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种适用于多腔中心静脉导管的冲封管装置的设计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研究表明多腔中心静脉导管若仅单一管腔封管易导致血液感染,多腔同时封管维护效果佳且不易堵塞。中心静脉导管冲管及封管专家共识中明确提出宜单手同时多腔冲封管规范操作,但多腔同时封管存在着操作封管难度大问题。当下将多个注射器捆绑静推式封管的护理操作存在动作操作性差、烦琐,连接口脱出的风险极大等不足,一种改良后的多腔中心静脉导管的封管装置可以解决上述问题。现介绍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临床静脉导管维护操作专家共识》解读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本研究对临床静脉导管维护操作专家共识进行解读,包括冲管与封管、敷料更换与导管固定、输液接头、静脉导管拔除、教育培训、感染预防与控制等,希望解读能够为临床护士规范开展静脉导管维护操作提供参考,从而使患者获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中应用不同管腔容积的肝素溶液封管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无隧道和涤纶套的透析导管(简称为非隧道式导管)不同容积肝素盐水封管对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患者凝血功能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便利抽样法于2021年3月至2022年12月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重症医学科行CRRT过程中需要封管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100%管腔容积的肝素溶液封管,试验组采用80%管腔容积的肝素溶液封管,对比2组患者凝血功能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纤维蛋白原(Fbg)、血红蛋白、血小板及封管不良预后事件(主要包括堵管、出血、出血倾向)。结果:最终121例患者入选,试验组59例,对照组62例。对照组男39例,女23例,年龄(66.6 ± 18.2)岁;试验组男29例,女30例,年龄(65.2 ± 17.5)岁。封管后,试验组APTT、PT分别为(41.2 ± 7.6)、(14.0 ± 0.8)s,低于对照组的(48.1 ± 14.7)、(16.2 ± 4.0)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32、4.08,均 P<0.05);试验组PTA、血红蛋白、血小板分别为(77.9 ± 12.5)s、(90.3 ± 10.1)g/L、(151.3 ± 89.4)×10 9/L,高于对照组的(65.3 ± 17.2)s、(85.2 ± 5.2)g/L、(110.0 ± 21.6)×10 9/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59、-5.03、-5.59,均 P<0.05);试验组出血发生率为1.7%(1/59),低于对照组的12.9%(8/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0.12, P<0.05)。 结论:80%管腔容量肝素溶液封管改善凝血功能,降低出血风险,且不增加导管堵塞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层医院护理实习生静脉留置针知识现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了解基层医院护理实习生对静脉留置针治疗知识的掌握现状,为护理教育者和护理管理者开展教学和带教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1年1~2月在英德市人民医院实习>6个月的护理实习生102名,采用自制的问卷调查表调查学生静脉留置针知识学习情况及知识掌握情况。结果:有64人(62.75%)接触最多的静脉输液工具为留置针,89人(87.25%)反映留置针知识是从带教老师处获取的,在老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留置针穿刺>30次者只有36人(35.29%),甚至有1人(0.98%)为0次,有62人(63.73%)担心穿刺不成功,46人(45.10%)担心穿刺失败被患者责备,工作后如需长时间静脉输液首选静脉留置针有95人(93.14%)。学生静脉留置针知识考核得分(76.32±18.36)分,其中优秀9人(8.82%)、良好13人(12.75%)、合格58人(56.86%)、不合格22人(21.57%)。在老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留置针穿刺>30次、独立完成封管次数>30次、获得留置针相关知识的途径、培训方式、最关注的留置针知识是影响护理实习生静脉留置针知识考核得分的影响因素。结论:基层医院护理实习生临床实际亲自操作穿刺静脉留置针机会不多,对留置针维护及并发症预防和处理知识不足,需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提高留置针技能,为临床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保障静脉留置针应用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肠功能衰竭患儿血管导管相关感染危险因素的范围综述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对肠功能衰竭患儿血管导管相关感染危险因素的相关研究进行范围审查,以期为临床医护人员预防并控制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范围综述方法为框架,检索PubMed、Embase、CINAHL、APA PsycInfo、Web of Science、Scopus、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2月1日。对纳入文献进行汇总和分析。结果:共纳入28篇文献,分析可得肠衰竭患儿血管导管相关感染危险因素涵盖7个方面:患儿基本情况、导管护理措施、封管液种类、置管因素、患儿剩余肠道情况、照护者护理水平、治疗性因素。结论:肠衰竭患儿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危险因素复杂多样且有其鲜明的疾病特点,未来医护人员可基于上述危险因素优化管道护理措施、构建跨专科健康教育模式、提升照护者护理水平,以降低患儿血管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封管液预防中心静脉导管堵塞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中心静脉导管(CVCs)现已广泛应用于重症医学科的急危重病救治、液体复苏、药物输注、胃肠外营养、血流动力学监测、化疗以及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等。尽管CVCs的应用可为临床医疗护理工作提供便利,但患者在使用的同时会发生各种各样置管并发症的比例要超过15%,此外,导管堵塞的发生率约为25%。目前认为充分的冲管和有效的封管是减少和预防导管堵塞的重要手段。本文就不同封管液预防中心静脉导管堵塞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护理人员预防中心静脉导管堵塞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护理实习生静脉治疗知识掌握现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了解护理实习生对静脉治疗知识的掌握现状,为护理教育者和护理管理者开展教学和带教提供参考。