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肝癌的MRI特征及诊断价值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讨小肝癌(SHCC)的增强磁共振成像(MRI)特征并分析其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7月~2023年5月在本院收治的疑似SHCC患者63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增强MRI与MRI平扫检查,以手术病理结果或病理活检为"金标准",采用Kappa-致性检验,比较两种检查方式对SHCC的诊断价值,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SHCC的因素.结果 63例疑似SHCC患者中共46例(73.02%)SHCC阳性,17例阴性.MRI平扫的确诊率78.26%(36/46)低于增强MRI确诊率93.48%(43/46)(P<0.05).MRI平扫时T1WI序列以低信号居多,T2WI序列以高信号和略高信号为主;增强MRI扫描时,动脉期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强化下降,信号降低.MRI平扫诊断SHCC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Kappa系数值分别为78.26%、82.35%、79.37%、92.31%、58.33%和0.536,增强MRI诊断SHCC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Kappa系数值分别为93.48%、94.11%、93.65%、97.73%、84.21%和0.845,其中增强MRI诊断的灵敏度和准确率均高于MRI平扫(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RI平扫T1WI序列低信号、T2WI序列高信号或略高信号、MRI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强化、门静脉期信号降低均为诊断SHCC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较于MRI平扫检查,增强MRI检查对SHCC的诊断价值更高,具良好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DWI、T2WI及MRI动态增强对肝硬化背景上小肝癌的临床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究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T2加权成像(T2WI)及磁共振成像(MRI)动态增强对肝硬化背景上小肝癌(sHCC)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2023年2月医院收治的62例疑似肝硬化sHCC患者的DWI、T2WI、MRI动态增强影像学资料,以病理活检组织学结果为参照,探究三者对于肝硬化背景上sHCC的诊断价值.结果 62例患者病理活检组织学显示共38例合并sHCC,其余24例非sHCC;以病理活检组织学结果为参照,DWI诊断肝硬化背景下sHCC的诊断敏感度为84.21%、特异度为83.33%、准确率为83.87%、阳性预测值为88.89%、阴性预测值为76.92%、kappa值为0.665;T2WI诊断肝硬化背景下sHCC的诊断敏感度为76.32%、特异度为66.67%、准确率为72.58%、阳性预测值为78.38%、阴性预测值为64.00%、kappa值为0.427;MRI动态增强扫描诊断肝硬化背景下sHCC的诊断敏感度为86.84%、特异度为66.67%、准确率为79.03%、阳性预测值为80.49%、阴性预测值为76.19%、kappa值为0.548;DWI、T2WI、MRI动态增强诊断肝硬化背景下sHCC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WI、T2WI、MRI动态增强扫描三者诊断效能相当,均可作为临床辅助诊断肝硬化背景上sHCC的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养心草提取物抗肺癌活性部位筛选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筛选养心草抗肺癌活性部位.方法 运用系统溶剂法制备养心草各提取部位;体外培养肝癌A549细胞,采用MTT法检测细胞株半数抑制浓度(IC50),以IC50作为评价指标,初步筛选出养心草抗肿瘤的有效部位.同时,建立肺癌LLC细胞移植瘤小鼠模型,通过观察肿瘤体积、小鼠体质量、脏器指数及瘤体质量的变化,对养心草的抗肿瘤效果进行评价养心草石油醚部位及乙酸乙酯部位的体内抗肺癌作用.结果 MTT实验结果表明养心草不同提取部位中石油醚部位和乙酸乙酯部位对肺癌A549细胞的增殖显示较强的抑制作用;体内小鼠肺癌LLC细胞移植瘤实验表明石油醚部位和乙酸乙酯部位可明显抑制小鼠肿瘤的生长(P<0.05),且具有剂量依赖性,并对鼠体质量及脏器指数未产生显著影响(P>0.05).