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DH23基因多态性与噪声性听力损失发生风险关系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CDH23基因多态性与噪声性听力损失(noise-induced hearing loss,NIHL)发生风险的关系。方法:从2006年1月1日起,以河南省某钢铁企业的6 297名接触噪声作业工人为队列研究人群,随访至2015年12月31日。于2019年7月,以1:1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在队列研究对象中按照年龄、接噪工龄、性别、工种因素选择双耳高频(3 000、4 000、6 000 Hz)平均听阈≥40 dB者选为听力损失组,选择双耳高频平均听阈<35 dB任一耳语频的任一频段(500、1 000、2 000 Hz)听阈均≤25 dB者为对照组,两组研究对象各286例。对调查对象进行一般体格检查和问卷调查,进行纯音听力测试和作业现场噪声测量,采用中高通量单核苷酸多态性分型检测技术(SNPscanTM法)对研究对象的CDH23基因18个位点进行检测。并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与NIHL的关系,及调整协变量后不同多态位点与NIHL发生风险的关系;以不同累积噪声暴露量(cumulative noise exposure,CNE)分层后,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对不同位点与NIHL发生风险关系进行分析。采用广义多因子降维法(generalized multifactor dimensionality reduction,GMDR)分析不同SNP组合与NIHL发生风险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听力损失组在年龄、接噪工龄、CNE、饮酒习惯、高血压患病情况和体育锻炼情况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听力损失组研究对象吸烟人数多,听力损失组双耳高频平均听阈位移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在调整了CNE、吸烟、饮酒、体育锻炼、高血压混杂因素的条件下,分析结果显示CDH23基因rs3802711、rs3752751、rs3752752、rs11592462、rs10762480、rs3747867多态位点在总体或CNE分层分析结果与NIHL发生风险均有关( P<0.05)。rs3802711位点总体分析结果和CNE≥97 dB(A)·年分层分析结果均显示,与携带GG基因型的噪声作业工人比较,携带AA/GA或GA+AA基因型的噪声作业工人更易发生NIHL( OR=3.121,95 CI%:1.054~9.239, P=0.04; OR=2.056,95 CI%: 1.226~3.448, P=0.006; OR=2.221,95 CI%: 1.340~3.681, P=0.002);rs11592462位点总体分析结果中,与携带CC基因型或CG+CC基因型的噪声作业工人比较,携带GG基因型的噪声作业工人更易发生NIHL( OR=3.951,95 CI%:1.104~14.137, P=0.035; OR=4.060,95 CI%: 1.145~14.391, P=0.030)。在调整了CNE、吸烟、饮酒、体育锻炼、高血压混杂因素的条件下,CDH23 rs1227049、rs10999947、rs3752752、rs3752751、rs10762480、rs3802711、rs11592462、rs10466026、rs4747194、rs4747195位点在构成的单体型与NIHL发生风险均无关联( P>0.05)。本研究在调整了CNE、吸烟、饮酒、高血压和体育锻炼因素后GMDR分析结果均未见SNP组合与NIHL发生风险有关联( P>0.05)。 结论:CDH23基因位点变异可能与NIHL的发生风险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人乳头瘤病毒16早期基因E2和E6与核不均一核糖核蛋白E2在宫颈癌变中的作用及其交互效应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16早期基因E2和E6与核不均一核糖核蛋白(hnRNP)E2在宫颈癌变中的作用及其交互效应。方法:研究对象来源于课题组在山西省介休市建立的"自然人群宫颈病变队列",以2014年6—9月经病理学确诊的正常宫颈(NC)女性、低度宫颈上皮内瘤变(CIN Ⅰ)、高度宫颈上皮内瘤变(CIN Ⅱ/Ⅲ)以及同期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确诊的宫颈鳞状细胞癌(SCC)病例为研究对象。共纳入257名研究对象,NC、CINⅠ、CIN Ⅱ/Ⅲ、SCC组分别为67名(26.07%)、69例(26.85%)、68例(26.46%)、53例(20.62%)。采用问卷调查收集人口学特征、生活卫生习惯及宫颈病变相关信息,并采集宫颈脱落细胞和宫颈活检组织,检测HPV16的感染、hnRNP E2、HPV16 E2和E6的蛋白表达水平。根据NC组的hnRNP E2、HPV16 E2、E6蛋白表达量及E2/E6比值的 M值,将研究对象分为高、低表达组/比值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HPV16早期基因E2和E6、hnRNP E2与宫颈癌变的关联,并应用广义多因子降维模型(GMDR)评价其交互作用。 结果:NC、CIN Ⅰ、CIN Ⅱ/Ⅲ、SCC组的年龄分别为(47.00±9.07)、(47.64±7.35)、(46.37±8.67)和(51.26±8.03)岁。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HPV16 E2低表达、E6高表达及E2/E6低比值可导致CIN Ⅱ/Ⅲ[ OR(95 %CI)值分别为11.11(1.63~75.56)、8.00(1.28~50.04)、9.75(1.22~77.72)]和SCC[ OR(95 %CI)值分别为14.22(2.11~95.88)、10.33(1.67~64.00)、12.38(1.56~97.91)]的患病风险增加;hnRNP E2低表达可导致CIN Ⅱ/Ⅲ、SCC风险增加[ OR(95 %CI)值为3.35(1.39~8.10)、5.53(1.54~19.88)]。GMDR模型交互作用分析结果显示,hnRNP E2低表达、HPV16 E2低表达、HPV16 E6高表达在CIN Ⅱ/Ⅲ和SCC组均存在交互作用( P值均<0.05)。 