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腹部术后切口愈合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手术切口愈合不良是腹部外科术后较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率高达10%[1].腹部术后切口愈合不良主要表现为切口脂肪液化,切口裂开及切口感染[2-3].与其他外科手术类型相比,腹部术后切口更易感染,其发生率高达15%~25%[4].此外,有报道,腹部术后切口裂开的发生率为0.4%~3.5%,但其相关的死亡率高达10%~45%[1].术后切口愈合不良不仅阻碍患者快速康复,还延长了住院时间.在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iagnosis related groups,DRG)付费改革形势下,明确腹部术后切口愈合的影响因素,缩短切口愈合时间、降低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已成为亟需解决的热点和挑战问题[5].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早期精准诊断 多学科综合治疗 规范随访康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膀胱癌容易复发和转移,单纯外科治疗往往难以达到临床治愈的目标。我国在膀胱癌诊治取得了巨大进步的同时,也存在诊治不够规范、治疗手段过于单一和术后随访不足的问题,并且诊治水平在不同机构之间差异也比较大。我们应该大力推行以"早期精准诊断、多学科综合治疗和规范随访康复"为核心内容的覆盖全疗程、个性化的精细化管理,既要重视疾病的综合治疗,也要注重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以达到"医病、医身、医心"的目标。在具体的实施路径方面,我们应该综合运用专业化的个案管理模式,更加重视多学科协作,并充分利用数据库和互联网平台来进行全程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小脑幕上无症状脑膜瘤的临床特征分析(附163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小脑幕上无症状脑膜瘤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3年8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学中心确诊的无症状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共163例,其中122例为手术治疗者,41例为于门诊随访观察者。观察患者的性别、年龄分布,肿瘤部位、大小,组织病理学类型、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级等。结果:163例患者中,男51例,女112例,男女比例为1.0 ∶2.2;发病年龄为(53.25±10.75)岁(22~80岁),其中50~59岁患者的占比最高(41.72%,68例),其次为60~69岁患者(22.09%,36例);男、女患者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27)。肿瘤位于大脑凸面最多见,占73.62%(120例),其次为矢状窦旁,占16.56%(27例),而位于大脑镰旁、脑室、小脑幕者均较少见。肿瘤体积的 M( Q1, Q3)为6.08(1.87,15.78) cm 3。行手术切除的122例患者中,WHO 1级97例(79.51%)、2级21例(17.21%)、3级4例(3.28%);组织病理学类型中以移行型(36.07%,44例)、纤维型(25.41%,31例)及内皮型(17.21%,21例)多见;纤维型脑膜瘤的分布部位最为广泛(各部位均可见),其次为移行型和内皮型脑膜瘤。122例患者中,术后21例(17.20%)发生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其中WHO 1级、2级、3级患者分别占8.20%(10例)、6.56%(8例)、2.46%(3例)。 结论:初步观察显示,小脑幕上无症状脑膜瘤可能与脑膜瘤的整体特征存在一定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治疗急性期椎动脉夹层动脉瘤1例报道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椎动脉夹层动脉瘤临床相对少见,年发病率为(1.0~1.5)/10万,具有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 [1]。急性期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发生再破裂出血的风险高且常累及小脑后下动脉(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PICA),若未得到及时救治,可能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干受压、脑梗死甚至死亡等一系列不良后果 [2,3]。对于这种急性期后循环动脉瘤,常规治疗手段为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应用极少。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近期应用Pipeline治疗1例处于急性破裂期且累及PICA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现将其诊治过程报道如下,以分享该疾病的一种超适应证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进展期胃癌新辅助化疗患者全胃切除术后并发症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目前对新辅助化疗全胃切除术后近期并发症影响因素研究较少,开展本研究,旨在为临床上科学防范新辅助化疗全胃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队列研究的方法。病例纳入标准:(1)术前胃镜病理、超声内镜、腹部CT或PET-CT证实为进展期胃癌(临床分期为Ⅱ~Ⅲ期);(2)术前经多学科讨论评估适合行新辅助化疗;(3)术前无其他恶性肿瘤病史,未合并其他肿瘤;(4)新辅助化疗完成后行全胃切除+D 2淋巴结清扫术。排除标准:(1)年龄<18岁或>80岁;(2)基础疾病较多,存在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Ⅲ级;(3)残胃癌,既往行胃部手术者;(4)临床病理资料缺失。