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舒霖 ®和来得时 ®治疗2型糖尿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比较:多中心、随机、开放、平行、Ⅲ期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长舒霖 ?和来得时 ?治疗2型糖尿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多中心、随机、开放、平行组、阳性药物对照、Ⅲ期临床研究,入选578例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按区组分段随机方法将受试者按3∶1的比例随机进入长舒霖 ?组和来得时 ?组,治疗2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标准餐后2h血糖(2hPG)、8点指尖血糖谱、结束时HbA1c和FPG达标率以及低血糖事件、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和甘精胰岛素特异性抗体阳性率。 结果:治疗24周后长舒霖 ?组与来得时 ?组的HbA1c分别下降1.16%和1.25%,FPG分别下降3.05 mmol/L和2.90 mmol/L, 2hPG分别下降2.49 mmol/L和2.38 mmol/L,上述指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两组治疗前后8点指尖血糖谱以及结束时HbA1c和FPG达标率相似( P值均>0.05)。长舒霖 ?组与来得时 ?组总体低血糖发生率 (38.00%和39.01%)和夜间低血糖发生率(17.25%和16.3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大部分为无症状性低血糖,两组均无重度低血糖。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61.77%比52.48%)和甘精胰岛素特异性抗体阳性率(24周时6.91%比3.6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长舒霖 ?治疗2型糖尿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与来得时 ?相当,并具有良好的耐受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1型糖尿病夜间低血糖的危害与防治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夜间低血糖是1型糖尿病患者最佳血糖控制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1型糖尿病患者夜间低血糖发病率高,常无症状,难以识别。反复发作的夜间低血糖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癫痫发作、昏迷等不良事件。因此,如何识别以及预防夜间低血糖是实现良好血糖控制的关键。该文根据现有的文献和指南,系统阐述夜间低血糖现状、相关的危险因素及防治策略,旨在提高对夜间低血糖的认识,为优化血糖管理提供防治建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7点末梢血糖值预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夜间无症状低血糖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基于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探讨7点末梢血糖谱中不同时间点血糖值预测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夜间无症状低血糖的价值。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1—10月于新乡市中心医院住院的老年T2DM患者225例,入院后监测7点末梢血糖,同步进行72 h动态血糖监测(CGM),调查患者夜间低血糖发生状况,根据结果分为夜间有症状低血糖组和夜间无症状低血糖组,比较两组低血糖相关指标,绘制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判定各指标与夜间无症状低血糖发生相关的最佳切点值。结果:225例患者在CGM监测中,74例出现夜间低血糖,发生率为32.89%;其中,34例为夜间无症状低血糖,占45.95%(34/74)。夜间无症状低血糖组患者空腹、晚餐后、睡前血糖均低于夜间有症状低血糖组。睡前血糖和空腹血糖预测夜间无症状低血糖的最佳切点值分别为6.9 mmol/L和6.0 mmol/L,AUC分别为0.822和0.651。结论:应警惕老年T2DM患者夜间无症状低血糖的发生,睡前血糖<6.9 mmol/L或空腹血糖<6.0 mmol/L提示夜间无症状低血糖的发生风险增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的影响因素及对夜间AH和夜间VA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12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T2DM)住院患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CAN)的影响因素,探讨其对夜间无症状低血糖(AH)和夜间室性心律失常(VA)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7月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收治的174例T2DM患者,根据是否发生CAN分为CAN组和非CAN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T2DM住院患者CAN的影响因素.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监测夜间AH发生情况,动态心电图监测夜间VA发生情况.结果:174例T2DM患者CAN发生率为37.93%(66/174).单因素分析显示,CAN组年龄大于非CAN组,病程长于非CAN组,收缩压、舒张压、糖化血红蛋白(HbA1c)、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HOMA-IR)、血尿酸和微血管并发症比例高于非CAN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增加、病程延长、HOMA-IR升高、血尿酸升高、微血管并发症为T2DM住院患者CAN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与非CAN组比较,CAN组夜间AH、VA发生率增加(P<0.05).结论:年龄、病程、HOMA-IR、血尿酸和微血管并发症为T2DM住院患者CAN的影响因素,CAN增加了 T2DM住院患者夜间AH和夜间VA的发生率,早期筛查CAN可能有助于降低T2DM住院患者夜间AH和夜间VA的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2
