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持续发展的信息追溯系统对外来器械管理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持续发展的信息追溯系统在消毒供应中心(CSSD)外来器械管理中的作用。方法:选取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医院2021年5-6月CSSD处理的350个外来器械包作为对照组,采取原来的信息追溯系统进行管理;选取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医院2021年7-8月CSSD处理的375个外来器械包作为观察组,采取持续发展改进后的信息追溯系统对外来器械进行管理,结合实际运行中所发现的问题进行逐步提醒和预警控制,比较两组外来医疗器械的各项质量管理指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外来器械的清洁与功能完好率[96.0%(360/375)]、灭菌后无菌屏障功能完好率[98.7%(370/375)]、及时观察生物监测培养结果[99.5%(373/375)]、规范交接[98.9%(371/375)]、术后清洗消毒执行情况[99.7%(374/375)]均高于对照组[84.2%(295/350)、92.6%(325/350)、91.4%(320/350)、89.1%(312/350)、84.9%(297/350)])(χ 2=28.48、15.40、27.72、31.80、58.12,均 P < 0.05),而发生器械损坏[0.8%(3/375)]、器械混装或丢失器械损坏[0.3%(1/375)]、湿包发生[0.8%(3/375)]、标签信息错误[0.3%(1/375)]、超大超重包发生[0.5%(2/375)]均低于对照组[4.3%(15/350)、4.6%(16/350)、3.4%(12/350)、10.0%(35/350)、7.7%(27/350)](χ 2=9.08、14.65、6.17、36.34、24.31,均 P < 0.05)。 结论:持续发展的信息追溯系统在CSSD外来医疗器械应用管理上至关重要,发展性的追溯系统既能不断地提高外来器械的质量指标,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同时加强了工作人员的责任心,调动了工作人员积极性,从而控制了院内感染的发生,保证了医疗患者的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PDCA理论的持续质量改进管理在管腔器械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计划-执行-检查-处理(PDCA)理论的持续质量改进管理在管腔器械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9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实行管腔器械常规清洗管理(实施前),2020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实行基于PDCA理论的持续质量改进管理(实施后),随机抽取100件管腔器械,对比实施前后消毒质量、工作质量、清洗不合格率、科室满意度等指标。结果:基于PDCA理论的持续质量改进管理实施后,放大镜检测、ATP生物荧光检测、杰力试纸法、微生物培养检测等消毒质量及科室总满意度较实施前明显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器械包装不合格,器械遗漏、错发或缺失,器械回收,物品责任人登记不明确,器械严重磨损或性能欠佳等情况以及锈斑、血迹、污渍,功能缺损,油印,氧化层脱落,管腔有异物等清洗不合格率较实施前明显减少或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基于PDCA理论的持续质量改进管理运用至管腔器械消毒管理工作中,既能提高消毒质量及消毒供应中心工作质量,又能提升科室医师使用管腔器械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根本原因分析法对消毒供应室器械清洗效果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根本原因分析法对消毒供应室器械清洗效果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2018年1~12月回收至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四九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处理的手术器械为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流程清洗。随机抽取2019年1~12月回收至消毒供应中心处理的手术器械为观察组,采用根本原因分析法管理影响清洗效果的因素。比较两组医疗器械的清洗效果。结果:两组在目测方面的合格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隐血试验阳性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的清洗时间短于对照组,零配件暂缺、器械损坏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根本原因分析法有利于提高消毒供应室的手术器械清洗质量,降低工作人员的工质量,减少对医疗器械的损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细节化结合强化安全管理在消毒供应室护理质量改善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细节化结合强化安全管理在消毒供应室护理质量改善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2年9月作为研究时间截点,选取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2021年10月至2022年2月未实施细节管理模式前17名工作人员作为研究对象,纳入实施前,选取2022年3~9月实施细节管理模式后17名工作人员作为研究对象,纳入实施后(与实施前为同一批人员)。对比实施前后护理质量、医疗器械消毒灭菌水平、医疗器械管理质量、医疗器械使用满意度。结果:实施后沟通交流能力、风险识别能力、安全防范意识、去污区、无菌物品存放区、检查包装及灭菌区、损坏、清洗、包装、发放时间、器械性能、准备充分程度评分均显著优于实施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细节化结合强化安全管理可提高消毒供应室护理质量,改善医疗器械消毒灭菌情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RFID技术追溯系统对消毒供应中心器械消毒灭菌效果及医院感染风险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RFID技术追溯系统对消毒供应中心器械消毒灭菌效果及医院感染风险的影响。方法:2020年1~7月利用RFID技术对泰州市第四人民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器械实现可视化及追溯管理,比较实施前(2019年7~12月)及实施后(2020年1~7月)消毒供应中心器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医院感染情况。