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症肌无力的治疗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重症肌无力(MG)是一种常见的神经肌肉接头(NMJ)传递障碍性疾病,主要由NMJ的乙酰胆碱和肌肉特异性受体酪氨酸激酶传递受阻、免疫系统障碍、基因等因素所引起.MG患者的主要症状是骨骼肌无力和异常疲劳,严重情况下可能导致呼吸或吞咽困难,危及生命.MG可发生在各个年龄阶段,治疗周期长且复杂.随着对疾病认识的不断提高,相关诊断和治疗取得了较为显著的进步,尤其是药物治疗方面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MG治疗主要包括胆碱酯酶抑制剂、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胸腺切除术等.对于MG危象的治疗主要包括免疫球蛋白、血浆置换、免疫吸附等方法,以及新型的血浆交换技术和辅助机械通气.随着药物的多样性进展,临床上对于药物的选择也有了更多考量,如经济能力、病情严重程度、疗效持久性、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等.该综述着重介绍了MG治疗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适应证、用药方式和不良反应等内容,以便更好地选择符合病情的药物.该综述也提及部分其他的对MG可能有治疗作用的药物,特别是一些临床治疗效果较好的新型药物,如靶向生物制剂、补体抑制剂.通过该综述的阐述,可以更精准地选择合适的治疗药物,为患者减轻痛苦,同时也为药物研发提供未来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患者术后疲劳发展轨迹及影响因素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患者术后疲劳发展轨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2年10月-2023年8月在我院心脏外科行CABG的145例患者为研究,随访过程中剔除18例,最终共纳入124例患者.分别在出院前1 d及出院后1、2、4个月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中文版多维疲劳量表(multidimensional fatigue inventory-20,MFI-20)及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对患者术后疲劳水平进行追踪调查,利用潜类别增长模型(latent class growth model,LCGM)识别潜在的术后疲劳轨迹类别,采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术后疲劳轨迹类别的影响因素.结果患者术后MFI-20得分随时间呈下降趋势(F=310.039,P<0.001),得分从出院前1 d(58.44±8.65)分降至出院后4个月(36.92±9.89)分;最终识别出3种术后疲劳轨迹类别,根据其特征分别命名为中至轻度明显下降组、中度缓慢下降组、重至中度缓慢下降组,分别占比53.2%、32.3%、14.5%.单因素分析显示:有无心肌梗死病史、有无脑卒中病史、NYHA心功能分级、术后ICU停留天数、术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与术后疲劳轨迹类别有关(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ICU停留天数、有无心肌梗死病史、NYHA心功能分级、有无脑卒中病史、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是CABG患者术后疲劳轨迹类别的主要影响因素(均P<0.05)o结论CABG患者术后疲劳发展轨迹存在异质性,医护人员应根据不同变化轨迹制定针对性护理措施,积极改善可控因素,缓解患者术后疲劳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盆底肌训练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强度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盆底肌训练对阴道分娩患者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疗效。方法:选取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金山分院2017年1月至2019年4月阴道分娩后PFD患者7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58例)和观察组(36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盆底肌训练治疗,观察组采用增强电刺激强度联合生物反馈盆底肌训练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盆底功能电生理指标、压力性尿失禁(SUI)发生率、盆腔脏器脱垂/尿失禁性功能问卷(PISQ-12)评分、盆腔器官脱垂定量(POP-Q)分期法的6个测量点值,6个测量点为阴道前壁中线距处女膜缘3 cm处(Aa点)、阴道顶端或前穹隆到Aa点之间阴道前壁上段中的最远点(Ba点)、阴道后壁中线距处女膜缘3 cm处(Ap点)、阴道后穹隆或阴道顶端至Ap点的阴道后壁上段的最远点(Bp点)、宫颈或子宫切除后阴道顶端所处的最远端(C点)和有宫颈时的后穹隆的位置(D点)。