方法:2017年9~12月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某市职业技术学院护理实习生50名,采用《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卫生行业标准实践现状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结果:26.00%的护理实习生没有听说过静脉治疗技术操作规范,无一人曾经系统接受过行业标准的解读或培训,58.00%的护理实习生认为静脉治疗行业标准很重要,能预防或减少静脉输液安全问题的发生;60.00%的护理实习生认为输液对象没有弄错,就已经完全应用输液安全意识;对《静疗规范》知识平均回答正确率为47.79%;正确率最高的两项是评估患者的血管通道器材和封管前对导管评估,均为90.00%,正确率最低的两项是输液接头及附加装置更换要求和敷料的更换要求,均为2.00%;测试成绩总分29分,最高的20分,得分较好的(23~29分)0名,得分较差的人员(17分以下)43名,占86.00%。结论:护理实习生静脉治疗知识掌握情况不容乐观,与迅速发展、不断更新的静脉治疗技术不同步,获取相关知识信息不及时,缺乏相关知识的教育和培训是其最主要的原因,护理教育者应思考如何与临床输液实践对接的护理教学课程改革,护理管理者应建立行业标准培训机制,以提高护理实习生静脉治疗的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保障患者输液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模式应用于PICC置管白血病化疗患儿导管维护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应用于PICC置管白血病化疗患儿对其置管风险及患儿满意度的影响。方法:收治2015年6月至2018年12月100例PICC置管白血病化疗患儿,对其开展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进行管理。查找出PICC置管操作和维护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失效内容及潜在风险因素,并按照公式计算出风险数值(RPN)。以RPN值为依据展开剖析,制订出白血病PICC管道维护与操作的规范化流程,并对其临床成效进行后续观察。结果:在开展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后,评估失误、操作不规范、患儿不配合、用物准备不足等置管操作RPN评分分别为(619.5 ± 11.7)、(859.3 ± 18.7)、(248.6 ± 20.6)、(597.4 ± 8.4)分,而实施该项干预前评分分别为(1 347.5 ± 27.8)、(1 127.4 ± 34.7)、(427.3 ± 41.9)、(703.2 ± 14.7)分,实施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9.563~14.279,均 P<0.05);在开展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后,药物因素、患儿因素、封管无效、输液中断、宣教不到位、置管维护RPN评分分别为(598.4 ± 17.4)、(537.2 ± 12.1)、(407.3 ± 12.1)、(178.4 ± 12.1)、(85.6 ± 12.7)分,而实施该项干预前评分分别为(986.4 ± 30.7)、(685.7 ± 17.8)、(527.4 ± 23.6)、(359.2 ± 29.4)、(148.3 ± 26.5)分,实施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11.092~19.634,均 P<0.05)。 结论: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应用于白血病PICC管道置管与维护的患儿,能提高管道管理成效,降低管道维护风险事件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慢性肾功能衰竭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预测模型的构建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慢性肾功能衰竭(CRF)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18年5月—2021年5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国际医疗部进行血液透析的90例CRF患者为研究对象,统计患者性别、年龄、置管部位、导管类型、导管留置时间、导管护理次数、封管法、是否严格执行手卫生、是否合并糖尿病、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透析时间、免疫抑制剂等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RF患者发生CRBSI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采用Hosmer-Lemeshow(H-L)检验以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 AUC)验证模型的拟合效果和区分度。 结果:90例CRF血液透析患者中,16例患者发生了CRBSI,发生率为17.78%(16/9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置管部位、导管类型、导管留置时间、导管护理次数、是否严格执行手卫生、是否合并糖尿病、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是CRF患者发生CRBSI的影响因素(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股静脉、临时导管、导管留置时间>2周、未严格执行手卫生、合并糖尿病、血清白蛋白<30 g/L是CRF血液透析患者发生CRBSI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H-L检验结果显示该模型拟合优度好(χ 2=7.978, P=0.436);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该模型的 AUC为0.889,最佳截断值为0.732,灵敏度为81.30%,特异性为91.90%。 结论:CRF血液透析患者发生CRBSI的危险因素有很多。预警模型的构建有利于对CRBSI的发生进行早期风险评估,并制订应对方案,以降低CRBSI的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新生儿PICC导管堵塞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调查分析新生儿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导管堵塞的危险因素,并探究其护理对策。方法:选取该院2016年12月至2019年12月期进行PICC置管的新生儿124例,调查患儿导管堵塞的发生情况,收集患儿临床资料,分析新生儿PICC导管堵塞的危险因素,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护理对策。结果:124例患儿中有36例发生了PICC导管堵塞,发生率为29.03%;单因素分析,两组患儿在年龄、PICC导管留置时间、输注脂肪乳、输液器类型、PICC置管并发症、导管护理问题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导管留置时间长、普通输液器、输注脂肪乳、微血栓形成和冲管、封管不当均是导致新生儿PICC导管堵塞的独立性危险因素。 结论:新生儿PICC导管堵塞的危险因素包括留置时间长、输注高浓度药物、护理不当、血栓形成等,临床中应加强对新生儿PICC导管的维护,以避免导管堵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