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儿耳廓畸形无创矫正治疗效果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小儿耳廓畸形无创矫正治疗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1日至2023年6月30日天津市天津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门诊收治的使用国产外耳矫形器治疗的先天性耳廓畸形患儿资料。治疗前常规备皮,先安装矫形器底座并按压贴合耳周皮肤,之后根据耳廓畸形类型安装耳钩及耳盖,胶布固定。矫正治疗期间全天佩戴矫形器,矫正满意后观察1个月无明显反弹,则治疗结束。治疗期间密切观察并发症情况。治疗结束后评价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无效,计算显效率(显效耳数/总耳数×100%)和有效率[(显效耳数+有效耳数)/总耳数×100%],同时记录显效患儿的治愈时间,并按照不同耳廓畸形类型及矫正初始年龄(<2、2~6、>6周龄)分组,进行相关指标的比较。使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 ± 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法,计数资料用频数(%或者比值)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组间两两比较采用调整α值的Fisher检验。 结果:共纳入31例患儿(55只耳),男13例(23耳),女18例(32只耳),出生后4至127 d;垂耳13只,环缩耳6只,杯状耳6只,猿耳4只,招风耳5只,耳轮畸形18只,耳甲腔横突畸形2只,Ⅱ度小耳畸形1只。治疗过程中5只耳出现皮损,5只耳出现轻度过敏反应,2只耳出现严重过敏反应,通过摘除矫正器晾晒后间断涂抹红霉素软膏后明显好转并继续治疗。经无创矫正治疗后患儿耳廓畸形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总体显效率为70.91%(39/55),总体有效率为90.91%(50/55),其中,垂耳、环缩耳、杯状耳、猿耳、招风耳、耳轮畸形、耳甲腔横突及Ⅱ度小耳畸形的显效率分别为13/13、4/6、4/6、4/4、4/5、8/18、2/2、0/1。39只显效耳的治愈时间为(36.08±14.77)d。不同耳廓畸形类型的治愈时间不同( P<0.01),组间两两比较显示,垂耳治愈时间较环缩耳、杯状耳、猿耳、招风耳短,招风耳治愈时间较垂耳、环缩耳、杯状耳、猿耳、耳轮畸形、耳甲腔横突长( P均<0.05)。剔除Ⅱ度小耳畸形1只,矫正初始年龄<2周龄组(12例,21只耳)、2~6周龄组(10例,18只耳)、>6周龄组(9例,15只耳)的显效率分别为90.5%(19/21)、13/18和7/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组间比较显示,<2周龄组显效率显著高于>6周龄组( P<0.017),但3组治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小儿耳廓畸形无创矫正治疗效果显著。耳廓畸形类型是影响治疗效果及治愈时间的关键因素,垂耳、猿耳、招风耳和耳甲腔横突畸形的治疗效果好,其中,垂耳治愈时间较短,招风耳治愈时间较长,而环缩耳、杯状耳、耳轮畸形和Ⅱ度小耳畸形的治疗效果较差。初始矫正年龄越早,效果越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脊柱矫形器对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腰背痛及背伸肌力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脊柱矫形器治疗对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腰背痛、背伸肌力的影响。方法:选取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226例年龄≥60岁、伴有或不伴有脊椎骨折的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症患者,根据纳入研究的时间先后,分为三组:对照组6个月内未采取任何干预;脊柱矫形器组患者由理疗师、医生和骨科技术人员佩戴矫形器,每天佩戴矫形器时间>2 h,持续6个月;设备培训组患者在理疗师的带领下,在体育馆每周锻炼1 h,持续6个月。三组均在3、6个月后进行随访,用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评分)和Borg-CR-10评分评估腰背痛,并测量背部伸肌力量。观察患者新发椎体骨折的情况。结果:共有192例患者完成了全部的随访研究,其中脊柱矫形器组62例,设备培训组62例,对照组68例。在干预期间,三组VAS评分、Borg-CR-10评分均呈下降趋势,背伸肌力均呈增强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脊柱矫形器组6个月时的VAS评分、Borg-CR-10评分均低于设备培训组和对照组,背伸肌力高于设备培训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随访期间,对照组有1例新发椎体骨折。 结论:佩戴脊柱矫形器可以有效缓解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腰背痛,并有利于背伸肌力的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不恰当的康复治疗引起的继发性损伤5 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烧伤医学的发展和康复治疗理念的普及,让越来越多的烧伤患者能够接受烧伤后康复治疗,甚至是烧伤早期康复治疗。但是不恰当的康复治疗方案也会给患者带来新的伤害,甚至会造成严重的并发症。该研究报告5例因不恰当康复治疗引起的继发性损伤,包括不恰当或一成不变的矫形器治疗导致的双手继发畸形和功能障碍,自粘绷带加压治疗不恰当导致的手指畸形,未按时定期随访及不恰当压力治疗导致的下颌发育异常,无效或错误的健康教育及家庭康复导致的患肢严重营养不良,以及过度的康复治疗导致的骨折。