"提供历史镜鉴,也为探索中药知识形成与发展模式提供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苏合香丸方源新论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出自宋代的苏合香丸,其方源历来均据《外台秘要方》而上溯至唐代开元年间《广济方》的“吃力迦丸”,并知“吃力迦”是“白术”的西域梵文名。而俄藏敦煌文书中有编号ДX.09178R的“鬼疰心痛方”,经专家考证其出土于吐鲁番交河故城,故当为吐鲁番文书,抄写于高昌国时期(460—640),再据敦煌吐鲁番文书的“疗鬼疰方”“治一切疰方”及《外台秘要》的“鬼疰心腹痛方”,恢复其组成,与“苏合香丸”组成、主治基本一致,当为其方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疫情下的唐朝与唐人:唐代疫病流行特征及官民因应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在正史的记载中,唐代是大疫发生次数相对较少、疫情冲击烈度相对较低的一个历史时期,其背后的影响因素及疫情时期民众生活处境值得进行深入探析。梳理唐代对社会产生较大影响的49次疫情,从季节分布、历史分布、与其他灾害相关性、地域分布等角度,分析了其时空分布情况;并就唐代政府遣医送药、抚恤民众、颁布药方、埋瘗遗体等抗疫措施加以辨析;对唐代百姓鬼神行病、因果报应、天地异象、患者传染等疫情认知,祭祀祈祷、求助僧道、迁徙避居、寄望神器、防疫习俗等因应手段,葬之以礼、入土为安的心理寄托等内容进行了总结,同时对各种治疗者在疫情中的表现及其效果加以探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孙思邈《千金方》施灸原则及灸法治疗诸风病探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孙思邈《千金方》继承并发展了唐代以前的风病理论,其重视灸法,并有独到见解及发明创造。孙思邈在书中全面论述施灸原则如灸量、灸序及取穴等,其根据所灸部位及患者年龄、体质、病位深浅不同来调整灸量;施灸顺序多从阳至阴,从头至足,先背后腹;取穴重视经穴、奇穴与阿是穴,亦按人体解剖标志取穴,操作简便。以灸法治疗诸风病如中风、风癫、风痹及风疹时,因病因、病机及病位不同,施灸原则亦各有特点。《千金方》将治疗诸风病灸法系统化的同时,丰富了灸法治疗范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汉宋之间药用蛇的知识史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梳理从汉代到宋代药用蛇的知识史。汉魏晋时期,由于对蛇的崇拜与恐惧,蛇药的应用并不广泛,仅散见于南方地区,而南方民众嗜蛇的风习很有可能是使用蛇胆、蛇肉入药的起源。唐代多用蚺蛇、蝮蛇入药,主要用于治疗 疮、麻风等疾病,乌蛇的使用则稍晚,未见于唐代本草,笔记中有零星记载。晚唐至北宋初年,乌蛇、白花蛇被广泛用于医疗实践,并被正式收入本草文献,主要用以治疗广义的风疾,其有效性、稀有性、高价值以及毒性禁忌被反复强调。而蚺蛇、蝮蛇则逐渐淡出了医家的视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食医心鉴》古今流传小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食医心鉴》3卷,唐代昝殷撰,成书于公元9世纪,载有各科食治理论及食疗方,对食治及临床各科影响深远。《食医心鉴》在北宋时尚存,《太平圣惠方·食治》《养老奉亲书》《证类本草》《圣济总录·食治门》先后引用本书内容。靖康之难后,原书罕见,甚至有已亡佚的可能,至明代原书彻底在国内亡佚。但《证类本草》等书保存有《食医心鉴》佚文,内容依然经常被后世医籍收录转引。后有日本人从朝鲜《医方类聚》中辑得《食医心鉴》211方,罗振玉将其带回国内并于1924年在东方学会刊行,使《食医心鉴》自亡佚后首次在国内单独成册出现,促进了本书在国内的传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部分学者重新辑佚,使《食医心鉴》内容更加完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外台秘要方》服药食忌文献溯源及其价值
编辑人员丨3周前
《外台秘要方》中的服药食忌理论有别于一般的饮食禁忌,其药物与忌食食物之间存在明确的对应关系.通过文献分析法对《外台秘要方》服药食忌的文献来源、理论源流及其学术价值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外台秘要方》服药食忌的直接文献来源主要为《新修本草》,少部分取自《许仁则方》等唐代以前其他医书;《外台秘要方》服药食忌的理论来源或可追溯至东汉时期的《伤寒论》;王焘具备一定的药物学知识,能够对固有的服药食忌理论去粗取精、拓展出新;《外台秘要方》服药食忌的内容在考证古方、研究北宋校正医书局校勘方法与底本选择等方面,有着独特的文献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麻黄"先煮""去沫"理论的历史演变规律与探讨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 探索麻黄"先煮""去沫"的历史演变规律,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检索古代文献含麻黄的本草著作及方书,构建麻黄本草数据库及含麻黄内服汤剂数据库,并结合现代文献,探索古今医家对麻黄"先煮""去沫"的要求及认识.结果 古代文献中,不同朝代、不同本草、不同方书及方剂中对麻黄的煎煮要求及煎煮程度不尽相同.东汉至唐代时要求麻黄"先煮""去沫"的占比急剧下降,唐至宋金元时期小幅度下降,金元至明清时期无太大变化.汉晋时期含麻黄汤剂中要求麻黄"先煮"的占58.33%、"去沫"占55.56%,唐代时分别占20.87%、20.08%,至清代时分别仅占12.50%、12.50%.麻黄日剂量在2.01~10.00 g时,要求麻黄"先煮""去沫"的仅占8.41%和5.61%,而麻黄日剂量大于60 g时"先煮""去沫"的占比均超过50.0%,相关性分析结果也显示麻黄日用剂量与"先煮""去沫"之间存在弱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1=0.259、r2=0.263,(P<0.001).结论 自汉唐至明清乃至现代都有麻黄"先煮""去沫"的记载,但未形成统一的认识,现代医家多已不再沿用"先煮""去沫"的特殊煎煮方法,临证用药时可结合自身诊疗经验及麻黄用量等选择煎煮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基于"肾为胃之关"运用调肾建中法治疗水肿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基于"肾为胃之关"之说,探讨水肿病的治疗可从肾气、肾的开阖、中焦胃气三个方面入手,以调肾建中法为治疗大法,具体又可分为补肾填髓法、固本利水法、建中护胃法,三法各自倾向不同,可结合运用.选方用药上,选择出土于敦煌地区的直接反映唐代及唐代以前中医学成就的敦煌医方,可为临床治疗水肿病提供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中药常山的本草考证及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探究中药常山的基原、产地、炮制加工、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标准现状,为其质量控制和研究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查阅历代本草与典籍文献,并结合近现代文献资料,对常山的名称、基原、产地、炮制方法及质量评价进行梳理.结果:中药常山在东汉时期使用恒山之名,唐代改名为常山,唐代所描述的常山应为芸香科植物臭常山,宋代后逐渐演化为虎耳草科植物常山;其产地分布较广,陕西南部、甘肃南部、长江流域及南部均有生长;常山易混淆品种有臭常山、土常山、滇常山、细叶小檗等;常山主要包括生物碱、香豆素类、甾体类等成分;现代药理证实常山具有抗疟、催吐、解热、抗炎、抗肿瘤、抗病毒等作用.结论:本文通过对中药常山的本草考证和研究现状综述,为常山的质量标准完善、进一步合理地开发利用常山资源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