结论 养心草的石油醚部位和乙酸乙酯部位是其抗肺癌的有效部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血清生化标志物结合APRI对实验室诊断肝脏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讨血清甘胆酸(glycocholic acid,CG)、总胆汁酸(total bile acid,TBA)等生化指标联合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血小板(PLT)比率指数(APRI)对肝脏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90例肝病患者,按临床诊断分成病毒性肝炎(36例)、肝硬化(36例)和肝癌(18例)3个亚组,另选取同期进行健康体检人员45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测定CG、TBA等各项生化指标并通过公式计算相应指数,经统计学分析单个生化指标以及将各生化指标进行不同组合后,分别分析其与肝脏疾病的相关性,探究其在诊断肝脏疾病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除病毒性肝炎组的FIB-4外,肝病组中其余指标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除血清ALT指标外,肝硬化和肝癌组各指标均高于病毒性肝炎组(P<0.05);受试者工作曲线分析显示,TBA曲线下面积最大,且灵敏性最高;CG的特异性最高;APRI相关指标数据优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等传统肝功能指标;联合CG、TBA、APRI 3个指标进行肝脏疾病诊断时,其阳性检出率最高.结论 在肝脏疾病的诊断中,血清TBA和CG的诊断效能较高,并且与APRI 3者联合应用在提示肝脏不同疾病时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无需缝合外科嵌入式小鼠原位肝癌肿瘤模型的复制及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讨无需缝合的外科嵌入式方法在复制小鼠原位肝癌(HCC)肿瘤模型中的应用,并评估该模型在肿瘤生物学研究中的价值.方法 通过体外培养Hepa1-6细胞至适宜浓度,并采用小动物一体式麻醉系统对C57 BL/6J小鼠实施麻醉.该研究采用细胞法、挂线法和嵌入法复制原位肝癌移植瘤模型,并对手术时长、小鼠复苏时间及存活率进行比较.此外,通过MRI技术动态监测肿瘤的形成过程,并对比3种方法的肿瘤成瘤率、单瘤率及腹壁肿瘤种植率.通过病理学检测评估肿瘤组织的结构和病理特征.结果 细胞法组手术时间较挂线法组短(P<0.05),嵌入法组手术时间较挂线法组短(P<0.05),细胞法组与嵌入法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法组复苏时间较挂线法组短(P<0.05),嵌入法组复苏时间较挂线法组短(P<0.05),细胞法与嵌入法复苏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结果显示,挂线法组肿瘤呈块状生长,可见分隔及类圆形伪影,局部观察受限.细胞法组肿瘤呈片状不规则生长,可见多发肿瘤.嵌入法组肿瘤呈团块状均匀生长,边缘较清.细胞法组模型复制后第7天平均肿瘤体积较挂线法组大(P<0.05),嵌入法组模型复制后第7天平均肿瘤体积较挂线法组小(P<0.05),细胞法组与嵌入法组模型复制后第7天平均肿瘤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模型复制后第21天平均肿瘤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平均肿瘤重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单瘤率、腹壁肿瘤种植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嵌入法组单瘤率较细胞法组高(P<0.05).各组成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结果示,各组肿瘤细胞呈巢状分布,排列紧密,核深染呈分裂象,肿瘤浸润肝组织,符合肝癌病理学特点.结论 采用嵌入法复制的原位移植瘤小鼠模型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可重复性高,为肝癌的相关基础实验研究及在体动态监测提供了一种重要的实验工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肝脏特异性敲除核因子-κB必需调节蛋白基因对Myc过表达诱导的小鼠原发性肝癌发生发展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IκB激酶(IKK)/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对Myc过表达诱导的小鼠原发性肝癌发生发展的影响。方法:利用转基因小鼠将LAP-tTA小鼠与Alb-cre小鼠杂交,再与NEMO f1(NEMO为NF-κB必需调节蛋白)小鼠杂交,以产生LAP-tTA +/Alb-cre +/NEMO fl/wt小鼠,最后与tetO-Myc +小鼠杂交。本实验包括4组:(1)WT小鼠;(2)NEMO ΔLPC小鼠(肝细胞中NEMO敲除,无Myc过表达);(3)Myc LAP-tTA小鼠(Myc过表达,无NEMO敲除);(4)Myc LAP-tTA/NEMO ΔLPC小鼠(肝脏Myc过表达和NEMO敲除)。记录小鼠的生存曲线,观察肝脏大体形态。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肝脏肿瘤指标及肝祖细胞指标、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方法检测相关蛋白的mRNA水平。使用 t检验比较独立样本组与相应组。 