该研究团队呼吁更多关注不恰当康复导致的次级伤害,倡导建立三级烧伤康复系统,提出精确的仪器设备、准确的测量方法、客观的监测指标和标准化的指南和建议将有助于提高烧伤康复的质量,另外,特别强调了要重视儿童烧伤康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半掌踝足矫形器与足跟镂空踝足矫形器对脑卒中患者步态影响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半掌踝足矫形器和足跟镂空踝足矫形器对脑卒中患者步态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脑卒中患者25例,采用步态分析系统分别对25例脑卒中后步行功能障碍患者裸足、佩戴半掌踝足矫形器和佩戴足跟镂空踝足矫形器时的步行状态进行分析,记录三种状态下患者的步速、步频、健侧摆动相、患侧摆动相、跌倒风险和3 m起立计时行走时间,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受试者佩戴足跟镂空踝足矫形器时的步频为(86.718±17.947)Hz,较裸足和佩戴半掌踝足矫形器时均显著加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受试者佩戴足跟镂空踝足矫形器时的步态不对称系数为(0.086±0.070),与裸足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受试者佩戴半掌踝足矫形器和佩戴足跟镂空踝足矫形器时的3 m起立计时行走时间较裸足时均显著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受试者佩戴半掌踝足矫形器和佩戴足跟镂空踝足矫形器时的跌倒风险均显著低于裸足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受试者佩戴足跟镂空踝足矫形器时的跌倒风险亦显著低于佩戴半掌踝足矫形器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佩戴半掌踝足矫形器和足跟镂空踝足矫形器均可有效纠正脑卒中患者的步态,降低其跌倒风险,且佩戴足跟镂空踝足矫形器的优势更加明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步行矫形器对腰2节段A-B级脊髓损伤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穿戴膝踝足矫形器(KAFO)和截瘫步行矫形器(WO)对腰2节段A-B级脊髓损伤步行能力及生理消耗指数(PCI)的影响。方法:纳入30例腰2节段A-B级脊髓损伤患者,年龄20~45岁,根据患者穿戴的步行矫形器不同,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KAFO组(穿戴KAFO)和WO组(穿戴WO),每组15例,2组患者均行常规康复治疗,包括肌肉力量训练、关节活动度维持训练、站立床训练、平衡训练、坐位下重心转移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训练以及电疗和针灸等。在穿戴步行矫形器后,KAFO组及WO组患者穿戴相应的步行矫形器进行步行训练,每日训练60 min,每周6 d,共12周;并对比2组患者穿戴不同步行矫形器第2周和第12周后的步长、步速、步频、10 m步行时间、6 min步行距离及PCI。结果:经常规康复治疗后,KAFO组和WO组患者在穿戴不同步行矫形器步行训练第12周后的步长[(43.45±12.33)和(46.21±11.45)cm]、步速[(44.74±10.32)和(50.18±9.56)cm/s]、步频[(45.29±14.11)和(48.14±15.32)步/min]、10 m步行时间[(20.89±19.22)和(17.33±18.26)s]、6 min步行距离[(391.12±100.89)和(480.56±108.12)m]及PCI[(0.89±0.86)和(0.50±0.53)次/m]较训练第2周后的步长[(40.12±15.11)和(45.65±13.12)cm]、步速[(36.74±11.29)和(39.12±12.35)cm/s]、步频[(42.34±14.23)和(44.58±13.87)步/min]、10 m步行时间[(27.14±18.15)和(25.02±17.19)s]、6 min步行距离[(350.15±110.23)和(430.10±99.23)m]、PCI[(1.67±0.72)和(0.91±0.81)次/m]均有明显改善。组内比较,除WO组的步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外,2组患者的上述各项观察指标组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且2组患者在穿戴步行矫形器的同时间点上述各项观察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KAFO和WO两种步行矫形器对腰2节段A-B级脊髓损伤的步行参数、步行能力及PCI均有明显改善作用,且WO较KAFO更具有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感觉运动足部矫形器在足踝康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近30年来,感觉运动足部矫形器(SMFO)被应用到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竞技运动员和普通人群中,对足部畸形矫正、创伤或术后功能康复、运动损伤预防、慢性疼痛治疗等有明显的改善和治疗效果。本文在梳理国内外现有文献的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了SMFO的起源、发展、原理、结构及功能,总结了其在可复性平足、内八字步态、先天性尖足等儿童常见足踝畸形,儿童脑瘫、腓骨肌萎缩症等神经性疾病,以及常见疼痛和运动损伤康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下肢矫形器在脑瘫患儿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造成儿童运动功能障碍的主要疾病,患儿通常伴有继发性肌肉骨骼问题,从而造成步态异常。下肢矫形器在矫正脑瘫患儿异常步态、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可预防、矫正畸形,增加关节稳定性,抑制肌肉痉挛及不随意运动,从而促进正常运动发育并改善整体活动能力。脑瘫患儿常用的矫形器主要包括上肢矫形器、下肢矫形器、颈托与围腰等,本文主要介绍各种类型下肢矫形器及其在脑瘫患儿中的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定制化矫形鞋垫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及平衡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定制化矫形鞋垫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后步态异常患者分为踝足矫形器组(AFO组)和矫形鞋垫组(简称鞋垫组),每组30例。