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恰当的康复治疗引起的继发性损伤5 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烧伤医学的发展和康复治疗理念的普及,让越来越多的烧伤患者能够接受烧伤后康复治疗,甚至是烧伤早期康复治疗。但是不恰当的康复治疗方案也会给患者带来新的伤害,甚至会造成严重的并发症。该研究报告5例因不恰当康复治疗引起的继发性损伤,包括不恰当或一成不变的矫形器治疗导致的双手继发畸形和功能障碍,自粘绷带加压治疗不恰当导致的手指畸形,未按时定期随访及不恰当压力治疗导致的下颌发育异常,无效或错误的健康教育及家庭康复导致的患肢严重营养不良,以及过度的康复治疗导致的骨折。该研究团队呼吁更多关注不恰当康复导致的次级伤害,倡导建立三级烧伤康复系统,提出精确的仪器设备、准确的测量方法、客观的监测指标和标准化的指南和建议将有助于提高烧伤康复的质量,另外,特别强调了要重视儿童烧伤康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步行矫形器对腰2节段A-B级脊髓损伤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穿戴膝踝足矫形器(KAFO)和截瘫步行矫形器(WO)对腰2节段A-B级脊髓损伤步行能力及生理消耗指数(PCI)的影响。方法:纳入30例腰2节段A-B级脊髓损伤患者,年龄20~45岁,根据患者穿戴的步行矫形器不同,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KAFO组(穿戴KAFO)和WO组(穿戴WO),每组15例,2组患者均行常规康复治疗,包括肌肉力量训练、关节活动度维持训练、站立床训练、平衡训练、坐位下重心转移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训练以及电疗和针灸等。在穿戴步行矫形器后,KAFO组及WO组患者穿戴相应的步行矫形器进行步行训练,每日训练60 min,每周6 d,共12周;并对比2组患者穿戴不同步行矫形器第2周和第12周后的步长、步速、步频、10 m步行时间、6 min步行距离及PCI。结果:经常规康复治疗后,KAFO组和WO组患者在穿戴不同步行矫形器步行训练第12周后的步长[(43.45±12.33)和(46.21±11.45)cm]、步速[(44.74±10.32)和(50.18±9.56)cm/s]、步频[(45.29±14.11)和(48.14±15.32)步/min]、10 m步行时间[(20.89±19.22)和(17.33±18.26)s]、6 min步行距离[(391.12±100.89)和(480.56±108.12)m]及PCI[(0.89±0.86)和(0.50±0.53)次/m]较训练第2周后的步长[(40.12±15.11)和(45.65±13.12)cm]、步速[(36.74±11.29)和(39.12±12.35)cm/s]、步频[(42.34±14.23)和(44.58±13.87)步/min]、10 m步行时间[(27.14±18.15)和(25.02±17.19)s]、6 min步行距离[(350.15±110.23)和(430.10±99.23)m]、PCI[(1.67±0.72)和(0.91±0.81)次/m]均有明显改善。组内比较,除WO组的步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外,2组患者的上述各项观察指标组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且2组患者在穿戴步行矫形器的同时间点上述各项观察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KAFO和WO两种步行矫形器对腰2节段A-B级脊髓损伤的步行参数、步行能力及PCI均有明显改善作用,且WO较KAFO更具有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感觉运动足部矫形器在足踝康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近30年来,感觉运动足部矫形器(SMFO)被应用到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竞技运动员和普通人群中,对足部畸形矫正、创伤或术后功能康复、运动损伤预防、慢性疼痛治疗等有明显的改善和治疗效果。本文在梳理国内外现有文献的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了SMFO的起源、发展、原理、结构及功能,总结了其在可复性平足、内八字步态、先天性尖足等儿童常见足踝畸形,儿童脑瘫、腓骨肌萎缩症等神经性疾病,以及常见疼痛和运动损伤康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定制化矫形鞋垫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及平衡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定制化矫形鞋垫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后步态异常患者分为踝足矫形器组(AFO组)和矫形鞋垫组(简称鞋垫组),每组30例。AFO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及AFO适配训练,鞋垫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及定制化矫形鞋垫适配训练,2组患者均干预4周。于适配前、适配后8 h及适配后4周时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估,评估项目包括Tinetti步态评估量表(TGS)、足底压力平衡指数、左右步长差值、步宽(足印法测试)、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下肢Fugl-Meyer评分(FMA-LE)、6分钟步行测试(6MWT)、躯干姿势控制量表(TIS)、Berg平衡量表(BBS)及Barthel指数量表(BI)等。