根据以上标准,共收集2012年6月至2019年6月期间,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普通外科行新辅助化疗后全胃切除术的140例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其中男性109例(77.9%),女性31例(22.1%),年龄(56.9±11.4)岁,体质指数(23.3±3.1)kg/m 2。新辅助化疗方案分别为SOX(替吉奥+奥沙利铂)、XELOX(希罗达+奥沙利铂)、SP(顺铂+替吉奥)、FOLFOX6(奥沙利铂+亚叶酸钙+氟尿嘧啶)及口服单药替吉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并发症发生与临床病理及新辅助化疗相关因素的关系,将单因素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分析。总体生存及无进展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法并绘制生存曲线,组间差异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 结果:全组有35例(25.0%)术后30 d内出现Clavien-Dindo分级≥Ⅱ级术后并发症,4例(2.9%)出现严重并发症(Clavien-Dindo分级≥Ⅲa级),分别为1例食管空肠吻合口漏,1例腔静脉血栓,1例胸腔积液;还有1例围手术期因感染性休克死亡。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体质指数( P=0.011)、新辅助化疗次数( P=0.027)、肿瘤长径( P=0.021)及术后病理有无血管侵犯( P=0.033)与新辅助化疗全胃切除术患者发生术后30 d内并发症有关(均 P<0.05),而腹腔镜或开腹手术方式与发生术后30 d内并发症无关( P=0.926)。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体质指数≥25 kg/m 2(OR=3.294,95% CI:1.343~8.079, P=0.009)与新辅助化疗次数<4次(OR=2.922,95% CI:1.217~7.016, P=0.016)是影响本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有并发症与无并发症患者的3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54.4%与6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395);3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47.4%与52.9%,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 P=0.587)。 结论:对于体质指数高以及新辅助化疗次数较少的拟行全胃切除术患者,需注意权衡手术风险,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而腹腔镜与开腹手术与术后并发症无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伴COPD稳定期术后患者入ICU的风险评估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术后患者入重症监护病房(ICU)的风险。方法:选择2014年3月至2020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的拟行外科手术的COPD稳定期患者。基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GOLD)指南标准,按照术前气流受限程度分为1级〔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80%〕、2级(50%≤FEV1%<80%)、3级(30%≤FEV1%<50%)、4级(FEV1%<30%);基于2021年修订版COPD诊治指南,结合患者症状水平和1年内中、重度急性加重史分为A、B、C、D 4组,其中A组症状最轻、急性加重频率最低且程度最轻,D组症状最重、急性加重最频繁且程度最重。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COPD相关因素、手术相关因素以及术后入ICU的情况,分析术前不同程度气流受限及不同症状综合评估与术后入ICU风险的关系;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术后入ICU的危险因素。结果:共143例患者纳入分析,根据气流受限程度,GOLD 1级34例、2级72例、3级32例、4级5例;根据症状综合评估,A组78例、B组31例、C组5例、D组29例。不同程度气流受限各组及不同症状综合评估各组间患者的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气流受限程度和症状综合评估与术后入ICU并不相关〔气流受限程度:优势比( OR)=1.526,95%可信区间(95% CI)为0.682~3.415, P=0.304;症状综合评估: OR=1.508,95% CI为0.921~2.469, P=0.103〕。不同程度气流受限各组及不同症状综合评估各组间患者手术部位、手术方式、麻醉方式和手术时间等手术相关因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43例患者中,10例术后入ICU,133例未入ICU。入ICU组患者比未入ICU组年龄更大(岁:73.10±10.56比65.14±9.79, P<0.05),呼吸困难指数分级更高〔mMRC分级(级):1.5(1.0,2.0)比1.0(0,2.0), P<0.05〕,每年急性加重频率更高〔次:1(1,2)比0(0,1), P<0.05〕,且两组患者手术方式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以及每年急性加重频率是术后入ICU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 OR=1.093,95% CI为1.010~1.183, P=0.028;每年急性加重频率: OR=2.400,95% CI为1.015~5.676, P=0.046)。 结论:伴COPD稳定期患者术前气流受限程度和症状综合评估与术后入ICU风险无关;年龄及每年急性加重频率为伴COPD稳定期术后患者入ICU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中国人群胃癌风险管理公众指南(2023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中国的胃癌负担沉重,新发病例及死亡人数居世界首位。