结论:HPV16早期基因的异常表达和hnRNP E2低表达均可能增加宫颈癌变的发病风险,且在宫颈癌变的发生发展中存在交互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CYP24A1基因多态性与绝经后女性乳腺癌的易感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CYP24A1基因多态性与绝经后女性乳腺癌风险关联。方法:采用以人群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在江苏省无锡市选取绝经后女性1 134人(589例乳腺癌患者和545例非乳腺癌患者)。采取Sequenom MassARRAY平台对CYP24A1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rs2209314、rs2585428、rs2762941、rs3787555、rs4909959、rs912505和rs927650)进行分型,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CYP24A1多态性与乳腺癌的易感性,并采用广义多因子降维方法分析位点-位点之间的交互作用。结果:CYP24A1基因的rs2209314、rs2585428、rs2762941、rs3787555、rs4909959、rs912505和rs927650在共显性、显性、隐性和相加模型下均未发现与乳腺癌存在统计学关联。在腰围<80 cm的人群中,rs2585428能降低乳腺癌风险( OR=0.64,95 %CI:0.42~0.96),rs3787555也表现出相似关联( OR=0.58,95 %CI:0.38~0.87)。同时rs2585428、rs3787555和rs4909959与腰围在乳腺癌发病风险存在交互作用。rs2209314、rs3787555和rs912505之间可能存在位点-位点之间的交互作用( P=0.054 7)。 结论:在绝经后人群中,rs2585428和rs3787555与乳腺癌的易感性存在关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门诊的厦门儿童语言发育迟缓相关因素前瞻性队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厦门地区18~42月龄幼儿语言发育迟缓的社会家庭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对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童保健及发育行为学门诊就诊的语言发育迟缓患儿(病例组)及健康对照者(对照组)进行自编问卷及语言发育量表评估调查,病例对照配比为1∶4。应用 χ2检验、 Logistic回归及广义多因子降维法(GMDR)进行统计学分析,并使用Bonferroni校正法进行校正分析。 结果:病例组共收集语言发育迟缓患儿126例,男女比例为2.05∶1.00。对照组纳入504例。2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χ2检验分析显示病例组与对照组在母亲文化程度、屏幕时间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13)。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儿童语言发育迟缓显著的危险因素包括母亲文化程度、母子互动及屏幕时间。GMDR分析显示屏幕时间是儿童语言发育迟缓风险最佳单因素模型;而母亲文化程度及屏幕时间构成有统计学差异的双因素模型,且母子互动纳入了三因素模型。 结论:屏幕时间和母亲文化程度是厦门儿童语言发育迟缓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两者与母子互动存在交互作用,对儿童语言发育迟缓构成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炎症和内皮功能相关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斑块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炎症和内皮功能相关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方法:根据中国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方案,对四川省8个社区≥40岁且居住时间大于6个月的居民进行筛查。采用颈动脉超声对筛查出的2 377名脑卒中高危人群的颈动脉斑块有无、斑块类型进行评估,同时对炎症和内皮功能相关的10个基因19个位点多态性进行检测。通过广义多因子降维法(GMDR)分析这19个基因位点间的交互作用对颈动脉斑块的影响。结果:在2 377名脑卒中高危人群中,852名(35.8%)发现有颈动脉斑块,其中454名(53.3%)为稳定斑块,398名(46.7%)为易损性斑块。单因素分析发现,PPARArs4253655( OR=1.01,95% CI 1.03~1.82),HABP2rs7923349( OR=1.18,95% CI 1.06~3.11)和IL1Ars1609682( OR=1.09,95% CI1.03~2.87)与颈动脉斑块相关(均 P<0.05);NOS2Ars2297518( OR=1.05,95% CI 1.02~2.64)和PPARArs4253655( OR=1.00,95% CI 1.01~1.74)与易损斑块相关。GMDR分析发现,HABP2rs7923349、ITGA2rs1991013、IL1Ars1609682和NOS2Ars8081248之间存在交互作用。调整协变量和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基因型后发现,这4个基因位点高风险交互基因型与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发生独立相关( OR=2.81,95% CI1.32~7.49, P=0.005)。 结论:脑卒中高危人群中颈动脉斑块的患病率高。炎症和内皮功能相关基因位点HABP2rs7923349、ITGA2rs1991013、IL1Ars1609682和NOS2Ars8081248多态性及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可能与颈动脉斑块的发生、发展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相关基因多态性与环境因素对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行为的交互作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相关基因SKA2、AVPR1B、CRHR2基因位点的多态性与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行为的关联性及基因与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方法:选取自2017年3月至2018年8月因自杀就诊的抑郁症患者61例(病例组),同期选取与病例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匹配人员57例(对照组)。