结果:适配后8 h鞋垫组上述各项指标均较AFO组有改善趋势,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适配后4周时,鞋垫组TGS、平衡指数(赤足和穿鞋+辅具时)、左右步长差值、BBS及BI评分均明显优于AFO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平衡指数(仅穿鞋、无辅具)、步宽、FMA-LE、TIS、TUGT及6MWT等指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与踝足矫形器比较,定制化矫形鞋垫能更有效纠正脑卒中偏瘫患者足踝生物力学异常,提高其平衡功能,有助于患者步态表现恢复正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功能性电刺激同步踝足矫形器步态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功能性电刺激同步踝足矫形器步态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步态时-空参数和关节角度参数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患者3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 n=10)、支具组( n=10)和联合组( n=12)。3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步态训练,支具组则增加佩戴AFO行步态训练,联合组在常规药物和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FES治疗,且在FES治疗的同时佩戴AFO行步态训练。3组患者均接受为期4周的治疗,并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下肢Fugl-Meyer评定量表(FMA-LE)、下肢Brunnstrom运动恢复分期量表(BRL)、步行功能评定表(FAC)对其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进行评估,同时使用三维步态分析仪获取3组患者步态参数,比较其治疗前、后偏瘫步态的变化。 结果:治疗4周后,3组患者的FMA-LE、FAC、BRL评分、时-空参数和各关节最大屈曲角度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的FMA-LE评分[(28.42±1.38)分]、FAC评分[(4.33±0.49)分]、BRL评分[(5.41±0.67)分]、步频[(79.58±19.08)步/min]、步速[(56.97±19.08)cm/s]、步幅[(77.33±15.20)cm]、步行周期[(1.42±0.29)s]、双支撑相[(34.00±5.39)%]以及髋、膝、踝关节最大屈曲角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和支具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功能性电刺激的同时行踝足矫形器步态训练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和步行功能,增加其关节活动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步行支持带联合常规康复治疗脑卒中患者步态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应用三维步态分析评价步行支持带联合常规康复治疗脑卒中患者步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脑卒中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步行支持带组20例、AFO组20例和常规治疗组20例。3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步行支持带组患者采用步行支持带联合常规康复治疗,AFO组患者采用踝足矫形器联合常规康复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三维步态分析评价3组患者的三维步态参数。结果:共统计了57例患者,分别为步行支持带组(20例)、AFO组(19例)和常规治疗组(18例)。治疗后,3组患者的步速、步频和步长较组内治疗前均明显增加,而步宽、双支撑相百分比、健侧支撑相百分比、患侧支撑相百分比和健患侧支撑相比值较组内治疗前则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AFO组的步速、步频和步长较常规治疗组治疗后明显增加,步宽较常规治疗组明显减少( P<0.05);治疗后,步行支持带组的步速、步频和步长较常规治疗组治疗后明显增加,步宽、双支撑相百分比和健侧支撑相百分比较常规治疗组治疗后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步行支持带组的双支撑相百分比为(32.05±5.26)%,健侧支撑相百分比为(69.15±2.41)%,较AFO组治疗后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步行支持带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可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异常步态,且在增加步行中的支撑能力方面优于踝足矫形器联合常规康复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早期康复对烧伤患儿手功能改善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手是最常见的儿童烧伤部位之一。