-
根除幽门螺杆菌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和机体微炎症反应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根除幽门螺杆菌(HP)治疗对无症状HP感染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和机体微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南京市红十字医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383例,分为无HP感染者142例,无症状HP感染未行根除HP治疗者72例,无症状HP感染并接受根除HP治疗者169例.应用胰岛素泵进行强化治疗,连续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进行监测,观察根除HP治疗对血糖控制和炎症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8水平的影响.结果 无症状HP感染并行根除HP治疗组,其总体血糖控制水平与未行根除HP治疗组相比,血糖水平控制好,夜间低血糖事件少,血糖达标所需的治疗时间短,胰岛素用量少,血糖波动不明显,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肿瘤坏死因子-α、VCAM-1水平较低.结论 根除HP治疗有助改善无症状HP感染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降低机体炎症因子的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恐惧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调查2型糖尿病(T2DM)患者低血糖恐惧行为现状并探索其影响因素,为开展临床糖尿病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以多中心便利抽样法,于2016年10月至2017年1月选取天津市7所医院门诊及住院部就诊的,半年内有过低血糖经历的T2DM患者392例[男性176例(44.9%),女性216例(55.1%)]进行低血糖恐惧行为问卷调查.对二分类变量间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分类变量间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低血糖恐惧行为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研究对象的低血糖恐惧-行为量表得分在20~91分之间,平均(47.65±13.02)分,3个维度根据平均得分由高到低排列依次为:谨慎、回避、维持高血糖.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性别、病程、居住方式、居住地、医疗费用、接受糖尿病教育情况、饮食控制情况、每周运动时间、每日胰岛素注射次数、吸烟状况、饮酒状况、夜间低血糖经历以及无症状性低血糖经历的患者,其低血糖恐惧-行为量表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60~2.029,F=4.029~6.872,均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饮食控制情况、接受糖尿病教育情况、无症状性低血糖经历、医疗费用、性别为T2DM患者低血糖恐惧行为得分的影响因素(β=6.279、6.343、8.237、2.775、2.652,均P<0.05).结论 T2DM患者的低血糖恐惧行为与其饮食控制情况、接受糖尿病教育情况、无症状性低血糖经历、医疗费用和性别密切相关,临床医护人员应重视低血糖患者的内心感受及行为改变方式,全面评估患者后进行个体化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夜间无症状低血糖时心电图变化特点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老年T2DM患者发生夜间无症状低血糖时心电图的变化特点. 方法 选取老年T2DM患者236例,收集临床资料和生化指标,并予72 h动态血糖监测(CGM)和72 h动态心电图,比较发生低血糖者和未发生低血糖者的临床特征及心电图变化特点. 结果 (1)68例(28.81%,68/236)患者发生夜间无症状低血糖(低血糖组),其中轻度低血糖 44 例(64. 71%,44/68),严重低血糖 24 例(35. 29%,24/68),未发生夜间无症状低血糖者168例(无低血糖组);(2)低血糖组病程和使用口服药联合胰岛素降糖方案患者所占比例均高于无低血糖组[(17. 38±5. 51)vs (14. 62±5. 00)年,35(51. 47%) vs 62(36. 90%),P<0. 05或P<0. 01],HbA1c低于无低血糖组[(7. 00±1. 04)% vs (8. 75±1. 56)%, P<0. 01];(3)低血糖组心率减速力(DC)、QT离散度(QTD)、T波峰末期值(Tp-e)及Tp-e/Q-T比值均低于无低血糖组[DC:(3. 00±0. 40)vs (4. 86±0. 46)ms;QTD:(34. 59±5. 28)vs (40. 83±5. 54)ms;Tp-e:(105. 68±13. 81)vs (120. 87±14. 72)ms;Tp-e/QT:(0. 12±0. 02)vs (0. 23±0. 05),t=29. 169、7. 942、7. 306、24. 140,P<0. 01]. 