通过风险评估、筛查、减少危险因素,可有效预防胃癌,但中国目前尚缺乏循证指南来指导普通大众进行胃癌风险管理。本指南由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及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上消化道外科医师委员会联合发起,通过系统梳理胃癌风险评估及预防相关证据,结合专家意见,针对17个指南问题形成了推荐意见。本指南将为普通大众提供全面的胃癌预防指导建议,以期推动胃癌防治关口前移,降低发病、减少疾病负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支气管单向活瓣在支气管胸膜瘘治疗中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经支气管内单向活瓣(EBV)置入治疗支气管胸膜瘘(BPF)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7年8月至2021年12月于上海市肺科医院内镜中心治疗的行EBV置入治疗术的外周型BPF患者33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详细病历资料,分析患者病因、病变位置、治疗方法及操作过程、治疗有效率及术后并发症等数据,评估EBV置入术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33例患者中,男26例,女7例;中位年龄54.7(28~86)岁。病因为胸外科术后BPF 18例(54.5%)、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自发性气胸6例(18.2%)、肺结核和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自发性气胸12例(36.4%);33例病例共置入瓣膜63枚,单个病例最多使用4枚活瓣,最少使用1枚。病灶位置位于右下叶16例(48.5%),左上叶12例(36.4%);33例行EBV置入封堵治疗患者中,共有22例(66.7%)成功,患者术前的胸管留置时间为(88.5±36.6)d,EBV治疗后胸管留置的时间为(29.6±11.4)d。EBV置入后成功取出的时间为(102.2±31.3)d;经EBV治疗外周型BPF的术后随访6个月,主要并发症是活瓣分泌物附着29例(90.6%),轻度肉芽增殖13例(40.6%)。另外有中重度肉芽增殖5例(15.6%),活瓣移位或脱落1例(3.1%),出血1例(3.1%)。结论:本研究中EBV置入封堵治疗成功率为66.7%,经支气管镜EBV置入治疗外周型BPF术是一种效果较理想且并发症相对较轻的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联合颞肌贴敷或颞浅动脉贴敷治疗烟雾病的疗效对比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联合脑-颞肌贴敷术(STA-MCA+EMS)与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联合脑-硬膜-颞浅动脉贴敷术(STA-MCA+EDAS)治疗烟雾病患者的近期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行STA-MCA+EMS( n=75,简称EMS组)或STA-MCA+EDAS( n=176,简称EDAS组)治疗的成人烟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出院时评估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术后3、6个月进行电话或门诊随访,评估mRS以及有无近期并发症,复查影像学检查评估搭桥血管通畅率和松岛分级。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临床疗效以及并发症。 结果:251例患者的术中吲哚箐绿造影显示搭桥血管均通畅。术后EMS组死亡1例,EDAS组死亡2例。248例患者的随访时间[ M( Q1, Q3)]为5(4,8)个月。术后首次造影显示两组各有1例患者的搭桥血管未显影,搭桥血管通畅率为99.2%(246/248)。至末次随访,248例患者中,mRS 0分210例,1分25例,2分7例,3分3例,4分2例,5分1例;松岛分级A级96例,B级115例,C级37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临床类型、铃木分期、入院mRS以及手术侧别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患者出院时mRS、随访时间、搭桥血管通畅率、松岛分级以及末次随访时mRS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EDAS组比较,EMS组围手术期脑梗死[分别为10.8%(8/74)和4.0%(7/174)]、脑出血[分别为8.1%(6/74)和1.1%(2/174)]、癫痫[分别为5.4%(4/74)和0.6%(1/174)]以及硬膜下积液[分别为14.9%(11/74)和5.7%(10/174)]的发生率均高(均 P<0.05)。术后近期并发症方面,EMS组脑梗死的发生率高于EDAS组[分别为5.4%(4/74)和0.6%(1/174), P=0.029]。 结论:两种术式的搭桥血管通畅率均较高,近期疗效均较好;而STA-MCA+EDAS围手术期发生脑梗死、脑出血、癫痫、硬膜下积液以及术后近期发生脑梗死的风险更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儿童主动脉瓣病变的外科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先天性主动脉瓣病变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畸形之一。在儿童期,主动脉瓣疾病通常表现为主动脉瓣狭窄和(或)反流。针对这些病变,可采用多种不同的干预方式,包括介入导管治疗(如球囊扩张术)和手术治疗,具体治疗方法取决于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以及医疗机构的偏好。儿童主动脉瓣疾病的治疗理念与成人有所不同。在制定治疗策略时,必须考虑到儿童生长发育的需求,以实现最佳的血流动力学性能,并降低与瓣膜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本文对儿童主动脉瓣病变的外科治疗进展进行述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