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肠道菌群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病位病性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病,我国以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为主,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IBS-D的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清楚,近年来发现肠道群紊乱是发病的重要环节。肠道菌群与IBS-D中医证型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不同中医证型IBS-D的肠道菌群存在差异。但中医证型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集合体,本文从中医病性病位理论出发,通过分析既往不同中医证型IBS-D的肠道菌群研究,提出不同中医病位的肠道菌群各有特点,在菌种功能上亦有差异,中医病性虚实可能与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丰度有关,寒热可能与有益菌和条件致病菌比例有关,肠道菌群特征是中医病性病位的微观体现。此外,本文还以中医病性病位理论为指导对粪菌移植的中医运用提出了设想。基于中医病性病位理论研究IBS-D的肠道菌群可为中医证型的客观化研究提供帮助,也为揭示IBS-D的发病机制提供中医研究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徐云生从“胃唯冲和”辨治糖尿病胃轻瘫经验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徐云生教授结合多年临床实践经验,认为中医治疗糖尿病胃轻瘫当审证求因,以寒热错杂、阴阳两虚为总纲,重视胃中冲和之气,并提出“饮食入则为邪”且“邪随气动”的理论,重视饮食邪气所致元气不足、络脉闭阻的病机变化,治疗以和中祛邪、平调寒热为主,结合临床辨证,方以半夏泻心汤合香砂养胃丸加减,同时配合脐疗外治法,用上方加通络之地龙敷于脐部,使药物由神阙渗透进胃络附近,化散脾胃邪气,使邪从脐发,以防邪气随治疗的深入而传变到其他脏腑,还可通过刺激神阙滋养元气、健脾益胃,常获佳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刘明教授应用温病学理论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迁延期的临床经验
编辑人员丨2周前
下肢深静脉血栓迁延期是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刘明教授系全国名中医,从医40余年,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总结了大量的经验,对下肢深静脉血栓迁延期有着独特的辨证思路,其基于湿邪自身特性,运用温病学关于湿邪的病因病机理论,提出"湿邪致瘀""寒热错杂""虚实夹杂"的病机,"从湿论治",依据患者病情辨证施治,配合现代医学共同治疗.本文详细介绍了刘明教授的临床诊治经验,同时附1例典型病案以探讨临证体会,供同道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从"内虚外损"理论辨治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
编辑人员丨2周前
总结尚莉丽教授基于"内虚外损"理论辨治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RRTIs)的经验,认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脏腑娇嫩、正气不足,谓之"内虚";外邪反复侵袭,寒热兼夹,损伤气、血、精、神,谓之"外损";"内虚外损"导致患儿反复感邪,身心受累,影响生长发育."内虚外损"理论突出内、外因素对儿童RRTIs的影响,反映了病机演变规律,从而有利于指导临床分期治疗,急性感染期风热证治以辛凉清散,风寒证治以辛温开闭,虚实夹杂证活用攻、补、和、托诸法,辨证论治,随症加减;感染间歇期以扶助正气为目的,兼顾上、中、下三焦,采取益肺、健脾、补肾等治则,为儿童RRTIs的治疗提供有益的思路和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基于"经脉-脏腑相关"理论探讨针刺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机制与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经脉-脏腑相关"理论解释了体表经脉穴位与内在脏腑之间的双向联系,是中医经络理论的核心内容.脏腑的生理功能失常,可通过经络的传导而反映于体表穴位.当体表感受一定刺激时,经络可将信息传导于脏腑.该理论为针刺调理经络以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BS)提供了理论支持.IBS的基础病机为脾虚湿浊内蕴,大肠传导失司.针灸在缓解和改善IBS患者的临床症状上具有显著疗效,以益气健脾、渗湿止泻为原则,临床根据其不同分型选用合适腧穴.肝脾不调治宜疏肝解郁,健脾止泻;脾肾阳虚治宜温补脾肾,固肠止泻;虚实夹杂治宜寒热平调,祛湿止泻;肺失宣降,大肠腑气不通之便秘型IBS(IBS-C),治宜宣发肺气,化浊通腑.针灸治疗时应调理足太阴经、足阳明经、任脉,针刺其腧穴,并根据实际情况加用足厥阴经、足太阳经、手太阴经之腧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基于"玄府-阳热怫郁"理论辨治儿童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
