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团体认知行为训练对前列腺癌手术患者心理状态、术后控尿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团体认知行为训练对前列腺癌手术患者心理状态、术后控尿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1月在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进行前列腺癌手术治疗的86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及团体组( n=43)。常规组患者行常规干预,团体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实施团体认知行为训练。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理状态、术后控尿功能及生活质量。 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前心理状态、控尿功能及生活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团体组患者SAS及SDS评分、尿失禁发生率及持续时间均显著优于常规组及干预前,且其各维度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对前列腺癌手术患者实施团体认知行为训练,能够有效改善其术后心理状态、术后控尿功能及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老年人心理社会干预与心理健康的系统综述
编辑人员丨2023/12/2
目的 系统综述心理社会支持相关活动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效果.方法 检索建库至2022年8月PubMed、Web of Science、EBSCO和中国知网对老年人心理健康效益的相关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系统综述.结果 最终纳入7篇文献,来自西班牙、智利、加拿大、芬兰、英国、韩国和美国,主要来源于精神病学、老年人心理健康等领域期刊,发表时间集中在2017年之后.研究对象年龄60~80岁,共1 258例.干预方式包括普拉提、正念训练、行为激活、认知刺激、日常困难问题解决训练、疼痛和抑郁症状管理、健康教育与指导、护理协调、团体运动锻炼(如循环训练、踏板训练或橡皮筋训练)、水上运动等;干预频率为每次30~120 min,每周1~9次,低~高强度,持续4~64周;干预场所包括体育场馆、社区卫生保健中心、老龄化服务机构;干预人员包括运动治疗师(瑜伽)、心理学家、健康专业人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卫生保健人员.所有干预都在有监督的情况下执行.心理社会干预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效益主要体现在改善认知功能、自我效能;减轻焦虑、抑郁状态,改善抑郁情绪或孤独感;改善睡眠质量;增加社会融合感,显著改善疼痛等.结论 心理健康干预(心理干预或支持、社会干预或支持、心理社会干预)、心理健康相关的干预(身体活动干预)有益于老年人心理健康.心理社会干预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效益主要体现在改善认知功能,缓解焦虑、抑郁状态,改善睡眠质量,提高生活质量与福祉4个方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2
-
癌症患者益处发现干预措施及其效果的系统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系统评价癌症患者益处发现干预措施及其效果.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PubMed、Cochrane library、Wiley Online Library、Elsevier ScienceDirect、Springer Link、EBSCO,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7年7月,研究类型为随机对照试验.两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采用定性方法分析纳入文献的干预措施及其效果.结果 最终纳入9篇RCT研究,采取团体认知行为压力管理疗法共6篇,瑜伽干预共2篇,1篇是中医五行音乐配合肌肉放松训练,均可改善癌症患者的益处发现.结论 纳入的研究均能提高患者益处发现水平,但研究较少,措施复杂,干预者多是心理学专家,国内实施困难,未来需结合我国临床实际情况,构建简单有效,在临床实施可行的益处发现的干预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以家庭为中心的协同护理对抑郁症患者照顾者家庭负担及社会支持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以家庭为中心的协同护理对抑郁症患者照顾者家庭负担及社会支持的影响.方法 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研究的76对抑郁症患者及其照顾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8对.以照顾者为研究对象,试验组运用以家庭为中心的协同护理,包括:以认知行为改变为基础的团体训练,以提升自我应对和照护能力为导向的授权教育,以全面康复为目标的协同服务,以及搭建微信平台下的家庭监护;对照组按常规方法给予教育指导.6个月末对两组照顾者采用家庭负担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进行评价.结果 干预前两组照顾者的疾病家庭负担评分和社会支持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个月末试验组照顾者的家庭经济负担、家庭日常活动、家庭娱乐活动、家庭关系维度及社会支持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以家庭为中心的协同护理能明显改善抑郁症患者照顾者家庭负担,有效提高照顾者社会支持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元认知训练在精神障碍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元认知训练是由德国匹兹堡大学的Moritz 教授和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Woodward 教授于2007 年在认知行为治疗基础上开发的一种新的专门针对精神分裂症妄想的团体干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在此基础上,该方法又相继应用于抑郁症、强迫症、人格障碍等.本文介绍了它作为一种社会认知治疗方法在常见精神障碍中应用的原理、方法和疗效,以及它的发展前景和目前所存在的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团体认知行为的作业训练对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基于认知行为的团体作业训练对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8年5月至2019年3月,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5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9)和试验组(n=27).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接受团体认知作业训练,每周3次,共12次.