使用Snapshot分型技术对病例组和对照组进行基因型检验,采用Barratt冲动量表(Barratt impulsiveness scale,BIS-Ⅱ)、生活事件量表(life event scale,LES)分别评估个体的冲动特质及其过去1年的精神压力。使用SPSS 22.0软件,采用卡方检验、独立样本 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应用广义多因子降维法进行基因-环境交互作用分析。 结果:自杀未遂组BIS-Ⅱ总分和LES总分[分别为(65.05±11.14)分,(34.16±27.23)分]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53.30±9.07)分,(11.67±12.64)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SKA2和CRHR2基因的基因型与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AVPR1B基因rs28373064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 2=5.763,4.279,均 P<0.05),经Bonferroni校正后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GMDR中最优交互模型为AVPR1B基因rs28373064位点与冲动特质、生活事件构建的三阶模型,检验样本准确度最高0.789,模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1)。在多个遗传模式中,AVPR1B基因rs28373064位点与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行为存在关联[显性模式:A/G-G/G( OR=0.38,95% CI=0.16~0.88, P=0.021);超显性模式:A/G( OR=0.36,95% CI=0.15~0.87, P=0.019);累加模式:A/A、A/G及G/G( OR=0.44,95% CI=0.20~0.96, P=0.034)]。 结论:AVPR1B基因rs28373064多态性与抑郁症患者的自杀未遂行为相关,该位点AA基因型携带者在生活事件及冲动特质的影响下更容易发生自杀行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汉族大学新生抑郁症发病率遗传学病因的性别差异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汉族大学新生抑郁症(MDD)发病率遗传学病因的性别差异。方法:对8 079名基线调查(2018年4—10月)时未患抑郁症的来自济宁、日照、潍坊市的汉族大学新生开展1年随访调查,同时收集4 828份全静脉血。提取DNA后,使用Sequenom Mass Array时间飞行质谱生物芯片技术进行抑郁症相关17个遗传位点基因型检测。使用logistic回归进行单因素分析,使用广义多因子降维法分析基因-基因之间的交互作用。使用世界卫生组织复合性国际诊断交谈表中文版(CIDI 3.0)筛查抑郁症。结果:汉族大学新生抑郁症1年发病率为2.23%(95% CI:1.91%~2.60%),其中,男性发病率为1.97%(95% CI:1.52%~2.56%),女性发病率为2.39%(95% CI:1.98%~2.90%),且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rs768705位点(邻近基因:TMEM161B)的AG型是MDD的风险因素( OR=1.98,95% CI:1.24~2.83),rs17727765位点(邻近基因:CRYBA1)的TC型是男性MDD的风险因素( OR=9.61,95% CI:2.04~45.30)。一个8基因座(PMFBP1、OLFM4、LHPP、ENOX1、TMEM161B、SPPL3、FBXL4和L3MBTL2)交互作用模型预测女性抑郁症的准确度为60.05%。尚未发现有效的男性抑郁症预测模型。 结论:抑郁症遗传学病因可能存在性别差异,需要进一步开展男性抑郁症遗传学病因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TAZ基因多态性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联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含PDZ结合基序的转录共激活因子(TAZ)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rs16861985、rs1055153、rs6783790、rs12490239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方法 选取2008-2020年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和内蒙古包钢医院正常体检者470例,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样本中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情况,其中幽门螺杆菌阳性248例,幽门螺杆菌阴性222例;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对TAZ rs16861985、rs1055153、rs6783790、rs12490239进行基因分型,采用非条件性Logistic回归法在共显性、显性、隐性、超显性4种遗传模型下分析各SNP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同时分析赤池信息准则(AIC)和贝叶斯信息准则(BIC)来判断最佳遗传模型;采用SHEsis在线软件对rs16861985、rs1055153、rs6783790、rs12490239进行单体型构建并分析单体型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采用广义多因子降维方法(GMDR)分析TAZ基因SNP-SNP在幽门螺杆菌感染中的交互作用.