结论 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夜间无症状低血糖时,心电图DC、QTD、Tp-e及Tp-e/QT均降低,可能与低血糖诱发心律失常有密切关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动态血糖监测评估糖化血红蛋白、血糖波动与低血糖之间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反复发生低血糖的1型糖尿病或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率与糖化血红蛋白、血糖波动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我科住院前1月至少发生过2次低血糖(≤3.9mmol/L)的25例1型糖尿病及29例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72h动态血糖监测系统监测低血糖,自动计算平均血糖值(MBG)及血糖标准差(SDBG).结果 ①根据糖化血红蛋白(A1C)水平将患者分为低A1C组(A1C<7%)、中A1C组(7%≤A1C<9%)和高A1C组(A1C≥9%).低A1C组(分别为53.3%和60.0%)和高A1C组(分别为50%和55.0%)无症状性低血糖及总低血糖发生率明显高于中A1C组(分别为15.8%和21.1%,P<0.05).三组夜间低血糖、症状性低血糖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以MBG三分位为切点将患者分为三组,随着MBG升高,SDBG逐渐增大(P<0.05),三组总低血糖发生率分别为61.1%,22.2%,50.0%(P<0.05).③以SDBG三分位为切点将患者分为三组,随着SDBG增大,MBG逐渐升高(P<0.05),总低血糖发生率有逐渐升高的趋势,分别为33.3%,44.4%,55.6%(P>0.05).结论 低血糖可能发生于任何A1C水平.对于反复发生低血糖的糖尿病患者,较低或较高水平的A1 C均与低血糖风险增加有关,较高的A1 C并不是较低低血糖风险的预测因子.血糖波动越大,低血糖风险越大.糖尿病血糖管理不仅是降低A1C,减少血糖波动同样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2型糖尿病患者无症状低血糖时心率变异性的变化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无症状低血糖时心率变异性(HRV)的短程变化.方法 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在绍兴市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住院或门诊选择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42例,同时进行动态血糖(CGMS)和动态心电图(Holter)连续监测72h,选取低血糖(葡萄糖≤3.9 mmol/L)出现超过20 min的时段,在Holter数据中采集该低血糖时段的心率变异性(HRV)的心电数据,作短时程频域和时域分析.频域指标包括高频功率(HF,ms2)、低频功率(LF,ms2)、对HF和LF进行标准化处理(HFnu,LFnu),计算LF/HF的比值.时域指标包括正常R-R间期的标准差(SDNN),每5分钟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相邻RR间期之差的均方根(RMSSD)等.取同一患者非同一天低血糖相同时间段、持续同样长时间的正常血糖时段(葡萄糖5~10 mmol/L)的HRV心电数据作为自身对照,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42例患者中至少有一次低血糖发作的32人,共48段数据可供分析,其中夜间无症状低血糖36次.无症状低血糖时HFnu较正常血糖时明显降低[(37.68±15.57)比(45.97±13.20) ms2,t=-5.526,P<0.01],LFnu低血糖时较正常血糖时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2.36±17.71)比(54.15±14.27) ms2,t=-0.558,P>0.05];LF/HF比值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79±0.80比1.43±1.28,t=2.254,P<0.05).SDNN、SDANN和RMSSD在无症状低血糖时均明显下降(均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低血糖程度与SDNN呈正相关(r=0.484,P<0.05).按低血糖程度进一步分层,共临床显著低血糖(葡萄糖<3 mmol/L)发作20次,SDANN、RMSSD较正常血糖时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Fnu下降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35.9±15.2比42.3±12.5,t=-2.259,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无症状低血糖时心率变异性降低,减弱迷走神经反应对心脏的保护作用,通过改变交感-副交感神经平衡对心脏自主神经活动产生不利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扫描式葡萄糖监测在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比较扫描式葡萄糖监测(FGM)及自我血糖监测(SMBG)在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患者70例,分为妊娠期糖尿病(GDM)组及2型糖尿病(T2DM)妊娠组,行14 d FGM,每日行7次SMBG;对比2种方法的血糖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并行相关性分析;比较2组目标范围时间及低葡萄糖事件.结果 GDM组SMBG、FGM血糖最大值及平均值均显著低于T2DM妊娠组(P<0.05);2组SMBG、FGM最小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DM组和T2DM妊娠组患者SMBG与FGM最大值、平均值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88、0.96和0.72、0.89,P<0.05),FGM与SMBG最小值无相关性(r值分别为0.22、0.19,P>0.05).GDM组目标范围时间高于T2DM妊娠组,GDM组低葡萄糖事件低于T2DM妊娠组(P<0.05).结论 SMBG和FGM均能准确反映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FGM对于夜间低血糖、无症状低血糖及血糖波动的监测优于SMBG.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