编辑人员丨2周前
儿童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为儿童常见慢性呼吸道疾病,临床病证难治,复发率高.基于"玄府-阳热怫郁"理论,认为玄府闭密,气液失和,阳热怫郁为其关键病机.气热搏结,痰湿伏内,内外引动,择机发为鼻炎及哮喘.儿童体虚,肺、脾、肾常不足,玄府难以濡养,导致肺气壅肃,脾浊湿附,肾水腻灼.故治疗从气、湿、热角度进行分析,以"疏、清、运"法为根本贯穿始终,清郁不忘祛邪达金、宣通不忘益正培土,辨急缓,遵寒热实虚.临床灵活组方,重用开玄通郁药物,效果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张仲景微症辨析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现今医家较为关注症状反映的表里病位与寒热虚实的性质差别,而忽视症状量化的重要意义.基于张仲景构建的中医临证规范,将"微"引出的定量症状表述命名为"微症".立足发生原因与表现特点的基础,结合伤寒病、杂病的演变规律,从诊察、辨证、治疗的全局视角出发,挖掘微症反映的张仲景临证要领.在诊察方面,注重特殊征象的细微变化,明晰病证关键,做到见微知著;在辨证方面,以整体观、恒动观为指导,既通过微症辨析疾病的细微变化,把握其反映病位迁移、病性转变、病势转归的临床价值,又兼顾引发微症的多重因素,如失治误治、病家体质;在治疗方面,尽早识别已病而未显的微症状态,将既病防变理念落实于临证之中,同时善于调整治疗思路,运用性味相反药物进行搭配,发挥微症治疗的相成作用.针对疗效判定与治疗火候的把握,药后微症则明确了中病即止,不必尽剂的原则.从微症探析张仲景临证要点,有助于理解经典蕴含的理论思想,提高症状辨识水平,深化临床指导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辅行诀》与《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中肝木疾病临床表现及治疗用药的异同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辅行诀》与《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均采用五脏虚实辨证作为理论架构,本文比较两者关于肝木疾病辨证用药的异同点,为"汤液经法图"的现代应用和理论融入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辅行诀》与《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关于肝木疾病辨证论治章节的临床症状表现和治疗药物信息,数据标准化后拆分成独立的语义概念进行比较,计算相符度.最终拆分成24个独立症状与《辅行诀》比较并计算相符度,用药药味依据"汤液经法图"五味补泻五脏规律进行定味和标记,并计算与补肝泻肝缓肝的"辛酸甘"味相符度.结果《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肝木疾病包含24个症状,其中17个症状与《辅行诀》相符,相符度为70.8%,共有症状包括头痛、多怒、两胁肿痛等,《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独有症状如卵缩、寒热虐等.同时,《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包含76个肝木病治疗中药,其中辛味、酸味和甘味药总和占比为71.05%.结论《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与《辅行诀》关于肝木疾病临床症状和治疗药物的认识有许多相同之处,相似度高达70%,两者可能具有相同的起源.五脏虚实+五味补泻辨证论治体系具有真实历史背景和临床实践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基于"湿邪从化"探析肠癌的病机及辨治
编辑人员丨2周前
肿瘤之缠绵难愈源自其病机复杂,变化多端.肠癌作为一种典型的肠道紊乱性肿瘤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从化"学说肇始于《黄帝内经》,是对疾病病机变化进行阐释的中医理论."湿邪从化"作为中医"从化"学说的分支部分,其观点恰好可以阐释肿瘤湿阻证候发生、发展及转化的机理.肠癌患者出现"湿从热化"或"湿从寒化"或"寒热错杂"的相关证候,正是"湿邪从化"演变的体现.临床治疗肠癌当以祛湿为法,强调平衡湿邪,关注患者机体的寒热、虚实,分别以清热祛湿、温阳散寒、调和寒热、畅达气机等为主要原则,并灵活加以辛温发散、滋阴润燥、调补脾肾、化痰散结、祛瘀解毒、分利三焦等药物,使湿祛而肠腑通降.总之,本文基于"从化"学说,认为"湿邪从化"贯穿于肠癌病机演变的始终,提出从湿论治肠癌,以期充实肠癌的中医病机理论内涵,亦为临床辨治肠癌提供一定的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下焦积聚类病分期辨治特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历代医家对下焦积聚的发生形成了不同病因理论,结合不同的病程阶段与病人体质,提出各种治疗理念,积之始起属寒,当顺气通络化痰瘀、平调寒热解恶气、解毒调血散固结,用辛暖药物消导之.积若久化为热,用辛凉药以推之,并鼓舞胃气、固护真阴,攻消补散,因势利导.若积病新起,正气未伤,当以积聚为急,速功为宜,若积久伤元,当以恢复元气为要,缓行其法.临床分期拟定其治则治法,达到扶正固本祛邪等目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