结果:小鼠带瘤生存曲线显示Myc LAP-tTA/NEMO ΔLPC小鼠中位生存期明显短于Myc LAP-tTA小鼠(中位生存期M/P 50 56 d比83 d, P<0.01);Myc LAP-tTA/NEMOΔLPC小鼠对比Myc LAP-tTA小鼠,谷草转氨酶[(739.40±35.61) U/L比(441.50±78.79) U/L, t=2.464, P<0.05]、碱性磷酸酶[(3 142.0±287.6) U/L比(1 702.0±278.8) U/L, t=3.129, P<0.01]、γ-谷氨酰基转移酶[(101.70±12.82) U/L比(37.31±9.34) U/L, t=3.927, P<0.01]和总胆红素[(1.281±0.232) mg/dl比(0.618±0.051) mg/dl, t=3.889, P<0.01]均显著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estern blot检测显示细胞角蛋白19(CK19)、性别决定区Y框蛋白9(SOX9)水平在Myc LAP-tTA/NEMO ΔLPC较Myc LAP-tTA组小鼠肝脏亦明显升高;肝祖细胞标志物如角蛋白(CK19,4.336±1.970比0.680±0.234, t=1.843, P<0.01)、CK7(3.884±0.338比2.370±0.525, t=2.422, P<0.01)、甲胎蛋白(AFP,3 614.0±2 070.0比1 399.0±319.9, t=1.057, P<0.01)、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CAM)的mRNA水平在Myc LAP-tTA/NEMO ΔLPC较Myc LAP-tTA组小鼠肝脏显著增高(7.900±0.997比3.084±0.711, t=3.943, P<0.01)。 结论:肝细胞中特异性敲除NEMO从而抑制经典的IKK/NF-κB信号通路,可促进肝肿瘤的发生发展,并诱导混合型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的发生。白细胞介素(IL)-6/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TAT3)通路与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通路可能参与混合型肝癌的发生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复发性肝癌再次手术方式的选择:一项基于倾向评分匹配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本研究基于倾向评分匹配(PSM)比较挽救性肝移植(sLT)及再次肝切除(RR)的疗效,同时探讨影响复发性肝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8月宁波大学附属李惠利医院124例肝癌切除术后肝内复发再手术的患者,按照再次所行手术方式的不同,分成sLT组(46例)和RR组(78例),通过1∶1倾向评分匹配(PSM),筛选出34例患者用于数据分析,比较匹配前后两组的临床基本资料、总生存期(OS)及无瘤生存期(DFS)来探讨两种手术方式的优劣以及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匹配前sLT组的术前血清总胆红素、多发肿瘤的比例、术前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的比例及符合米兰标准的比例均要高于RR组( P<0.05),最大肿瘤直径sLT组要小于RR组( P<0.05);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微血管侵犯(MVI)阳性率及术后ClavienⅢ级以上的并发症的比例均要高于RR组( P<0.05)。匹配后sLT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ClavienⅢ以上的比例均高于RR组( P<0.05);sLT组的1、3、5年OS与RR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sLT组的1、3、5年DFS与RR组相比较优( P<0.05);甲胎蛋白(AFP)≥100 μg/L是OS的独立危险因素,手术方式、AFP≥100 μg/L是DFS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sLT组术前病情更重,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严重并发症率高于RR组;sLT组较RR组可取得更长的DFS,但对OS来说,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类胰岛素生长因子-1调控微小RNA-145对肝癌术后复发转移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肝切除术后类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1)的表达变化,及其对微小RNA(miRNA,miR)-145的调控在肿瘤复发转移中的作用。方法:收集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2016年至2017肝癌手术患者40例,检测术后血清IGF-1浓度变化;建立小鼠肝切除模型,检测术后血清IGF-1表达变化;Transwell检测IGF-1作用后HepG2细胞侵袭能力的变化以及miR-145、E盒结合锌指蛋白2(Zeb2)的表达变化;脂质体转染mimics和miR-145 inhibitor,检测HepG2细胞侵袭能力的变化。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分析两组。 结果:患者术后30 d血清IGF-1浓度[(53.90±6.53) μg/L]高于术后1 d[(43.00±6.37) μg/L, t=-3.804, P<0.01],小鼠术后21 d血清IGF-1浓度[(74.00±4.73) μg/L]高于术后3 d[(57.00±6.87) μg/L, t=-8.046, P<0.01];Transwell显示处理组细胞侵袭能力[(165.67±10.01)个]明显高于对照组[(50.66±4.04)个, t=-20.880, P<0.01],miR-145表达(0.224±0.019)低于对照组(1.000±0.042, t=20.074, P<0.01);Zeb2表达(0.91±0.25)高于对照组(0.09±0.72, t=-53.959, P<0.01);转染抑制和增强miR-145表达后,miR-145 inhibitor组Zeb2蛋白表达和细胞侵袭数目[(1.33±0.38)、(259.00±14.10)个]较miR-145 mimics组[(0.26±0.19)、(68.00±4.58)个]明显增加( P<0.01)。 