AFO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及AFO适配训练,鞋垫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及定制化矫形鞋垫适配训练,2组患者均干预4周。于适配前、适配后8 h及适配后4周时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估,评估项目包括Tinetti步态评估量表(TGS)、足底压力平衡指数、左右步长差值、步宽(足印法测试)、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下肢Fugl-Meyer评分(FMA-LE)、6分钟步行测试(6MWT)、躯干姿势控制量表(TIS)、Berg平衡量表(BBS)及Barthel指数量表(BI)等。结果:适配后8 h鞋垫组上述各项指标均较AFO组有改善趋势,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适配后4周时,鞋垫组TGS、平衡指数(赤足和穿鞋+辅具时)、左右步长差值、BBS及BI评分均明显优于AFO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平衡指数(仅穿鞋、无辅具)、步宽、FMA-LE、TIS、TUGT及6MWT等指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与踝足矫形器比较,定制化矫形鞋垫能更有效纠正脑卒中偏瘫患者足踝生物力学异常,提高其平衡功能,有助于患者步态表现恢复正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3D打印踝足矫形器与传统踝足矫形器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3D打印踝足矫形器与传统踝足矫形器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4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17例。2组患者均给予良肢位摆放、关节活动度训练、站立及步行功能训练等。在进行站立及步行训练过程中,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均分别全程穿戴3D打印踝足矫形器或传统踝足矫形器,2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10米步行测试(10MWT)、6分钟步行测试(6MWT)、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对2组患者的步行速度、步行耐力及动态平衡能力进行评估;同时检测2组患者步行时双侧下肢股直肌、胫骨前肌及腓肠肌积分肌电值(iEMG),并比较上述肌肉健/患侧iEMG比值,以评估患侧下肢肌肉激活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10MWT、6MWT及TUGT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P<0.05),并且观察组10MWT、6MWT及TUGT[分别是(22.5±3.6)s、(136.6±23.3)m和( 19.1±3.0)s]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 P<0.05)。治疗后2组患者股直肌、胫骨前肌、腓肠肌健/患侧iEMG比值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P<0.05),并且观察组上述肌肉健/患侧iEMG比值亦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 P<0.05)。 结论:穿戴3D打印矫形器或传统矫形器均能有效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行速度、步行耐力及动态平衡能力,促进患侧下肢肌肉激活,降低其跌倒风险,且以穿戴3D打印矫形器的疗效相对更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功能性电刺激同步踝足矫形器步态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功能性电刺激同步踝足矫形器步态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步态时-空参数和关节角度参数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患者3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 n=10)、支具组( n=10)和联合组( n=12)。3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步态训练,支具组则增加佩戴AFO行步态训练,联合组在常规药物和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FES治疗,且在FES治疗的同时佩戴AFO行步态训练。3组患者均接受为期4周的治疗,并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下肢Fugl-Meyer评定量表(FMA-LE)、下肢Brunnstrom运动恢复分期量表(BRL)、步行功能评定表(FAC)对其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进行评估,同时使用三维步态分析仪获取3组患者步态参数,比较其治疗前、后偏瘫步态的变化。 结果:治疗4周后,3组患者的FMA-LE、FAC、BRL评分、时-空参数和各关节最大屈曲角度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的FMA-LE评分[(28.42±1.38)分]、FAC评分[(4.33±0.49)分]、BRL评分[(5.41±0.67)分]、步频[(79.58±19.08)步/min]、步速[(56.97±19.08)cm/s]、步幅[(77.33±15.20)cm]、步行周期[(1.42±0.29)s]、双支撑相[(34.00±5.39)%]以及髋、膝、踝关节最大屈曲角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和支具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功能性电刺激的同时行踝足矫形器步态训练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和步行功能,增加其关节活动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