结果:观察组Ⅰ类肌纤维疲劳度、Ⅱ类肌纤维疲劳度、前静息平均肌电值、慢肌平均肌电值、后静息平均肌电值、快肌最大肌电值和阴道动态压力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2.51 ± 0.22)%比(- 3.29 ± 0.37)%、(- 2.89 ± 0.27)%比(- 3.18 ± 0.32)%、(3.41 ± 0.39)μV比(2.91 ± 0.28)μV、(30.12 ± 0.22)μV比(28.29 ± 0.37)μV、(3.14 ± 0.55)μV比(2.51 ± 0.30)μV、(39.89 ± 0.27)μV比(38.18 ± 0.32)μV和(76.92 ± 28.18)cmH 2O(1 cmH 2O=0.098 kPa)比(69.10 ± 30.66)cmH 2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观察组SUI发生率和PISQ-12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4.36%(52/362)比27.09%(97/358)和(28.49 ± 3.61)分比(37.62 ± 3.8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观察组Aa、Ba、Ap和C点较对照组明显改善[(- 2.69 ± 0.21)cm比(- 2.38 ± 0.13)cm、(- 2.30 ± 0.52)cm比(- 2.21 ± 0.33)cm、(- 2.91 ± 0.35)cm比(- 2.85 ± 0.24)cm和(- 5.33 ± 065)cm比(- 5.20 ± 056)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365、2.469、2.691和2.889, P<0.05);两组Bp和D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阴道分娩后PFD患者采用较强强度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盆底肌训练能明显改善患者盆底电生理指标、POP-Q指标,降低SUI发生率,提高性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头颈部弹力带渐进抗阻训练治疗慢性颈痛患者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头颈部弹力带渐进抗阻训练治疗慢性颈痛患者的疗效及对患者胸锁乳突肌表面肌电(sEMG)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慢性颈痛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2组患者均给予传统物理治疗及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辅以颈椎姿势训练,观察组则辅以头颈部弹力带渐进抗阻训练。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同时采集患者坐位时胸锁乳突肌sEMG信号,并对其频域指标中位频率(MF)及时域指标振幅均方根值(RMS)进行比较。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患者疼痛VAS评分[(1.8±0.2)分]、NDI评分[(13.4±0.8)%]及对照组疼痛VAS评分[(2.6±0.3)分]、NDI评分[(17.4±1.2)%]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P<0.05);并且观察组疼痛VAS评分、NDI评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 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颈部放松时RMS[(12.3±1.4)μV]、MF[(57.3±5.1)Hz]及颈部后伸时RMS[(23.3±1.7)μV]、MF[(49.2±4.3)Hz]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改善( P<0.05),对照组上述肌电指标较治疗前均无明显变化( P>0.05)。 结论:头颈部弹力带渐进抗阻训练能有效减轻慢性颈痛患者疼痛,改善颈椎功能,其治疗机制可能与提高患者胸锁乳突肌抗疲劳能力及增强肌肉收缩功能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大强度飞行训练对飞行员机体影响的代谢组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大强度飞行训练对飞行员机体代谢的影响。方法:以25名接受大强度飞行训练的飞行员作为观察组,14名2周内未执行飞行任务的飞行员作为对照组,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LC-MS)的代谢组学技术检测其尿液和唾液,用主成分分析(PCA)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进行组间差异代谢物筛选,利用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数据库对差异代谢物进行注释和富集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共9个代谢物有差异表达,包括胍丁胺、次黄嘌呤、腺嘌呤、黄嘌呤、肌苷、肌肽、多巴胺、5-羟基吲哚-3-乙酸、吲哚-3-乙酸,涉及嘌呤代谢、色氨酸代谢、组氨酸代谢、β-丙氨酸代谢、酪氨酸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6条主要代谢通路。结论:大强度飞行训练可能通过多条代谢通路引起飞行员代谢紊乱,这些通路可能因缺氧及应激诱发,并可能与飞行疲劳的产生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重症肌无力患者症状负担及心理体验质性研究的Meta整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系统评价重症肌无力患者症状负担及心理体验的质性研究,为完善该类人群的支持体系,促进其身心健康提供参考。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PsycINFO、CINAHL、Scopus、Proquest、Ovid、Wiley Online Library、Springer Link、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收录的关于重症肌无力患者症状负担及心理体验的质性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12月31日。采用澳大利亚乔安娜布里格斯研究所(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质性研究质量评价标准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汇集性整合法对文献进行Meta整合。