创面愈合后,手部的增生性瘢痕挛缩会导致关节活动度(ROM)、运动能力和精细运动活动进一步降低。康复可以改善手的功能,但康复干预的最佳时间尚不清楚。因此,该研究旨在调查早期康复治疗对手部烧伤患儿的效果,并与后期康复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将52例手部烧伤患儿分为早期干预组(伤后≤1个月)和后期干预组(伤后>1个月),2组患儿接受相同的康复方案,包括皮肤护理、瘢痕按摩、被动及主动关节活动锻炼、压力治疗、佩戴矫形器、玩游戏及采用音乐疗法。结果显示,早期干预组患儿康复治疗后关节活动度明显改善(P=0.001),后期干预组患儿康复治疗前后关节活动度无明显差异(P=0.142);早期干预组中38.5%的患儿关节活动度明显改善,而后期干预组中仅15.4%的患儿关节活动度明显改善;手功能改善与伤后康复时间和住院时长成负相关(P 值分别为0.000 7、0.003),与康复治疗时长成正相关(P=0.005)。该研究结果表明,早期康复治疗对手部烧伤患儿关节活动度改善效果更好,进而在改善手部功能恢复方面显示出更好的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深度相机和神经网络的下肢关节力矩估计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通过深度相机和神经网络估计人在直线行走时髋、膝和踝关节的屈伸力矩.方法 利用光学运动捕捉系统、测力板和Azure Kinect深度相机采集20个人的步态信息,受试者被要求以其偏好的步行速度直线行走,同时踏在测力板上.并利用Visual 3D仿真得到关节力矩作为参考值,分别训练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模型与长短期记忆(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模型进行关节力矩估计.结果 ANN模型估计髋、膝和踝关节的关节力矩的相对均方根误差(relative root mean square error,rRMSE)分别为15.87%~17.32%、18.36%~25.34%和 14.11%~16.82%,相关系数分别为 0.81~0.85、0.69~0.74 和 0.76~0.82.LSTM 模型具有更好的估计效果,rRMSE分别为8.53%~12.18%、14.32%~18.78%和6.51%~11.83%,相关系数分别达到了 0.89~0.95、0.85~0.91和0.90~0.97.结论 本文证实了利用深度相机和神经网络无接触估计人体下肢关节力矩方案的可行性,其中LSTM模型具有更佳的表现.关节力矩估计结果与现有研究相比具有更好的精度,潜在应用场景包含远程医疗、个性化康复方案制定以及矫形器辅助设计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三维步态分析方法在脊柱侧凸矫正与康复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7/6
脊柱侧凸是一种三维脊柱畸形,其可能导致一系列问题,如疼痛、活动受限、步态模式改变等,从而造成严重的家庭和社会负担.根据患者Cobb角度和是否存在加重风险等因素,目前具有循证医学证据的矫正方式为脊柱矫形器和手术治疗.三维步态评估技术通过客观量化的时空参数、运动学和动力学数据,能够为脊柱侧凸康复提供生物力学评估数据.本综述总结三维步态评估技术在脊柱侧凸矫形器与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以期为脊柱侧凸矫形器和手术治疗提供生物力学数据支撑,为三维步态分析技术的应用提供研究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动态腕手矫形器结合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和手功能障碍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 观察动态腕手矫形器结合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mCIM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及手功能的影响.方法 2022年2月至2023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脑卒中恢复期患者3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16)和试验组(n=16).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采用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每天健侧上肢佩戴约束手套4 h;试验组同时患侧上肢佩戴动态腕手矫形器4 h;每周5 d,连续3周.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Wolf运动功能量表(WMFT)、手臂动作调查测试(ARAT)和握力评估上肢运动功能,动作活动记录量表(MAL)评估动作使用量(AOU)和动作完成质量(QOM),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情绪变化,采用表面肌电图观察训练前后患/健侧腕背伸肌均方根值(RMS)比.结果 治疗后,两组WMFT、ARAT、MAL-QOM、HAMA评分和患/健侧腕背伸肌RMS比均改善(|t|>2.179,P<0.05),试验组WMFT和握力的进步值优于对照组(|t|>2.343,P<0.05);试验组握力、MAL-AOU和HAMD评分均改善(|t|>2.819,P<0.05).结论 动态腕手矫形器结合mCIMT可以促进偏瘫患者上肢和手功能的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