结论:肝切除术后IGF-1表达增加,可能通过调控miR-145影响肿瘤的复发转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血清异常凝血酶原预测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的价值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血清异常凝血酶原(DCP)对肝癌肝移植术后复发的临床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入组2016年10月至2018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肝移植手术的肝细胞肝癌患者资料115例,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Mann-Whitney U检验、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χ 2检验、单因素回归、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探究DCP预测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的价值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结果:肝移植术后复发人群术前血清DCP水平显著高于未复发人群( P < 0.001);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确定术前DCP预测复发的最佳界值为200 mAU/ml,灵敏度为87.90%,特异度为57.30%,约登指数为0.452,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726;以此界值分组的生存分析结果显示术前DCP≥200 mAU/ml的患者拥有更高的复发概率( P < 0.001),且在进一步亚组生存分析中,在甲胎蛋白阴性亚组、累计肿瘤直径≤9 cm亚组和符合米兰标准亚组中,术前DCP≥200 mAU/ml患者相比其他患者拥有更高的复发概率( P值均< 0.05)。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DCP≥200 mAU/ml( P = 0.017)是肝移植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另一个独立危险因素是累计肿瘤直径> 9 cm( P = 0.014)。χ 2检验结果显示术前血清DCP水平与性别、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水平、血清甲胎蛋白水平、累计肿瘤直径、血管侵犯、肿瘤分化以及肝癌肝移植标准相关( P值均< 0.05)。 结论:术前血清DCP预测肝癌肝移植术后复发,可以作为现有肝癌肝移植标准的补充,进一步更加精确地筛选出术后复发风险小和预后好的肝细胞癌患者来接受移植手术,进一步改善肝癌肝移植的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125I粒子植入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临床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 125I粒子植入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间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18例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患者[男184例,女34例,年龄(53.8±9.2)岁]资料。对患者行CT引导下 125I粒子植入术,于术后2~3个月复查CT、肝功能,比较治疗前后门静脉癌栓直径、肝功能参数及腹腔积液等并发症情况,并随访2~26个月,计算患者的生存期。应用配对 t检验进行统计比较。 结果:125I粒子植入后2~3个月,218例患者中癌栓完全缓解8例(3.7%),部分缓解111例(50.9%),无变化80例(36.7%),疾病进展19例(8.7%),总有效率为91.3%(199/218)。治疗后癌栓直径为(12.63±4.64) mm,较治疗前减小[(26.65±10.88) mm; t=18.74, P<0.01];血清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分别为(20.59±10.29)、(11.40±8.37) pg/L,与治疗前[(24.27±12.65)、(15.64±7.99) pg/L]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5.37、8.44,均 P<0.05);治疗前后血清间接胆红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85, P>0.05)。142例有腹腔积液的患者中86例治疗后较治疗前积液情况好转。所有患者均未见与治疗相关的严重并发症。至随访结束,162例死亡,56例存活,患者总生存期(9.23±0.59)个月。 结论:125I粒子植入可安全、有效地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并改善腹腔积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