结果:共纳入8篇文献,提炼出66个研究结果,归纳形成10个新类别,综合出4个整合结果,分别为重症肌无力患者受躯体症状困扰,导致心理疲劳及认知受损;重症肌无力对患者身体、社会、心理功能及工作的影响;治疗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挑战;转变态度与行为,承担责任与使命,实现个人成长。结论:重症肌无力患者存在严重的症状负担与心理困扰,临床护理人员需重视患者的症状管理,关注其身心感受,提供多维度社会支持,帮助患者积极应对疾病挑战,实现个人成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数据库的布格替尼风险信号挖掘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挖掘布格替尼不良事件(AE)风险信号,为该药临床安全使用提供参考。方法:检索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数据库,收集2017年4月1日至2022年3月31日以布格替尼为主要怀疑药物的AE报告。采用国际医学用语词典24.0版的首选术语(PT)和系统器官分类(SOC)对AE进行标准化和分类,采用报告比值比( ROR)法和比例报告比值比( PRR)法进行布格替尼AE风险信号挖掘,报告数≥3、 ROR≥2且 ROR的95%置信区间( CI)下限>1或报告数≥3、 PRR≥2且 χ2>4的AE定义为阳性信号,对得到的阳性PT信号进行描述性分析。 结果:纳入分析的AE报告为1 564例,涉及672个PT,采用 ROR法和 PRR法分析,获得52个阳性PT,涉及16个SOC。报告数排在前10位的PT为疲劳、腹泻、恶心、咳嗽、血肌酸磷酸激酶异常、呼吸困难、头痛、皮疹、呕吐和高血压,均为说明书中常见AE;信号强度排在前10位的PT是垂体梗死、放射性坏死、淀粉酶升高、食管静脉曲张、早饱、脂肪酶升高、血肌酸磷酸激酶异常、肺毒性、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和光敏反应,其中排在第1、2、4、5、8、10位的PT在药品说明书中未见记载。肺炎和间质性肺疾病为布格替尼严重AE,报告数分别为31和8例。52个PT中共有28个在药品说明书中未收录,涉及12个SOC。 结论:布格替尼的主要不良事件为腹泻、恶心、咳嗽、血肌酸磷酸激酶异常等,其严重AE如肺炎、间质性肺疾病均有报告,与药品说明书记载的常见不良反应一致。此外,布格替尼还可能导致垂体梗死、放射性坏死、肺毒性、光敏反应等,临床应予警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经颅直流电刺激辅助提高运动员运动能力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作为一种神经调控技术已经受到了广泛地关注,且国外有学者已将其应用到了竞技体育中。本文对tDCS对人体运动能力的作用效果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总结后认为,传统的tDCS技术可以帮助患者或者正常人改善肌肉力量、延缓肌肉疲劳、促进运动技能学习等。但由于受到传统tDCS设备的限制,常见的导线式电极刺激只能在实验室中由专业人员进行操控,不利于运动员运动专项训练的实际应用;而便携式tDCS刺激器在运动员专项运动训练和提升其运动能力方面可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PET/CT分子显像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中的应用及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感染患者表现为无症状或有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疲劳、肌痛、头痛、吞咽痛、腹泻、嗅觉丧失或味觉障碍等非特异性症状。部分患者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心脏损伤和继发感染。PET/CT在肿瘤和炎性反应性疾病的评估、随访和疗效监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该文总结了PET/CT在预测COVID-19感染的预后、早期发现心肌受累、多种分子显像诊断神经系统并发症,以及鉴别肿瘤腋窝淋巴结转移和疫苗接种后炎性反应等方面的临床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单调坐姿作业疲劳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从事长时间单调坐姿作业人员的生理和心理疲劳的影响因素,探讨由于长时间采用坐姿工作而带来的职业疲劳问题。方法:于2021年1月,选择某制造业坐姿工作人员30人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连续4h的模拟坐姿装配作业,采用《疲劳自觉症状量表》(Borg's RPE)获取调查对象的主观疲劳评价、单调感数据,采用多导生理记录仪测量调查对象的肌电信号变化,采用无线传感动作捕捉及力学评估系统获取研究对象的运动学参数和身体姿态相关指标,评估作业者的疲劳状态。结果:从事单调的作业任务时,作业人员的单调感与主观疲劳感呈现了明显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976~0.988( P<0.05)。工作开始初期,颈部的主观疲劳感更明显( P=0.046)。随着工作时间延长,背部疲劳感明显高于颈部( P=0.029)。调查对象工作4 h后,背部竖脊肌肌电平均功率频率值出现明显下降( P=0.025)。身体姿态数据显示,肩颈部指标在工作约2 h开始出现明显变化( P颈部=0.032, P肩部=0.021)。腰臀部指标在工作约4 h开始出现明显变化( P左臀=0.031, P右臀=0.028)。颈部的弯曲角度先增加,后减小;腰臀部的屈曲角度随着工作时间延长持续增加。 结论:单调坐姿作业对作业者的疲劳影响主要体现在腰背部,作业的单调感加剧了作业者的主观疲劳感受,应考虑给予作业者相应的劳动保护,合理设置作业内容,建议每间隔2 h,作业者进行适当的活动或短暂的休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