结果 TAZ rs16861985、rs1055153、rs6783790、rs12490239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无关联;TAZ rs16861985、rs1055153、rs6783790、rs12490239构建的单体型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无关;TAZ rs16861985、rs1055153、rs6783790、rs12490239的四阶交互作用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P<0.05).结论 TAZ基因rs16861985、rs1055153、rs6783790、rs12490239在包头汉族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中不起主要作用;TAZ基因rs16861985、rs1055153、rs6783790、rs12490239构建的单体型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无关;TAZ基因rs16861985、rs1055153、rs6783790、rs12490239在包头汉族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中存在交互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脂肪细胞因子通路基因多态性与肥胖儿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关联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存在明显的遗传易感性,脂肪细胞因子通过参与胰岛素抵抗和肝脏脂肪变性等过程,在NAFLD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参与脂肪细胞因子通路的基因与NAFLD之间的关联仍不明确.本研究旨在探索脂肪细胞因子通路的基因多态性位点及其交互作用与肥胖儿童NAFLD的关联.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将肥胖儿童分为NAFLD组和对照组.采集受试者外周静脉血2 mL,提取DNA后采用多重PCR和高通量测序对脂肪细胞因子通路的14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进行分型检测.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各SNP与肥胖儿童NAFLD的关联.基于显性模型,联合使用交叉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相加或相乘交互作用.采用广义多因子降维法(generalized multifactor dimensionality reduction,GMDR)检测14个SNP之间基因-基因交互作用与肥胖儿童NAFLD之间的关联.结果:共纳入1 022例儿童,NAFLD组与对照组各511例.在调整年龄、性别、BMI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PPARG rs1801282在3个遗传模型中与肥胖儿童NAFLD存在关联,分别是杂合子模型(CG vs CC,OR=0.58,95%CI 0.36~0.95,P=0.029)、显性模型(CG+GG vs CC,OR=0.62,95%CI 0.38~1.00,P=0.049)、超显性模型(CC+GG vs CG,OR=1.72,95%CI 1.06~2.80,P=0.028);PRKAG2 rs12703159在4个遗传模型中与肥胖儿童NAFLD存在关联,分别是杂合子模型(CT vs CC,OR=1.51,95%CI 1.10~2.07,P=0.011)、显性模型(CT+TT vs CC,OR=1.50,95%CI 1.10~2.03,P=0.010)、超显性模型(CC+TT vs CT,OR=0.67,95%CI 0.49~0.92,P=0.012)、加性模型(CC vs CT vs TT,OR=1.40,95%CI 1.07~1.83,P=0.015).但PPARG rs1801282与PRKAG2 rs12703159间的相乘及相加交互作用均与肥胖儿童NAFLD不存在关联.经GMDR分析,调整年龄、性别、BMI后,14个SNP之间的交互作用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PPARG rs1801282、PRKAG2 rs12703159突变型与肥胖儿童NAFLD存在关联,但未发现SNP交互作用与肥胖儿童NAFLD之间的关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生境破碎化过程对流域生境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周前
近几十年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推进,人类活动对自然生境的干扰越来越频繁,导致生境破碎化与生境质量下降.在流域尺度上科学模拟生境破碎化过程及其对生境质量的影响,对于提升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以鄱阳湖流域为研究区域,基于InVEST模型分析区域生境质量的演变特征;从生境面积、生境边缘和生境隔离三个特征维度模拟生境破碎化过程;采用广义加性模型和地理探测器探究不同生境破碎化过程对生境质量变化的影响与交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鄱阳湖流域生境质量呈下降趋势,从2000年的0.7862下降到2010年的0.7807,再下降到2020年的0.7715,但总体生境质量较好.生境质量较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流域南部、东北部以及西部地区,生境质量较差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各个子流域的交界处.(2)2000-2010年,鄱阳湖流域生境面积占比下降、生境边缘增加和生境隔离增加三个生境破碎化过程分别占总研究区网格数的34.70%、30.15%和4.50%;2010-2020年分别占总研究区网格数的34.80%、30.69%和4.40%;2000-2020年分别占总研究区网格数的40.82%、37.50%和5.46%.生境面积减少的网格主要集中在鄱阳湖流域的中北部地区;生境边缘增加的网格分布和生境面积减少的网格分布相似;相比之下,生境隔离增加的网格较少,主要分布在各城市的中心城区范围.(3)生境破碎化过程对生境质量具有显著影响,两者呈非线性负相关关系;三个生境破碎化过程两两之间交互作用对生境质量的影响呈现双因子增强趋势.研究结果可为鄱阳湖流域生态格局优化与生境质量提升提供科学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