干预前后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定量表(MoCA)、改良Barthel指数(MBI)和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量表(SF-36)进行评定.结果 干预后两组MoCA总分、MBI评分和SF-36平均分均提高(t>2.275,P<0.05),试验组各项评分干预前后差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2.835,P<0.01).结论 团体作业训练可改善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正念认知训练对大学生问题性移动社交网络使用的干预及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正念认知训练对大学生问题性移动社交网络使用的干预效果.方法:筛选出具有问题性移动社交网络使用行为者60人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干预组实施团体正念认知训练,对照组不接受任何处理.采用五因素心智觉知量表(FFMQ)、孤独感问卷(UCLA)、多维状态无聊量表(MSBS)和交往焦虑量表(IAS)进行干预过程评估,采用问题性移动社交网络使用行为评估问卷(AQPMS)进行干预效果评估.结果:干预后,干预组在SQPMS筛查率由100.0%下降到33.3%,且FFMQ总分显著高于干预前,UCLA总分、MSBS总分、IAS总分、AQPMS总分显著均低于干预前;干预组FFMQ总分显著高于对照组,UCLA总分、MSBS总分、IAS总分、AQPMS总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团体正念认知训练能有效改善大学生问题性移动社交网络使用,并能降低负性情绪对个体的消极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上海孤独谱系障碍患儿、母亲社交PEERS团体训练效果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实施基于证据支持的社交技能干预训练,提高孤独谱系障碍(ASD)患儿社交能力,降低母亲的抑郁、焦虑情绪和不确定感.方法 201 7年10-12月采用中文版结构式同伴互助社交训练教育和促进社交技能的项目(PEERS)手册,对ASD患儿和母亲共同进行3个半月的干预.每周一次,每次90 min,儿童以小组训练的形式,母亲以团体形式.同时调整母亲的疾病不确定感、认知、焦虑和抑郁情绪.对干预前后ASD患儿症状、社交行为以及母亲的情绪进行评估,对母亲疾病不确定感半年后随访.结果 母亲抑郁情绪贝克抑郁量表(BDI)(t=-4.585,P<0.01)、儿童孤独症症状评定(CARS)(t=-3.945,P<0.01)、孤独症儿童异常行为评定(ABC)(t=-2.068,P<0.05)、儿童社交问卷(t=-2.315,P<0.05)的前后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训练组优于对照组.结论 中文版PEERS社交训练能帮助ASD患儿提高社交技能,同时降低母亲抑郁情绪.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老年情绪障碍跨诊断团体认知行为治疗技术的德尔菲法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通过德尔菲法(Delphi)向专家调查适合应用于老年情绪障碍跨诊断认知行为小组治疗(CBGT)的技术,为探索适合老年情绪障碍的跨诊断小组CBT程式奠定基础. 方法:复习国内外关于情绪障碍跨诊断CBT、小组CBT技术、老年CBT技术的研究文献,筛选出42个认知行为治疗技术并制订专家咨询表,发放给20名老年精神病学和认知行为治疗领域的专家,经过两轮咨询,最终对这些技术进行排序. 结果:其中综合秩次排名前十位的技术分别是心理教育、建立治疗关系、正常化、治疗反馈与讨论、预防复发、放松训练、行为激活、家庭作业、引导与示范、情绪觉察训练.聚焦于认知的技术和与暴露有关的技术则集中于中后段. 结论:在CBT技术中,一些支持性技术、家庭作业、聚焦行为的技术诸如行为激活和放松训练以及聚焦情绪的技术诸如情绪觉察和识别技术优先推荐,聚焦认知的技术在治疗后期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团体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失眠障碍疗效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系统评价团体认知行为疗法(GCBT)治疗失眠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后期效应.方法 检索EMbase、Cochrane Library、Medline、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查找符合纳入标准的随机对照研究,GCBT组患者接受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内容主要包括睡眠卫生宣教、认知治疗、放松训练、睡眠限制和刺激控制;对照组患者接受安慰剂治疗、健康生活教育、常规护理、等待治疗等.提取睡眠日记中入睡潜伏期、入睡后觉醒时间、总睡眠时间和睡眠效率,以及睡眠严重程度指数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并采用RevMan5.3和STATA1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11篇文献,共计814例患者,其中GCBT组441例,对照组373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GCBT组入睡潜伏期(WMD=-15.06,95%CI:-19.06~-11.05,P<0.05)、入睡后觉醒时间(WMD=-34.95,95%CI:-49.96~-19.93,P<0.05)、失眠严重程度指数(WMD=-6.13,95%CI:-8.04~-4.22,P<0.05)、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WMD=-2.49,95%CI:-4.11~-0.87,P<0.05)均低于对照组,睡眠效率高于对照组(WMD=10.46,95%CI:6.89~14.03,P<0.05),两组总睡眠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随访时,GCBT组入睡后觉醒时间(WMD=-32.51,95%CI:-58.61~-6.41,P<0.01)、失眠严重程度指数(WMD=-6.01,95%CI:-8.40~-3.62,P<0.05)、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WMD=-4.33,95%CI:-7.06~-1.59,P<0.05)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总睡眠时间(WMD=0.32,95%CI:0.10~0.54,P<0.05)、睡眠效率(WMD=10.51,95%CI:5.99~15.02,P<0.05)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入睡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长期随访时,GCBT组睡眠效率高于对照组(WMD=5.30,95%CI:1.61~8.98,P<0.05),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低于对照组(WMD=-2.80,95%CI:-3.82~-1.78,P<0.05),两组的入睡潜伏期、入睡后觉醒时间及总睡眠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GCBT对失眠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可靠,且在后期随访中仍持续有效,但其疗效会随着时间推移而下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