结果:与实施前比较,实施后手术室器械在清洗、消毒、包装、物品验收、器械去向等方面合格率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而器械损坏率、器械遗失率低于实施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实施后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低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实施后B-D试验合格率、生物监测合格率高于实施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实施后各科室对器械回收效率、器械清洗灭菌质量、器械包装完整性、器械发生准确率、与科室沟通等方面满意率显著高于实施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应用RFID技术对医疗器械实施追溯管理能有效提高器械消毒灭菌效果,有效预防医院感染风险,确保患者生命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三维质量评价模式在心脏外科手术室感染控制管理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三维质量评价模式在心脏外科手术室感染控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深圳医院心脏外科2018年1~6月收治的1 728例患者为观察组(三维质量评价模式管理),选取该院心脏外科2017年6~12月收治的1 635例患者为对照组(常规手术室感控管理)。比较两组手术室感染控制管理质量及手术室卫生监测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室环境安全管理、消毒管理、手卫生等方面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空气、手、灭菌物品、器械清洗的合格率及手术室感染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三维质量评价模式能够提高手术室的感染控制管理质量,提高手术室卫生监测合格率,减少手术室感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不同眼科显微器械清洗方法的清洗剂残留和清洗质量的对比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3种眼科显微器械清洗方法的清洗剂残留情况、清洗质量和清洗效率。方法:收集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3月污染的眼科显微器械12 000件,采用区组随机化法将其均分为A、B、C组,每组4 000件器械。A组选取减压沸腾式清洗,B组选取全自动清洗消毒器清洗,C组选取手工加超声清洗机清洗。采用目测法及带光源的放大镜检查、ATP生物荧光法测试评价清洗效果;清洗剂残留通过检测清洗前后纯水中电导率变化进行监测,同时记录3组器械处理所需时间用于清洗效率的评价。结果:电导率测试结果表明3组清洗方法均无清洗剂残留。ATP检测法和目测法检测清洗合格率比较结果显示,A组的合格率分别为100.00%和99.88%,B组分别为100.00%和99.80%,C组分别为95.00%和97.80%,A组和B组的清洗质量及清洗合格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均高于C组( P<0.01)。清洗效率比较结果显示,A组每500件器械耗时(86.04±6.60)min,B组为(147.36±14.60)min,C组为(241.50±22.41)min。A组耗时短于B、C组,B组耗时短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3种清洗方法均无清洗剂残留,但采用减压沸腾式清洗和全自动清洗消毒器清洗可以有效保证清洗质量。与此同时,减压沸腾式清洗相比于全自动清洗消毒器清洗耗时更短,效率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硅胶支架装载技术在精密显微器械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改良精密显微器械的装载技术,达到既确保清洗及灭菌质量,又保证器械安全使用的目的。方法:2021年1—3月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80套精密显微器械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硅胶垫装载组(A组)和硅胶支架装载组(B组),每组各40套。比较2组器械的清洗效果,干燥效果,装载有效性,灭菌湿包情况,以及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对2组器械装载技术的操作满意度。结果:A、B 2组器械的清洗合格数分别为37套、39套,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 = 1.05, P>0.05);干燥合格数A、B 2组分别为29套和38套,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7.44, P<0.05)。装载有效数A、B 2组分别为30套和39套,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8.54, P<0.05)。灭菌湿包数A、B 2组分别为6套和0套,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6.49, P<0.05)。44名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对A、B 2组装载技术操作满意数分别为36人和43人,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6.07, P<0.05)。 结论:采用硅胶支架装载精密显微器械,既能确保器械的清洗及灭菌质量,又可使器械装载更加安全稳妥,大大提高器械处理的工作效率,加快器械使用周转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链式质控管理结合专岗责任制对医院消毒供应室工作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链式质控管理结合专岗责任制对医院消毒供应室工作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消毒供应室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采用常规消毒供应室管理模式为对照组,将2020年11月至2021年11月采用链式质控管理结合专岗责任制模式为观察组。观察两组对消毒供应室的器械清洗合格率、包装合格率、发放错误率、无菌物品合格率。结果:实施链式质控管理结合专岗责任制模式后,观察组的清洗合格率、包装合格率、无菌物品合格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发放错误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将链式质控管理结合专岗责任制应用于消毒供应室管理中可显著提升消毒供应室护理工作质量,降低缺陷率,对消毒供应室提供优质护理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质量监测体系在消毒供应室器械消毒管理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在消毒供应室运用质量监测体系开展器械消毒管理的效果。方法:2019年1月至2019年6月该院建立质量监测体系对消毒供应室器械进行管理,比较实施前(2018年7月至2018年12月)及实施后(2019年1月至2019年6月)消毒供应室护理质量、不良事件及各科室对供应室服务质量的满意度。结果:实施之后护理人员管理器械能力、风险识别能力、风险防范意识、环境管理能力等方面护理质量评分比实施之前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施之后消毒供应室在器械灭菌不合格率、包装破损、器械损伤发生率、丢失发生率、登记差错率等方面,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实施之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施之后各科室对消毒供应室器械的回收、器械清洗灭菌、器械包装、器械发放、与科室沟通等方面的满意度比实施之前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质量监测体系应用在消毒供应室护理管理中能有效提高护士风险识别意识,提升器械管理方面的品质,从而提升每个科室对消毒供应室业务的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